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粹精言》~ 卷一 (1)
卷一 (1)
1. 卷一
2. 醫非小道賤役
上古聖人,則法三才,闡明陰陽五行,運氣循環之理,嘗百草明臟象,君臣問辨,療人疾苦,深體上天生物之仁,誠重之也,是以醫之為道,與宓犧畫卦后稷教稼並重,豈曰小道乎哉!醫之可以寄死生者,亦無殊於託孤寄命之君子,豈曰賤役乎哉!醫而明亦能及物,醫而名亦足動眾,士果抱道,在躬登仁壽而免夭札,正可以佐朝廷康濟斯民之治,何肯不自重而區區惟利是圖,草營人命,甘為技術之流哉。
吾聞狄梁公功在社稷,而有腦後下針鼻端疣落之術,范文正公先憂後樂而有不為良相即為良醫之願,考周官之於疾醫,何等鄭重,後世史官列之方技,於是學士大夫羞為之,以此事委諸市井而此中亦遂無人,然儒有君子儒,醫豈無君子醫欽,為薦紳先生者,宜何如作養之、顧惜之,引之使進於道,斯後之學者,自接踵而興起矣,豈可以小道賤役目之哉!
白話文:
古代聖人效法天地人三才之道,闡明陰陽五行和氣運循環的道理,親自嘗試各種草藥,了解臟腑的機能和相互關係,精通辨證施治,治療人民的疾病痛苦,深刻體會上天創造萬物、愛護生靈的仁慈,並以此為重。因此,醫術之道與伏羲氏畫卦、后稷氏教稼一樣重要,怎麼能說是微不足道的技藝呢?醫生可以掌握人的生死,與託付孤兒、承擔重任的君子一樣重要,怎麼能說是卑賤的差事呢!醫術精湛也能造福眾生,醫術高明也能名揚天下。讀書人如果懷抱道義,就能健康長壽,避免夭亡,更能輔佐朝廷,造福百姓,怎麼會輕賤自己,只圖利,草率地對待人命,甘願淪為普通的技師呢?
我聽說狄仁傑為國家立下大功,還精通針灸治療腦後腫瘤和鼻端疣的技術;范仲淹憂國憂民,甚至有「不做賢相就做良醫」的願望。考察周朝官職中關於疾病醫治的記載,就知道當時對醫生的重視程度。然而後世史官卻把醫術列為技藝,於是士大夫恥於從事醫學,這項工作便交給市井之民,導致醫學人才凋零。然而儒家有君子儒,醫學中也一定有君子醫。對於有學問有地位的醫生,應該如何禮遇、愛護,引導他們精進醫道呢?這樣,後世的學者自然會接踵而至,興盛起來。怎麼能用微不足道的技藝、卑賤的差事來看待醫學呢!
3. 病不能不用醫
人有病不能不用醫,良醫世罕有,其平穩有閱歷者尚不乏人,然必須於平日先知其本領能否勝任,始可以性命相托,若不知擇醫,任醫所措,以致輕者變重,重者立危,予是因此而成此集,俾醫病兩家皆知其慎重,為醫者得是書而可以旁通玩索之,病者覽得是書與醫者周旋,一問答間,便知其賢否?而去取不誤耳。
白話文:
人生病了,不能不看醫生。雖然好醫生很少見,但經驗豐富、醫術穩妥的醫生還是有一些的。然而,必須事先了解医生的能力是否胜任,才能把性命交托给他。如果不懂得选择医生,任凭医生胡乱治疗,轻则病情加重,重则危及生命。我因此编写了这本书,希望医生和病人双方都能明白事情的严重性。医生读了这本书,可以从中学习借鉴;病人读了这本书,在和医生沟通时,就能通过一问一答,辨别医生的医术高低,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
4. 病從口入
