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椿

《醫貫砭》~ 卷下 (6)

回本書目錄

卷下 (6)

1. 消渴論

消渴之疾,余有一說焉。人之水火得其平,氣血得其養,何消之有。其間攝養失宜,水火偏勝,津液枯槁,以致龍雷之火上炎,熬煎既久,腸胃合消,五臟乾燥,令人四肢瘦削,精神倦怠。故治消之法,無分上、中、下,先治腎為急。《內經》云:心移熱於肺,傳為鬲消。大腸移熱於胃,善食而瘦,謂之食㑊。

白話文:

關於消渴症,我有一套看法。當人體的水火平衡,氣血得到滋養時,怎麼會有消瘦的情況呢?但如果在日常生活調養中失宜,導致水火失衡,體內的津液乾涸,就會使體內的「龍雷之火」向上升騰,久而久之,會灼傷腸胃,導致內臟乾燥,讓人出現四肢消瘦、精神倦怠的症狀。因此,治療消渴症的方法不分上、中、下,首要的是治療腎臟。《內經》中提到:心臟的熱氣轉移到肺部,會引發鬲消;大腸的熱氣轉移到胃部,會出現食慾旺盛但身體消瘦的食㑊症狀。

則上、中二消,明明是心與大腸之火,與腎無干,反盡從腎治耶!況腎火上衝之證,往往不甚渴,即渴亦不能多飲。蓋腎中之火既上,則下焦之陽衰,陽衰則陰盛,水為陰屬,故不能多飲也。幾辨陰火、實火之法俱視此。奈何欲用二方,遂不及詳察耶。惟六味、八味及加減八味丸隨證而服,降其心火,滋其腎水,則渴自止矣。

白話文:

因此,上焦和中焦的火氣消退,這明明是心和大腸的熱火,與腎臟無關,為什麼反而全部從腎臟著手治療呢?況且腎火上衝的症狀,通常不會特別口渴,即使口渴也不能多喝水。這是因為腎中的火氣已經上升,導致下焦陽氣衰弱,陽氣衰弱則陰氣旺盛,而水屬陰,因此不能多喝水。辨別陰火和實火的標準,也都看這項特徵。為什麼要使用這兩種方劑,卻沒仔細探究呢?只有六味地黃丸、八味地黃丸以及加減八味丸,才能根據症狀服用,讓心火下降,滋養腎水,那麼口渴自然就會停止。

或問曰:下消無水,用六味丸以滋少陰腎水矣。又加附子肉桂者何?蓋因命門火衰,不能蒸腐水穀,水穀之氣,不能薰蒸,上潤乎肺。如釜底無薪,鍋蓋乾燥,故渴。至於肺,亦無所稟,不能四布水精,並行五經。其所飲之水,未經火化,直入膀胱,正謂飲一升溺一升,飲一斗溺一斗。

白話文:

有人問道:腹瀉沒有水分排出的情況,使用六味丸來滋養陰腎水。為何還要添加附子、肉桂?

這是因為命門之火衰弱,無法蒸煮腐爛水穀,水穀之氣無法被蒸發,上升而潤澤肺部。就像鍋底沒有柴火,鍋蓋就會乾燥,所以口渴。肺部也得不到滋養,無法把水精分散到全身,運行於五臟。喝下的水沒有經過火化的過程,直接進入膀胱,就好像「喝一升水,隨即尿一升」。

此是下消之證,與肺又無涉。試嘗其味,甘而不咸可知矣。故用桂、附之辛熱,壯其少陰之火,灶底加薪,枯籠蒸溽,槁禾得雨,生意維新。惟明者知之,昧者鮮不以為迂也。昔漢武帝病渴,張仲景為處此方。仲景是漢獻帝時人,與武帝相去二百餘年,明明可考,乃造出此語,何耶?趙氏所談,無往非夢,而此則又夢之最不經者。至聖玄關,今猶可想,八味丸誠良方也。

白話文:

