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椿

《醫貫砭》~ 卷上 (14)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4)

1. 傷寒論

由此觀之,可見傷寒者,由皮毛而後入腑臟,初雖惡寒發熱,而終為熱證,傳入三陰,亦非盡熱證矣。其人必素有火者。有火之人,卒遇大寒,何嘗無中寒之病。中寒者直入臟腑,始終惡寒,而並無發熱等證,其人必無火者。無火之人,熱邪入里,何嘗無極熱之證。若如此,則仲景當時著《傷寒論》,不必細細分別,只問其人之素體而寒熱立辨矣。

豈非譫語耶?一則發表攻裡,一則溫中散寒,兩門判然明白,何至混雜,使人疑誤耶。此則以傳經為陽證,直中為陰證。至傳經之三陰證則置而不論,豈傳經即直中耶?抑三陰宜溫之證亦陽證耶?矇混已極。

桂枝湯,治太陽經傷風,發熱,自汗,惡風。桂枝、芍藥、甘草。桂枝湯中薑棗為至要之品。成無己注云:以甘緩之,以辛散之是也。開卷第一方,而五味之中遺去二味,何耶?

葛根湯,赤芍、葛根、蔥白、生薑、桂枝、麻黃、甘草、大棗。古時芍藥赤白不分,而傷寒方亦從無用赤芍者。彼之改白為赤者,蓋俗醫每以白芍為收斂之品,不宜用於疏表之方也。然則桂枝湯亦用赤芍耶?葛根湯中並無蔥白,《傷寒論》中惟少陰經中白通湯等三四方溫散腎邪用之,與陽明無涉也。治陽明胃經目痛,鼻乾,不寐。如有惡寒證,本方加麻黃;惡風加桂枝。如正陽明腑病,不惡寒,有汗而渴,當用白虎湯。正陽陽明腑病,是胃家實也,承氣湯主之。仲景論之甚明。若白虎則治陽明經汗出煩渴之證,與腑病迥別。此最大關節,經文鑿鑿,誤治立死矣!

小柴胡湯,治少陽膽經耳聾,脅痛,寒熱往來,口苦。柴胡、黃芩、甘草。小柴胡只載三味,遺去人參、半夏、薑、棗四味,全不成方,最為怪誕。蓋小柴胡之得名,專以有人參也,用大黃則為大柴胡矣。今去人參已失原方之義,況並去半夏之辛散以治煩嘔,去薑、棗之甘辛以和營衛,而只此三味,何以治少陽諸證耶?此經無出入路,不可汗下,止有此湯和解之。如兼陽明證,本方加葛根、芍藥。如尚有惡寒等證,用大柴胡湯,惡寒,則病尚在表,大黃豈可輕用。惟往來寒熱,則可用耳。兼表兼下。

大柴胡湯,表證未除,而里證又急,汗下兼行。柴胡、黃芩、芍藥、半夏、人參、大黃、枳實。大柴胡本無人參,偏加入人參。小柴胡原有人參,偏去人參。變亂古方,是何肺腸?

白虎湯,治身熱,大渴而有汗,脈洪大者。如無渴者,不可用此藥,為大忌。倘是陰虛發熱,服之者死。若五六月暑病者,必用此方,又當審其虛實。石膏、知母、甘草、人參、竹葉、糯米。此又矇混之極者。白虎湯治陽明外熱之證,只有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四味。至煩渴甚者,用白虎加人參湯,又是一方。至於人參、竹葉同用,又是竹葉石膏湯中之藥,俱不得竟指為白虎湯也。至以糯易粳,尤為不典。

白話文:

從這些觀察來看,傷寒的病程是由皮膚毛髮循序漸進地入侵臟腑。初期雖然有惡寒發熱的症狀,最終卻表現為熱證。即使傳入三陰經,也不全是熱證。這類病人體質必定原本就帶有火氣。有火氣的人,突然遇到嚴寒,又怎麼可能沒有受寒的毛病呢?受寒的人,寒邪直接侵入臟腑,始終感到惡寒,而沒有發熱等症狀,這類人體質必定沒有火氣。沒有火氣的人,熱邪入侵內臟,又怎麼可能沒有極度發熱的症狀呢?如果這樣的話,那麼張仲景當初寫《傷寒論》時,就不必仔細區分寒熱,只要詢問病人的體質就能立刻分辨寒熱了。

