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椿

《醫貫砭》~ 卷下 (7)

回本書目錄

卷下 (7)

1. 噎膈論

《內經》曰:三陽結,謂之膈。三陽者,大腸、小腸、膀胱也。太陽為三陽,陽明為二陽,少陽為一陽。此處三陽,舊注指手太陽小腸,足太陽膀胱言。乃增出大腸末,蓋誤以三陽為三陽經也。結,結熱也。大腸主津,小腸主液。大腸熱結則津涸,小腸熱結則液燥。膀胱為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白話文:

《內經》裡說:三條陽經熱結,稱為「膈」。三條陽經是指大腸經、小腸經和膀胱經。太陽經就是三陽經,陽明經就是二陽經,少陽經就是一陽經。這裡的三陽經,過去的註解是指手太陽小腸經和足太陽膀胱經。而增加了大腸經的說法,是因為誤把三陽經當成三條陽經了。「結」就是熱結。大腸主管津液,小腸主管液體。大腸熱結,津液就會乾涸;小腸熱結,液體就會枯燥。膀胱是儲藏津液的地方。

膀胱熱結,則津液竭。然而三陽何以致結熱?皆腎之病也。然則《內經》何以不云少陰結謂之膈?蓋腎主五液,又腎主大小便。腎與膀胱為一臟一腑,腎水既干,陽火偏盛,熬煎津液,三陽熱結,則前後閉澀,下既不通,必反幹上,直犯清道,上衝吸門、喉咽,所以噎食不下也。

白話文:

膀胱氣血過熱停滯,就會導致津液乾竭。但是為什麼三陽會產生熱結呢?這都是腎臟的疾病造成的。這樣說來,《黃帝內經》為什麼不說少陰停滯熱結稱為「膈氣」呢?這是因為腎臟掌管人體的五種液體,而且腎臟主導人體的小便和大小便。腎與膀胱是一臟一腑,腎水乾枯後,陽火過於旺盛,會煎熬津液,導致三陽熱結。此時,人體的前後通道就會閉塞不通,下方氣血無法通暢,就必定會反過來影響上方氣血,直接侵犯咽喉等清道,上衝鼻腔、喉嚨和食道,所以會出現食物噎住難以下嚥的症狀。

何為水飲可入,食物難下?蓋食入於陰,長氣於陽,豈有食未下咽之時,陽氣已長之理乎!反引動胃口之火,故難入。水者,陰類也,同氣相投故可入。水自然比食易下,不必過高其說。若胸中有痰飲者,則食易下,而水反難下矣。口吐白沫者,所飲之水,沸而上騰也。既同氣相投,何以又沸?糞如羊矢者,食入者少,渣滓消盡,腸亦干小,而不寬大也。

白話文:

為什麼喝水容易下嚥,而食物難以吞嚥?這是因為食物進入陰部,氣在陽部生長。怎麼可能食物還未吞嚥下去,陽氣就已經生長出來了呢?反而會引動胃中的火氣,所以食物難以下嚥。水屬於陰類,與氣息相合,所以可以下嚥。水自然比食物更容易下嚥,不必過分強調它的說法。如果胸中有痰飲,那麼食物容易下嚥,而水反而難以下嚥。口吐白沫的人,是因為喝的水沸騰上湧。水既然與氣息相合,為什麼又會沸騰呢?糞便像羊糞一樣的人,是因為吃得太少,渣滓都消盡了,腸道也變得很乾癟狹窄,無法寬大。

本系腸枯,非因食少。王太僕云:食入即出,是無水也。食久反出,是無火也。無水者,壯水之主。無火者,益火之原。王太僕只有寒之不寒是無水也數語,今改作治翻胃法,以湊上六味、八味二方。我想其作偽之心,不知如何詭秘也。直須以六味地黃丸料大劑煎飲,久服可挽於十中之一二。

白話文:

本系的腸道枯竭,並非單純因為飲食太少。王太僕說:食物一吃進就馬上排出,這是因為身體裡沒有水。食物過一段時間才排出,那是因為身體裡沒有火。身體裡沒有水,要補強水的主氣。身體裡沒有火,要增強火的來源。王太僕僅提出「寒之不寒是無水也」這句話,現在改為治療胃翻滾的方法,用來配合六味丸和八味丸這兩個方子。我想他造假的用心,不知道是用多麼詭祕的手法。應該直接服用大劑量的六味地黃丸煎服,長期服用可以挽救十個人中有的一兩個。

