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斷與斥醫斷》~ 斥醫斷 (2)
斥醫斷 (2)
1. 緒言
若其說之行也。庸醫凡工。不論己術之粗妄。人死則曰。病吾除之。死生命也。醫不與焉。黠者藉以為口實。愚者信以為實然。競為酸酷。無復忌憚。其禍豈可勝言也哉。出言不善。弊至於此。凡為醫者。所宜深察者也。
死生者醫之所不與也。(至)執古之方。體今之病。能合仲景之規矩而死者命也。質諸鬼神。吾無愧爾。
天地大德曰生。聖人為醫藥。濟民夭死。書稱天工人其代之。周禮載凡民之有疾病者。分而治之。死終則各書其所以。而入於醫師。歲終則稽其醫事。以制其食祿。先王所以慎死生者。至矣。盡矣。死生而醫不與。則何為書死終以制食祿乎。嗚呼契然無心於死生者。非醫矣。
是以良工知幾微而治腠理。故使良醫得蚤從事。則疾可已也。身可活也。及其入膏肓也。雖神醫無奈之何。吉益子言死生者醫之所不與者。蓋本諸扁鵲之言也。然亦不知本者已。扁鵲之言曰。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當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此以未入骨髓者。與既在膏肓者言之矣。
若使齊桓蚤從扁鵲之言。則病可已也。身可活也。有病不治而死。不可謂命也。虢太子待扁鵲而蘇。可以見也。故使良醫蚤從事。則病者或以愈。且死或以生。然世醫專以死生為己任者。疑乎仁。其失愚也。言死生醫不與者。疑乎知。其失賊也。愚與賊。君子不由焉。醫當以可治為可治。
以不可治為不可治。何必言命耶。治人病不愈。而皆謂之命也。豈理哉。假令仲景當之。我不信焉。況不為仲景者乎。況不合仲景之規矩者乎。須徵諸聖人之言。而後言命也。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於岑樓。此之謂也。
世醫動輒預定其死生。彼其意謂斃於吾手。則害於名矣。(至)死生醫之所不與也。
知人死生。決嫌疑。定可治。醫之能事也。古之道也。工拙之所以分也。何尤世醫之為哉。彼既謂眂其死。猶且盡我術以望其或生。然而不生。然後可謂命也已矣。嗚呼視不可治而欲治之。愚也。古人不為之。非為害於名。治之無益也。是扁鵲所以視桓侯之不可藥而逃去也。其言忘死生於執刀圭之間。闢諸操舟者。言忘覆沒於檝棹之間。豈可哉。
元氣之說。聖人之所不言。六經莫有焉。(至)是豈可虛衰者哉。亦可補乎哉。
元氣之說。雖不具於六經。其義則備焉。吉子以名求之而不得。輒謂六經莫有。聖人之所不言。可不謂昧乎物乎。夫元者萬物之初。是以易之教。以元為大。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天地之大德。所以生生不已者。非氣而何也。擊辭曰。精氣為物。祭義曰。
氣也者神之盛也。在天為元。在人為仁。在人身為體之長矣。孔子曰。元者善之長也。天非元無以運化乎萬物。君非元無以運化乎天下。人身非元無以運化乎四肢百骸也。夫元原於天。行於人。通於萬物。呼為統名。此亦不外於天地自然者也。彼曰。是豈可虛衰者哉。亦豈可補乎哉。
白話文:
緒言
如果醫生的言論得以施行,庸醫和一般的醫生,不論自己的醫術有多麼粗糙荒謬,病人死了就說:「這個病是我治好的,死是人的生命自然規律,醫生與此無關。」狡猾的人以此為藉口,愚蠢的人則信以為真,競相施行殘酷的醫術,毫無忌憚,其禍害怎麼能說得完呢?說話不謹慎,禍患就到了這個地步。所有從事醫業的人,都應該深刻地察覺這一點。
死生是醫生無法左右的。(至)遵循古代的醫方,體察現代的病情,能夠符合張仲景的規矩而病人死亡的,那是命,對著鬼神發誓,我也問心無愧。
