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書屋夜話錄》~ 醫話 (3)
醫話 (3)
1. 醫話
服下痛果定,有時仍微痛,連服腎氣湯十餘貼,後改用腎氣丸,每朝服三錢,一月痊愈。
旭高自按:夫此病用腎氣丸而無疑者,全從服過肉桂止痛二日悟出,古人云:會心處非別有玄妙也。
有人染楊梅瘡,服過輕粉升藥,抑遏其毒於內,瘡愈之後,多致筋骨攣痛,數年之後,隨其痛處,必發出一塊,色白不紅,漸潰腐爛,連年累月,不肯收斂,遂成廢疾。《瘍科心得集》中載十味淡齋方,忌食鹽味一百二十日,無有不愈者。然有脾胃薄弱,驕恣任性之人,不肯服淡,將如之何!余見《外科發揮》載一方,用土茯苓四兩,氣虛加四君子湯一兩,血虛加四物湯一兩,煎湯飲月餘即驗。《集驗方》更加皂莢子七粒、川椒四十九粒,有熱者再加芩、連,仿此治之,亦一法也。
凡生疔疽部位,初起一粒雖小,須要小心,切不可說無事。余嘗見唇疔一粒,其形甚小,並無寒熱,以為無事,其人能食酒肉,亦不避風,三五日後,即走黃而死。對口發背,變端稍遲,然斷不可輕視忽略,說話之中,須要活落,免致擔憂。
有孕無孕,辨別最難,方書雖有「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也」一句,然竟有心脈不甚顯著者,大抵經阻二三月,小有寒熱,或時嘔惡,是為懷子之象。若腹中痛者,非胎也。若乳頭紫黑色者,是胎也。乳頭轉色紫黑,乃是有胎之的候。再者,察其人形象康健否,雖有時不食,有時仍能食,此即所謂疑病也。
凡看咳嗽病,或陰精虧損之體,或元氣素弱之軀,無病之時,已先腿足乏力,或手足心灼熱,在女子或經水不調,而漸生咳嗽,便是虛勞之根,切不可大進辛溫消痰以及表散之藥,便宜甘潤生津,如川貝、玉竹、甜杏仁、穭豆衣、沙參等類。若兼頭眩心悸,加入茯神、滁菊之類。
或有稍夾風邪而起者,亦不過加入桑葉、桔梗之屬。倘若但以前胡、杜蘇子、牛蒡、荊芥、防風、橘葉、橘紅、枳殼、萊菔子等味,必致劫津而成喘逆嗆咳,及見惡寒潮熱,虛勞之病成矣。此等病甚多,切宜仔細。
一婦人通身發出紅斑,大者如黃豆,小者如綠豆,皆平而不腫,又無脂水,至夜則癢甚,日中稍可,此是血虛生風。詢其證,經水一月兩至,淋漓不斷,且頭眩、心跳、心嘈,顯然血虛生風,熱灼營陰,膚髮紅斑而搔癢也。用生地、阿膠、穭豆衣、白芍、胡麻等而瘥。若認為風濕,而用祛風燥濕則謬矣。
飲邪作痛,在脅為多,或停中脘。其痛也,或嘔酸苦青綠水,或腹中漉漉有聲,或大便泄瀉稀水,則痛反松,脈沉而弦,是其候也。治宜溫通蠲飲,如乾薑、半夏、陳皮、茯苓、桂枝、澤瀉等味。昔見一中年婦人,病脘脅痛,皆以為肝氣,服藥不效。飲食泛嘔而不納,十餘日米粒不進,但飲茶數口而已,一日,呻吟不安,囑咐後事,眾皆以為必死。
白話文:
[醫話]
服用止痛藥後,仍有些微疼痛,連續服用腎氣湯十多劑,之後改用腎氣丸,每天早上服用三錢,一個月後痊癒。
這疾病使用腎氣丸是毋庸置疑的,完全是從服用肉桂止痛兩天後領悟到的,古人說:這其中的關鍵並非有什麼特別玄妙之處。
有人患梅毒,服用過輕粉等藥物,抑制毒素於體內,瘡瘍痊癒後,卻導致筋骨攣縮疼痛,數年後,疼痛部位必會長出白色腫塊,逐漸潰爛,久治不癒,最終成為廢疾。《瘍科心得集》中記載的十味淡齋方,忌食鹽一百二十天,沒有不痊癒的。但是,脾胃虛弱、放縱任性的人,不肯服用淡藥,那該怎麼辦呢!我見《外科發揮》記載一方,用土茯苓四兩,氣虛者加四君子湯一兩,血虛者加四物湯一兩,煎湯服用一個多月即見效。《集驗方》中又加皂莢子七粒、川椒四十九粒,有熱者再加黃芩、黃連,以此類推治療,也是一種方法。
凡是生疔疽,初期即使只有一小粒,也要小心謹慎,絕不能掉以輕心。我曾見過一個唇疔,只有一小粒,沒有寒熱症狀,以為沒事,那人還能吃酒肉,也不避風寒,三五天後,就黃疸而死。口唇發背,病變發展較慢,但絕對不能輕視忽視,說話時要輕鬆一些,避免憂慮。
判斷懷孕與否最困難,醫書雖有「手少陰脈搏跳動明顯者,懷孕」的記載,但也有心脈跳動不甚明顯者,大多數是經期阻滯二三個月,略有寒熱,或偶爾嘔吐,這些都是懷孕的徵兆。如果腹中疼痛,就不是懷孕。如果乳頭呈紫黑色,就是懷孕了。乳頭變為紫黑色,是懷孕的跡象。此外,觀察其人精神是否良好,即使有時不吃東西,有時還能吃,這就是所謂的疑難雜症。
凡是診治咳嗽,如果是陰精虧損或元氣不足的體質,即使沒有生病,也先有腿腳無力,或手足心發熱,女性可能月經不調,然後逐漸出現咳嗽,這就是虛勞的根源,絕對不能大量服用辛溫化痰和疏散風寒的藥物,應該以甘潤生津為主,如川貝、玉竹、甜杏仁、扁豆衣、沙參等。如果兼有頭暈心悸,可以加入茯神、滁菊等。
如果略帶風邪引起的咳嗽,也只需加入桑葉、桔梗之類。如果單純使用前胡、杜仲子、牛蒡子、荊芥、防風、橘葉、橘紅、枳殼、萊菔子等藥,必然耗傷津液,導致喘逆嗆咳,出現惡寒發熱,虛勞加重。此類疾病很多,必須仔細診治。
一位婦女全身長出紅斑,大的像黃豆,小的像綠豆,都是平的,不腫,也沒有膿水,晚上奇癢無比,白天好一些,這是血虛生風。詢問病情,月經一月兩次,淋漓不盡,而且頭暈、心跳、心煩,明顯是血虛生風,熱邪灼傷營陰,導致皮膚出現紅斑和瘙癢。用生地、阿膠、扁豆衣、白芍、胡麻等藥物便痊癒了。如果認為是風濕,而使用祛風除濕的藥物,那就是錯誤的。
飲邪導致的疼痛,多在脅肋部,或停留在中脘穴。疼痛時,可能嘔吐酸苦青綠色的水,或腹部咕嚕作響,或大便稀溏如水,疼痛就會減輕,脈象沉而弦,這是其特徵。治療應以溫通化飲為主,如乾薑、半夏、陳皮、茯苓、桂枝、澤瀉等。以前我見過一位中年婦女,患有脘脅疼痛,都認為是肝氣不順,服藥無效。飲食嘔吐不能進食,十多天沒吃米粒,只喝幾口水,有一天,呻吟不止,交代後事,大家都以為她必死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