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倉元周

《青囊瑣探》~ 下卷 (15)

回本書目錄

下卷 (15)

1. 制生生乳簡便法

黴瘡秘錄所載。制生生乳法中。曰羊城礶。曰八卦爐之類。不能詳何形狀。又雖言三香足離火。其香之長短大小。亦不可知。且至於微微擦水於盞底等事。人往往不堪其煩。曩門人今村子正。瞭解簡便製法。予依其法甚易易。今錄於茲。以示初學。

煆煉礜石(下二錢),綠礬(十二錢),雲母(二錢五分),盆硝(十六錢),朱汞(九錢六分),食鹽(十五錢),枯礬(五錢六分),青鹽(三錢五分)

上件共研不見星。入磁器密封。二十日取出。入磁爐內。(貧家所用價賤者佳俗言斯鴉吉訥非乙列。)上火。藥化為蟹目沸。則以箸攪之。不可止手。俟其凝結乾燥。離火候冷。用小新土器密蓋。(收艾炷者。世俗言灸瓦。此物大抵與煙爐口相侔。)以紙捻或麻線札定。如十字樣。

次以麵粉雞子清和調為糊。以是固濟縫合處。待乾倒安大磁盆之中心。(邦俗所稱之手水缽也口。寬尺許高七八寸者妙。)乃加灰於四圍。與磁爐底平等。又另於矮坐洗盆內。(邦俗所稱手水盤。)盛水三四寸。乃安置磁盆於其心。以浸底於水中。(與陳氏微微擦水於盞底者同意。

)然後熾炭置磁爐底。先用文火。漸漸加炭用武火。二三香足。(用尋常香黃土色者)離火先用甘草牙皂各二錢濃煎汁。收別器。以之灌瓦器底。埋土中一日夜。取來發開。則白丹砂在瓦器底裡。如束針之狀。(依陳氏法。以白丹砂厚紙包裹。浸甘草牙皂煎汁片時。取出埋土中三日夜。

取來曬乾亦可。)取來每兩加冰麝各七釐。辰砂九分。共研極細。處用乳香一錢二分。滾水燉化。和前末研勻為丸。每重一錢一分。外以黃蠟封固。即名生生乳。夫陳氏製法。取白丹於上。此法取於下。其法雖殊。理則同。學者宜察焉。

白話文:

[制生生乳簡便法]

這段內容源自《黴瘡祕錄》中的「制生生乳法」。書中提到的「羊城礶」、「八卦爐」等器具,具體形狀無法詳細描述。雖然文中說到三香足離火,但對於香的長短、大小等細節並未提及,讓人難以掌握。而且,像在盞底微微擦水這樣的步驟,實在讓人覺得繁瑣。過去,我的學生今村子正分享了一個簡單的製作方法,我按照他的方法嘗試,發現非常容易操作。現在我將這個方法記錄下來,以供初學者參考。

所需材料包括:礜石二錢,綠礬十二錢,雲母二錢五分,盆硝十六錢,朱汞九錢六分,食鹽十五錢,枯礬五錢六分,青鹽三錢五分

將上述材料一起研磨至細碎無顆粒,放入瓷器中密封保存。二十天後取出,放入磁爐內。磁爐最好選用價格便宜的那種(俗稱斯鴉吉訥非乙列)。將磁爐放在火上,藥材融化至沸騰如蟹眼般,此時用筷子不斷攪拌,直到藥材凝固乾燥,然後熄火,待其冷卻。使用新的小土器密閉蓋住(這種容器通常用於存放艾炷,俗稱灸瓦,其大小大約與煙爐口相當)。用紙捻或麻線以十字形狀綁緊。

接著,將麵粉和雞蛋清混合成糊狀,塗抹在容器縫隙處,待其乾燥後,將容器倒置在一個大磁盆中心(當地人稱之為手水缽,寬約一尺,高七八寸)。在磁盆周圍添加灰燼,使其高度與磁爐底部持平。另外,準備一個淺盆(俗稱手水盤),倒入三四寸深的水,將磁盆放置其中,讓底部浸在水中(與陳氏微微擦水於盞底的方法相似)。

然後,在磁爐底部放上燒熱的木炭,開始時用小火,逐漸增加木炭,轉為大火。大約經過兩三根香的時間(香為常見的黃土色)。熄火後,先準備甘草牙皁各二錢,濃煎成汁,存放在另一容器中。將瓦器底浸泡在甘草牙皁煎汁中,然後埋入土中一天一夜。取出後打開,會發現瓦器底部有如針束般的白丹砂(根據陳氏的方法,可以將白丹砂用厚紙包裹,浸泡在甘草牙皁煎汁中片刻,取出後再埋入土中三天三夜,取出晾乾也可)。取出白丹砂,每兩加入冰片和麝香各七釐,辰砂九分,一起研磨至極細。再加入乳香一錢二分,用滾水燉化,與前面的粉末混合均勻,搓成丸狀,每丸重一錢一分。最後,用黃蠟封固丸子,這就是生生乳了。陳氏的製作方法是從上方提取白丹砂,而此法是從下方取得。雖然方法不同,但原理相同,學習者應當細心體會。