天地最大的德行是生育萬物,聖人制定醫藥,救濟百姓免於夭折死亡。《尚書》記載「天工人其代之」,《周禮》記載凡百姓有疾病的,都要分派醫生治療,病人死亡後,都要記載其死因,然後呈報給醫生主管部門,年終時考核醫生的醫療情況,以此決定他們的俸祿。先王如此慎重地看待生死大事,真是到了極致!既然死生是醫生無法左右的,那為什麼還要記載死因來決定俸祿呢?唉!那些完全不關心死生的人,就不是真正的醫生。
因此,良醫能察知疾病的細微徵兆,並治療肌膚腠理的病變,所以讓良醫及早治療,那麼疾病就能治癒,生命就能保全。等到疾病發展到膏肓之時,即使是神醫也無能為力了。吉益先生說:「死生是醫生無法左右的」,大概也是本於扁鵲的說法。然而,他也不知道這說法的本意了。扁鵲的說法是:「越人並不是能讓人死或讓人活的人,只是本來就要活的人,越人才能使他們活過來。」這是針對病情尚未深入骨髓的病人,和已經到了膏肓之境的病人而言的。
如果齊桓公早點聽從扁鵲的勸告,那麼疾病就能治癒,生命就能保全。有了病不治療而死,不能說是命。虢太子等待扁鵲而得以痊癒,可以證明這一點。所以,讓良醫及早治療,那麼病人有的就能痊癒,有的甚至死裡逃生。然而,世上有些醫生專把死生當作自己的責任,這讓人懷疑他們的仁心,他們的錯誤在於愚昧;那些說死生是醫生無法左右的,讓人懷疑他們的醫術,他們的錯誤在於欺騙。愚昧和欺騙,君子是不會這樣做的。醫生應該把可治的病說成可治,
把不可治的病說成不可治,何必說什麼命呢?治病治不好,就都說是命,這合理嗎?假設張仲景遇到這種情況,我都不相信,何況不是張仲景的人呢?何況醫術不符合張仲景規矩的人呢?必須根據聖人的言論來判斷,然後才能說那是命。不探究事情的根本,而只看表面現象,即使是一寸見方的木頭,也能讓它高過岑樓,這就是這個道理。
世上的醫生動不動就預測病人的死生,他們的意思是說,如果病人死在我的手中,那我的名聲就受損了。(至)死生是醫生無法左右的。
知道病人的死生,判斷病情輕重,確定可否治療,這是醫生的職責,也是古代的醫道,也是區分醫生醫術高低的原因。為什麼世上的醫生會這樣呢?他們既然認為病人必死,還盡力施用自己的醫術,希望病人能活過來,然而病人還是死了,然後才能說這是命。唉!看到不可治的病就想治,這是愚蠢的做法,古人是不會這樣做的,這並不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名聲,而是因為治療沒有益處。這就是扁鵲為什麼看到桓侯病情不可醫治而逃走的原因。他的話意思是說,醫生應該忘記死生,專注於醫術,就像划船的人,要忘記沉沒的危險,專注於划槳一樣,難道可以嗎?
元氣的說法,是聖人不談論的,六經中也沒有。(至)這怎麼能說是虛衰的呢?還能補救嗎?
元氣的說法,雖然沒有明確記載在六經中,但其道理卻是完備的。吉益先生憑藉名稱去尋找,卻找不到,就說六經中沒有,聖人不談論,難道不能說是對事物不明瞭嗎?「元」是萬物之始,所以《易經》的教誨,以「元」為大,說:「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至哉坤元,萬物資生。」這是天地最大的德行,所以才能生生不已,如果不是氣,還能是什麼呢?《擊辭》說:「精氣構成萬物。」《祭義》說:
「氣,是神靈的盛大表現。」在天為元,在人為仁,在人體為身體之首。孔子說:「元,是善的根本。」天沒有元,就不能化育萬物;君主沒有元,就不能治理天下;人體沒有元,就不能運化四肢百骸。元氣起源於天,運行於人,貫通於萬物,稱為統稱,這也不超出天地自然的範疇。他們說:「這怎麼能說是虛衰的呢?還能補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