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問答奇病論》~ 正文 (17)
正文 (17)
1. 正文
小兒七歲發痘,壯熱不退,六脈洪大,五六天忽然吐血。即用犀角地黃湯等劑服之,尚無其驗,痘不起頂,妄言譫語。又改用保元湯、羊肉湯,並不見痊。痘色灰白陷凹,不知何方以治之?
痘毒伏於腎,此不易之定論也。其發必有所感,感天地邪陽火旺之氣而發,其症尚易治;感天地瘟疫之氣而發,最為難治。全總部痘書,有形有色有圖,最宜細玩。據說吐血譫語等症,是屬瘟痘無疑,十中難存一二。
男兒生下四個月,傳染瘟疫,驚風發搐,其症危緊。卻用抱龍丸稍瘥,嗣後手腳不遂,至三四歲漸習行步。十二歲春又患麻疹,日久始愈,手足比前十分不好。其父母著人提攜,戲遊中庭,自己慢慢行步。一遇他兒擠擾,他即跌倒不起,雖系小階亦不能越。現今歲已十四五,身體不長,百般藥治尚無其效。不知何經何病?且何藥治之乎?
據說男兒才生四個月,傳染瘟疫驚風發搐,用抱龍丸瘥後,手腳不遂,至四歲才習行步。十二出疹後,手腳十分不遂,小階亦不能越。現今十五歲,身體不長,醫藥無效等因。予揣此症,其失治必在傳染瘟疫之時。危症已愈,只餘邪伏於筋骨之間。若出疹時能盡伸其邪氣,悉發其餘毒,亦可以變換身體。今身體不能長大,是生髮之機不旺也。
蓋肝主筋,腎主骨,筋骨不長,身體何由而長耶?今欲大補筋骨,恐餘邪未清;欲力去其餘邪,又恐氣血虛弱。宜細察脈症病形,一半去邪,一半扶正為妥。至於驚風二字,小兒科本有此名。喻嘉言、張隱奄二先生,深斥其非。後當與爾細說。小兒之科,最屬難稱好手。何也?凡為醫者,總不外望聞問切四字。小兒不能言症,即稍長能言,症亦不能清楚。是論症不足恃也。
大人以四至為平脈,小兒以七八至為平脈,是脈不足憑也。惟發熱不發熱,可捫而知;有惡寒無惡寒,則不可知也。惟細觀食指之紋色,面部之形容,並細問從旁撫養之人。非此則無從下手矣。小兒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最易生熱。熱邪留而不去,則生痰、生風、生驚。是熱痰風驚四字,則常有也。後人以驚風立論,以其頭搖手動也,而曰抽掣。似其口噤腳攣,急目斜心亂也,而曰搐搦。以其背強脊反也,曰角弓反張。
每用金石重墜之藥,以致外邪深入,無路可出,真為可恨。孰知小兒最易感寒,初入太陽之經,早已身強多汗,筋脈舉動,人事昏沈。時醫不知用解散之藥,而以驚風名之。夫驚風之症,即剛痙、柔痙之症也。宜從仲師之法,斟酌而用其方,則得矣。
小兒十二三,風咯血四五日,精神仍壯,飲食能進,遊行如常,並無他患,百藥無效。俗醫用烏雞一隻,綠毛海帶菜一把,紫蘇一把,水草莖一把,生薑一把,煎服全愈。不知何病哉?俗醫云:吐血、咯血、咳血、唾血等症,概用此方,多得效驗。愚想血症多熱,難性溫補。生薑、莖草、紫蘇,皆辛溫之品。海菜亦非止血之物,乃如此得效者,其故何哉?
內經云:「氣血喜溫而惡寒,寒則停而不流,溫則消而去之。」故血症之方,用溫藥者十有其七。況小兒無七情之傷,其咯血多因外感,故紫蘇、生薑亦可得愈。經又云:「不遠熱則熱至,血溢。」血溫之症,即是咯血,屬熱者也。故論症不可執一定法。
白話文:
[正文]
七歲小孩出痘,高燒不退,脈象洪大,五六天後突然吐血。用了犀角地黃湯等藥,沒效果,痘疹不成熟,還胡言亂語。又改用保元湯、羊肉湯,依然不見好轉。痘疹顏色灰白凹陷,不知道該用什麼方法治療。
痘毒潛伏在腎臟,這是確定的診斷。出痘一定有誘因,是因為感受天地間邪陽火旺之氣而發病,這種情況比較好治;如果是感受天地間瘟疫之氣而發病,那就非常難治。完整的痘疹書籍,圖文並茂,最應該仔細研讀。據說吐血、胡言亂語這些症狀,肯定是瘟疫引起的痘疹,十個病人中能活下來的不到一兩個。
一個男孩四個月大時感染瘟疫,驚風抽搐,病情危急。用了抱龍丸後稍有好轉,但後來手腳癱瘓,直到三、四歲才慢慢學會走路。十二歲春天又患麻疹,很長時間才痊癒,手腳比以前更加不利索。他父母要人扶著他,在院子裡玩耍,他自己慢慢走動。只要其他孩子一擠他,他就跌倒起不來,連小小的台階都跨不過。現在他十四五歲了,身體長不高,用盡各種藥物都無效。不知道是什麼病,又該用什麼藥治療呢?