這是下焦虛寒的證狀,與肺部無關。嘗嘗尿液的味道,甜而不鹹就能知道。所以使用桂枝和附子的辛熱藥物,來增強少陰之氣,就像爐竈裡添火,枯井裡蒸發出水汽,乾枯的禾苗得到雨水,生機得以恢復。只有明白的人才會知道,不明白的人常常會認為這很迂腐。以前漢武帝得了口渴的病,張仲景就用這個方子來治療。仲景是漢獻帝時代的人,距離漢武帝已經過去了兩百多年,這一點明明可以考證,卻編出來這樣的話,為什麼呢?趙氏的言論,沒有哪一句不是胡言亂語,而這句話則是胡言亂語中最不靠譜的。聖人傳授的奧妙方法,如今依然可以想像,八味丸真是好的藥方。

瘡疽痊後,及將痊口渴甚者,舌黃堅硬者,及未患先渴,或心煩躁渴,小便頻數,或白濁陰痿,飲食少思,肌膚消瘦,及腿腫腳軟,口齒生瘡,服之無不效。經云:諸痛癢瘡,皆屬於火。又云:水液渾濁,皆屬於熱。況經大泄膿血之後,陰血大傷,作渴煩躁,孤陽欲越,乃反以辛熱逐水之藥速之死,仇何深也。

白話文:

瘡疽癒合後,以及即將癒合時口渴特別嚴重者,舌頭發黃堅硬者,以及在得病前就口渴,或心煩躁動、口渴,小便頻繁或小便白濁,陽痿,飲食慾不振,肌肉消瘦,以及腿腫腳軟,口齒生瘡,服用此藥無不有效。經文說:各種疼痛和發癢的瘡,都與火(熱)有關。又說:水液渾濁,都與熱有關。況且經大發膿血之後,陰血大傷,出現口渴煩躁,獨陽想要超越(正常),便反而用辛熱驅逐水液的藥物,使之加速死亡,仇恨何其深重啊。

2. 氣虛中滿論

中滿者,證與鼓脹水腫無異,何故屬之氣虛?請得明言之否。曰:氣虛者,腎中之火氣虛也。如此該腎自病矣。中滿者,中空似鼓,虛滿而非實滿也,大略皆脾腎兩虛所致。故治腫者,先以脾土為主,須補中益氣湯,或六君子湯溫補之。水未去而補之,則補其水也。俾脾土旺,則能散精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矣。

白話文:

中滿的症狀和鼓脹水腫似乎沒有區別,為什麼歸於氣虛呢?請明白地回答。

回答:氣虛是指腎中的火氣虛弱。這樣的話,腎臟本身就已經生病了。中滿是指腹部空洞發脹,虛滿而不是實滿。大概都是脾和腎同時虛弱所致。所以治療腫脹,首先以脾胃為主,需要用補中益氣湯或六君子湯來溫補。如果水腫尚未消除就補,那麼就是補水腫了。讓脾胃強健起來,就能夠將精神分散到肺部,疏通水道,下輸膀胱,水精遍佈全身,五經運行正常。

或者疑謂喘脹水滿,而又加純補之劑,恐益脹滿,必須補藥中加行氣利水之品方妙。此說深似得病情,終非大方家體。治病而講體統,無恥已甚。蓋肺氣既虛,不可復行其氣,腎水已衰,不可複利其水。利邪水正所以衛正水,猶之驅邪氣正所以保正氣,豈並腎精而亦利之耶。

白話文:

有的人可能會質疑,如果出現虛喘、脹滿、水腫,再用滋補的藥物,會不會加重這些症狀?必須在補藥中加入行氣利水的藥材纔好。這個說法雖然看似迎合病情,但終究不是明醫所為。治療疾病而講究體統,實在是厚顏無恥。因為肺氣已虛,不能再加強運氣;腎水已衰,不能再強行利水。利邪水正是在保護正水,就像驅趕邪氣正是在保護正氣,怎麼會連腎精也一起利掉呢?