又須絕嗜欲,遠房幃,薄滋味可也。若曰溫胃,胃本不寒。何以必定無寒。若曰補胃,胃本不虛。此則又亂道矣。爾論病必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何獨此純虛之證,反曰不虛耶?若曰開鬱,香燥之品,開鬱亦不必專用香燥。適以助火。《局方發揮》已有明訓。河間劉氏下以承氣,鹹寒損胃,津液愈竭。

無如補陰,此症多痰涎凝閉,當補陰者絕少。焰光自滅。

2. 夢遺並精滑論

治以腎肝為主。經曰:陰陽之要,陽密乃固。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夫所謂陽強者,乃肝腎所寄之相火強也。所謂陰絕者,乃腎中所藏之真陰絕也。腎為陰,主藏精。肝為陽,主疏泄。惟此處疏泄不繫肝也。是故腎之陰虛,則精不藏。

白話文:

治療以補腎固肝為主。經書上說:陰陽交合是重要的,陽氣緻密才能固守住。陽氣強盛無法緻密,陰氣就會斷絕。陰氣平穩,陽氣密藏,精神才能安定。陰陽分離決裂,精氣就會斷絕。所說的陽氣強盛,是指肝腎寄存的命火旺盛。所說的陰氣斷絕,是指腎中儲藏的真陰枯竭。腎屬陰,具有儲藏精華的功能。肝屬陽,具有疏通排洩的功能。但是此處的疏通排洩不 مربوط到肝。所以,腎陰虛弱,精華無法儲藏。

肝之陽強,則火不秘。明明是腎中相火,偏要說是肝火。凡肝火動者,必上升而易怒。今人每入房之時,必火升而大怒耶?以不秘之火加臨不藏之精,有不夢,夢即泄矣。薛立齋專用六味地黃以補腎,而治夢遺屢效。縱有相火,水能滋木,水升而木火自息矣。倘有脾胃不足,濕熱下流者,以前丸為主,煎服補中益氣湯以升提之。

白話文:

如果肝臟陽氣過盛,就會導致體內火氣旺盛。有人明明是腎臟中的相火導致的火旺,卻偏說是肝火。凡是肝火旺盛的人,火氣一定會上升,很容易發怒。有人只要一進房,就會出現上火和暴怒嗎?用體內旺盛的火氣作用於沒有收斂的精氣,就會做夢,做夢後就會遺精。薛立齋擅長使用六味地黃丸來補腎,治療夢遺的效果不錯。即使有相火,水也能滋養肝木,水氣上升了,肝火自然就會熄滅。如果還有脾胃虛弱,濕熱下流的情況,就以之前的藥丸為主,煎服補中益氣湯來提升和提振體力。

此又怪異之極者,濕熱如何提得,且既已有濕,又屬脾胃,亦何可用六味也。

3. 論補中益氣湯

補中益氣湯黃耆當歸人參、炙甘草陳皮升麻柴胡白朮。或問曰:古今稱補中益氣湯為萬世無窮之利,其義云何?曰:此發前人所未發,繼仲景、不倫。河間而立,意義深遠也。世人一見發熱,便以為外感風寒、暑濕之邪,非發散,邪從何出。又不能灼見風寒、暑濕對證施治,乃通用解表之劑,雜然並進,因致斃者多矣。東垣深痛其害,創立此方,以為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內傷者多,外感者間或有之。辨在前。立此方以治內傷而兼外感者,何等平常。必雲天下竟無外感之病,則亂道矣。此人每舉一方,必要說此方能治盡天下之病,不必更用別方,是何等肺腸!縱有外邪,亦是乘虛而入。但補其中,益其氣,而邪自退,不必攻邪。將歷古治病之方,一齊刪卻。攻則虛者愈虛,而危亡隨其後矣。攻邪不是攻正,何以虛者愈虛?倘有外感,而內傷不甚者,即於本方中酌加對證之藥,而外邪自退。所謂仁義之師,無敵於天下也。仁義之師,亦非竟不用兵刃也。

白話文:

補中益氣湯的

補中益氣湯是由黃耆、當歸、人參、炙甘草、陳皮、升麻、柴胡、白朮組成的。有人問:古今稱補中益氣湯為「萬世無窮之利」,它的意義是什麼?回答說:這是前人沒有發現的道理,是繼承仲景、張仲景和劉河間之後提出的,意義深遠。

