《醫貫砭》~ 卷下 (9)
卷下 (9)
1. 濕論
東垣曰: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又曰:在下者,引而竭之。聖人之言,雖布在方策,其不盡者,可以意求耳。夫濕淫從外而入里,若用淡滲之劑,是降之又降。乃復益其陰,而重竭其陽,利濕如何是益陰竭陽,豈濕氣是陽耶?則陽氣愈消,而精神愈短矣。是陰重強,陽重衰,反助其邪之謂也。
白話文:
李東垣說:治療濕氣不注重利尿,這樣不是良好的治療方式。他又說:濕氣在體內的下部,應該把它引出來排出。聖人的話語,雖然都寫在書本中,但其中沒有說盡的道理,可以用我們的思維去推求。濕氣從體外入侵體內,如果使用清淡利尿的藥方去治療,這是雪上加霜。這樣反而會加重體內的陰氣,更加耗損體內的陽氣。利尿對濕氣有利,怎麼會加重陰氣、耗損陽氣呢?難道濕氣是陽氣嗎?陽氣會越發衰退,精神也會越來越差。這是因為陰氣過於旺盛、陽氣過於衰弱,反而會助長濕氣的邪氣。
濕而利之,是助何邪?故用升陽風藥即瘥,以羌活、獨活、柴胡、升麻各一錢,用水煎熱服。四味風藥,亦不成方。大法云:熱淫所勝,助風以平之。又假造《內經》。經云:濕淫所勝,平以苦熱,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正上文淡滲利水之義。乃捏出此怪語,是何肺腸。
白話文:
如果濕氣過多,再使用利水藥物,會助長什麼邪氣?所以使用能升陽散風的藥物就可以治好,用羌活、獨活、柴胡、升麻各一錢,用水煎熱服用。這四種散風藥並非固定方劑。醫學的大法則說:熱邪過盛,可用風藥來平衡。還偽造了《內經》的內容。偽經說:濕邪過盛,可用苦熱藥來平衡,輔以酸辛藥。用苦藥使身體乾燥,用淡味藥使水分排出。這原本是說使用淡味利水藥。卻胡亂捏造出這種怪異的言論,真是令人費解。
又曰:下者舉之,下者舉之,為正氣下陷則提之,非欲舉濕也。得陽氣升騰而愈矣。又曰:客者除之,是因曲而為之直也。利水即是除客,反要提在上焦,將何以除之耶。曲直二字,亦糊塗。夫聖人之法,可以類推,是舉一而知百也。有腳氣類傷寒者,發熱惡寒,必腳脛間腫痛,俱從濕治。
白話文:
另有說法:把下焦的濕氣往上提,是為了提升正氣,不是為了提濕氣。只要陽氣升騰,病就會好。還有說法:把外邪去除,這是把彎曲掰直。利水就是去除外邪,反過來要把濕氣提至上焦,那怎麼去除外邪呢?「曲」和「直」兩個字也說得糊塗。聖賢的醫學法則可以類推,舉一反三。患有腳氣類似的傷寒疾病時,會有發熱惡寒的症狀,小腿間必定腫痛。這些情況都從濕氣著手治療。
腳氣大段因濕為多,然治法亦不一也。有濕熱發黃者,當從郁治。凡濕熱之物,不鬱則不黃,禁用茵陳五苓散。茵陳五苓,治濕之正方也。凡古人相傳治病正方,猶之飢者之食五穀,一定不易。其以餚蔬下之,則加減法也。或米或麥之不同,則審用法也。更或五果、五菜之單食則變通法也。
白話文:
腳氣大部分是由濕氣引起的,但是治療方法並不統一。如果有濕熱發黃的症狀,應該從鬱找出原因。凡是濕熱的物質,如果不鬱結就不會發黃,所以不能用茵陳五苓散。茵陳五苓湯是治療濕氣的正方,就像肚子餓的人吃五穀雜糧一樣,是一個穩定的方子,不能隨便改變。如果加入藥材或飯菜,就是加減法。如果用不同的穀物,例如米或麥,就是審用法。再者,如果只食用五種水果或五種蔬菜,就是變通法。
若謂古方不可用,則猶云凡飢者禁食五穀,服者十不一生也。嗟乎!是尚得為人言哉。凡見用茵陳五苓散者,十不一生,仲景殺過幾人?當用逍遙散,方見郁論。
白話文:
如果說古代的藥方不能用,那就像說凡是餓肚子的人都不準吃五穀,吃的人十個中都活不了一個。唉呀!這樣的話還算是人話嗎?所有服用茵陳五苓散的人,十個中都活不了一人,那麼仲景(東漢名醫張仲景)殺了多少人?當服用逍遙散的時候,才能看出其中的奧妙論述。
予一日患陰丸一個腫如鴨卵,發熱,是濕熱證,治之不效。細思之,數日前從定海小船回,有濕布風帆在坐下,比上岸始覺,以意逆之,此感寒濕在腎丸也。乃用六味地黃加柴胡、吳萸、肉桂各一錢,獨活五分,知其為濕,仍必用六味,又必柴胡,此理莫解。至服此而病幸愈者,蓋一時輕疾,得茱萸、肉桂、獨活等辛散之藥,自然六味不能為害耳。
