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問答奇病論》~ 正文 (16)

回本書目錄

正文 (16)

1. 正文

黃癉之病,載在金匱甚詳。仲師曰:心下懊憹,不熱,不能食,時欲吐,名曰酒勞癉。額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熱,薄暮即發,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勞癉。腹如水狀不治。陽明病脈遲,食難用飽,飽則發煩頭眩,小便必難,欲作谷癉,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金匱持出三條為癉病之綱,而又反復辨論,條條發明,可謂精且詳矣。後人不知其中之奧義,未能理會,殊可慨也。

凡人之身,脾胃居於中。脾之土,體陰而用則陽;胃之土,體陽而用則陰。兩者同和,則不剛不柔。胃納穀食,通調水逍,大注百脈,相得益彰,其用大矣。惟七情飢飽房勞,以致內傷,則脾胃之陰陽不利。脾偏於陰,無胃之陽以濟之,如造化有冬無夏,獨聚其寒而腹滿。胃偏於陽,無脾之陰以濟之,如造化有夏無冬,獨聚其熱而消穀。脾胃不利,則水穀之精華悉變為穢濁矣。

濁氣山胃熱而流於膀胱,膀胱受其熱,氣化不行,反外蒸而發黃色;由脾寒而下流於腎,腎受其寒,水藏不固,協土色而為黃色。蓋飲食過度傷脾,醇酒厚味傷胃,房勞傷腎,至腹滿而有水聲,土已敗矣,故難治。此黃癉之病所由來也。據說脅下有塊,心下有留飲等等,以食積之治治之,已見平愈,其後舊病復作;或補或攻,稍減而又發,竟至身體面目發黃,只有指甲不黃。

又用茵陳等湯,亦不見效,遂疑黃癉與黃病有別,其實則一也。惟深求金匱所言者,條條體認,則辨症能明,而治法自能得矣。(答)

小兒初生,丹毒已發者,皆殺。未過二十日之小狗,水煎而飲之,以解其毒。更以其患處針刺出血,將其狗皮擦之。雖丹毒未發者,亦飲其湯。世俗以為良方。然丹毒已發者飲之,或有將愈者,或有速死者。且毒未發者飲之,或有無恙者,或有吐瀉腹脹,發搐而死者。蓋丹毒是起於胎熱,狗性亦溫,胃壯陽,此似不宜,乃世俗以為良方,且或有待愈者,不能考究其所以。不知此方可用乎?(問)

治丹毒而用小狗,原不相宜。間有體虛者,飲之激幸而安。若毒盛其火必盛,飲之安得不壞乎?(答)

小兒二歲,發熱,兩脈數大,呼吸急速,如馬鼻之開合,即認馬鼻風。用五虎湯無效。不知其症,將何以治之?(問)

小兒發熱而喘,痰嗚如馬鼻風之狀。風寒暑濕燥火,六氣所感,皆能為此。須小心細認,非一方所能總治也。(答)

女子現年五歲,兩脛痿弱,有時自腫,有時自消,行步不便,言語遲緩,身體肥厚,飲食能進,別無病症。想是稟賦不足,氣血不充之所致也。予宗五軟之例,與補氣血強筋骨之藥服之,尚未見效。(問)

凡小兒,仞長有長肉長骨之別。長骨者,肉瘦而骨強,故行步日捷。長肉者,骨弱而肉肥,故行步不便。此女年五歲,飲食能進,身體肥厚,而兩脛痿弱,是遍於長肉而不長骨也。兩脛時腫時消,是濕氣盛而關節不利也。宜漸去其濕,濕去而腫永消,關節能流利,在於補而不專在於補。(答)

小兒染患疳積,發熱惡寒,有時瀉利。是時以消疳飲、四君子湯、肥兒丸、六神散等劑無效,遂致脾胃日虛,身體黃瘦,而不得愈。此症何法以治之乎?(問)

凡人十五歲以內,謂之疳;十五歲以外,謂之勞。疳與勞固相似也,怛小兒無七情之病耳。其治法用藥,須隨症隨時辨認,非一言所能盡也。(答)

白話文:

[正文]

黃疸的病症,在《金匱要略》中記載得很詳細。仲景大師說:心下痞悶,不發熱,吃不下東西,經常想吐,叫做酒疸。額頭發黑,微微出汗,手腳心發熱,傍晚就發病,膀胱急迫,小便自利,叫做女勞疸。肚子像水腫一樣,不治療就會很危險。陽明病脈象遲緩,吃東西很難吃飽,吃飽了就煩躁頭暈,小便必定困難,想要發展成穀疸,即使瀉下,肚子還是脹滿如故。這是因為脈象遲緩的緣故。《金匱要略》中提出了三種黃疸的綱領,並且反覆辯論,一條一條地闡明,可以說精確又詳細。後人不懂得其中的奧妙,未能理解,實在令人惋惜。