據說這個男孩四個月大時感染瘟疫,驚風抽搐,用了抱龍丸後好轉,但手腳癱瘓,直到四歲才學會走路。十二歲出麻疹後,手腳更加不利索,連小小的台階都跨不過。現在十五歲了,身體長不高,各種藥物都無效。我推測他的病,一定是因為當初感染瘟疫時治療失誤。危急症狀雖然治好了,但邪氣還殘留在筋骨之間。如果出疹時能徹底排出邪氣,把餘毒都發出來,就能恢復健康。現在身體長不高,是因為生長發育的機制不旺盛。
因為肝主筋,腎主骨,筋骨不長,身體怎麼能長高呢?現在想要大補筋骨,恐怕餘邪還沒有清除;想要用力去除餘邪,又擔心氣血虛弱。應該仔細觀察脈象、症狀和體形,一半去除邪氣,一半扶正固本比較妥當。至於「驚風」二字,小兒科原本就有這個名詞。喻嘉言、張隱奄兩位先生,都嚴厲批評它不準確。以後再詳細跟你解釋。小兒科最難稱得上是高手。為什麼呢?凡是醫生,總不外乎望聞問切四個字。小孩子不會描述病情,即使稍大一些能說話了,病情也說不清楚。所以,單靠症狀判斷不足以信賴。
大人以脈搏四至為正常,小孩子以脈搏七八至為正常,所以脈象也不足為憑。只有發燒與否,可以摸出來;有沒有惡寒,卻摸不出來。只能仔細觀察食指的紋理和顏色,面部的表情,並且仔細詢問照顧孩子的人。如果不是這樣,就無從下手了。小孩子陽氣常盛,陰氣常不足,最容易發熱。熱邪滯留不去,就會產生痰、風、驚。所以「熱痰風驚」四個字,是很常見的。後人用「驚風」來論斷疾病,是因為孩子頭搖手動,稱之為抽搐。如果孩子嘴巴緊閉,腳趾蜷曲,眼睛斜視,心神慌亂,就稱之為搐搦。如果孩子後背僵硬,脊柱反弓,就稱之為角弓反張。
常常使用金石類藥物,重量很大,會導致外邪深入體內,無處可出,真是令人痛恨。哪裡知道小孩子最容易受寒,剛開始陽明經受邪,就已經身體強壯多汗,筋脈跳動,神志昏沉。當時的醫生不知道使用發散的藥物,反而用「驚風」來命名疾病。「驚風」就是剛痙、柔痙的症狀。應該遵循仲景的醫法,斟酌使用他的藥方,就能治好。
十二三歲的小孩,咳嗽咯血四五天了,精神還很好,能吃能喝,也能像平常一樣玩耍,沒有其他疾病,各種藥物都無效。民間醫生用一隻烏雞,一把綠藻,一把紫蘇,一把水草莖,一把生薑,煎服後痊癒了。不知道是什麼病?民間醫生說:吐血、咯血、咳血、唾血等症狀,都用這個藥方,大多有效。我想血症大多是熱證,難以溫補。生薑、水草莖、紫蘇,都是辛溫的藥物。海帶也不是止血的藥物,卻能這樣有效,這是為什麼呢?
《內經》說:「氣血喜歡溫暖而厭惡寒冷,寒冷則停滯不流,溫暖則消散而去。」所以血症的藥方,用溫熱藥物的佔七成以上。何況小孩子沒有七情所傷,咯血大多是外感引起的,所以用紫蘇、生薑也能治癒。經書又說:「不遠離熱則熱氣到達,血就會溢出。」血熱的症狀,就是咯血,屬於熱證。所以論斷病情不能拘泥於一定的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