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斷與斥醫斷》~ 斥醫斷 (8)
斥醫斷 (8)
1. 緒言
治心下痞硬,亦猶是已;非人參之能,而黃連、代赭重墜苦寒之力也。如桂枝人參湯治痞硬,則為表裡不解,數下之而裡氣大虛而設也。痞不待治而治者,乃人參補正之餘功已。且通脈四逆湯下云:「利止脈不出者,加人參一兩。」「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人參新如湯主之。」霍亂篇曰:「惡寒脈微而複利,四逆加人參湯主之。」「霍亂寒多不用水者,理中湯主之。」臍下悸者用人參,長沙氏以人參為補,炤炤乎不傒辯也。 石膏治渴,以解熱也;熱之不解,惡能已渴?如厥陰篇云:「傷寒脈滑而厥者,里有熱也,與白虎湯。」「三陽合病,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此條不曰渴也。其它治渴者,有五苓、柴胡、豬苓、承氣等法,豈石膏而已哉? 鹵莽滅裂,不顧紕漏,遂爾排擊世醫,建立門戶,自是而非人;如此者,豈能合仲景之規矩耶?可謂扁蝠掛軒,笑人之倒行已。
藥產有某土宜處,某土不宜處;某土之所生,性之所稟,不可不詳也。橘逾淮為枳,雞舌不產倭華,及韓參之甲天下也,實土宜之異產,地方之界物哉!醫不可不辨識也。彼已言詳其土宜,而舍韓參為非,用倭參為能,前言而後反,嗟!蜂也,口甚甘,尾乃毒,學者勿愛其甘而受其螫。 人參有數種,今見清韓賈舶所載來者,皆非古也。(至)今用之,心下痞硬不治,和參能治之,是其由製造,可以知也。人參之品類雖多,而以朝鮮產為上;方今此邦,治化隆盛,四方交易,無物不到焉;往年朝鮮貢人參實,官園種之,於是此邦有韓參實濟民之仁澤也哉!余嘗得其實而種之,花實根形,與本草說相符;取此證彼,則韓舶所載來者,真贗可辨,製造可分,何容賈豎欺乎?蓋人參功力豈徒止治心下痞硬哉? 此物大力破堅積,治痞硬,亦唯補正運化之餘力已;不然,則漢以降醫方之言,豈無驗而言之乎?彼獨造不經之說於千載之下,譏誣古人,簸弄來學,此坐於不知土宜,與淺人參是也。
方者莫古於仲景,而仲景為傳方之人,非作方之人也。(至)亦唯暗投暝行也已,學者思諸。仲景之論法設方,明白精正,千載一人,於斯為盛;以至後世《肘後》、《千金》、《外臺》等傳方之書,所祖述,所取則也。而仲景以前,無方之可見,無論之可證也;故褚澄曰:「漢以前,有說無方;漢已後,有方無說。」而彼以為傳方之人,非作方之人也;且言雖仲景亦或有不解者,此有何所見?何所徵?而言之邪?肆口之甚,一至於此也,可謂妄矣夫! 世俗所謂名方者,間有奇效,故醫傳之,非醫者亦傳之。(至)宜博求普問,以輔其術矣。 本邦醫俗傳稱名方者,蓋本邦上世之遺方歟?抑俗間驗而傳之也?未可知焉。間有奇效者,醫當求以輔其術,非無裨補也;宋御局所輯者,亦如是已。彼若知之,則何取方仲景之一書,悉舍後世方而不取,反俗方是問之為哉?可謂貂不足,狗尾續已。
白話文:
緒言
治療心下痞硬,也如同其他病症一樣,並非只有人參才能奏效。黃連、代赭的重墜、苦寒之性也能達到治療效果。像桂枝人參湯治療痞硬,是因為表裡不和,多次服用後,裡氣大虛才使用的方劑。痞症不需刻意治療就能痊癒,那是人參補正後的額外功效。而且《通脈四逆湯》方中記載,如果利尿止住但脈象仍不出,要加入一兩人參;發汗後身體疼痛、脈象沉遲的,可用人參加湯劑治療。 《霍亂論》中記載,惡寒、脈象微弱且腹瀉不止的,用四逆加人參湯治療;霍亂寒症嚴重,不用服用水的,用理中湯治療;臍下悸動的,用人參。長沙氏將人參視為補益之物,其功效顯而易見,無需多辯。石膏治療口渴,是為了解熱;若熱症不解,又怎能止渴呢?就像《厥陰篇》中所說,傷寒脈象滑利且厥逆的,內裡有熱,要用白虎湯;三陽合病,自汗的,用白虎湯治療。這條記載並沒有提到口渴。