人的身體,脾胃居於中間。脾屬土,體陰而作用屬陽;胃屬土,體陽而作用屬陰。兩者協調和諧,則不偏剛也不偏柔。胃吸收食物,調理水液,輸送營養給全身,相輔相成,其作用非常重大。只是由於七情(喜怒哀樂憂思恐)以及飢飽、房事勞累,導致內傷,則脾胃的陰陽失調。脾偏於陰虛,沒有胃的陽氣來滋補它,就像自然界只有冬天沒有夏天,只聚集寒邪而導致腹脹。胃偏於陽熱,沒有脾的陰氣來滋補它,就像自然界只有夏天沒有冬天,只聚集熱邪而消穀善飢。脾胃失調,則水穀精華都變成污濁之物。

濁氣積聚在胃部發熱,然後流到膀胱,膀胱受到熱邪,氣機運行不暢,反而向外蒸騰而發黃;由於脾寒,寒邪下流到腎臟,腎臟受到寒邪,藏水功能失調,配合土的顏色而呈現黃色。飲食過度損傷脾臟,醇酒厚味損傷胃,房事勞累損傷腎臟,導致腹脹並有水聲,脾土已經受損,所以難以治療。這就是黃疸病的病因。據說脅下有腫塊,心下有停滯的液體等等,用治療食積的方法治療,已經見效痊癒,但後來舊病復發;或者補益或者攻邪,病情稍微減輕又再次發作,最終導致身體面容發黃,只有指甲不黃。

又使用茵陳等湯劑,也不見效,於是懷疑黃疸和黃病不同,其實是一樣的。只有深入研究《金匱要略》所講的內容,一條一條地體會領悟,才能辨證明確,治療方法才能得當。

嬰兒出生後,丹毒已經發作的,都死了。二十天內的小狗,用水煎煮後飲用,來解毒。再用針刺患處放血,用小狗的皮擦拭。即使丹毒還沒發作的,也飲用這種湯劑。民間認為這是良方。但是丹毒已經發作的飲用後,有的將要痊癒,有的很快死亡。而且毒還沒發作的飲用後,有的安然無恙,有的嘔吐腹瀉腹脹,抽搐而死。因為丹毒是因胎熱引起的,狗性也溫熱,能壯陽,這似乎不太合適,但是民間認為是良方,而且有的能痊癒,不能考究其原因。不知道這個方子可以用嗎?

用小狗治療丹毒,本來就不合適。偶然有體質虛弱的人,飲用後僥倖平安。如果毒邪很盛,其熱邪也必然很盛,飲用它怎麼能不加重病情呢?

兩歲小孩發熱,兩個脈象都數大有力,呼吸急促,像馬鼻一樣張合,就認為是馬鼻風。使用五虎湯無效。不知道是什麼症狀,將如何治療呢?

小孩發熱而喘息,痰鳴像馬鼻風的樣子。風寒暑濕燥火,六邪侵襲,都能引起這種情況。必須仔細辨別,不是一個方子就能治療所有的。

女子現年五歲,兩腿萎軟無力,有時自行腫脹,有時自行消退,行走不便,說話遲緩,身體肥胖,飲食正常,沒有其他病症。我想是先天不足,氣血虧虛造成的。我遵照五軟的治療原則,用補益氣血、強健筋骨的藥物治療,還沒有見效。

凡是小孩,身高體重的增長各有不同。長骨骼的,肉瘦而骨骼強壯,所以行走敏捷。長肉的,骨骼弱而肉肥,所以行走不便。這個女孩五歲,飲食正常,身體肥胖,而兩腿萎軟無力,這是長肉而不長骨骼。兩腿時腫時消,是濕氣盛而關節不利。應該逐步去除濕氣,濕氣去除後腫脹就會永遠消失,關節能靈活運轉,治療在於補益,但不能專注於補益。

小孩患疳積,發熱惡寒,有時瀉痢。用消疳飲、四君子湯、肥兒丸、六神散等藥物無效,導致脾胃日虛,身體消瘦黃萎,而不能痊癒。這個症狀用什麼方法治療呢?

凡是十五歲以內的人,叫做疳;十五歲以外的,叫做勞。疳和勞固然相似,但是小孩沒有七情之病。治療的方法和用藥,必須根據症狀隨時辨別,不是一句話就能說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