世人只要一發熱,就以為是外感風寒、暑濕之邪,不發汗散邪,邪氣怎麼能出去呢?而且也不能精準判斷風寒、暑濕的症狀,開立相應的治療藥方,反而通用解表藥物,不知輕重地一起使用,因此導致死亡的人很多。東垣(張元素)深感這種危害,創立了這個補中益氣湯。他認為:邪氣侵襲的地方,其正氣必定虛弱。大多數是內傷引起的,外感引起的只是偶爾有。辨別清楚後,開立這個藥方治療內傷兼外感的患者,真是再平常不過了。如果說世上根本沒有外感疾病,那纔是胡說八道。即使有外邪,也都是趁人虛弱之機而侵入。只要補益正氣,增強元氣,邪氣就會自然消退,不必刻意攻邪。把過去治療疾病的藥方都廢棄不用,只用一個補中益氣湯就行了。用攻法治療虛弱的人,就會使虛弱的人更加虛弱,危及性命。攻邪不是攻正氣,為什麼會使虛弱的人更加虛弱?如果有外感,而內傷不嚴重,可以在這個基本方中酌情加入對症的藥物,外邪也能自行消退。這就是所謂的仁義之師,無敵於天下。所謂的仁義之師,也不是完全不用武器。

或問曰:余見先生動輒以先天后天立論,余考之《易》中先天后天之圖,乾南坤北,離東坎西等卦位,於醫中甚無所合,而先生屢言之不已,其義云何?曰:怪乎子之問也。余所謂先天者,指一點無形之火氣也。以火氣為先天,其玄妙如此。後天者,指有形之體。自臟腑及血肉皮膚,與夫涕、唾、津、液皆是也。

白話文:

有人問我:「我看到先生常常用『先天』和『後天』來理論,我查閱《易經》中先天後天的卦位圖,乾卦在南,坤卦在北,離卦在東,坎卦在西等,這些卦位與醫學並沒有什麼關係,而先生卻常常提及,這其中的道理是什麼?」

我回答道:「奇怪你會這麼問。我所說的『先天』,是指一點無形的火氣,用火氣來表示先天,它的奧妙就在這裡。『後天』是指有形的肉體,包括臟腑、血肉、皮膚,以及涕、唾、津液等。」

既曰先天,此時天尚未生,何況有乾南坤北八卦對待之圖乎?先天,在天未生之前卻不知,到在人腹中專恃八味養之,豈非夢境。曰:然則伏羲此圖何為而設也?余曰:此非先天之圖,乃中天八卦之圖。歷古無中天之圖,造出此名,以遷就自己亂道,此等直是無人心者。天位乎上,地位乎下,日出乎東,水源乎西。

白話文:

既然稱為「先天」,那時候天都還沒產生,何況有乾卦在南方、坤卦在北方的八卦相對應圖呢?所謂的「先天」,是在天尚未產生之前,這是不可知的;等到在人的肚子裡,就只靠八味(食物)來滋養,豈不是一場夢境?有人問:既然如此,伏羲畫的這個圖是為了什麼?我說:這不是先天之圖,而是中天八卦之圖。歷代都沒有中天之圖,創造出這個名稱,是為了應付自己胡亂的說法,這樣的人根本沒有良心。天位於上,地位於下,太陽從東邊升起,水源發源於西方。

以水對日,亦是怪論。風雨在天上,山雷在地下,人與萬物位乎中。予嘗見誰不見。邵子排列如此,有先天八卦數,其當今所用者,止一文王后天圖。誰用此。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悅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乎艮。以春秋晝夜十二時相配,因以定陰陽,決生死,推而天文地理,星相醫卜,無一不以此圖為則。至於先天者,無形可見,前圖何以無形可見,後天圖之有形可見在何處,種種欺人胡說。

白話文:

《易經》裡提到:「帝」是從「震」卦中出現的。「神」這個字,指的是創造萬物並給予名稱的神靈。這兩句話是文王描述後天八卦圖的話,與前面描述先天八卦圖的內容不符。

即《易》中帝出乎震之帝。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之神是也。此二句,卻是文王后天圖之語,又與上文先天圖說不合。帝與神,即予先天要論中所稱真君真主,本系無形,何以反出在後天圖說內。不得已而強立此名。以為主宰先天之體,以為流行後天之用。東垣先生獨會其宗,而以補中益氣方中用柴胡、升麻者,正以生髮先天之氣於脾土之中。