純補之劑,初時似覺不快,過時藥力得行,漸有條理矣。

至於補腎以治腫,其說難明。蓋禹之治水,行其所無事也。若一事疏鑿,則失之矣。當時禹亦何嘗不浚川鑿河哉?據爾云,必須補腎,則禹當日只曰益水之源可矣。今人之治腎水者,牽牛、大戟,粗工之小智,正禹之所惡也,間有用五苓、五皮者,以為中正,亦轉利轉虛,腎氣愈衰,而愈不能推送矣,故須用補腎。經曰:腎開竅於二陰。

白話文:

關於用補腎的方法來治療腫脹,這個說法很難理解。就像大禹治水一樣,只要疏通河道就行了。如果在一處過度疏通,就會造成其他地方堵塞。當時大禹怎會只疏通河道而不疏浚水源呢?如果你說一定要補腎,那麼大禹當時只說疏通水源就可以了。現在的人治療腎水,用牽牛、大戟等辦法,就像粗糙的工匠小技,正是大禹所討厭的。偶爾有人使用五苓、五皮等較平穩的方法,但也會逐漸損傷虛弱身體,導致腎氣更加衰弱,反而更難以運轉氣血。因此,需要使用補腎的方法。經典中說:腎在二條陰經上打開竅穴。

腎氣化,則二陰通。二陰閉,則胃䐜脹。故曰:腎者胃之關,關門不利,故水聚而從其類也。可知要利關門,不是要補關門也。引來卻正與爾相左。又曰:腎主下焦。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可知以決瀆為主。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必待三焦之火化,始能出也。

白話文:

腎氣運化順暢,則陰精(腎陰和肝陰)就能正常流通。陰精閉塞,就會導致胃氣脹滿。因此說:腎臟是胃的關口,如果關口閉塞就不利,所以水液就會聚集,並循著類似的性質流動。由此可知,要打開關口,不是要補強關口,而是要疏導關口的氣血。強行補強會與疏導的原則相反。

腎臟主宰下焦(膀胱、小腸、大腸)。三焦是疏通水道和津液的官邸,水液通過三焦排出體外。因此,疏導三焦是最重要的。膀胱是儲藏津液的官邸,必須經過三焦之火氣化後,津液才能排出體外。

改《內經》文,氣化二字為火化,意在八味也。孰知換此一字,其弊遂百出乎。經曰:三焦病者,氣滿小腹,光堅,不得小便,溢則水留而為脹。曰溢,曰水留,尚專於用補耶。惟張仲景制金匱腎氣丸,補而不滯,通而不泄,誠治腫之神方。薛立齋屢用屢效,詳載《醫案》。

白話文:

《內經》中「氣化」二字,有人改為「火化」,本意是指八味藥材。然而,改成這個字後,卻產生了許多弊端。

《內經》說:三焦有病的人,氣滿小腹,腹堅如石,小便排不出,小便外溢則水液停滯,形成水腫。經文都提到「溢」和「水留」,怎麼還能專門使用補益的藥物呢?

只有張仲景研製的「金匱腎氣丸」,既能補而不滯,又能通而不泄,是治療水腫的良方。薛立齋多次使用,每次都見效,詳情記載在《醫案》中。

余依其案,試之甚驗,故詳著焉。世有患此,幸無誕之乎。

金匱腎氣丸,白茯苓附子、牛膝、肉桂澤瀉車前子山藥、山萸、丹皮、熟地。中滿之病,原於腎中之火氣虛,不能行水。此方內八味丸為主,以補腎中之火,八味為利水之劑,說見前。山藥、茯苓、澤瀉俱制土驅濕之藥,而水為陰類,故以附子溫之,肉桂通之。惟生地、萸肉為能滋潤以保腎陰,然初起猶不即用,須略加通利之後,始用之而效,此仲景制方之義也。知腎氣丸為治水之藥,即可知非全補真陽太極之藥。若以此方治盡天下之病,則是舉天下之病皆以治水腫之法治之矣。思之能不自笑哉!則三焦有所稟命,浩然之氣,塞乎天地,不必作如此大帽子。腎氣不虛,而能行水矣。內有附子、肉桂辛熱之品,熱則流通。又火能生土,土實而能制水矣。又有牛膝、車前二味,最為切當。方見《金匱要略》,故名金匱腎氣丸。《金匱》並無車前、牛膝,乃後人所加,亦後人所名也。

白話文:

金匱腎氣丸 ,配方:白茯苓、附子、牛膝、肉桂、澤瀉、車前子、山藥、山萸、丹皮、熟地。

對於中滿之病,源於腎中火氣虛弱,無法行水(利尿)。這個方子以八種丸藥為主,用來補腎中之火,八種藥材都是利水藥,詳情見前文。

山藥、茯苓、澤瀉都是制土驅濕的藥物,而水屬於陰類,所以用附子來溫暖它,肉桂來疏通它。只有生地、萸肉才能滋潤和保留腎陰,但是剛開始還不適合服用,需要先稍微通利(利尿)後,再開始服用,這樣才會有效,這是仲景配製方子的道理。

