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粹精言》~ 卷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

1. 醫非小道賤役

上古聖人,則法三才,闡明陰陽五行,運氣循環之理,嘗百草明臟象,君臣問辨,療人疾苦,深體上天生物之仁,誠重之也,是以醫之為道,與宓犧畫卦后稷教稼並重,豈曰小道乎哉!醫之可以寄死生者,亦無殊於託孤寄命之君子,豈曰賤役乎哉!醫而明亦能及物,醫而名亦足動眾,士果抱道,在躬登仁壽而免夭札,正可以佐朝廷康濟斯民之治,何肯不自重而區區惟利是圖,草營人命,甘為技術之流哉。

白話文:

遠古的聖人,根據天地人三才之理,闡釋陰陽五行和氣運循環的道理,品嚐百草以瞭解臟腑的對應關係,辨別疾病的主次,治療人們的病痛。他們深刻理解上天賦予生命仁愛,所以非常重視醫學。因此,醫道的重要性與伏羲畫八卦、后稷教人種植農作物一樣,難道這是小道嗎?醫術可以掌控生死,和託付孤兒性命給君子一樣,難道是卑賤的工作嗎?精通醫術的人也可以幫助他人,醫術高明的人也能影響眾人。如果士人堅守醫道,親自實踐以達到長壽無病,就可以輔佐朝廷安康百姓,為什麼不尊重自己而只追求利益,草率對待人命,甘願成為技術流派呢?

吾聞狄梁公功在社稷,而有腦後下針鼻端疣落之術,范文正公先憂後樂而有不為良相即為良醫之願,考周官之於疾醫,何等鄭重,後世史官列之方技,於是學士大夫羞為之,以此事委諸市井而此中亦遂無人,然儒有君子儒,醫豈無君子醫欽,為薦紳先生者,宜何如作養之、顧惜之,引之使進於道,斯後之學者,自接踵而興起矣,豈可以小道賤役目之哉!

白話文:

我聽聞狄梁公為國家立下汗馬功勞,他能用針灸刺入後腦勺來治療鼻尖的贅疣。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曾經表示如果不能做宰相,就願做一名好醫生。考察《周禮》中關於醫生的記載,重視程度令人驚嘆。後世的史官卻把醫生列入方技一類,於是文人學士都以此為恥,就把這份工作交給市井之人。醫術界就此無人可用。但儒家有君子儒,難道醫學界沒有君子醫嗎?對於那些出身高貴、學識淵博的醫生,應該如何愛護珍惜他們,引導他們精進醫術,這樣後來的醫學生自然會接踵而至,興盛起來。豈能把醫學看成微不足道的職業呢!

2. 病不能不用醫

人有病不能不用醫,良醫世罕有,其平穩有閱歷者尚不乏人,然必須於平日先知其本領能否勝任,始可以性命相托,若不知擇醫,任醫所措,以致輕者變重,重者立危,予是因此而成此集,俾醫病兩家皆知其慎重,為醫者得是書而可以旁通玩索之,病者覽得是書與醫者周旋,一問答間,便知其賢否?而去取不誤耳。

白話文:

一般人有病的時候自然難免要找醫生治療,但是真正好醫生真的是少之又少,不過那些經驗老道的還算不難找。我們還是應該在平日裡就能預先了解到他們的本領,經過一定的觀察後,才足以將自己的生命交託給他們。如果不懂得如何選擇醫生,讓醫生隨便亂來,輕者可能會使病情加重,重者甚至會有性命之虞。所以我因此才寫了這部書,好讓醫生和病人雙方都能瞭解其慎重性。醫生讀了這本書,可以觸類旁通,鑽研醫術;病人看了這本書,在與醫生交流時,從他們的問答就能辨別出醫生是否賢良,這樣就能避免錯誤的選擇。

3. 病從口入

古語云「禍從口出,病從口入」,故善養德者慎言語,以遠害;善養生者節飲食,以卻病。況多殺物命,慈氏有戒,何曾日食萬錢,惜福者不如是也。省華筵一席之資,養中人數口之命,則養生即所以養德矣。又有一種嗜茶、嗜酒、嗜水果、嗜甘香餅餌之人,好尚之偏,病亦隨之。口腹之累,明哲之士所不為,早慎於微也。

白話文:

古人說「禍從口出,病從口入」,所以注重養生的人謹慎說話,避免禍患;注重養生的話,控制飲食,遠離疾病。而且佛教主張不殺生、慈悲為懷,不會每天花費大量的錢在食物上,真正的惜福之人也不該如此。節省一餐豪華宴會的費用,就能救濟很多人的性命,可見養生也等於養德。還有一種人,特別嗜好喝茶、喝酒、吃水果和甜食,過度沉迷,也會帶來疾病。口腹的誘惑,有智慧的人不會沉溺,要及早注意細微的變化,避免後患。