「帝」和「神」這些概念,在我們《先天要論》中被稱為「真君」、「真主」,本質上是無形的。它們怎麼會出現在後天八卦圖中呢?我們不得不為它們創造這些名稱,以為它們是主宰先天之體、運行後天之用的存在。

東垣先生(李杲)獨自領會了這個核心思想。他在「補中益氣湯」中使用柴胡和升麻,正是為了在脾土中滋生先天的元氣。

先天之氣,前要用六味、八味,則云在腎中,此要用補中益氣,則云在脾土中。況先天之氣立於天尚未生之前,獨升麻、柴胡足以左之右之,真乾坤在手之神技也。真萬世無窮之利,余所以諄諄為言也。若飲食失節,寒溫不適,脾胃乃傷。喜、怒、憂、恐,損耗元氣。脾胃氣衰,元氣不足,而火獨盛。

白話文:

先天之氣,在幼年時可用六味、八味藥方調理,認為它存在於腎中。到了成年以後,要使用補中益氣的藥方,認為它存在於脾土之中。況且先天之氣形成於天地誕生之前,只有升麻、柴胡等藥物才能左右調和它,這簡直是掌握乾坤的神奇技術。這可是世代相傳的寶貴方法,所以我再三叮囑。如果飲食不規律,受寒受熱不適當,會損傷脾胃。喜怒憂恐等情緒也會損耗元氣。脾胃之氣衰弱,元氣不足,就會導致火氣過旺。

火者陰火也,起於下焦,元氣之賊也。壯火食氣,少火生氣。火與元氣不兩立,必要將火滅盡,元氣方存,豈非胡說。一勝則一負。脾胃氣虛,則下流肝腎,名曰重強。何以虛則反下流,且流去是何物?《內經》重強二字,亦不如此講。經云:脾脈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其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名曰重強。

白話文:

所謂「火」指的是陰火,源自於身體的下部,是元氣的剋星。旺盛的火會消耗元氣,微弱的火會生長元氣。火和元氣不能同時存在,非得將火撲滅,元氣才能存留,這種說法不是胡說八道。一強一弱,互相制衡。

當脾胃之氣虛弱時,就會流向下部,也就是肝腎,稱為「重強」。為什麼虛弱反而會向下流?而流失掉的是什麼東西?《內經》中「重強」二字並不是這樣解釋的。

《內經》記載:「脾脈過於旺盛,就會使人四肢無法抬起,脾脈不足則會使人九竅不通,這就是『重強』。」

此乃指脾之病脈,言脈病則五臟皆不和順也。何嘗指下流肝腎耶?陰火得乘其土位,故脾證始得,則氣高而喘,身熱而煩,脈洪大而頭痛,或渴不止,其皮膚不任風寒而生寒熱。又雜外感之證。蓋脾胃之氣下流,使穀氣不得升浮。是春生之令不行,句句不連貫,皆學舌語也。

白話文:

這指的是脾臟的病態脈象。說脈象有病,就表示五臟都沒有協調。怎麼能只說下游的肝臟和腎臟呢?陰火乘虛侵入脾臟的位置,所以脾臟的症狀才會開始出現。因此,氣往上衝導致喘氣,身體發熱煩躁,脈搏洪大而頭痛,有時候還會口渴不止。他們的皮膚不耐受風寒,所以會產生寒熱的症狀。而且還混雜著外感的症狀。因為脾胃之氣往下流,阻礙了穀氣的上升,使得春季生發的規律無法運作,所以這些症狀都是不連貫的,都是模仿別的病症的表現。

則無陽以護其營衛,衛即衛身之陽氣也,如何反要脾胃之氣為衛。遂不任風寒,而生寒熱,此皆脾胃之氣不足所致也。

白話文:

如果身體不能陽氣來保護體表的營衛之氣,衛氣是身體表面的陽氣,怎麼會反而需要脾胃之氣來變成衛氣呢?這樣就會無法抵禦風寒,而產生寒熱的症狀,這些都是因為脾胃之氣不足造成的。

傷寒發熱,拂拂如羽毛之熱,熱在皮毛。三陽俱有壯熱之證,若陽明則熱在肌膚為尤劇,如何皆只微熱。內傷者,肌體壯熱,捫之烙手,內傷雖熱,總不如外感之甚,如何反以為極熱。右手氣口脈大於左手人迎三倍。此又亂道,脈大三倍是關格之脈,危證矣,豈內傷乎?其氣口脈急大而數,時一代而澀。

白話文:

傷寒發燒,熱度輕微如羽毛,熱意在皮膚表面。三陽經症狀都有發熱的徵兆,如果是陽明經的熱,則在肌肉皮膚上的熱度最劇烈,如何會只有微熱?內傷的人,身體肌肉發熱嚴重,觸摸起來像烙鐵般燙手,內傷雖然發熱,但總比外感發熱輕微,怎麼反而認為是極度發熱?