一服熱退,再服腫消,後有患偏墜者,此方多效。
白話文:
我有一次陰丸腫脹如鴨蛋,發熱,這是濕熱證候,治療後沒效果。仔細思考,幾天前從定海搭小船回來,船帆上的濕布壓在我身下,上岸後才發現。我猜測可能是因此寒濕侵入了腎丸。於是使用六味地黃丸合柴胡、吳茱萸、肉桂各一錢,獨活五分,雖然知道是濕證,但還是必須用六味地黃丸,又必須加入柴胡,這個道理我不能理解。不過服用這些藥後,病情幸運地痊癒了,可能是因為病情較輕,加上茱萸、肉桂、獨活等辛散藥物的作用,抵消了六味地黃丸的副作用。
2. 瘧論
或問曰:經云夏傷於暑,秋必病瘧。前人雖備言之,旨殊未暢,盍明示諸?曰:不發於夏而發於秋,此亢則害承乃制,子來救母之義。《內經·瘧論》言之甚詳,不容再贅一語,偏要扯出六節氣位,亢害承製之論以欺人,又全然不曉其義,豈不汗顏!蓋暑令當權,君火用事,肺金必受傷克。火位之下,水氣承之。
白話文:
有人問道:「《醫經》上說,夏天傷害了陽氣,秋天就會得瘧疾。雖然前人已經充分說明瞭這個道理,但還是不能完全理解,請您進一步解釋一下吧。」
我答道:「瘧疾並不是在夏天發作的,而是在秋天發作。這是因為夏季陽氣亢盛,傷害了肺金。肺金之下,是水氣所主。
腎水為肺之子,因母受火傷,子來承之。如此則瘧乃肺病,而寒熱則心腎交戰之病也。亂道無理,一至於此。以制火救母。於是水火相戰,陰陽交爭,大勝則大復,小勝則小復。此陰陽勝復之常理,瘧之所由作也。然而有病有不病者,蓋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其人元氣不固者,暑邪得以承之,所以治瘧以扶元氣為主。
白話文:
肺部(肺金)是腎臟(腎水)的母體,如果母體受到火熱的傷害(例如發炎),後代(肺金)就會受到影響。因此,瘧疾其實是一種肺部疾病,而發冷發熱則是心臟(心火)和腎臟(腎水)之間的搏鬥。亂七八糟的說法到了這種地步。
治療瘧疾的方法是制止火熱,拯救母體。這樣一來,水(腎水)和火(心火)就會相互對抗,陰陽交戰。如果腎水取得壓倒性勝利,身體就會完全康復;如果腎水只取得小幅勝利,身體就會部分康復。這是陰陽勝復的自然規律,也是瘧疾發生的原因。
然而,有人得瘧疾,有人不發病,這是因為病邪聚集的地方一定是氣血虛弱的。所以對於元氣虛弱的人來說,暑邪(導致瘧疾的原因)就可以趁虛而入。因此,治療瘧疾的主要方法是扶助元氣。
瘧邪方熾,如何扶元?且爾所謂扶元,必是六味助了腎水,以滅君火,火氣從此大敗,其人遂終冷不熱。奈何,奈何!
白話文:
瘧疾嚴重發作,該如何扶持元氣?你所謂的扶持元氣,必定是使用六味地黃丸補腎水,以抑制心火,心火從此大敗,那個人就會一直發冷而不再發熱。唉,怎麼辦啊!
發在夏至後處暑前者,此三陽受病,傷之淺者,近而暴也。發在處暑後冬至前者,此三陰受病,陰陽受病之故,《內經》言之甚悉,何嘗以時之前後分陰陽。傷之重者,遠而深也。
白話文:
發病在夏至後處暑前,這是三陽受損,症狀較輕微,發病時間較近且急促。發病在處暑後冬至前,這是三陰受損,陰陽受損的原因,《內經》中講述得很詳細,哪曾用時序前後來區分陰陽。症狀較嚴重的,發病時間較遠且深入。
至於陰虛者,其寒熱亦與正瘧無異。而陰瘧中又有真陰、真陽之分,先做六味、八味地步。人所不知。經曰:晝見夜伏,夜見晝止,按時而發,是無水也。晝見夜伏,夜見晝止,倏忽往來,時止時作,是無火也。又假造經文。以寒熱准者,皆是無水,不準者,皆見無火,豈非亂道。
白話文:
對於陰虛的人來說,他們的寒熱表現其實和真正的瘧疾差不多。而陰瘧之中,又有真陰和真陽之分的區別,這點一般人都不清楚。經典著作中說:白天空見症狀而晚上不見,晚上發病而白天不發,這種按時發作的情況,是因為體內缺水。白天空見症狀而晚上不見,晚上發病而白天不發,發作忽快忽慢,時常停歇再發,這種不定時發作的情況,是因為體內缺火。另外還有人偽造經文,認為寒熱發作準時的是缺水,而發作不準時的則是缺火,這簡直是混淆視聽。
