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囊瑣探》~ 上卷 (11)
上卷 (11)
1. 鬼哭灸
狐貍之憑人。使人語言錯亂。恍惚失神。或識未到之處。或書未知之字。或其力倍常。治之之法。宜灸鬼哭穴。乃以道理責之必去矣。鬼哭灸法。以患人兩手大指相併縛定。用大艾炷於兩甲角甲後肉四處騎縫著火灸之。若一處不著火即無效。灸七壯。病者哀告我自去。神效。此秦承祖灸鬼法也。予往年治神田某妻忽患狐祟。即以此法奏奇效。
白話文:
當有人被狐狸精附身,會導致此人說話語無倫次,精神恍惚,失去正常神智,甚至能知道未曾經歷的事情,或是寫出自己本來不會的字,或者體力突然比平常強大許多。治療這種情況的方法,應該是施以鬼哭灸法,並且以道理勸說,它必定會離開。
鬼哭灸的操作方式如下:將病人的雙手大拇指緊密並排綁定,然後在兩個大拇指指甲邊緣後方的肉上,各放一個大的艾炷,對準四個縫隙點燃進行灸療。如果其中任何一個位置沒有灸到,療效就會大打折扣。一般要灸七次,病人會哀求說自己會讓狐狸精離開,這方法非常靈驗。這是秦承祖的鬼哭灸法。
我過去曾經治療過神田某的妻子,她突然被狐狸精纏身,使用這個方法後,竟然產生了驚人的效果。
2. 小山氏之母奇疾
紀州。新宮村。小吏小山氏之母。齡幾八十。自壯歲患腰痛。發作有時。他無所苦。丙午冬偶周身浮腫。因進藥餌。然以媼平素惡聞藥氣不敢服。子孫亦以其壽高也不強與之。任其自然矣。至丁未春。腫滿漸減。而覺腹中微痛。至五月初。徹胸膈痛益甚。飲食不下。數日已收後事以待斃。
至七日晨。忽膻中疼痛。如齧如裂。連咳三四聲。吐異蟲一個。其形似牛蝨。淡灰色。長八分。廣七分。厚四分。頭面貼身。眼鼻不分。嘴尖無尾。足長三分許。褐赤色。節白。二足在口傍。六足在腹下。全身柔軟。如新制糯糍。背上及腹有八字樣。隨步動成扁成圓。學家駭異以視人。
試灸背腹七壯不死。或灌殺蟲藥汁。或放溫湯中。亦復自若。經四日而始死矣。媼病全安。此同邑堀烏仙親視云。姑錄以廣異聞。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發生在紀州新宮村的一個故事,主角是小吏小山氏的母親,她已經接近八十歲。從年輕的時候就開始有腰痛的毛病,且這種痛會不定期發作,除了這個毛病外,她的身體其他方面都還不錯。然而,在丙午年的冬天,她突然全身浮腫,雖然家人想讓她服用藥物治療,但她平時就很討厭藥的味道,不敢吃藥,子孫們也因為她年紀大了,沒有強迫她吃藥,於是就順其自然。
到了丁未年的春天,她的浮腫逐漸消退,但開始感到腹部微痛。到了五月,胸口和膈肌的疼痛加劇,食物也難以下嚥,幾天後,她已經開始準備後事,等待死亡的到來。
但在第七天的早晨,她突然感到胸口劇烈的疼痛,像被撕裂一般,接著連續咳嗽了三四聲,然後吐出了一隻奇怪的蟲。這隻蟲的形狀像牛蝨,淡灰色,長約八分,寬約七分,厚約四分。頭部和身體緊貼在一起,眼睛鼻子都看不清,嘴巴尖銳,沒有尾巴,腳長約三分,腳上部分是褐紅色,節間部分是白色,有兩隻腳在嘴巴旁邊,六隻腳在腹部下方。整個身體非常柔軟,像剛做好的糯米糰,背部和腹部有類似'八'字的圖案,隨著它的移動,身體形狀會變為扁或圓。