右手氣口脈的脈搏比左手人迎脈的脈搏大三倍。這又是一個錯誤的說法,脈搏大三倍是關格之脈,是危急的徵兆,怎麼可能是內傷呢?他的氣口脈又急又大又快,有時脈搏出現一下子然後遲頓的現象。

代脈亦是危證,安得內傷即現此脈,且脈亦不可派定也。澀是肺之本脈,代是氣不相接,乃脾胃不足之脈。大是洪大,洪大而數,乃心脈刑肺。急是弦急,乃肝木挾心火克肺金也。其右關脈屬脾,比五脈獨大而數,數中時顯一代。此不甚勞役,是飲食不時,寒溫失所。又何以鑿鑿派定如此。

白話文:

所謂「代脈」,也是一種危險的徵兆,但是不能肯定說內傷一定會出現這種脈象,而且脈象也不能固定地歸類。

「澀脈」是肺經的本脈,「代脈」表示氣息不順暢,是脾胃虛弱的徵兆。「大脈」指脈搏洪大,如果脈搏洪大且跳動頻繁,則表示心脈抑制了肺脈。「急脈」指脈搏弦急,是肝木與心火合力剋制了肺金的表現。

右關脈屬脾,如果右關脈跳動特別大且頻繁,又時而出現「代脈」,這並非是因為過度勞累,而是因為飲食不規律,或者寒熱失調。所以,不能武斷地將脈象歸類為某種特定疾病。

胃脈損弱,隱而不見,惟內顯脾脈如此。以上語語不接,說內傷肺,又俱說肺金受克,絕無頭緒。若外傷,則人迎脈大於氣口也。

白話文:

如果胃的脈象虛弱,就會隱藏而看不見,只有脾的脈象會顯露於內。上述文字前後不連接,說內傷是肺部,又都說肺金受到了損傷,沒有什麼頭緒。如果說是外傷,那麼人迎脈就會比氣口脈大。

或問曰:丹溪云東南之人,陽氣易以升,不可服補中益氣湯。當今江以南之人,果盡不當服乎?曰:東南指人之臟腑而言之。何不云東南之臟不可服補中益氣湯耶。然則肺腎謂之西北人矣。作此語者,其臟腑殆無人氣。其人上盛者,必下虛,其腎氣大虛矣。急須填補北方先天之元氣為要。

白話文:

有人問:丹溪曾經說過,來自東南地區的人容易上火,不適合服用補中益氣湯。那麼,現在生活在長江以南的人,都不應該服用嗎?

回答:丹溪所說的東南,指的是人的臟腑。他並沒有說東南地區的臟腑不能服用補中益氣湯。按照他的說法,肺和腎應該是西北地區的人了。提出這種說法的人,他們的臟腑恐怕是沒有元氣。這些人上盛下虛,腎氣極為虛弱。所以,急需用藥來填補北方的先天元氣。

總而言之,先天、後天,不得截然兩分。上焦元氣不足者,下陷於腎中也,元氣本不在上焦,即使上焦亦有元氣,如何陷入腎中。當取之至陰之下。下焦真陰不足者,飛越於上部也,陰氣如何能飛越。焉可不引而歸原耶。引陰歸原,從未前聞。是以補中益氣湯與腎氣丸並用。

白話文:

總之,先天和後天不能截然分開。上焦元氣不足的人,元氣會下降到腎中,但元氣本來就不在上焦,即使上焦有元氣,怎麼會下降到腎中?應從最陰的地方取補。下焦真陰不足的人,陰氣會上浮到上部,但陰氣怎能上浮?怎麼可以不引導它歸回原處?引導陰氣歸回原處,這是一個前所未聞的說法。因此,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和腎氣丸一起來治療。

即前怪法。朝服補陽,暮服補陰,互相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