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問答奇病論》~ 正文 (10)
正文 (10)
1. 正文
敝國僻居東南海隅,方位在下,故人多有脾濕之病。此病多在富貴高粱之家,而不在貧賤藜藿之家。其症初起,心下留飲,漉漉有聲,心腹稍冷,或作疼痛,有時痞滿,飲食少思,或吐濁水,不愛茶羹,或嫌穀食,好飲湯水,或噯氣吞酸,或面腫氣喘,身重如負百鈞,或腳脛浮腫,筋緩難步,或小便短澀,或大便秘結,或怔忡驚悸,或睡不熟,或日裡貪眠。
其後竟成積聚之症,從肝經部位上連頭脊,或為脹滿,或為勞瘵。如此形狀,固不一律。或謂因多飧豬肉(敝土豬肉與中國不同,味甚肥胖),或謂因多飲燒酒(敝土燒酒與中國不同,味辛厚),或謂因多佚房勞。醫論紛紛,均不可定。治方屢用六君子湯、苓桂朮甘湯、養胃湯、大健脾湯、五苓散、分消湯、導水茯苓湯、分心氣飲、三和散、寬中滲濕行氣利水等方,未兒其驗。不知何經何病?且何方治之乎?(問)
據說貴國多忠脾濕之症,富貴者多,貧賤者少。其初則心下留飲,瀝瀝有聲;繼則疼痛痞滿,腳腫;終則竟成積聚、脹滿以及勞瘵等症。所用之方多未見效,殆未知病源故歟?夫胃為水穀之海,五臟六腑之大源。《內經》曰:「飲食入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此其常也。仲景為醫中之聖,深知其然也。
故分別淺深,以著《金匱》之篇。其淺者,在於軀殼之內,臟腑之外,而出入為患,曰飲,曰懸飲,曰溢飲,曰飲立,為四飲之名矣。其深者,由胃上入陽分,則為心肺上病;由胃下入陰分,則為脾肝腎之病。故曰在心水,在肺水,在脾水,在肝水,在腎,一一剖明,以立後人之準則。且又有留飲、伏飲之症,其理甚深,其法至密,皆所以體《內經》之意,以為萬世不易之經也。
後人不知其本而求其末,東沫西塗,遂至病淺者轉深,深者致壞,良足嘆也。水飲濕氣之始起也,必由於胃。胃為水穀之海,如濕飲始起而兼寒熱,則治濕藥中,則當加發表之藥。始起而即有滿痛而無寒熱時,濕藥中加入攻下之藥。至於痞滿日甚,身重腳腫,是土氣受傷,當於扶士之中,兼用化導之藥。
苟至積聚已成,勞瘵已見,乃難治之候也。尤當辨症辨脈,以人而回天。豈可以峻猛之藥,求其速效,亦未必大補之劑所能成功。大抵善於為醫者,明天地陰陽不測之幾,此最上而難能也。其次亦當求《內經》、《仲景》之書,而深求其理,參以諸大家之論說,而得其精。臨症切脈,皆有理會,自能頭頭是道。子思所謂「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若影響模糊,心無主見,無論不用古方,即用古方,亦無當也。臨機應變,古人之成方而參以已意活法,幾可奏功,非一方所能統治也。(答)
據云脾濕之症,富貴者多,貧賤者少,亦自有故。貧賤之人身勞而心佚,富貴之人身佚而心勞。心勞則思慮太過,傷其心脾;而且醇酒厚昧,傷其腸胃;色欲過度,睡眠失時,又足以傷其肝肺與腎。內傷則虛,虛則外患皆得以中之。《經》所謂「風雨襲虛,病起於上;清濕襲虛,病起於下。」是也。《內經》云:「濕上甚為熱。」是言濕熱入於陽分也。況濕土寄旺於四時,春曰風涇,夏曰熱濕,秋曰燥濕,冬曰寒濕。三時主熱,一時主寒,宜斟酌用方。雖不可獨用寒涼,亦不可概用溫補也。(答)
白話文:
我國地處東南沿海偏遠之地,地理位置低窪,所以人民大多患有脾濕的毛病。這種病常見於富貴人家,反而少見於貧苦人家。症狀初期,會覺得心下有痰飲停留,能聽到水聲,心腹稍微發冷,或有疼痛感,有時感到胸悶,食慾不佳,或吐出濁水,不喜歡喝茶或羹湯,甚至不喜歡吃米飯,反而喜歡喝湯水,或打嗝、吞酸,或臉部浮腫、氣喘,身體沉重如負重物,或腿腳浮腫、筋脈鬆弛、行走困難,或小便短少澀痛,或大便乾結,或心悸、驚恐,或睡眠不安穩,或白天嗜睡。
