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書屋夜話錄》~ 醫話 (6)
醫話 (6)
1. 醫話
處以歸脾湯,去木香,加白芍、阿膠,連服三貼,神氣即復。仍服前丸,每日一錢,用黃耆、黨參煎湯送下,從此漸臻坦途。
門人繆禮和曰:此病究因勞乏受熱,氣陷熱潛,宜用歸脾湯加苦參、大黃為佳。斯言誠然,但余所用丸藥,專主臟毒。如初起體質未虛,而濕熱下注腸臟,則歸脾湯加苦參、大黃為優也。
張川官之孫,年十八歲,冬月感寒夾積,腹痛泄瀉。他醫用吳萸、木香、烏藥、檳、楂以溫中消積,泄止得干屎,但少腹板窒,小便不利。適戚墅堰吳仲三子到錫,因請診治,斷為腸癰,用黃耆、銀花、當歸等味,一服,遂便下如水晶魚腦之膩質。而老醫趙桂三亦同聲附和,於吳方加入延胡等味,服二三劑後,病勢日篤,日夜泄白膩凍數十次,小便不通。邀余診視,細繹病情,斷非腸癰。
適趙醫亦至,礙於前輩,只得委屈周旋,立案曰:腸癰為病,有寒有熱,熱者大黃牡丹皮湯,寒者苡仁附子敗醬散,此古人規則也。是證脈弦緊而不數,面色青而不渴,屬寒積也。鄙意宜用溫通。遂以肉桂五苓散加楂肉、砂仁,一服見效。即加炮薑、木香。第三方因溺後氣向下墜,腰尻痠痛,全屬陽虛氣陷之象,用東垣法參入前方,如黨參、升麻、冬朮、肉桂、茯苓、澤瀉、炮薑、木香、訶子、鹿角、砂仁,連服三劑。大便白膩全止,脾胃已開,面色紅活,遂去肉桂、減輕炮姜,服數劑全愈。
旭高曰:以上二證,李氏婦明明是臟毒,諸醫以為痢疾,張氏孫顯然寒痢,諸醫反謂腸癰,是非顛倒,舉世皆然,可慨也!
白話文:
[醫話]
這位病人服用歸脾湯,去掉了木香,加入白芍和阿膠,連續服用三帖,精神狀態就恢復了。之後繼續服用之前的丸藥,每天一錢,用黃耆、黨參煎湯送服,從此病情逐漸好轉。
一位叫繆禮和的學生說:這個病的根本原因是勞累受熱,導致氣虛、熱邪潛伏,應該用歸脾湯加苦參、大黃比較好。這個說法確實有道理,但是我用的丸藥,主要是針對臟腑毒邪的。如果初期體質不虛,而濕熱下注腸胃,那麼用歸脾湯加苦參、大黃的確更好。
張川官的孫子,十八歲,冬天受寒,導致腹部疼痛、腹瀉。其他醫生用吳茱萸、木香、烏藥、檳榔、山楂溫中消積,腹瀉停止後只排出少量乾硬的糞便,但下腹部脹滿,小便不利。恰巧戚墅堰吳仲的三兒子來到無錫,於是請他診治,判斷是腸癰,用黃耆、金銀花、當歸等藥,一劑藥後,大便排出像水晶魚腦一樣粘膩的物質。而老醫生趙桂三也贊同這個診斷,在吳仲的方子上加了延胡索等藥,服用二三劑後,病情卻日益嚴重,每天晚上腹瀉多次,排出白色粘膩的稀便,小便不通。於是邀請我診治,我仔細分析病情,判斷不是腸癰。
恰好趙醫生也來了,礙於長輩的面子,只能委婉周旋,表面上說:腸癰有寒有熱,熱證用大黃牡丹皮湯,寒證用薏苡仁附子敗醬散,這是古人的規矩。這個病例脈象弦緊但不數,面色青白不渴,屬於寒積,我的想法是用溫通的方法治療。於是用肉桂五苓散加山楂肉、砂仁,一劑藥見效。之後又加了炮薑、木香。病人因為小便後氣向下墜,腰臀痠痛,這都是陽虛氣陷的表現,於是採用東垣派的治療方法,在之前的方子中加入黨參、升麻、白朮、肉桂、茯苓、澤瀉、炮薑、木香、訶子、鹿角、砂仁,連續服用三劑。白色粘膩的大便停止,脾胃功能恢復,面色紅潤,於是去掉了肉桂,減少了炮薑的用量,服用幾劑藥就痊癒了。
旭高說:以上兩個病例,李氏婦女明顯是臟腑毒邪,其他醫生卻當成痢疾;張氏孫子明顯是寒痢,其他醫生卻認為是腸癰,真是是非顛倒,世人多如此,令人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