這豈不是胡說八道嗎?一方面發表解表,一方面溫中散寒,這兩種類型的治療方法明明截然不同,怎麼會混雜在一起,讓人產生疑惑和誤解呢?這篇文章把經絡傳變視作陽證,直接侵入臟腑視作陰證。至於經絡傳變到三陰經的症狀則置之不理,難道經絡傳變就等於直接侵入臟腑嗎?還是說三陰經適合溫補的症狀也是陽證?這實在是太混亂了。

《桂枝湯》治療太陽經受風寒引起的發熱、自汗、惡風等症狀。藥物組成:桂枝、芍藥、甘草。桂枝湯中生薑和紅棗是極其重要的藥物。成無己注釋說:用甘草來緩和藥性,用桂枝來辛散藥性。這是書中第一個方劑,卻省略了五味中的兩種藥物,這是為什麼呢?

《葛根湯》的藥物組成:赤芍藥、葛根、蔥白、生薑、桂枝、麻黃、甘草、大棗。古代芍藥沒有區分赤白,而傷寒方中也沒有使用赤芍藥的例子。他們把白芍藥改為赤芍藥,是因為庸醫常把白芍藥視為收斂的藥物,不適合用於疏解表邪的方劑。那麼,桂枝湯也應該用赤芍藥嗎?葛根湯中並沒有蔥白,《傷寒論》中只有少陰經的白通湯等三四個方劑用蔥白來溫散腎臟的邪氣,與陽明經無關。葛根湯治療陽明胃經引起的頭痛、鼻乾、失眠等症狀。如果有惡寒症狀,本方加麻黃;惡風加桂枝。如果是正陽明腑病,沒有惡寒,有汗且口渴,應該使用白虎湯。正陽明腑病,是胃家實證,承氣湯主治。仲景對此論述得非常清楚。白虎湯治療陽明經汗出煩渴的症狀,與腑病完全不同。這是最大的關鍵,經文中記載得非常明確,誤治會導致病人立即死亡!

《小柴胡湯》治療少陽膽經引起的耳聾、脅痛、寒熱往來、口苦等症狀。藥物組成:柴胡、黃芩、甘草。《小柴胡湯》只記載了三味藥,省略了人參、半夏、生薑、紅棗四味藥,根本不成方劑,這太奇怪了。《小柴胡湯》之所以得名,是因為它含有 人參,加入大黃就變成大柴胡湯了。現在去掉人參已經失去了原方的意義,況且還去掉了半夏的辛散作用來治療煩嘔,去掉了生薑、紅棗的甘辛作用來調和營衛,僅僅只有這三味藥,怎麼能治療少陽經的各種症狀呢?這個經證沒有宣泄的途徑,不能發汗或瀉下,只有這個方劑可以和解。如果兼有陽明經的症狀,本方加葛根、芍藥。如果還有惡寒等症狀,就用大柴胡湯,惡寒表示病情仍在表證,大黃豈可輕易使用。只有寒熱往來,才可以服用。兼表兼裏。

《大柴胡湯》表證未除,而裏證又緊急,需要同時發汗和瀉下。藥物組成:柴胡、黃芩、芍藥、半夏、人參、大黃、枳實。大柴胡湯原本沒有人參,卻加入了人參。小柴胡湯原本有人參,卻去掉了人參。這樣修改古方,太過分了!

《白虎湯》治療身熱、口渴且出汗、脈洪大。如果沒有口渴,就不能使用這個藥物,這是大忌。如果屬於陰虛發熱,服用此藥會導致死亡。如果是五六月暑天引起的病症,必須使用這個方劑,但要仔細辨別虛實。藥物組成:石膏、知母、甘草、人參、竹葉、糯米。這也是非常混亂的地方。白虎湯治療陽明經外熱的症狀,只有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四味藥。如果煩渴很嚴重,就用白虎加人參湯,這又是另一個方劑。人參、竹葉同時使用,又是竹葉石膏湯中的藥物,都不能混淆為白虎湯。用糯米代替粳米,更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