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斷與斥醫斷》~ 斥醫斷 (3)
斥醫斷 (3)
1. 緒言
非也。此氣衰,則化育失時,災害並至。君不君,臣不臣,干戈爭起,天地四塞。禮記曰:氣衰則生物不遂,衰氣不可不益。易曰:損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書曰:燮理陰陽,寅亮天地。可見此元氣或時虛衰,亦可以益之。後以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天地之氣,
且可益,況於人身哉?孟柯曰:氣,體之充也。苟得其養,無物不長。夫名定而實辨,言正而義行。彼妒繆於道,而誘其所好也。荀卿以為亂正名使民疑惑,則謂之大奸,豈可不慎哉?
若夫隨年齒而旺衰者,天地之道,萬物之常也。(至)說者不論及此,誤矣。隨年齒而形與神旺衰者,素問論之詳矣。夫元氣之在全軀也,徹上徹下,無所不至。此氣也,分之則為陽、為陰、為精神。生氣通天論曰:其氣三,是也。有所抑遏而不流,則為病,所謂壯者氣行則已。
怯者則著而為病。此非真氣之衰也,氣不流,有似乎衰耳。所以不用補氣之藥,反施耗氣之劑也。內經所論,陳言戴人所說,亦不可不知焉。豈說者不論及此乎?彼適不思諸已。
人心之不同,如其面也,脈亦然。(至)先證而不先脈,先腹而不先證也。
古人以四診病,自望始焉,蓋診外及內也。彼盭經旨,反古法,誰入不由戶?其以人心之不同,比脈之有異,可謂非類矣。若夫堯桀之心,霄壤不啻也,然其臂不為桀短,不為堯長,則脈亦豈天淵乎?故曰:以心比脈,可謂非類矣。
扁鵲曰:越人之為方也,不待切脈、望色、聽聲、寫形,言病之所在,可以見已。
扁鵲欲奇己術,故張言以誇中庶子。其不待切脈、望色、聽聲、寫形者,此誇張之言耳。及其入診太子,則曰:陽脈下遂,陰脈上爭。此切脈也。上有絕陽之絡,下有破陰之紐,破陰絕陽之色已廢。此望色也。及其聞耳鳴而鼻張,循其兩股以至於陰,則聽聲與寫形之診,可謂詳且明矣。鶴氏之子不能讀書,漫引誇張之言,以為之證,可謂認影響失其實者已。
如留飲家脈,千狀萬形,或無或有,不得而詳矣。夫脈之不足以證也如此。(至)自欺之甚矣,醫其思諸。
留飲之脈,或伏或見,如結如散,不可以名狀者,此所以為留飲之脈也。病怪則脈亦怪,如沙脹、邪祟,有此病則有此脈。怪病亦有屬飲者,皆脈道窒礙所致已。醫眩此而言脈不足以證者,可謂執一廢百矣。五十動代脈之說,靈樞八十一難論之。仲景亦謂動數不滿五十,短期未知。
夫代者,止歇不還之脈,陽氣竭盡,而氣脈不接續也。至或如雀啄,或如屋漏,或如弦絕者,與死為鄰也。仲景曰:得此脈者必難治,所謂予之短期也。進退動數,以見緩急輕重之候,豈可謂無此理乎?其佗如傷寒心悸脈代者;腹痛結澀止代者;妊婦惡阻脈代,及結促者,阻滯去則脈復平。
白話文:
緒言
不是的。這是元氣衰弱,導致生長發育失常,災禍接踵而至。君主不能像君主,臣子不能像臣子,戰爭四起,天下閉塞。禮記說:元氣衰弱,則生物不能順利生長,衰弱的元氣必須補充。易經說:損耗而不停止,就必須補充。所以要以補充來治療。尚書說:調和陰陽,敬畏天地。這說明元氣有時會虛弱衰敗,也可以補充它。然後用來裁成天地之道,輔佐天地之宜,天地的元氣尚且可以補充,何況人體呢?孟子說:氣是身體的充實,只要得到滋養,沒有什麼東西不能生長。名義確定,事實就明確,言辭正確,義理就能貫通。那些違背道義,誘導人的嗜好,荀子認為擾亂正名,使百姓疑惑,就是大奸大惡,豈能不謹慎呢?
