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倉元周

《青囊瑣探》~ 上卷 (5)

回本書目錄

上卷 (5)

1. 參附硝黃

病既至危殆。則世醫皆頻投參附之劑。以為極精力盡人事無逾於此者矣。而其斃也。病家亦無有遺憾焉。以余觀之殊不然。夫人之死也。有由邪實者。有本正虛者。正虛之用參附也。固其所也。如夫邪實者。則死期雖已迫。不可不與硝黃之類。而建摧陷廓清之功也。豈致皆資於參附哉。

白話文:

當疾病已經到了非常危險的地步,一般醫生都會頻繁地使用人參和附子這類藥物,認為這樣已經是盡力而為,竭盡人力了。就算病人因此去世,家屬通常也不會有遺憾,因為他們認為該做的都做了。但從我的角度看,事情並非如此簡單。

人的死亡,有的是由於邪氣太盛,有的則是因為正氣太弱。對於正氣虛弱的人來說,用人參和附子確實合理。但是,對於邪氣太盛的人,即便生命垂危,也必須使用像芒硝和黃連這樣的藥物,來達到擊退邪氣、清理病竈的效果。怎麼可能所有情況下都只用人參和附子呢?

2. 卒中風妙藥

中風卒倒昏不知人者。取活鶩血灌口中即蘇。極妙。頃閱紫芝園漫筆。亦載此事。余繹其所自。實出於聖濟總錄。

白話文:

對於突然中風倒地、失去意識的人,可以取來活鴨的血液灌入其口中,此人就會立即甦醒過來,這方法非常有效。前不久我閱讀了《紫芝園漫筆》一書,裡面也記載了這個方法。經過我的考證,此法實際上源於《聖濟總錄》一書。

3. 麻沸湯

錢天來傷寒溯源集云。麻沸湯者。言湯沸時泛沫之多其亂如麻也。全生集作麻黃沸湯謬甚。元周按。陸羽茶經。形容沸湯而為蟹眼。又千金方曰蟹目沸。及蟻鼻沸者並同。

白話文:

錢天來在《傷寒溯源集》中提到,所謂的「麻沸湯」,就是指在湯煮沸時,上面產生的泡沫非常多,混亂的程度就像一堆麻線一樣。《全生集》裡寫作「麻黃沸湯」這是錯誤的。根據元周的考證,《陸羽茶經》描述煮沸的湯像螃蟹眼睛那樣冒泡,另外在《千金方》裡提到的「蟹目沸」和「蟻鼻沸」,都是同樣的意思。

4. 褥瘡方

或云。治褥瘡。取小粉糊經三四年者貼患處極妙。余眎人之用之頗驗矣。糊陳久者。褙裱匹皆貯之。○又褥瘡方。鹿角霜。黃柏。南星。栝蔞根。各等分為末。水和調傅患處。

白話文:

有人說,治療褥瘡的方法是,使用已經存放了三到四年的舊米糊,敷在患部上,效果非常好。我見過有人使用這個方法,確實非常有效。那些存放了很久的米糊,通常在裱褙布匹時都會保存。

另一個治療褥瘡的方子是,取等量的鹿角霜、黃柏、南星和栝蔞根,全部研磨成粉末後,用水調和,然後塗抹在患部上。

5. 病人死候

凡病人肌肉柴瘠者。手腕後肉脫而形匾。醫握其中央時。指頭將相合者。不問何證為死候也。雖飲食如故。此遊魂之假息耳。勞瘵之病。累月後必見此候。唯傷寒。痢疾。腳氣後。有此候者。往往愈。

白話文:

凡是病人的肌肉消瘦到像柴火一樣,且手腕後方的肉消失,形狀扁平。當醫生握住他手腕的中央部位時,如果手指幾乎能輕易地碰到對側,無論是什麼病症,這都是死亡的徵兆。就算他的飲食還跟平常一樣,這也只是靈魂暫時停留的假象。在消耗性疾病(勞瘵)的情況下,幾個月後通常會出現這種徵兆。但只有在傷寒、痢疾和腳氣病之後出現這種徵兆的人,通常病情會有所好轉。

6. 數脈惡候

人感外邪而脈見浮數者。此其常候。用解表之劑發汗則其脈和矣。其他一切疾病。浮數。弦數。沉數。細數。並皆惡候也。竟成不治之證。又病人常呼吸短促者。不論何證。罕得生者。二者不可不詳察也。

白話文:

當人體感受到外界病邪,而在脈象上呈現浮數的狀態,這是正常的反應現象。使用解表的藥劑使其出汗,那麼脈象就會恢復正常了。然而,在其他的各種疾病中,無論是浮數、弦數、沉數、細數等脈象,都屬於不良的徵兆,往往會發展成為無法治癒的情況。再者,如果病人經常出現呼吸短促的狀況,無論是哪一種病症,存活的機會都很低。對於這兩種情況,我們必須詳細觀察,不能忽視。

7. 皮膚之寬緊

久病之人。雖羸瘦甚。其皮膚寬而有皺者盡有得生者。若皮緊而無皺者必致不起。是余之所屢驗也。

白話文:

對於長時間生病的人來說,即使他們非常消瘦,但只要他們的皮膚鬆弛且有皺紋,還是有生存下去的可能。但如果皮膚緊繃且沒有皺紋的話,那通常情況會比較危險。這是我在多次經驗中所驗證的結果。

8. 無名腫毒妙方

王士禎居易錄云。前寧都令李聘說。麥粉不拘多少。用陳醋熬膏貼無名腫毒。神效。同志者。宜制以試之。

白話文:

王士禎在他的著作《居易錄》裡提到,前寧都縣令李聘曾分享過一個方法。他說,不論份量多寡的麥粉,使用存放了一段時間的醋來熬煮成膏狀,然後將這膏狀物貼在不明原因的腫脹或感染處,有著神奇的療效。對於此法有興趣的人,應該親自製作用來試試看。

9. 陶器醫

東都本街傳馬街者。巨賈所居也。近坊醫家有賴此兩街而為生活者數人焉。每朝醫者往其商家。診僮僕之病者。回家調劑。乃連灶煎煮數人藥。入陶器以小箋記患者姓名。糊黏其上。乃肩奴以致名家。必不勞病家臧獲也。雖無患者之時。醫日往問寒暄。猶仕主家。世俗呼之曰陶器醫。

都下雖廣大。未聞他處有此風也。蓋此媚醫之所創。遂為習耳。說此於他邦人未為信焉。

白話文:

在東京都本街與傳馬街這兩條街道,是許多大商人的聚集地。附近社區有幾位醫生依賴這兩條街的生活,他們每天早上會去這些商家,診治僕人們的疾病。回到家後,他們會調配藥材,並同時為數名病人熬煮藥湯。他們會在陶罐上用小紙片寫下病患的名字,然後粘貼上去,再由僕人扛著這些藥罐送到病患家中。他們絕不會讓病患家中的僕人勞累。就算沒有病人時,醫生也會每日前往探望,關心他們的冷暖,就像在侍奉主人一樣。因此,世人稱之為「陶器醫」。

儘管東京都很大,但在其他地方卻沒有這種現象。這應該是由某個善於討好的醫生開始,最後成為一種習慣。若向外地人提及此事,他們可能難以置信。

10. 片倉家言

取法方於湯液之遺文。以為施術規度。選神藥於後賢之書籍。以為應變治具。

白話文:

從古代留下的醫學文獻中學習製方和熬煮湯藥的方法,並將這些視為執行醫療技術的標準和範疇。在後來的賢者所著的書籍中挑選有效的藥物,作為面對不同病情時,能夠靈活應對的治療工具。

11. 藥為病役

醫之治疾病。與湯方病服則多奏效矣。若患者惡聞藥氣。或病遷轉。而至於湯方為病所役。則多不能取效也。

白話文:

醫生在治療疾病時,使用對症的湯藥處方,往往能有很好的療效。但如果病人無法忍受藥物的味道,或是病情變化,導致原本的湯藥處方受到病情的限制,那麼治療效果就可能大打折扣了。

12. 闢蚊蟲

予頃閱體仁彙編。載闢蚊蟲一方。雖未試之。若能有驗。則當夏夜讀書之時。可省侍童之勞也。其方。六月蠶沙。夜明沙。浮萍。更加苦楝花。每到黃昏燒一炷。蚊蟲飛過別人家。又王璆百一方。載驅蚊蚋闢蝨方。蒼朮一斤。木鱉子雄黃各二兩半。

上為細末。蜜丸如彈子大。床下燒一丸。或於蚊合時。當門燒之。熏落如面淨盡。

白話文:

我最近閱讀了「體仁彙編」這本書,裡面記載了一個防蚊蟲的祕方。雖然我還沒親自試過,但如果真的有效,那麼在夏天夜晚讀書的時候,就可以省去讓侍童幫忙驅蚊的麻煩了。這個配方是:六月的蠶糞、夜明砂、浮萍,再加上苦楝花,每到黃昏時燒上一炷,據說蚊蟲就會飛到別人家去了。

另外,王璆的「百一方」裡,也有記載一個驅趕蚊蟲和蝨子的方法:使用一斤的蒼朮、各二兩半的木鱉子和雄黃,全部磨成細粉後,再用蜂蜜揉成彈珠大小的丸子。晚上睡覺前,在牀下燒一丸,或者在蚊蟲多的時候,就在門口燒一丸,據說蚊蟲會像麵粉一樣全部掉下來,清潔乾淨。

13. 金箔

本邦金箔。方二寸八分。厚如美濃紙也。方書有謂金箔幾許片者。豈與此邦金箔。其闊狹厚薄相同否。予疑之久之。曩得一古書。蓋大永中竹田昭慶以所問其師筆錄者也。(予姑名曰大永醫話)其書曰。中華金箔形甚小。宜以四片對此邦一片。即師出中華金箔以示云云。又覽遠藤元理本草辨疑。

中華金箔方一寸許。比此邦者甚厚。宜以二片敵一片云云。二說雖互異。以此推之。當不失其大要矣。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關於金箔的大小和厚度的比較。在我們這裡,金箔是方形,每邊大約兩寸八分,厚度就像美濃紙一樣。有些書上會提到金箔是用多少片來計算的,但我一直懷疑那些書上描述的金箔和我們這裡的金箔,在寬度、長度以及厚度上是否相同。

之前我得到一本古書,這本書是大永年間,竹田昭慶向他的老師請教後,把老師的回答記錄下來的(我暫時將這本書命名為《大永醫話》)。書中寫到,中國的金箔形狀非常小,應該要用四片來對應我們這裡的一片。

此外,我還看了遠藤元理的《本草辨疑》。書中提到,中國的金箔每邊大約一寸左右,比起我們這裡的金箔要厚許多,所以應該要用兩片來對應我們這裡的一片。雖然這兩個說法有些出入,但是從這些資訊推斷,我們可以大致瞭解中國金箔和我們這裡的金箔的差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