2. 諸家經驗方

予好醫方之癖。聚諸家所經驗之秘方。無慮數百。今舉其一二。以示同志君子。

神仙百中散,治紫赤黑白癩疾。百發百中。屢經驗無比神方。非其人勿傳。

人參,白蛇,烏蛇,血竭,真珠(各六錢)

上為細末。日用一泉。加金粉二分。白湯送下。更吞大楓子丸。

大楓子丸,大楓子(十七錢)

上為末米糊丸。無槵子大。日用三十粒。兼用白丸利腸胃。

白丸方,巴豆(四錢去皮膜入缽乳內擂如泥)

上米糊丸。作四枚。濕紙包裹。煨以紙微焦為度。○用法壯者一日用四丸。○弱者用三丸。其欲用之。則先斷鹽二日。而早辰頓服。當大便屢下利。若利下不止。則宜以味噌汁及白粥冷食即止。

震靈丸,治癩疾之神方。

大楓子(去皮五十錢),天石(五錢),大黃,黃蘗(各五十錢),荊芥,爐甘石(各三錢)瓠瓜(燒存性),山櫻皮(燒存性各一錢五分)

上八味。細末為丸。分作丸十丸。壹粒重一錢四分。日服三粒白湯下。○凡服此丸。至十日。則臨臥宜服金聲散。

金聲散

大黃(十錢),川芎(八錢),蕎麥(五錢)

上細末。臨臥以一錢半。溫酒送下。次早宜下玉振丸。

玉振丸

白醜,木香,川芎(各四錢),巴豆(二分半),乾薑(一錢半)

上為末。薄稀糊丸。梧子大。第十一日臨臥以五分白湯吞下。與此丸之日。不可服震靈丸。

崎陽一瘍醫某。授其所秘之膏藥方於余。甚簡易。且不用獸脂。余屢試應效如神。不忍自秘。乃錄以弘傳。雖非瘍醫。家家制以常貯。宜臨時施之。

跋日慄膏,不論癰疽發背。一切腫瘍。貼之聚毒化膿尤神妙。已潰膿者。吸膿生肉。而腫自愈。

瀝青(五十錢宜用紅毛產),黃蠟(十錢冬月用七錢),麻油(一合)

先煮麻油片時許。挑貼紙以不暈為度。乃下黃蠟瀝青令溶化。攪轉。用細舊絹濾淨。納貯瓷器。隨見症宜加減。○欲令腐潰。則加巴豆。膽礬。銅綠。○痛甚者。加乳香。沒藥。○瘙癢者。加枯礬。○潰後不肉起者。加木乃伊。○新肉漸長。腐肉未盡去者。以干膚刺膏等分和勻。

○腐肉漸去。新肉已長。而猶不斂口者。加輕粉。瘡久不潰。欲為內攻者。加失貲必兒末遏篤少許。

千膚刺膏,貼諸瘡。止痛散血熱。治丹毒打撲五痔。

白蠟(二十錢),白麻油(一合),龍腦,粉錫(各四錢)

先以白薔薇花四錢半。浸麻油中一宿。乃上火煮片時。濾去滓入白蠟將柳木篦攪轉。須溶化下火再濾淨。更入粉錫龍腦又攪轉。納貯瓷器。

鴉僕斯膏,治下疳漏瘡。久不斂口。其他瘡瘍。荏苒難瘳者。

松脂(四十錢),沒藥(八錢),銅綠(十七錢),乳香(十錢),密陀僧(八錢),麻油(六十錢),黃蠟(五十錢),豬脂(四十錢),米醋(一合)

白話文:

[各家經驗處方]

我對醫方有著濃厚的興趣,收集了許多各家經過實踐驗證的祕方,數量不下數百種。現在我挑選其中的一兩種,分享給有共同愛好的君子們。

第一個是「神仙百癒散」,這是一種治療各種皮膚病的神方,效果非常好,經過多次實踐驗證,其療效無可比擬,只傳授給真正有緣的人。

所需材料:人參、白蛇、烏蛇、血竭、珍珠(各六錢)

將這些材料磨成細粉。每天使用一次,每次加入二分金粉,用開水送服,並搭配服用大楓子丸。

「大楓子丸」的製作方法:大楓子(十七錢)

