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吉益為則撰,岩恭敬輯錄

《建殊錄》~ 正文 (2)

回本書目錄

正文 (2)

1. 正文

大懼之。乃謝罷。更召他醫。服緩補之劑。久之更復生翳。漠漠不能見。於是久左衛門復謁曰。向我女賴先生之庇。一目復明。而惑人間阻。遂復失明。今甚悔之。幸再治之。先生之惠也。請甚懇。先生因復診之。乃服前方數月。兩目復明。

京師界街賈人井筒屋播磨家僕。年七十餘。自壯年患疝瘕。十日五日必一發。壬午秋大發。腰腳攣急。陰卵偏大。欲入腹。絞痛不可忍。眾醫皆以為必死。先生診之。作大烏頭煎飲之。(每貼重八錢)斯須瞑眩氣絕。又頃之心腹鳴動。吐出水數升。即復故。爾後不再發。

某生徒讀書苦學。嘗有所發憤。遂倚幾廢寢七晝夜。已而獨語妄笑。指擿前儒。罵不絕口。久之人覺其狂疾。先生診之。胸肋妨脹。臍上有動。上氣不降。為柴胡薑桂湯飲之。時以紫丸攻之。數日全復常。

豫州今治林光寺主僧某上人。積年患淋疾。先生診之。心下痞硬。腹中雷鳴。為半夏瀉心湯及三黃丸飲之。三十日所。諸證全退。

京師東洞街賈人大和屋吉五郎。每歲發生之時。頭面必熱。頭上生瘡。癢瘙甚。搔之即爛。至凋落之侯。則不藥自已者。數年來。求診治。先生診之。心下微動。胸股支滿。上氣殊甚。為柴胡薑桂湯及芎黃散飲之。一月所。諸證全已。爾後不復發。

京師郊外西罔僧有良山和尚者年七十餘。其耳聵者數年。嘗聞先生之論。百疾生於一毒也。深服其理。因來求診治。先生診之。心胸微煩。上氣殊甚。作桂苓朮甘湯及芎黃散服之。數月而未見其效。乃謝罷。居數日。復謁曰。謝先生來。頗得通聽。意者上焦毒頗盡耶。先生診之曰。

未也。試再服湯液。當復不能聽。然後更得能聽。其毒信盡也。因復服前方數月。果如先生之言。

京師室街賈人升屋德右衛門家僕宇右衛門者年二十有餘。積年患癇。一月一發。或再發。或不發。然間三月必發。先生診視之。胸腹微動。胸下支滿。有時上衝。乃作柴胡薑桂湯及滾痰丸飲之。時以梅肉散攻之。出入一歲所。不復發。

京師烏街賈人泉屋伊兵衛年二十有餘。積年患吐血。大抵每旬必一動。丙午秋大吐。吐已。則氣息頓絕。迎眾醫救之。皆以為不可為也。於是家人環泣。謀葬事。先生適至。亦使視之。則似未定死者。因著纊鼻間。猶蠕蠕動。乃按其腹有微動。蓋氣未盡也。急作三黃瀉心湯飲之。

(每貼重十五錢),須臾腹中雷鳴。下利數十行。即寤。出入二十日所全復故。爾後十餘歲不復發。

京師麩屋街賈人某者。患天行痢。一醫瘳之。雖度數頗減。尚下臭穢。日一再行。飲食無味。身體羸瘦。四肢無力。至其年月益甚。眾醫無效。先生診之。作大承氣湯飲之。數日全治。

丹波青山侯臣蜂太夫疾病。而胸中煩悶。短氣有渴。且其脊骨自七椎至十一椎。痛不可忍。眾醫皆以為虛。作獨參湯飲之。凡六日無其效。先生診之。作石膏黃連甘草湯飲之。(每貼重三十五錢),盡一服。痛即已。入出五十日所。全復常。

白話文:

[正文]

一位女子因先前治療失誤導致眼疾復發,再次求醫,服用藥物後雙眼痊癒。

一位七十多歲的男子,長期患有疝氣,病情嚴重時,眾醫束手無策,經醫師診治後服用藥物,病情痊癒。

一位苦讀的學生因過度用功導致精神失常,經醫師診治後服用藥物,病情痊癒。

一位寺院住持長期患有淋病,經醫師診治後服用藥物,痊癒。

一位商人每年都會在特定季節頭面生瘡,經醫師診治後服用藥物,痊癒。

一位七十多歲的和尚多年耳聾,經醫師診治後服用藥物,雖 initially 未見效,但再次服用後痊癒。

一位二十多歲的僕人長期患有癲癇,經醫師診治後服用藥物,痊癒。

一位二十多歲的商人長期患有吐血,病情嚴重時,眾醫皆言無救,經醫師診治後服用藥物,痊癒。

一位商人患有天行痢疾,雖經其他醫師治療有所好轉,但仍持續下痢,經醫師診治後服用藥物,痊癒。

一位貴族患有胸悶、氣短、口渴及脊椎疼痛等症狀,眾醫束手無策,經醫師診治後服用藥物,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