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書屋夜話錄》~ 肝氣證治
肝氣證治
1. 肝氣證治
一法曰:疏肝理氣。如肝氣自鬱於本經,兩脅氣脹或痛者,宜疏肝,香附、鬱金、蘇梗、青皮、橘葉之屬。兼寒,加吳萸;兼熱,加丹皮、山梔;兼痰,加半夏、茯苓。
一法曰:疏肝通絡。如疏肝不應,營氣痹窒,絡脈瘀阻,兼通血絡,如旋覆、新絳、歸鬚、桃仁、澤蘭葉等。
一法曰:柔肝。如肝氣脹甚,疏之更甚者,當柔肝,當歸、杞子、柏子仁、牛膝。兼熱,加天冬、生地;兼寒,加蓯蓉、肉桂。
一法曰:緩肝。如肝氣甚而中氣虛者,當緩肝,炙草、白芍、大棗、橘餅、淮小麥。
一法曰:培土泄木。肝氣乘脾,脘腹脹痛,六君子湯加吳茱萸、白芍、木香。即培土泄木之法也。(溫中疏木,黃玉楸慣用此法。)
一法曰:泄肝和胃。肝氣乘胃,(即肝木乘土)脘痛嘔酸,二陳加左金丸,或白蔻、金鈴子。即泄肝和胃之法也。
一法曰:泄肝。如肝氣上衝於心,熱厥心痛,宜泄肝,金鈴、延胡、吳萸、川連。兼寒,去川連,加椒、桂;寒熱俱有者,仍入川連,或再加白芍。蓋苦、辛、酸三者,為泄肝之主法也。
一法曰:抑肝。肝氣上衝於肺,猝得脅痛,暴上氣而喘,宜抑肝,如吳萸汁炒桑皮、蘇梗、杏仁、橘紅之屬。
一法曰:散肝。「木鬱則達之」,逍遙散是也。「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即散肝是也。
白話文:
一個方法是:疏肝理氣。如果肝氣在肝經自己鬱積,導致兩側脅部氣脹或者疼痛,應該疏導肝氣,可以使用香附、鬱金、蘇梗、青皮、橘葉這些藥材。如果同時伴有寒症,可加入吳茱萸;如果伴有熱症,則可加入牡丹皮、山梔;如果伴有痰症,則可以加入半夏、茯苓。
另一個方法是:疏肝通絡。如果疏肝效果不佳,營養氣血運行不暢,導致血液循環受阻,需要進一步疏通血絡,可用旋覆花、茜草、當歸尾、桃仁、澤蘭葉等藥物。
再一個方法是:柔肝。如果肝氣脹痛嚴重,疏導反而加重,應採取柔肝的方法,可用當歸、枸杞子、柏子仁、牛膝等藥物。如果同時伴有熱症,可加入天冬、生地;如果伴有寒症,則可加入肉蓯蓉、肉桂。
又一個方法是:緩肝。如果肝氣旺盛且中氣虛弱,應採用緩肝的方法,可用炙甘草、白芍、大棗、橘餅、淮小麥等藥物。
還有一個方法是:培土泄木。如果肝氣過盛影響到脾胃,造成脘腹脹痛,可用六君子湯加上吳茱萸、白芍、木香,這就是培土泄木的方法。
另外一個方法是:泄肝和胃。如果肝氣影響到胃,造成脘痛嘔酸,可用二陳湯加上左金丸,或白蔻、金鈴子,這就是泄肝和胃的方法。
又一個方法是:泄肝。如果肝氣向上衝擊心臟,導致熱厥心痛,應採取泄肝的方法,可用金鈴、延胡、吳茱萸、黃連等藥物。如果同時伴有寒症,去掉黃連,加入花椒、肉桂;如果寒熱都有,仍然要加入黃連,或者再加入白芍。因為苦、辛、酸三種味道,是泄肝的主要方法。
再一個方法是:抑肝。如果肝氣向上衝擊肺部,突然感到脅痛,呼吸困難喘息,應採取抑肝的方法,可用吳茱萸汁炒桑白皮、蘇梗、杏仁、橘紅等藥物。
最後一個方法是:散肝。「木鬱則達之」,可用逍遙散來治療。「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就是散肝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