古語云「禍從口出,病從口入」,故善養德者慎言語,以遠害;善養生者節飲食,以卻病。況多殺物命,慈氏有戒,何曾日食萬錢,惜福者不如是也。省華筵一席之資,養中人數口之命,則養生即所以養德矣。又有一種嗜茶、嗜酒、嗜水果、嗜甘香餅餌之人,好尚之偏,病亦隨之。口腹之累,明哲之士所不為,早慎於微也。
白話文:
病從口入
古人說:「禍從口出,病從口入」,所以注重修養品德的人謹慎言行,以避免禍害;注重養生的人節制飲食,以預防疾病。況且殺生太多,佛家有戒律,怎麼會像每天吃掉上萬錢財那麼揮霍呢?惜福的人不會這樣。節省一桌盛宴的費用,就能救活好幾個人的性命,這樣養生也就同時是修養品德了。還有一種人嗜茶、嗜酒、嗜水果、嗜甜食糕餅,喜好偏頗,疾病也就跟著來了。貪圖口腹之慾的享受,是聰明人所不會做的,要及早謹慎才是。
5. 脾胃與腎元並重
人身陰陽雖稟於腎,而生生之氣原出於肝膽,清陽自左旁而升,乃陽升於陰也,脾土健運,而胃氣始能下行,此濁陰從右而降,乃陰生於陽也,此一升一降,實為陰陽旋轉之機樞,而與天地同其造化者,故天地節序有遷移,而人身氣血亦應之,虛損之人,氣血既虧,陰陽運行不能循度,動多窒滯,故欲培其根本,必先利其機樞。
醫輩不知此理,而見病涉虛損者,徒用呆補之藥,則氣愈郁,反增其困,或致腹中脹滿,大便秘結,或致頭暈嘔吐,臍腹跳動,不思飲食,痞塞不通等症,此皆由機樞之不利故也。然則何以利之乎?曰清氣出於肝膽,肝膽木也,惟喜涼潤而條達,故宜疏利,勿壅遏也,宜柔潤勿克伐也。風以揚之,雨以潤之,木有不欣欣向榮者乎。
脾為陰土,喜香燥而溫暖,暖則陽和,敷布健運不停;胃為陽土,喜滋潤而通暢,暢則飲食脾氣鼓動而化精微,生津液,周流濁滓下降,濁降清升,機樞自利矣。若肝陽過升,胃氣被逆,或脾氣困弱,飲食難消,皆當隨時審察者,故治虛損而不知緩急先後進藥之序者,未可與言治也。按補偏救弊,轉危為安,雖在良工之用,尤要病者之調護,不然功不逮過,亦徒勞耳。
白話文:
脾胃與腎元並重
人體陰陽雖然都源自腎臟,但生命之氣卻起源於肝膽,清陽之氣從左側上升,這是陽氣上升於陰氣的表現。脾土運化功能強健,胃氣才能向下運行,這是濁陰之氣從右側下降,這是陰氣依附於陽氣的表現。這種上升和下降,正是陰陽運轉的樞紐,與天地造化相合。因此,天地節氣有變化,人體氣血也會隨之應變。體虛的人,氣血不足,陰陽運行失常,活動就會阻滯不通。所以,要培補根本,必須先疏通這個樞紐。
許多醫生不懂這個道理,遇到虛損的病人,只用呆板的補藥,反而讓氣機更鬱結,病情加重,甚至出現腹脹便秘、頭暈嘔吐、臍腹跳動、不想吃飯、胸腹痞塞不通等症狀,這些都是因為樞紐不通暢造成的。那麼,如何才能使它通暢呢?肝膽產生清氣,肝膽屬木,喜涼潤通暢,所以要疏通它,不要讓它鬱結,要柔潤它,不要過度損傷它。如同風吹雨潤,樹木才能欣欣向榮。
脾屬陰土,喜歡芳香乾燥溫暖的環境,溫暖則陽氣和煦,運化功能才能持續;胃屬陽土,喜歡滋潤通暢的環境,通暢則飲食能被脾胃運化成精微物質,生成津液,糟粕下降,濁降清升,樞紐自然就通暢了。如果肝陽過盛,胃氣逆亂,或者脾氣虛弱,飲食難以消化,都應當根據具體情況仔細觀察。所以,治療虛損而不懂得緩急輕重,按順序用藥的醫生,不能算是真正懂得治療。總之,調整偏盛偏衰,化險為夷,雖然是醫生的職責,但也需要病人自身的調養配合,否則事倍功半,也是白費力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