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問答奇病論》~ 正文 (14)

回本書目錄

正文 (14)

1. 正文

偏枯之症,讀書皆云男子發右,女子發左為順,反此為逆。予業師數年多療此症,男子發左,女於發右,輕者半年,重者一二年皆得全愈。男子發右,女子發左者,雖有漸瘥,或一年或兩三年之後,必有再發,終不可救。茲參看驚風之症,又云男子發左,女子發右為順,反此為逆。夫遍枯,驚風,病症雖異,而於營衛氣血則無二理。其順逆相反何也?乃遍枯之說不足憑乎?抑別有他說乎?

凡人身有氣有血,猶天地有陰陽也。陽氣名為衛氣,剛雜群動,為受命養生之主,其氣最剽悍,《內經》所謂天氣無形而至剛者也。然氣非血以維之,則氣浮蕩而無歸。陰氣名為營氣,充經走絡,為水穀之精液,其氣最精專,《內經》所謂地氣有形而至柔者也。然血非氣以行之,則血必凝滯而不運。且衛氣日行二十五度,夜行二十五度,當其行陽以為寤也,則兩邊齊出,兩目齊開。當其行陰而為寐也,亦兩邊齊入,故兩目齊合。其出也一時分馳,故手足五官之動,並無先後。其入也一時並收,其手足五官之靜,亦無先後可見。衛氣是左右分布矣。營氣出於中焦,中焦生血化為兩種,其從腹右注於衛,此為血海,其血靜而不動,即天癸也。其從左乳下,從宗氣走於二十八脈者,為營血,此則動而不靜者也。一呼行三寸,一吸行三寸,行度必左右交通,是營血亦左右分布矣。

自東垣分左為血,右為氣,群醫宗之,故男子發右,女子發左為順,反此為逆之說。而不知中風之症,是中於衛氣也。《仲師》曰則傷衛,此其明徵矣。病左則不及於右,病右則不及於左,此偏枯之症所由成也。

《傷寒論》云,傷寒脈浮滑,此表有熱,里有寒,白虎湯主之。按浮為熱在表,滑為熱在裡,見此脈者,便知表裡俱有熱。本論何以曰表有熱,里有寒乎?已謂有寒,則必宜用四逆湯,附子湯等劑,以溫裡寒。裡氣得溫,則表熱不待治而自伏也,必矣。何用白虎湯主之乎?

《傷寒》一書所言之熱症極多,藥之極涼者亦多,而其論注以傷寒名者,謂其中有熱症,皆由寒化熱也。此條傷寒脈浮滑,表有熱,里有寒,白虎湯主之,謂其表有風邪而壯熱,里有寒邪而化熱,亦當兩解表裡之熱,故以白虎湯主之,此各家之註解也。王三陽云,經文寒字當邪字解,亦熱也,其說甚是。若是真寒,非白虎湯症矣。

男子十五六歲,染患痙病,頸項強急,頭搖口噤,背間反張且攣而疼,不能回顧,身熱無汗,六脈緊數,即用葛根湯,如聖。飲前症稍緩,只其背疼漸甚,累及腰間,臥不安席,反側不易,身熱微汗,小便短少,大便不通。又用逍遙散,加澤瀉,檳榔子,桂枝,延胡索,小茴香等,屢而不見效。第二,大小腹連腰疼痛,不禁用手按之,有形如臂,其疼起自小腹,上衝心下,甚則無心形跡。又用金匱腎氣丸,加延胡索,吳茱萸,參附理陰煎,加茯苓及羊肉湯,而無甚效。

此症是由痙病而起,變為奔豚者也。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為剛痙。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吮赤,獨頭面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據《傷寒論》所言,皆屬傷陽之病也,故用葛根等方,亦能稍緩,但稍解而未盡解,故背疼,腰痛諸病俱在。按《靈樞》云,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皆上額,交巔。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此時若仍太陽著想,斟酌用方,則痙病可以全愈矣。茲因太陽之邪未解,鬱結於內,遂至小腹連腰疼痛難禁,而有形如臂,成為奔豚之象。按仲師云,奔豚病,從少腹起,上衝咽喉,發作欲死,復還止,恰與汝所言之症相符。症既相符,自非腎氣丸等藥所能治也,宜從痙病為始,奔豚病為終,兩條合想,而又細玩其脈,用方始有緒也。

白話文:

[正文]

偏枯症,古書上都說男人頭髮右側脫落,女人左側脫落為正常,反之則為異常。我的老師多年治療這種病,男人左側脫落,女人右側脫落,輕者半年,重者一二年都能痊癒。但男人右側脫落,女人左側脫落,即使慢慢好轉,一年或兩三年後,也必定會復發,最終無法治癒。這與驚風症的描述相參照,也說男人左側脫落,女人右側脫落為正常,反之則為異常。偏枯與驚風,雖然病症不同,但在營衛氣血方面卻並無差別。為何它們的順逆相反呢?難道是偏枯的說法不足為信?還是另有原因?