4. 脾胃與腎元並重

人身陰陽雖稟於腎,而生生之氣原出於肝膽,清陽自左旁而升,乃陽升於陰也,脾土健運,而胃氣始能下行,此濁陰從右而降,乃陰生於陽也,此一升一降,實為陰陽旋轉之機樞,而與天地同其造化者,故天地節序有遷移,而人身氣血亦應之,虛損之人,氣血既虧,陰陽運行不能循度,動多窒滯,故欲培其根本,必先利其機樞。

白話文:

人體的陰陽雖然根源於腎臟,但生長發育的氣息原本來自肝膽。清陽之氣從左邊升起,這是陽氣升於陰氣之上;脾臟運轉健康,胃氣才能下降,這是濁陰之氣從右邊降下,這是陰氣生於陽氣之中。這一起一落,實際上是陰陽旋轉的關鍵核心,與天地間的造化相呼應。因此,天地的節令順序會發生變化,人體的氣血也會相應地發生變化。體虛的人,氣血損耗,陰陽運行無法循序漸進,運動很容易受阻,所以想要培補根本,必須先暢通這個關鍵核心。

醫輩不知此理,而見病涉虛損者,徒用呆補之藥,則氣愈郁,反增其困,或致腹中脹滿,大便秘結,或致頭暈嘔吐,臍腹跳動,不思飲食,痞塞不通等症,此皆由機樞之不利故也。然則何以利之乎?曰清氣出於肝膽,肝膽木也,惟喜涼潤而條達,故宜疏利,勿壅遏也,宜柔潤勿克伐也。風以揚之,雨以潤之,木有不欣欣向榮者乎。

白話文:

醫界人士不理解這個道理,見到病情屬於虛損的,就只用死板地滋補的藥物,這樣氣會更加鬱結,反而加重病情,或者導致腹脹、便祕,或者導致頭暈嘔吐、臍腹部跳動,不想進食,痞氣不通等症狀。這些都是因為機體調節不利造成的。那麼如何使機體調節順暢呢?人體的清氣來源於肝膽,肝膽屬木,喜愛涼潤而通暢,所以應該疏通利氣,不要堵塞。應該柔潤滋養,不要克伐抑制它們。用風來吹動它們,用雨來潤澤它們,木頭難道不會欣欣向榮嗎?

脾為陰土,喜香燥而溫暖,暖則陽和,敷布健運不停;胃為陽土,喜滋潤而通暢,暢則飲食脾氣鼓動而化精微,生津液,周流濁滓下降,濁降清升,機樞自利矣。若肝陽過升,胃氣被逆,或脾氣困弱,飲食難消,皆當隨時審察者,故治虛損而不知緩急先後進藥之序者,未可與言治也。按補偏救弊,轉危為安,雖在良工之用,尤要病者之調護,不然功不逮過,亦徒勞耳。

白話文:

脾屬陰土,喜歡香氣乾燥而溫暖,溫暖則陽氣和順,就能積極發揮運化功能,不停運作;胃屬陽土,喜歡滋潤而通暢,通暢則飲食能讓脾胃之氣活躍,化生精微物質,產生津液,使濁氣下降,清氣上升,自身運作就能正常。如果肝陽上亢,阻礙胃氣,或者脾氣虛弱,食物難以消化,都應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因此,治療虛損症狀卻不瞭解緩急先後用藥順序的人,不能稱之為真正的治療。根據具體情況調整治療方法,轉危為安,雖然是醫者的責任,但病人的調養也很重要。否則,治療效果不及預期,也是徒勞而已。

5. 調養須知

大病愈後調養之方,往往不講,而抑知此乃後一段工夫,所關者甚巨也。即如過飽者曰食復,惱怒者曰氣復,疲於筋力者曰勞復,傷於色欲者曰女勞復,載在經書,世皆知之。尚有時而觸犯,此外人所最易忽者,猶有三焉,不在諸復之條者也,雖病之已愈多日,而血氣苟不充足,犯之隨有釀成終身之患者焉,一曰淫欲,凡人房事,必撮周身之精華以泄,氣血未充,七日未能來復,欲事頻數,勢必積損成勞,尪羸損壽;一曰勞頓,或遠行或作苦,疲弊筋力,當時不覺,將來肢體解㑊,未老先衰,其苦有莫可名者;一曰忍飢,愈後凡有覺飢,必得稍食,萬勿強耐過時,反不欲食,強食亦不能化,是飢時既傷於前,強食又傷於後,中州(脾胃)敗而肺金損,則勞嗽,脾胃之病成矣。三者人多忽之,故不可不謹。

白話文:

大病痊癒後如何調養身體,通常不會特別強調,但要知道這是後續很重要的階段。舉例來說,吃得太飽的人會說「食復」,生氣發怒的人會說「氣復」,體力勞累的人會說「勞復」,沉迷於色慾的人會說「女勞復」,這些都記載在經典醫書中,大家都知道。

