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斷與斥醫斷》~ 斥醫斷 (7)

回本書目錄

斥醫斷 (7)

1. 緒言

誰出其範圍乎?而彼言害道且非扁鵲書。夫誣扁鵲惑來學者,莫斯為甚矣。

本草妄說甚多,不足以徵也。後世服食家說,攙入本經,不可不擇焉。諸家本草,博採眾說,旁及道家方士之言,而龐雜無統也。醫當擇之明白的實,不眩邪說,自試有效,瞭然自得,而後用以治疾也。古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苟器不利而事善者,未之有也。

屑屑神仙延年虛妄之說者,豈可與論醫焉哉!修德氏已辨之。余亦稽古徵今,撰本草筌,欲以告同志。

後世修治之說甚煩。蓋毒即能,能即毒,制以益毒則可,殺毒則不可矣。

仲景之法:有㕮咀者,各別搗者,臼中杵之者。且鉛丹香豉,出於製造;麻沸甘爛,異於煮法,均皆修治也。豈可厭煩乎?雖本草家之法,多難遵用,然砒石制以益毒,膠皮製不減能;況炮炙洗燒,各適其可,則亦似乎未可全擯斥也。學者思諸。

相畏相反之說,甚無謂也。其它亦可以知已。

古人制方也,妙義精術,試諸千載之下,見奇奏效,應驗合轍。蓋品味和調,則桴鼓影響不啻也。若夫處劑失法,則非徒藥不靈,過端已萌於此。凡物之決然畏滅者:蟹膏消漆;枳椇化酒;羚羊能碎金剛;胡桃亦割鐵錢。豈只是已哉!磁石引鐵;琥珀拾芥。及彩也:染也,飪也。

得法而出色,失和則損味。其餘相畏,相反,相宜,不可勝數也。譬如賢佞不相容,寬猛難並行。何曰甚無謂也?

藥者草木偏性者也。偏性之氣皆有毒。以此毒除彼毒耳。煉煆服食,以誤其身者多矣。悲夫!

以毒除毒,猶以兵攻兵耶?然兵有攻有守,或奇或正,及虛及實,避銳氣,擊惰歸,知節勢,審動靜;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全國為上,破國次之;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唯醫亦然,虛虛實實,緩急成敗;唯法是依,唯機是察。治法必以除毒一法,非善之善者也。

諸家本草所說,藥能率多謬妄。今舉本草所載,不合仲景者一二:如人參治心下痞硬,而彼以為補氣;石膏已渴,而彼以為解熱;附子逐水氣,而彼以為溫寒。其相齟齬者,大抵為爾。

甚矣哉!吉益子之好奇也。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何其言之疏且妄也!仲景未嘗言人參非補,治痞硬;附子非溫,逐水氣,可謂誣也。今舉其一二以證之:傷寒論太陰篇曰:「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藏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又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又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又曰:「附子溫經;及下利清穀裡寒者,四逆湯主之。」如是則附子非溫而何也?其甘草附子湯,桂枝加附子湯,真武湯等方中,有附子而利水氣者,乃溫中運走之餘力耳,非本分之能也。如代赭石湯、瀉心湯之屬。

白話文:

緒言

扁鵲的醫學理論,某些後世論述已超出其原意,甚至與扁鵲的著作相悖,誤導後學,實在令人遺憾。

許多本草書記載謬誤甚多,不足採信。後世養生家及方士的說法混雜在《本經》之中,更需仔細甄別。各家本草廣泛收集眾說,甚至包含道家方士的言論,內容龐雜缺乏系統性。醫生應該選擇明白易懂、確實有效的藥物,不輕信邪說,親自驗證有效後再用於治病。古人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工具不好,事情又怎能做好呢?

那些專講求神仙延壽、虛妄不實的說法,根本不值得與之討論醫學。修德先生已對此作了辨析,我也參考古今醫籍,編寫了這部《本草筌》,希望能告知同道。

後世的藥物炮製方法過於繁瑣,其實藥物的毒性與藥效是相輔相成的關係,利用炮製方法增強藥效是可以的,但如果目的是去除藥物毒性,則不可取。

張仲景的治療方法,有需要研磨的,有需要個別搗碎的,也有需要用杵在臼中搗碎的。再者,鉛丹、香豉等藥物的製作方法,以及麻沸甘爛等特殊煮法,都是藥物炮製的範疇,這些做法並非多餘。雖然本草書中記載的炮製方法很多難以遵循,但像砒石通過炮製增強藥效,膠皮炮製後藥效不減,其他的炮製方法如炮炙、洗滌、燒灼,都是為了使藥效更好,因此並非完全不可取。學習者應當仔細思考這些問題。

藥物相畏、相反的說法,大多是不必要的。其他的藥物相互作用,也可以類推理解。

古人制方,其精妙之處,歷經千年仍能奏效,驗證了其理論的正確性。藥物配伍得當,則藥效如同桴鼓相應,效果顯著。如果處方不當,則不僅藥效不佳,而且還會產生不良後果。很多物質之間存在著明顯的相克關係,例如蟹膏能溶解漆,枳椇能使酒變質,羚羊角能碎金剛石,胡桃能割鐵錢,這些現象都是藥物相互作用的例子。磁石吸鐵,琥珀吸芥,以及染色、烹飪等,都是運用物質特性來達到目的的例子。

只要方法得當,就能達到理想效果;如果配伍失調,就會損害藥效。其他的藥物相畏、相反、相宜的例子不勝枚舉。這就如同賢者與奸佞不能共存,寬厚與嚴厲難以並行一樣,怎麼能說這些藥物相互作用的說法是沒有道理的呢?

藥物大多取自草木,其偏性之氣皆有毒性,以毒攻毒的治病方法,就是利用一種毒性來消除另一種毒性。但是,濫用煉丹、燒製、服用藥物來追求長壽,導致誤傷自身的人很多,實在令人痛心。

以毒攻毒,如同用兵一樣,用兵有攻有守,有奇有正,有虛有實,要避其鋒芒,擊其懈怠,掌握節度,審時度勢,有所為有所不為。打仗能百戰百勝,並不是最好的;治病也是一樣,虛虛實實,緩急之間,都要依法行事,察其機變,治療疾病的方法,雖然都是以「除毒」為目的,但並不是所有的方法都是最好的。

許多本草書中記載的藥物功效,大多是錯誤的。我舉出本草書中記載的一些藥物功效,與張仲景的說法不符的例子。例如人參治療心下痞硬,本草書認為它能補氣,而張仲景卻認為它能治療心下痞硬;石膏治療口渴,本草書認為它能解熱,張仲景卻認為它能治療口渴;附子治療水腫,本草書認為它能溫中,張仲景卻認為它能治療水腫。這些說法相互矛盾,大致如此。

吉益先生的好奇心太過了,君子一言可以顯得聰明,一言也可以顯得愚昧,他的說法怎能如此疏漏且妄誕!張仲景從未說過人參不能補氣,不能治療痞硬,附子不能溫中,不能治療水腫,這些說法都是誣蔑。我舉出幾個例子來證明:傷寒論太陰篇說:「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藏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又說:「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又說:「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又說:「附子溫經,及下利清穀裡寒者,四逆湯主之」。由此可見,附子當然具有溫中之效。四逆湯、桂枝加附子湯、真武湯等方劑中含有附子,可以利水,這只是溫中後運化水氣的餘效,並不是其主要功效。例如代赭石湯、瀉心湯等方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