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斷與斥醫斷》~ 斥醫斷 (5)
斥醫斷 (5)
1. 緒言
針灸之有經紀。內經之法古也。扁鵲刺三陽五會。仲景刺期門於太陽之縱及橫。其它屍厥刺巨厥。期門。太陽少陽並病刺大椎及肝俞。太陽病刺風池風府。且灸少陰。灸厥陰。不一而止。後世不敢易紀律。而精術妙手。出於其間者不鮮矣。今滅法立違。而實經絡分數於度外。嗚呼弓矢不調。則羿不能以中微。六馬不和。則造父不能以致遠。此之謂也。
營衛者。氣血之別稱也。(至)非疾醫之用也。不可從也。
營衛者。水穀精悍之氣也。不可直指為氣血之別稱也。蓋運行一身經脈之中外。如經營衛護然也。爪之生。發之長。營衛之行。無少間斷。均是氣血也。運行者曰榮衛。盈滿者曰氣血。猶水之與流也。如謂流是水之別稱。豈理也哉。故仲景之書。有並稱榮衛氣血者可以徵焉也。
或榮衛和則愈。或榮衛強弱。榮衛不能相將。三焦無所仰等語。皆切於治者也。彼言非醫之用也。不思諸甚矣夫。
陰陽者。天地之氣也。無取於醫矣。(至)非唯無益於治。反以惑人。學者思諸。
夫天者氣而不質。地者質而不氣。人則氣質合焉。氣陽也。質陰也。此人身陰陽顯然者也。彼吉益子者。體不具陰陽則已。然彼既謂。今天地即古天地。人物亦然。如果不具陰陽。則人物亦非古之人物也。何言之相矛盾乎。陰陽之於醫事古人規則。莫外於此。豈可悖焉哉。扁鵲謂以陽入陰。
所以治虢太子也。仲景曰。陽不足。陰不足。陽結。陰結。陰陽會通。陽去入陰。所以治本陰陽也。若或置陰陽而不論。偶一得功。亦是詭遇已。何足尚也。夫朱丹溪。張介賓之論。所見各偏矣。所以名不正。而言不順也已。
五行之說。已見虞書及洪範。(至)吾黨所以不取也。後人增演其說。以誇窮理。可謂無用之徒也已。
醫書。以五行配五藏。以辨其用與其位。其來也。尚矣。猶周禮官府之六屬。以天地四時配之。五行氣也。故曰行。人亦稟天地之氣以生。故以氣配之。仲景曰。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有五藏。五者並行而不相悖者。亦唯醫之教為爾。如周禮食醫。春多酸。夏多苦。
秋多辛。冬多咸。調以滑甘。是以五味配之也。又大卜所謂各以其方之色與其體辨之。亦可以徵也。五行出尚書。配當之義見易。高明配天。搏厚配地。此亦可並思也。若夫拘束地上五物。及生克勝復之理者。不足與言治矣。
五運六氣者。無驗於病也。考司天在泉。(至)要是陰陽家之言。奚取疾病醫乎。
運氣司天在泉之說。無益於治療。而有誤乎來學。疾病之嬰人身。豈可推司運而預期哉。況又非內經之原文乎。齊褚彥通。明王安道。繆希雍既辨之。可謂英斷也。然如周禮疾醫。春時有痟首疾。夏時有癢疥疾。秋時有瘧寒疾。冬時有嗽上氣疾。及內經陰陽應象論等說。醫所當知也。
白話文:
緒言
針灸確實有其規律可循。《內經》的治療方法是古代的典範。扁鵲用針刺三陽五會穴;張仲景刺期門穴,並根據太陽經的縱橫走向施針;治療屍厥則刺巨厥、期門,以及太陽、少陽經脈相關穴位;太陽經病則刺風池、風府穴,並灸少陰、厥陰穴位,等等,手法不一而足。後世不敢輕易更改這些規律,但精湛的醫術和巧妙的針法,仍然不斷涌現。如今卻捨棄了這些方法,違背了經絡的規律,將經絡的分佈和數量置之度外。唉!弓箭不調,羿也無法射中微小的目標;六匹馬不協調,造父也無法駕車遠行,這正是這個道理。
營衛是氣血的別稱這種說法是錯誤的,不可輕信。
營衛是水谷精華之氣,不能簡單地說它是氣血的別稱。它在全身經脈內外運行,如同經營和守護一樣。指甲的生長,頭髮的生長,營衛的運行,一刻也不停止,這些都是氣血。運行的稱為榮衛,充盈的稱為氣血,如同水和水流的關係。如果說水流是水的別稱,豈不是荒謬嗎?所以,張仲景的著作中,有同時提到榮衛氣血的例子可以證明這一點。
有的時候榮衛調和則疾病痊癒,有的時候榮衛強弱,榮衛不能互相協調,三焦沒有依靠等等說法,都非常切合治療實際。那些說它非醫學用途的人,實在是考慮不周啊!
陰陽是天地之氣,與醫學無關,非但對治療無益,反而會迷惑人。學習者應該好好思考這個問題。
天是氣而不實,地是實而不氣,人則氣質相合。氣是陽,質是陰,這就是人體陰陽明顯的表現。吉益東洞的說法,雖然沒有完整論述陰陽,但他既然說,今天地就是古天地,人物也一樣,如果沒有陰陽,那麼人物也不是古代的人物了,這兩點說法豈不是自相矛盾嗎?陰陽在古代醫學中是重要的規則,怎麼可以違背呢?扁鵲用陽氣治療陰證治癒了虢太子。張仲景說,陽氣不足,陰氣不足,陽氣凝聚,陰氣凝聚,陰陽相通,陽氣進入陰中,所以治療的根本在於陰陽。如果捨棄陰陽而不論,偶然取得一點功效,也只是僥倖而已,有什麼值得誇耀的呢?朱丹溪、張介賓的觀點都比較片面,所以他們的命名不正,言論也不順暢。
五行之說,已經出現在《虞書》和《洪範》中,但是我們並不採用。後人對此說過多闡釋,誇耀自己窮盡了道理,可謂是無用之人。
醫書以五行配五臟,以辨別其作用和位置,其淵源已久。就像《周禮》中官府的六屬,以天地四時與之對應一樣。五行是氣,所以稱為行。人也是稟承天地之氣而生,所以以氣來配伍。張仲景說:天布五行以運行萬物,人稟五常而有五臟,五者並行而不相悖,也只有醫學的教誨如此。比如《周禮》中關於飲食醫生的記載:春天多酸味,夏天多苦味,秋天多辛味,冬天多鹹味,調和以甘滑之味,是以五味相配伍的。又如《大卜》中所說的,根據各種事物的顏色和形體來辨別,也可以作為參考。五行出自《尚書》,配伍的道理見於《易經》。高明配天,搏厚配地,這些也可以同時思考。至於拘泥於地上的五物,以及生克制化的道理,不足以用於治療。
五運六氣的學說,對疾病沒有驗證作用。司天在泉的說法,是陰陽家的話,跟疾病治療有什麼關係呢?
運氣司天在泉的說法,對治療無益,反而誤導後學。疾病侵犯人體,豈能推測天運來預測呢?況且這也不是《內經》原文。齊褚彥通、王安道、繆希雍已經辨析過它,可以說是英明果斷的。但是像《周禮》中疾醫的記載:春天有頭痛病,夏天有皮膚病,秋天有瘧疾,冬天有咳嗽氣喘病,以及《內經》陰陽應象論等說法,是醫生應該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