至於隨著年齡增長而盛衰,這是天地之道,萬物常理。(原文省略部分)那些說法不談及此,是錯誤的。隨著年齡增長而形體和精神盛衰,素問已經詳細論述了。元氣存在於全身,貫通上下,無所不及。這元氣,分開來說就是陽氣、陰氣和精神。生氣通天論說:元氣有三種,就是這樣。如果有所壓抑而不流動,就會生病。所謂強壯的人,氣血運行就沒事了,體弱的人,氣血瘀滯就會生病。這不是真氣衰弱,氣不流動,只是好像衰弱而已。所以不用補氣的藥物,反而使用耗氣的藥劑。內經的論述,以及戴人(原文可能指某位醫家)所說,也不能不知道。那些說法不談及此嗎?他們只是沒有考慮到這些。
人心各不相同,就像他們的容貌一樣。脈象也是如此。(原文省略部分)先診斷症狀而不先看脈象,先診斷腹部而不先診斷症狀。
古人用四診診斷疾病,從望診開始,這是診斷外在和內在。那些違背經旨,反對古法的,誰能不從門戶進入呢?他們用人心各不相同來比喻脈象各異,這可以說是分類錯誤了。如果說堯帝和桀王的內心,差別如同天壤之別,但他們的胳膊不會因為是桀王就短,因為是堯帝就長,那麼脈象豈能像天淵之別呢?所以說,用內心來比喻脈象,可以說是分類錯誤了。
扁鵲說:越人治病,不需切脈、望色、聽聲、寫形,就能說出疾病的所在,可以讓人明白。
扁鵲想誇耀自己的醫術,所以誇張地向中庶子炫耀。他不需切脈、望色、聽聲、寫形的說法,這是誇張的言論。等到他給太子診病時,就說陽脈下行衰弱,陰脈上行爭奪,這是切脈;上面有絕陽的絡脈,下面有破陰的紐帶,破陰絕陽的顏色已經衰敗,這是望色;等到他聽到耳鳴、鼻子張開,沿著大腿到陰部,那就是聽聲和寫形的診斷,可以說是很詳細明瞭了。鶴氏之子不會讀書,隨便引用誇張的言論來作為證據,這可以說是認錯影子而丟失了事實。
像留飲的脈象,千變萬化,有時有,有時沒有,不能詳細說明。脈象不足以作為證據,就是這樣。(原文省略部分)這是極其自欺欺人的。醫生應該思考這些。
留飲的脈象,有時隱伏,有時顯露,像結塊一樣,像散開一樣,不能用語言來形容,這就是留飲的脈象。疾病怪異,脈象也怪異,像沙脹、邪祟,有這種病就有這種脈象。怪病也有屬於留飲的,都是脈道阻塞造成的。醫生迷惑於此,而說脈象不足以作為證據,這可以說是執著於一點而放棄了全部。關於五十次脈搏跳動為代脈的說法,《靈樞•八十一難》論述過,張仲景也說脈搏跳動數不足五十次,短期內就不知道(病情如何)。
所謂代脈,就是脈搏停止不回來的脈象,陽氣耗盡,氣脈不能連接。甚至像雀啄、像屋漏、像弦斷一樣,與死亡為鄰。仲景說:得到這種脈象的病人一定難治,所謂短期內(就能判斷)就是這樣。脈搏進退的跳動次數,可以看出緩急輕重的情況,怎麼能說沒有這種道理呢?其他的例如傷寒心悸脈代,腹部疼痛、結澀而脈代,妊娠嘔吐脈代而結促,阻滯去除,脈象就恢復平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