無水者,壯水之主以鎮陽光,六味湯主之。無火者,益火之原以消陰翳,八味湯主之。二方豈是治寒熱之藥,非但作書者可厭,即辨者,亦可厭矣。世患久瘧而不愈者,非瘧不可愈,乃治之不如法也。丹溪云:夜發者邪入陰分,宜用血藥引出陽分,當歸、川芎、紅花、生地、黃柏治之,亦未及真陰、真陽之至理。遍考諸書瘧論,並未能露其意。
白話文:
沒有水的情況,是強壯水氣的君主,用來鎮壓陽氣,以六味湯為主方。沒有火的情況,是增益火氣的來源,用來消除陰影,以八味湯為主方。這兩種方劑難道是治療寒熱的藥物?不僅寫書的人討厭這個說法,辨別理論的人也討厭。
世上患有長期的瘧疾而不能治癒的人,不是瘧疾無法治癒,而是治療方法不對。丹溪說:夜間發作是因為邪氣進入陰分,應當用活血的藥物引邪氣進入陽分,用當歸、川芎、紅花、生地、黃柏治療,但是這也沒有觸及到真正的陰和陽的至理。
遍查各種醫書論述瘧疾的內容,都沒有能揭示其真正含意的。
天下之病,盡用六味、八味,千古只有爾獨得之秘,非但治瘧無人能得此意也。且余常試有神驗,故特表而出焉。
白話文:
世上所有的疾病,都用六種、八種藥材治療,不論年代久遠,只有你的祕方獨樹一幟。不只是治療瘧疾,無人能夠得到這種療法。而且我經常試驗,都有神效,因此特別推介出來。
3. 痢疾論
世有瘧後痢者,亦有痢後瘧者。夫既為瘧後,發泄已盡,必無暑熱之毒。復為痢疾,瘧邪未清,中氣復虛,邪從內陷,此正暑毒陷入臟腑之疾,最為險證也。此是元氣下陷,脾氣不能升舉,似痢非痢也。非痢,將指為何病?既為痢後,下多則亡血,氣又隨痢散,陰陽兩虛。陽虛則惡寒,陰虛則惡熱,故寒熱交戰,似瘧非瘧也。
白話文:
有些人得瘧疾後會得痢疾,也有些人得痢疾後會得瘧疾。如果是瘧疾後得痢疾,體內的熱毒已經排出殆盡,不可能再有暑熱之毒。如果又生痢疾,說明瘧疾的病邪未清,中氣又虛,邪氣從體內轉入內臟,這是暑毒侵襲內臟的嚴重疾病,是最危險的情況。
這種情況是元氣下陷,脾氣不能升舉,看起來像痢疾但不是痢疾。如果不是痢疾,又會是什麼病呢?如果是痢疾後得瘧疾,大便過多會導致失血,元氣也會隨著痢疾散失,導致陰陽兩虛。陽虛則惡寒,陰虛則惡熱,所以寒熱交替,看起來像瘧疾但又不是瘧疾。
雖系氣血兩虛,既復寒熱交爭,則是邪仍向外,仲景《傷寒論》中,凡陰病轉陽,皆易愈之候。此乃痢轉為瘧,病屬可治。若不指為瘧,竟作陰虛、陽虛論,則久病壞症,死期將至,亦非補中益氣所能愈也。則俱作虛論,俱用補中益氣加溫補,其病自愈。細閱此書,何必嘵嘵著成數卷,只兩言括之曰:陰虛用六味,陽虛用八味足矣。
白話文:
儘管是氣血兩虛,又伴有寒熱交替的症狀,但這表明邪氣仍然向外發散。仲景《傷寒論》中提到,凡是陰病轉為陽病,都是病情容易痊癒的徵兆。這是因為痢疾轉變為瘧疾,病情是可治癒的。如果不把這種情況診斷為瘧疾,而是簡單地認為是陰虛或陽虛,那麼這將導致病情長期惡化,死期將近,即使服用補中益氣類藥物也無法治癒。如果都按照虛證來治療,都使用補中益氣加上溫補的藥物,那麼病情就會自愈。仔細閱讀這本書,何必長篇大論地寫成多卷,只需要用兩句話概括:陰虛用六味地黃丸,陽虛用八味地黃丸就足夠了。
讀者亦不必終帙,只記二方,而千聖之妙訣已傳,濟世之良法已盡。所以天下庸醫,一見此書,無不狂喜,以為天下有如此做名醫之捷徑,恨讀之猶晚也。殺人之法,從此遍天下矣。嗟乎!無源亂道,何地無之,原不足與辨,因晚村輩力為崇奉,而流毒遂無盡。故作書者之罪小,而表章者之罪大也。
白話文:
讀者不必將整本書讀完,只要記住這兩帖藥方,就能傳承千聖妙法,掌握濟世良方。因此,天下的庸醫一旦看到這本書,無不狂喜,認為這是成為名醫的捷徑,懊悔讀得太晚了。從此,害人的方法就遍佈天下了。唉!亂七八糟的歪門邪道,到處都有,不值一提。只是因為晚村等人大力推崇,才讓歪風邪道得以泛濫。所以,寫書的人罪過較小,而大力宣揚的人罪過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