人體有氣有血,如同天地有陰陽。陽氣稱為衛氣,剛強活躍,是維持生命的主宰,其氣最為強盛,《內經》所說的「天氣無形而至剛」就是指它。但氣若無血來維持,則氣會飄浮不定而無依歸。陰氣稱為營氣,充盈經脈,是水谷精華,其氣最為精純,《內經》所說的「地氣有形而至柔」就是指它。但血若無氣來推動,則血就會凝滯而不能運行。衛氣每日運行二十五度,夜間也運行二十五度,當其運行陽氣而清醒時,則左右同時外達,兩眼同時睜開。當其運行陰氣而睡眠時,則左右同時內收,兩眼同時閉合。其外達時同時分散運轉,所以手足五官的活動,沒有先後之分。其內收時同時收斂,所以手足五官的靜止,也沒有先後之分,由此可見衛氣是左右分布的。營氣出自中焦,中焦生血,化為兩種,一種從腹部右側注入衛氣,稱為血海,此血靜止不動,即天癸;一種從左側乳房下,從宗氣運行於二十八脈,稱為營血,此則運動不止。一呼氣行三寸,一吸氣行三寸,運行必然左右相通,所以營血也是左右分布的。

從東垣先生開始,將左側歸為血,右側歸為氣,眾多醫生都遵循這種說法,因此才有男人右側脫落,女人左側脫落為正常,反之則為異常的說法。卻不知道中風是傷及衛氣。《仲景傷寒論》說「則傷衛」,這是明確的證據。左側生病則影響不到右側,右側生病則影響不到左側,這就是偏枯症形成的原因。

《傷寒論》說,傷寒脈浮滑,這是表證有熱,裡證有寒,用白虎湯治療。按說浮脈是表熱,滑脈是裡熱,見到這種脈象,就知道表裡都有熱。為何本論說表有熱,裡有寒呢?既然說有寒,就應該用四逆湯、附子湯等溫裡寒的藥物。裡證溫暖了,表熱自然會自行消退,這是必然的。為何要用白虎湯治療呢?

《傷寒論》記載的熱症很多,所用的極寒的藥物也很多,但其論述中以傷寒命名的,指的是其中熱症都是由寒化熱而成的。這條傷寒脈浮滑,表有熱,裡有寒,用白虎湯治療,是指其表有風邪而壯熱,裡有寒邪而化熱,應該同時治療表裡之熱,所以用白虎湯治療,這是各家注釋的說法。王三陽說,經文中的「寒」字應該解釋為「邪」,也是熱,他的說法很對。如果是真正的寒症,就不是白虎湯的治病範圍了。

十五六歲的男子,患痙病,頸項僵硬,頭搖口噤,背部反弓且抽搐疼痛,不能回頭,身熱無汗,六脈緊數,用了葛根湯,如同神效。服藥後症狀略微緩解,只是背痛加劇,累及腰部,臥不安席,翻身困難,身熱微汗,小便短少,大便不通。又用逍遙散,加澤瀉、檳榔子、桂枝、延胡索、小茴香等,多次服用不見效。其次,大小腹連同腰部疼痛,不能用手按壓,疼痛如臂膀般粗細,疼痛起於小腹,向上衝擊心臟,嚴重時甚至沒有心臟跳動的感覺。又用金匱腎氣丸,加延胡索、吳茱萸,參附理陰煎,加茯苓及羊肉湯,都無甚效。

此症是由痙病發展成奔豚病。太陽病,發熱無汗反而惡寒者,稱為剛痙。病症為身熱足寒,頸項僵硬,惡寒時頭熱面赤,眼睛充血,只有頭面搖晃,突然口噤,背部反弓者,是痙病。根據《傷寒論》所說,都屬於傷陽之病,所以用葛根等方劑,也能稍微緩解,但只是稍微緩解而沒有完全解除,所以背痛、腰痛等病症依然存在。按《靈樞》所說,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行額部,交於頭頂。其分支,從頭頂到耳上角。其直行部分,從頭頂進入絡腦,再從項部出來,循行肩膊內側,挾脊抵達腰部,進入循行於膂,絡於腎,屬膀胱。此時如果仍然從太陽經的病理考慮,斟酌用藥,痙病是可以痊癒的。由於太陽經的邪氣沒有解除,鬱結於內,就導致小腹連同腰部疼痛難忍,疼痛如臂膀般粗細,形成奔豚的症狀。按《仲景傷寒論》所說,奔豚病,從少腹開始,向上衝擊咽喉,發作時如同要死一般,然後又自行停止,恰好與你的症狀相符。症狀既然相符,就不是腎氣丸等藥物所能治療的,應該從痙病為始,奔豚病為終,將兩者結合考慮,再仔細觀察脈象,用藥才會有頭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