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問答奇病論》~ 正文 (18)
正文 (18)
1. 正文
小兒七八歲先患蛔蟲之症,愈後背間第五六椎骨腫起作疼,內服松蕊丹、枳殼丸,外用熨藥方,更服海蛇、靳蛇肉等方。其腫雖未減,其疼得稍愈,起居行步逐漸不難。誰知一旦其骨愈大愈疼,起居艱難,行步不便,即服八味丸加鹿茸、龜板,外用熨法、龜尿等類無效。現今治已經年,尚覺往往而劇,不知何法治之耶?
蛔蟲本風木厥陰所化,其症屬於厥陰,背間脊骨屬於太陽,宜以厥陰為本,太陽為標,兩經合想而用藥,用方自有頭緒。
小兒三四歲,胸間忽腫,到第二天通身背腹連結數塊,皮色不變,其腫小不大,按之如包膿漉漉有聲,更兼處處紫黑,恰如灸跡,不可指數。六脈微弱,面色痿黃,形體削瘦,四肢微冷微汗,元氣幾絕。予見間其故,其母曰:半月以前偶有蛔蟲之患,會服土木佳煎湯,不意忽然變作此症。是時予因有別事,不暇細診,只據其脈,想是過服土木佳煎湯所致,不如先補救其將消之元氣,而後施治。
即用補中益氣湯加附子、肉桂、炮姜而無效,不知何症何方以治之也?
據云脹滿腫結包膿之症,必有風痰濕熱之氣流入血分,故發無定處,其外現出紫黑之色。三四歲小兒形質尚未結實,水能當此時毒,故四肢微冷微汗,元陽將絕。即用補中益氣加姜、附、肉桂,先救其將絕之元氣,固屬有見,但時毒未去,其病總不能愈也。
白話文:
[正文]
一個七八歲的孩子,之前患過蛔蟲病,痊癒後第五、六節胸椎腫脹疼痛。 他曾服用松蕊丹、枳殼丸等藥物,並配合熨藥外敷,還吃過海蛇、靳蛇肉等藥方。腫脹雖然沒有減輕,但疼痛有所緩解,日常生活和行動也逐漸恢復。可是後來腫塊越來越大,疼痛也越來越劇烈,日常生活和行動都非常困難。 於是又服用八味丸並加鹿茸、龜板,還繼續外敷和使用龜尿等方法,但都無效。現在已經治療一年了,疼痛時常發作且劇烈,不知道該如何治療。
蛔蟲本與厥陰經的風木之氣有關,此病屬於厥陰經的病症,而背部脊柱屬於太陽經。治療應以厥陰經為主,太陽經為次,針對兩經同時治療,用藥就有了方向。
另一個三四歲的孩子,胸部突然腫脹,第二天腫脹擴展到全身背腹,皮膚顏色沒有變化,腫塊大小不一,按壓時感覺像膿包,有咕嚕咕嚕的聲音,而且身體多處呈現紫黑色,像灸過的痕跡一樣,數也數不清。 脈象微弱,面色萎黃,身體消瘦,四肢微冷微汗,元氣幾乎耗盡。我診斷後詢問病因,孩子的母親說:半個月前孩子患過蛔蟲病,服用了土木佳煎湯,沒想到突然變成這樣。當時我因為有其他事情,沒能仔細診斷,只根據脈象,認為可能是服用土木佳煎湯過量所致,所以先著手補救快要耗盡的元氣,之後再做其他治療。
於是使用了補中益氣湯並加入附子、肉桂、炮姜,但沒有效果,不知道是什麼病症,又該用什麼藥方治療。
據說脹滿腫脹並伴有膿包的症狀,一定是風、痰、濕、熱之邪侵入血液,所以發病位置不定,外觀呈現紫黑色。三四歲的孩子身體尚未發育完全,此時水邪容易成為毒邪,所以四肢微冷微汗,陽氣將盡。使用補中益氣湯加薑、附子、肉桂,先搶救快要耗盡的元氣,這個想法是對的,但病邪尚未去除,所以病情無法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