學者們見到這只蟲都非常驚訝,拿給其他人看。他們嘗試在蟲的背部和腹部施灸七次,但它並沒有死。有人試著灌入殺蟲藥水,或者將它放入溫水中,它都安然無恙。經過四天之後,這隻蟲才終於死亡。而小山氏的母親的病情也因此完全恢復了。這是來自同縣的堀烏仙親眼看見並告訴我的,我在此記錄下來,以供大家分享這奇異的故事。
3. 呼吸短促
凡人常行步。則呼吸短促。積日累月後發浮腫者必難治。若水腫病中。而發呼吸短促者。得治而愈者多。
白話文:
凡是人在行走時若經常感到呼吸不順,氣短,長久下來,如果發展成浮腫的情況,這種病症往往比較難以治療。然而,在水腫的疾病當中,如果出現了呼吸短促的症狀,這種情況下,多數能夠經由治療而康復。
4. 前輩難信
先哲治妊婦之病。禁用腦。麝。丹皮。桃仁。紅花之類。余始守是戒。堅信而不妄施矣。曩余之所親善一武士妻。既六七產而又孕。其夫請墮胎藥。余不敢許。彼強請不止。遂乃教之曰。宜以麝香一錢分二服。乃如法服之而婦安然。後又與此藥於一婦人。亦復如故。而及期月並易產。
子母亦無恙。未數年其兒俱發痘甚稀少。今皆壯健。籲書之難信。往往有如此之類。不可不詳察也。
白話文:
先前的智者在治療孕婦時,嚴禁使用牛腦、麝香、牡丹皮、桃仁、紅花這類藥材。我起初遵守這樣的規範,堅定地相信且不隨便使用這些藥物。以前,我一個親近的好友,他是一位武士的妻子,已經生了六七個孩子,後來又懷孕了。她的丈夫向我索要墮胎藥,我當時不敢答應。但他一直堅持要求,最終我告訴他,可以用麝香一錢,分兩次服用。他按照我的方法給妻子服用了,結果婦女平安無事。後來,我又把這種藥給了一位婦人,情況也是同樣的。到了預產期,她們都順利分娩。
母子也都平安無事。沒過幾年,那些孩子都發了水痘,但症狀非常輕微。現在他們都長得很健康。前輩的話難以置信,常常會有這樣的情況,我們不能不仔細考察。
5. 不輕改字
明方有執著傷寒論條辨。恣改易原文次序。以為之註釋。於是後之醫家。凡注傷寒論者。無不效方氏顰而易章改字矣。夫於古書改字句。非有確然明證。則奚可輕改邪。世說載韓昶性頗闇劣。嘗為集校理。史傳有金根車。昶以為誤。悉改為銀。又王士禎居易錄載。文苑英華辨證十卷。
宋嘉泰中。廬陵鄉貢進士彭叔夏撰云云。自序云。叔夏嘗聞太史益公之言。曰。校書之法。實事是正。多聞闕疑。叔夏年十二三時。手鈔太祖皇帝實錄。其間云。興衰治□之源。闕一字。意是治亂。後得善本。乃是治忽。三折肱為良醫。信知書不可以意輕改云云。噫近代之妄改竄傷寒論者。
不無金銀治亂之類也。
白話文:
明代有位名叫方有執的人,他專注於《傷寒論》的研究,並擅自更改了原文的順序,以此作為自己的註釋。從那時起,後世的醫學家們,凡是註釋《傷寒論》的,無不仿效方氏,改變章節和修改文字。對於古籍的字句進行修改,除非有確鑿無誤的證據,否則怎能輕易地去修改呢?