將其磨成粉,用米糊做成丸子,大小像無患子。每天服用三十顆,同時可以服用白丸來調理腸胃。

「白丸」的配方:巴豆(四錢去皮膜,放入碗中研磨成泥)

用米糊做成丸子,分成四顆。用濕紙包好,再用小火烤到微焦即可。壯年者一天可以服用四顆,體弱者則服用三顆。在服用前兩天要戒鹽,清晨空腹服用,會引起多次的排泄。如果排泄不止,可以喝點醬油或冷白粥來止住。

接著是「震靈丸」,這是治療皮膚病的神方。

所需材料:大楓子(去皮五十錢)、天石(五錢)、大黃、黃柏(各五十錢)、荊芥、爐甘石(各三錢)、瓠瓜(燒成灰)、山櫻皮(燒成灰各一錢五分)

將以上八種材料磨成細粉,做成十顆丸子,每顆重一錢四分。每天服用三顆,用開水送服。服用了十天後,在睡前應該服用「金聲散」。

「金聲散」

所需材料:大黃(十錢)、川芎(八錢)、蕎麥(五錢)

將這些材料磨成細粉。在睡前服用一錢半,用溫酒送服。第二天早上應該服用「玉振丸」。

「玉振丸」

所需材料:白醜、木香、川芎(各四錢)、巴豆(二分半)、乾薑(一錢半)

將這些材料磨成粉,用少量的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在第十一天的睡前,用五分的開水送服。在服用此丸的那天,不可以服用「震靈丸」。

崎陽有一位專門治療瘍病的醫生,他將他的祕方膏藥傳授給我,這個膏藥非常簡單易做,而且不需要動物油脂。我多次嘗試,效果神奇,不忍心私藏,於是記錄下來,希望廣泛傳播。即使不是專業的瘍病醫生,每個家庭都可以自己製作出來,隨時備用。

「跋日慄膏」,對於各種腫瘤,包括發背、癰疽等,都有很好的療效。貼上之後,能夠集中毒素,促進膿液排出,特別是對於已經破潰流膿的情況,能夠幫助吸收膿液,促進新肉生長,從而使腫瘤痊癒。

所需材料:瀝青(五十錢,最好使用紅毛產的)、黃蠟(十錢,冬天使用七錢)、麻油(一合)

首先將麻油煮沸一段時間,直到滴在紙上不會擴散為止。然後加入黃蠟和瀝青,讓其熔化,不斷攪拌,用細舊絹布過濾淨化,儲存在瓷器中。根據病情的不同,可以適當增減劑量。如果想要加速潰爛,可以添加巴豆、膽礬、銅綠;如果疼痛嚴重,可以添加乳香、沒藥;如果癢,可以添加枯礬;如果潰瘍後新肉生長緩慢,可以添加木乃伊;如果新肉正在生長,但腐肉尚未完全去除,可以用幹膚刺膏等分混合。

如果腐肉逐漸去除,新肉已經開始生長,但傷口還沒有完全癒合,可以添加輕粉。如果瘡口久不潰瘍,想要進行內攻,可以添加失貲必兒末遏篤少許。

「千膚刺膏」,適用於各種瘡口,可以止痛、散熱、治療丹毒、打撲和五痔。

所需材料:白蠟(二十錢)、白麻油(一合)、龍腦、粉錫(各四錢)

先將白薔薇花四錢半浸泡在麻油中一夜,然後在火上煮一段時間,過濾掉殘渣,加入白蠟,用柳木篦攪拌,等到溶化後熄火,再次過濾淨化,加入粉錫和龍腦,再次攪拌,儲存在瓷器中。

「鴉僕斯膏」,適用於下疳漏瘡,以及久不癒合的其他瘡瘍。

所需材料:松脂(四十錢)、沒藥(八錢)、銅綠(十七錢)、乳香(十錢)、密陀僧(八錢)、麻油(六十錢)、黃蠟(五十錢)、豬脂(四十錢)、米醋(一合)

將前五種材料磨成極細的粉末。先將黃蠟、松脂、豬脂和麻油用文火煮五六次,用細舊絹布過濾掉渣滓,再上火加入乳香、沒藥,降低火力攪拌均勻,片刻後加入銅綠和密陀僧,最後加入米醋,攪拌上千次,不能停手。

「蜜乙暱乙膏」,適用於各種瘡瘍以及濕痰結節、筋骨疼痛、肩背腰痛。

所需材料:鉛丹(十二錢)、黃蠟(二十三錢)、麻油(一合)

首先煮沸麻油,然後加入黃蠟,再加入松脂和鉛丹,不斷攪拌過濾掉渣滓,再上火,加入少量的水,會突然沸騰溢出,再攪拌一段時間,等到水氣消失,儲存在瓷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