即使這樣,人們還是會偶爾觸犯這些禁忌。除此之外,還有三件事很容易被忽略,不在這些禁忌之中,但如果在病癒後血氣不足時做這些事,也可能會導致終身遺患。

第一是縱慾:一般人行事時,會耗損全身的精華,血氣不足時,七日之內都無法補回來,如果次數過於頻繁,必定會逐漸損傷元氣,導致身體虛弱、縮短壽命。

第二是過度勞累:遠行或做苦力,會疲憊筋力,當下可能不覺得,但將來身體會破敗不堪,還沒老就虛弱衰敗,這種痛苦無法用言語形容。

第三是忍飢餓:病癒後若感到飢餓,一定要適時進食,千萬不要勉強忍耐,否則反而會不想吃東西,即使勉強吃進去了也無法消化,這樣一來,飢餓時傷了身體,勉強進食又再傷了一次,中州(脾胃)受損,肺金耗盡,就會導致咳嗽氣喘,脾胃疾病也隨之產生。

這三種事情很多人都不注意,所以不可不謹慎。

6. 論天癸非經血

天癸者,天一之氣也,諸傢俱即以精血為解,然詳玩本篇,謂「女子二七天癸至,月事以時下;男子二八天癸至,精氣溢寫(瀉)」,是皆天癸在先,而後精血繼之,分明先至後至,各有其義,焉得謂天癸即精血,精血即天癸,本末混淆,殊失之矣。天癸者,天之水乾名也,故天癸者,言天一之陰氣耳,氣化為水,因名天癸,其在人身是謂元陰,亦曰元氣,人之未生,則此氣蘊於父母,是謂先天之元氣。

白話文:

天癸是自然一體的元氣,許多醫家都直接把它解釋為精血,但仔細推敲《靈樞》這篇章節所言「女子十四歲天癸來到,月經按時來潮;男子十六歲天癸來到,精氣溢瀉」,這都是說天癸在先,然後才由精血繼承。先來和後到,各有其含義,怎麼能說天癸就是精血,精血就是天癸,把本末顛倒混同,實在是錯誤的。天癸是天上「水乾」的名字,所以天癸就是指自然一體的陰氣。這種陰氣化為液態,故而叫做天癸。在人體中,這叫做元陰,又叫做元氣。人在出生之前,這種氣蘊在父母體內,這叫做先天的元氣。

第氣之初生,真陰甚微,及其既盛,精血乃旺,故女必二七,男必二八而後天癸至,天癸既至,在女子則月事以時下,在男子則精氣溢寫(瀉),蓋必陰氣足而後精氣化耳。陰氣陰經,譬之雲雨,云者陰精之氣也,雨者陰氣之精也,未有云霧不布而雨雪至者,亦未有云霧不濃而雨雪足者,然則精生於氣,而天癸者,其即天一之氣乎?可無疑矣。《質疑錄》云:「天癸者,天一所生之真水,在人身是謂元陰」。

白話文:

氣剛開始生成的時候,真正的陰氣非常微弱,等到氣勢強盛了,精血才會旺盛。所以女性一定要到十四歲,男性一定要到十六歲,天癸才會到來。天癸到來以後,女性會按時來月經,男性會精氣外溢(瀉出)。這都是因為陰氣充足,精氣才能轉化而成的。

陰氣就像陰經一樣,可以比喻成雲雨。雲是陰精之氣,雨是陰氣之精。從未見過雲霧不布就降下雨雪的,也沒有見過雲霧不濃而雨雪充足的。因此,精從氣中產生,天癸,就是天一之氣吧?這是無庸置疑的。《質疑錄》上說:「天癸,是天一所產生的真水,在人體中稱為元陰」。

余按《甲乙〔經〕》作天水;吳氏《諸症辨疑·婦人調經論》云:「天癸者,天一生水也」。又按王注:「任沖流通,經血漸盈,應時而下,天真之氣降,與之從事,故云天癸也」。總之天癸者,非精非血,乃天一之真。馬氏直謂陰精,殊屬謬解。今之醫者,並不知為陰精,竟以經血目之,尤為無識。

白話文:

根據《甲乙經》記載為天水;吳氏在《諸症辨疑·婦人調經論》中提到:「天癸指的是天一生水。」另外按照王氏的注釋:「任脈和衝脈相通,月經血液逐漸充盈,按時下行,這是天真之氣下降,與其一起作用,所以稱為天癸。」總的來說,天癸既不是精也不是血,而是純真的元氣。馬氏直接認為是陰精,這是一個錯誤的理解。現在的醫者,甚至不知道這是陰精,直接把天癸當作月經血來看待,更是缺乏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