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粹精言》~ 卷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

1. 調養須知

大病愈後調養之方,往往不講,而抑知此乃後一段工夫,所關者甚巨也。即如過飽者曰食復,惱怒者曰氣復,疲於筋力者曰勞復,傷於色欲者曰女勞復,載在經書,世皆知之。尚有時而觸犯,此外人所最易忽者,猶有三焉,不在諸復之條者也,雖病之已愈多日,而血氣苟不充足,犯之隨有釀成終身之患者焉,一曰淫欲,凡人房事,必撮周身之精華以泄,氣血未充,七日未能來復,欲事頻數,勢必積損成勞,尪羸損壽;一曰勞頓,或遠行或作苦,疲弊筋力,當時不覺,將來肢體解㑊,未老先衰,其苦有莫可名者;一曰忍飢,愈後凡有覺飢,必得稍食,萬勿強耐過時,反不欲食,強食亦不能化,是飢時既傷於前,強食又傷於後,中州(脾胃)敗而肺金損,則勞嗽,脾胃之病成矣。三者人多忽之,故不可不謹。

白話文:

[調養須知]

大病痊癒後的調養方法,往往沒有人詳細說明,然而這卻是相當重要的後續工夫。就像吃太多飯叫「食復」,生氣叫「氣復」,勞累筋骨叫「勞復」,縱慾過度叫「女勞復」,這些都記載在醫書裡,世人都知道。然而還是有人經常犯錯。此外,人們最容易忽略的,還有三點,這些都不在「復」的範圍內,即使病癒多日,但如果氣血不足,犯了這些錯誤,很容易造成終身疾病。

第一是淫慾:人做房事,必定會耗損全身精華,氣血未充盈,七天都無法恢復,如果房事頻繁,必然積累損傷,導致身體虛弱,損害壽命。

第二是勞頓:無論是長途旅行還是辛勤勞作,使筋骨疲憊,當時可能感覺不到,但將來肢體就會痠痛,未老先衰,其痛苦難以言喻。

第三是忍飢:病癒後如果感到飢餓,一定要稍微吃些東西,絕對不要強忍著不按時吃飯。勉強不吃,或者勉強吃也無法消化,這樣飢餓時已經受損,勉強進食又造成二次傷害,脾胃受損,肺部也受影響,就會導致咳嗽、勞損,最終造成脾胃疾病。

這三點很多人都不在意,所以一定要小心謹慎。

2. 論天癸非經血

天癸者,天一之氣也,諸傢俱即以精血為解,然詳玩本篇,謂「女子二七天癸至,月事以時下;男子二八天癸至,精氣溢寫(瀉)」,是皆天癸在先,而後精血繼之,分明先至後至,各有其義,焉得謂天癸即精血,精血即天癸,本末混淆,殊失之矣。天癸者,天之水乾名也,故天癸者,言天一之陰氣耳,氣化為水,因名天癸,其在人身是謂元陰,亦曰元氣,人之未生,則此氣蘊於父母,是謂先天之元氣。

第氣之初生,真陰甚微,及其既盛,精血乃旺,故女必二七,男必二八而後天癸至,天癸既至,在女子則月事以時下,在男子則精氣溢寫(瀉),蓋必陰氣足而後精氣化耳。陰氣陰經,譬之雲雨,云者陰精之氣也,雨者陰氣之精也,未有云霧不布而雨雪至者,亦未有云霧不濃而雨雪足者,然則精生於氣,而天癸者,其即天一之氣乎?可無疑矣。《質疑錄》云:「天癸者,天一所生之真水,在人身是謂元陰」。

余按《甲乙〔經〕》作天水;吳氏《諸症辨疑·婦人調經論》云:「天癸者,天一生水也」。又按王注:「任沖流通,經血漸盈,應時而下,天真之氣降,與之從事,故云天癸也」。總之天癸者,非精非血,乃天一之真。馬氏直謂陰精,殊屬謬解。今之醫者,並不知為陰精,竟以經血目之,尤為無識。

白話文:

天癸是天地間的元氣,許多醫家都將其誤認為精血。但仔細研讀相關篇章,可知「女子十四歲天癸至,月經按時來潮;男子十六歲天癸至,精氣外洩」,這些都說明天癸先出現,精血才隨之而來,两者時間先後有別,各有其意義,怎麼能混為一談,將本末倒置呢?天癸是天一生水之氣的別稱,指的是天地間的陰氣。陰氣化為水,因此稱為天癸,在人體內則稱為元陰,也稱元氣。人未出生時,此氣蘊藏在父母體內,稱為先天元氣。

人剛出生時,真陰之氣很微弱,等到陰氣充足時,精血才會旺盛,所以女子要到十四歲,男子要到十六歲,天癸才會出現。天癸出現後,女子便開始月經,男子則開始精氣外洩,這是因為陰氣充足後,精氣才能化生。陰氣和陰經的關係,就像雲和雨一樣,雲是陰精之氣,雨是陰氣的精華,沒有雲霧的佈散,就沒有雨雪;沒有濃密的雲霧,就沒有充足的雨雪。所以精氣生於陰氣,而天癸正是天地間的元氣,毫無疑問。《質疑錄》也說:「天癸是天一生水所化的真水,在人體內稱為元陰」。

我補充說明,《甲乙經》稱之為天水;吳氏《諸症辨疑·婦人調經論》說:「天癸是天一生水」。王注則說:「任脈、衝脈氣血流通,經血逐漸充盈,按時排出,先天之氣下降,與之協同作用,所以稱為天癸」。總而言之,天癸既非精氣,也非經血,而是天地間的先天真氣。將天癸直接等同於陰精是錯誤的理解。現在許多醫生都不理解天癸的真正含義,反而把它等同於經血,實在是無知之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