之後會發展成腫塊積聚的疾病,從肝經部位向上延伸到頭部和脊椎,有的會出現脹滿感,有的會變成虛勞症。這些情況不盡相同。有人認為是因為吃太多豬肉(本地豬肉和中國的豬肉不同,非常肥膩),有人認為是因為喝太多燒酒(本地燒酒和中國的燒酒不同,味道辛辣濃烈),也有人認為是因為縱慾過度。醫學界眾說紛紜,沒有定論。治療方面,曾多次使用六君子湯、苓桂朮甘湯、養胃湯、大健脾湯、五苓散、分消湯、導水茯苓湯、分心氣飲、三和散、寬中滲濕行氣利水等藥方,但都沒什麼效果。不知道這究竟是哪個經絡的疾病?又該用什麼藥方來治療呢?(提問)
聽說貴國很多人患有脾濕的毛病,富貴人家多發,而貧賤人家少發。初期會感覺心下有痰飲積聚,能聽到水聲;接著會出現疼痛、胸悶、腳腫;最後會發展成腫塊積聚、脹滿、以及虛勞等疾病。所用的藥方大多沒有效果,大概是因為不了解病因的緣故吧?胃是水穀的海洋,是五臟六腑的源泉。《內經》說:「飲食進入胃,會轉化成精氣,向上輸送給脾;脾氣將精氣散布,向上歸於肺,疏通調節水道,向下輸送到膀胱,水精散布全身,五條經脈運行。」這是一般的情況。醫聖張仲景深知這個道理。
所以他根據病情的淺深,寫成了《金匱要略》這本書。病情較淺的,在於身體軀殼內,臟腑外,病邪出入為患,分為飲、懸飲、溢飲、飲立四種。病情較深的,由胃向上進入陽分,就會導致心肺等上部的疾病;由胃向下進入陰分,就會導致脾肝腎的疾病。所以有心水、肺水、脾水、肝水、腎水之分,一一詳細說明,為後人制定了標準。而且還有留飲、伏飲等病症,道理非常深奧,方法非常精細,都是為了體現《內經》的思想,作為萬世不易的準則。
後人不知其本而求其末,胡亂施治,導致病情淺的轉深,病情深的惡化,實在令人嘆息。水飲濕氣的產生,必定是從胃開始的。胃是水穀的海洋,如果濕飲初期同時有寒熱症狀,那麼在治療濕病的藥物中,就應該加入發散的藥物。如果初期只有胸悶疼痛,而沒有寒熱症狀,那麼在治療濕病的藥物中,就應該加入攻下的藥物。如果胸悶日益加重,身體沉重,腳腫,這是脾土受損,應當在扶持脾土的同時,兼用化解疏導的藥物。
如果已經形成了腫塊積聚,出現了虛勞的症狀,這就屬於難治的病症了。尤其應當仔細辨別病症和脈象,才能起死回生。不能用峻猛的藥物,追求速效,也不能用大補的藥物就能成功。總之,善於為醫的人,要明白天地陰陽變化莫測的道理,這才是最高深也是最難做到的。其次,也應該研讀《內經》、《傷寒雜病論》等醫學著作,深入研究其中的道理,參考各家醫學名家的論述,從中汲取精華。臨床診斷時,切脈都要有根據,自然能頭頭是道。就像子思所說的「用心誠懇地去追求,即使不能完全達到目的,也不會偏離太遠。」如果對病情認識模糊,沒有主見,無論用不用古方,效果都不會好。臨床應變,應該在古人的成方基礎上,加入自己的理解靈活運用,才能見效,不是單一藥方就能治好所有疾病的。(回答)
據說脾濕的毛病,富貴人家多發,貧賤人家少發,也是有原因的。貧賤人家身體勞累而心裡輕鬆,富貴人家身體安逸而心裡勞累。心裡勞累就會思慮過多,損傷心脾;而且經常吃濃厚的酒肉,損傷腸胃;縱慾過度,睡眠不規律,又足以損傷肝肺和腎臟。內傷則導致身體虛弱,虛弱就會被外邪侵襲。《經》書說:「風雨侵襲虛弱的身體,疾病從上部開始;清冷的濕氣侵襲虛弱的身體,疾病從下部開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內經》說:「濕氣過盛則會化熱。」說的是濕熱侵入陽分。而且濕土在四季寄生旺盛,春天是風濕,夏天是濕熱,秋天是燥濕,冬天是寒濕。三季主熱,一季主寒,應該斟酌用藥。雖然不能只用寒涼藥,也不能全部都用溫補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