要知道腎氣丸是治水腫的藥物,就可以知道它不是完全的補陽藥。如果用這個方子來治療天下的所有疾病,那豈不是天下所有的病都用治療水腫的方法來治嗎?想想都忍不住笑!那三焦的生發有方,浩然之氣充滿天地,不需要弄出這麼大的帽子。

腎氣不虛,就能行水(利尿)了。方子裡有附子、肉桂這些辛熱之品,熱就能促進流通。火又能生土,土實了就能制水了。還有牛膝和車前這兩種藥材,是最為恰當的。

方子見於《金匱要略》,所以叫金匱腎氣丸。《金匱要略》裡並沒有車前和牛膝,是後人加進去的,也是後人命名的。

又有一等純是陰虛者,下一純字,專為要用六味,而病情又失矣。其證腹大臍腫,腰痛,兩足先腫,小水短澀,喘嗽有痰,不得臥,甚至頭面皆腫,或面赤口渴,但其人飲食知味,大便反燥。醫見形腫氣喘,水證標本之疾,雜用利水之藥而益甚。不知陰虛,三焦之火旺,與衝脈之屬火者同逆而上。

白話文:

另外一種情況是純粹陰虛的人,如果特別強調「純」這個字,專門主張使用「六味地黃丸」,那麼病情就會錯失。其症狀包括腹脹、肚臍腫大、腰痛、先從兩隻腳開始腫、小便短赤、喘息咳痰、無法平躺,甚至頭面都腫,或臉紅口渴,但這樣的人飲食有味道,大便反而乾燥。醫師見到形體腫脹、氣喘,認為是水分代謝失衡引起的疾病,便雜用利水藥物,反而讓病情加重。其實,導致這種情況的關鍵是陰虛,導致三焦之氣旺盛,與屬火的衝脈之氣相逆向上。

由是水從火溢,水火不能相合,豈有水反從火溢者?即有之,亦宜引火達下,不得用純陰藥也。上積於肺而嗽,甚則為喘呼不能臥。散聚於陰絡,而為跗腫。隨五臟之虛者,入而聚之,為五臟之脹。皆相火氾濫其水而生病也。五臟之脹,皆屬於火,從無此論。腫脹用八味固是正治,用六味則無此理矣。

白話文:

因此,水從火中溢出,水火無法相容。怎麼會有水從火中溢出的情況呢?即使有這種情況,也應該引火往下走,不能使用純陰藥。

水液積聚於肺部而導致咳嗽,嚴重時會喘息,無法平躺。水液分散聚集於陰絡,會導致浮腫。水液會隨著五臟虛弱的地方進入並聚集,形成五臟的脹滿。這些都是虛火氾濫,導致水液過多而引發的疾病。

五臟的脹滿都屬於火證,從來沒有說過是水證。治療浮腫用八味丸確實是正治法,但用六味丸則沒有道理。

蓋水勢橫逆,得純陰之品則陰氣益旺,且無辛芳之藥,則水道必不能開。但或遇陰虛之人,則用藥忌太燥熱耳。此人治病,六味、八味不可缺一。此論用八味而遺六味,則真陰又無著落,所以幻出陰虛一種,則六味仍不可缺。六味有知,亦感此周旋之德否。以六味地黃加麥冬、五味大劑服之。

白話文:

如果水勢逆流,使用純陰性的藥物,陰氣會更加旺盛。而且沒有辛辣芳香的藥物,水道必定無法暢通。但是如果遇到陰虛的人,用藥就忌諱太燥熱了。這個人治病,六味地黃丸、八味腎氣丸這兩方藥一方都不能少。這個說法只用八味腎氣丸而忽略六味地黃丸,那麼真正的陰液又無處可尋,所以虛構出陰虛一證,那麼六味地黃丸還是不可缺少。六味地黃丸有靈性,也能感受到這種週轉的功效嗎?用六味地黃丸加麥冬、五味子,大劑量服用。

滋之不足,尚欲斂之,不殺不休!親試有驗,故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