世間的傳聞記載,韓昶這個人性格有點愚鈍,曾經擔任過集校理一職。在史書傳記中看到「金根車」三個字,韓昶認為這是個錯誤,於是把所有的「金」字都改成了「銀」字。另外,王士禎在《居易錄》中也有相關的記載,《文苑英華辨證》十卷。
在宋代嘉泰年間,廬陵鄉貢進士彭叔夏撰寫了這樣一篇文章。他在自序中提到,彭叔夏曾聽太史益公說過,校對書籍的方法,應當以事實為準,對於疑難問題要多聽取不同的意見。彭叔夏在十二三歲的時候,親手抄寫了太祖皇帝的《實錄》,其中有一處寫到「興衰治□之源」,這裡缺了一個字,他原本猜測可能是「亂」字,後來得到了一個更好的版本,發現這個字實際上是「忽」字。俗語說「三折肱為良醫」,確實,我們應該知道,書籍不能憑自己的臆斷隨意修改。
唉!近代那些肆意篡改《傷寒論》的人,他們的行為,未嘗不是和韓昶改「金銀」、彭叔夏猜「治亂」一樣荒謬啊!
6. 樺
甲斐德本所著梅花無盡藏。往往有稱樺者。未詳為何物焉。或以為葛跋薩孤剌訥葛窊。或言苦楝子細末打米糊和勻。扁如棋子大。曝乾聽用。未知何是。疑之久之。近一病客自上總州來。語次及德本之事。曰。我邑有一老醫。識所謂樺。而為人治疾。每奏奇效。曩族侄患口瘡。眾工無效。延渠求治。乃發一小劑曰。此是二陳湯也。而加黑炒如炭者二三錢曰。此德本所秘樺是也。用此七日而全愈。予曰。以重物購其方何如。患者曰。渠秘惜不傳。仄聞東都有誹人木村小知者。獨授其方。夫木村者。予二十年前所邂逅。而齡已八旬余也。予即日訪木村於細柳街廬。乃叩樺事。曰。有之。因請傳其方。曰。今日當芭蕉翁百年忌日。(寬政十二年十月十二日)誹友數人在堂。紛擾亦甚。請重來則可傳也。次日子攜酒果侵晨往。則木村感予之好醫方之厚。便出一書傳之。其方黃連。黃芩。大黃。肉桂。各等分。上四味細銼。黑炒者耳。夫樺雖諸說不一。觀寒症熱症俱用此品。則三黃之苦寒中。合肉桂辛熱。而黑炒者甚妙。此必德本所用之樺正是也。予不忍自秘。錄以公之。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甲斐德本在他所寫的《梅花無盡藏》中提及的一種名為「樺」的藥材,但具體是什麼一直不明確。有人認為是葛跋薩孤剌訥葛窊,也有人說可能是將苦楝子磨成細粉,與米糊混合均勻,做成棋子大小,晾幹後使用,但到底哪個纔是,一直沒有定論。
最近,有一位從上總州來的病人,在談話中提到甲斐德本的事。他說,他的家鄉有一位老醫生,知道所謂的「樺」是什麼,並且用它來治病,每次都能見到奇效。過去,他的族侄患了口腔潰瘍,許多醫生都束手無策,於是找那位老醫生來治療。老醫生開了一個小藥包,說:「這是二陳湯,但是加上了兩三錢燒得像炭一樣黑的東西,這就是甲斐德本祕而不宣的『樺』。」結果,用了這個藥七天,病情就完全好了。
我問他,如果花大價錢買下這個藥方如何?他回答說,那位老醫生不肯傳授。但他聽說東京有一個人叫木村小知,獨自學到了那個藥方。木村是我二十年前偶遇的人,當時他已經八十歲了。我當天就去細柳街找到木村。
我問他關於「樺」的事,他說:「有的。」然後我請求他傳授藥方,他說:「今天是芭蕉翁一百週年的忌辰(寬政十二年十月十二日),有一些朋友在這裡,很吵鬧,請你改天再來,我可以傳授藥方。」第二天,我帶了一些酒和水果,一大早就去了。木村被我對醫術的熱愛感動,拿出一本書傳授給我。那藥方的成分是黃連、黃芩、大黃、肉桂,每樣藥材等量。
以上四味藥材需細細研磨,再經過黑色炒製。雖然對於「樺」的解釋眾說紛紜,但從寒症和熱症都可用這種藥材看來,三黃的苦寒性質中,加入肉桂的辛辣熱性,再加上黑色炒製的特殊處理,這一定就是甲斐德本使用的「樺」。我不願一人獨享,所以把藥方公開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