其他治療口渴的方法,還有五苓散、柴胡湯、豬苓湯、大承氣湯等,豈止只有石膏一種?這種粗魯、武斷,不考慮全面,隨意批判前輩醫家的做法,建立自己的門戶,自以為是,否定他人。這樣的人,怎能遵循張仲景的規矩呢?簡直是像蝙蝠一樣倒掛在屋簷下,嘲笑別人倒退行走。
藥材的產地有適宜生長的地方,也有不適宜生長的地方。藥材的生長環境和稟賦的特性,不可不詳盡考究。
橘子到了淮河以南就變成枳,雞舌香在倭國和華夏都不產,而朝鮮人參卻甲天下,這都是因為產地不同而造成藥材性狀差異的緣故。醫生不可不辨別藥材的產地。他們已經詳細說明了藥材的產地適宜性,卻捨棄朝鮮人參而認為不佳,反而使用倭國人參,前後矛盾,如同蜜蜂,嘴巴很甜,尾巴卻有毒刺。學習者不要貪圖它的甜美而遭受它的毒刺。
人參有很多種類,現在看到的從朝鮮、韓國、日本等地運來的,都不是古人所用的人參。如今使用這些人參,心下痞硬的病症治不好,而真正的和參卻能治好,這其中的原因,從製造工藝上就能看出端倪。
人參的種類雖然很多,但朝鮮產的人參品質最佳。現在我國,治世昌盛,四方貿易發達,沒有什麼東西到不了這裡。前些年,朝鮮進貢人參,官府在園子裡種植,因此我國有了朝鮮人參,造福百姓。我曾經得到過朝鮮人參的種子並種植它,花、果實、根莖的形狀都與本草書上所記載的相符。以此佐證彼處記載,那麼從朝鮮、韓國、日本等地運來的人參,真偽便可辨別,製作方法也可區分,怎能容許奸商欺騙呢?其實人參的功效,豈止於治療心下痞硬?
這種藥材有很強的破堅積的作用,治療痞硬,也只是它補正、運化後的額外功效。不然的話,漢代以來醫方書中記載的經驗,豈能沒有根據?他們卻在千年之後憑空捏造不經之說,譏諷誣蔑古人,愚弄後學。這是因為他們不懂得藥材的產地適宜性,以及人參的淺顯道理。
醫方中最古老的是張仲景的方劑,而張仲景是傳承醫方的人,不是創造醫方的人。他們只是盲目地摸索前進罷了。學習者應該思考這些問題。
張仲景的論述方法和所設的方劑,明白精確,正確無誤,千年才出一位這樣的人才,可謂醫學發展的巔峰。後世的《肘後方》、《千金方》、《外臺秘要》等傳承醫方的書籍,都遵循和借鑒了他的理論和方法。而張仲景之前,沒有可以參考的醫方,也無法考證。所以褚澄說:漢代以前,有醫學理論而無醫方,漢代以後,有醫方而無理論闡述。而他們卻認為張仲景是傳承醫方的人,而不是創造醫方的人,並且說即使是張仲景,也可能有不懂的地方,這有什麼根據、有什麼證據可以這樣說呢?他們的議論如此肆意妄為,到了這種地步,實在是荒謬至極!
世俗所謂的名方,有些確實有奇效,所以醫生們就互相傳授,即使不是醫生也互相傳授。因此,學習者應該廣泛學習,多方請教,來增強自己的醫術。
我國的醫學習俗,所傳稱的名方,大概是本國古代遺留下來的方劑吧?或者是在民間驗證有效後流傳下來的,也未可知。有些確實有奇效,醫生應該學習,來增強自己的醫術,這是有益的補充。宋代御醫局編撰的醫書也是如此。如果他們知道這一點,為什麼還要只取張仲景的一本書,而放棄後世的方劑而不採用呢?反而去追求民間方劑呢?這就好比貂皮不足,用狗尾巴來補綴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