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園醫語》~ 懶園醫語(卷二) (37)

回本書目錄

懶園醫語(卷二) (37)

1. 五天五運圖圖說

陰陽俱盛,不得相榮者,陰自陰,陽自陽,不相浹洽,彼此格拒不相通,既不相通,則陽自陽,而陽中無陰,陰自陰,而陰中無陽,孤陽不能獨立,孤陰不能自生,不脫於陽,必脫於陰,脫陽死,脫陰亦死,故曰關格者不得盡期而死也。

又問:諸痙項強皆屬於濕,夫諸痙項強,皆筋病也,應藏為肝,應六氣則當以風,而《內經》皆屬於濕,何也?

答曰:《素問·至真要大論》云,諸痙項強皆屬於濕者,非指是厥陰經而言,蓋指足太陽經而言也。夫痙固風邪病,項為足之太陽,濕兼風化而侵寒水之經,濕之極也,太陽所至為屈伸不利,太陽之復,為腰椎反痛,屈伸不便,是又為寒水反勝之虛邪也。《經筋篇》云,足太陽之筋病,反折,項筋急。

《繆刺論》云,邪客於足太陽之絡,令人拘攣背急。《生氣通天論》云,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短,小筋弛長。《經脈篇》云,膀胱足太陽也,是動則病沖,頭痛,目似脫,項似拔。《六元正紀大論》云,太陽所至,為寢汗,痙。《熱病篇》云,風痙,身反折,先取足太陽。

仲景云:「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者,名曰柔痙。太陽病,發熱,脈沉而細者,名曰痙。」按痙之屬太陽者,蓋痙必反張,其病在肩背,肩背之經絡,督脈與太陽也。

徐學敏問:太陰無下症,何故?

答曰:太陰者,脾也。仲景《傷寒論》云:「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陳氏注曰:「太陰主地而主腹,故腹滿,然腹之所以滿者,地氣不升也,地氣不升,則天氣不降,不降,故上者不能下而吐食;不升,則下者不能上而自利。

太陰濕土主氣,為陰中之至陰,陰寒在下而濕氣不化,故時腹自痛,若誤以痛為實而下之,則脾土愈虛,不能轉運,必於脾部之胸下結硬,此太陰所以無下症也。」唐氏注曰:「腹字是言腸胃之外,皮膚之內凡是膏油重疊復後,故名曰腹,脾所司也。

飲食入胃,此膏油熏吸之,而水乃化氣走入下焦,食乃化液以奉心血,若太陰病脾之膏油不能熏吸,則食不下行,久而吐出,水穀停於腸中,而寒熱又下注入腸,則自利益甚,寒氣攻阻,則時腹自痛,若用涼藥下之,則腹中膏油得寒而結,有若冰凝,故結硬,此太陰之所以無下症也。

」然此皆以氣而言,若以經而言,足太陰脈入腹屬脾,絡胃,手太陰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其義亦同。至以藏而言,雖脾也,而肺亦屬焉。曰:《內經》云「攻裡不遠寒。」王太僕注云:「下利故用寒,不遠寒。」又曰「以其不住於中也。

」此是何解?曰:《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所謂「發表不遠熱,攻裡不遠寒」者,蓋言中於表者多寒邪,鬱於里者多熱邪,中於表者宜發表,鬱於里者宜攻裡,發者逐之於外也,攻者逐之於內也。寒邪在表,非溫熱之氣不能散熱,郁在裡,非沉寒之物不能除。

白話文:

五天五運圖圖說

陰陽都旺盛,卻不能互相滋養,陰就陰,陽就陽,彼此不相融合,互相排斥不通暢。既然不相通,陽就只是陽,陽中沒有陰;陰就只是陰,陰中沒有陽。孤獨的陽氣無法獨立存在,孤獨的陰氣無法自行滋生。不脫離陽氣,就會脫離陰氣;脫離陽氣而死,脫離陰氣也一樣會死,所以說,陰陽關格不通的人,都無法善終。

又問:各種痙攣、項強都屬於濕邪,但各種痙攣、項強都是筋病,筋應歸屬於肝臟,受六氣影響應該歸於風邪,為何《內經》都歸屬於濕邪?

答曰:《素問‧至真要大論》說各種痙攣、項強都屬於濕邪,並不是指厥陰經,而是指足太陽經。痙攣本是風邪所致的疾病,項部屬於足太陽經的循行部位,濕邪夾雜風邪而侵犯寒水的經絡,這是濕邪的極致。足太陽經所到之處,會導致屈伸不利;足太陽經氣血運行不暢,還會導致腰椎反覆疼痛,屈伸不便,這是寒水之邪反攻所致的虛弱狀態。《經筋篇》說,足太陽經的筋病,會出現反折,項部筋脈緊張。《繆刺論》說,邪氣入侵足太陽經的絡脈,會讓人拘攣、背部僵硬。《生氣通天論》說,由於濕邪,頭部像裹了一樣,濕熱之邪不去除,大筋會短縮,小筋會鬆弛。《經脈篇》說,膀胱經屬足太陽經,如果足太陽經氣血運行失常,就會出現頭痛、眼睛好像要脫出來、項部好像被拉扯的感覺。《六元正紀大論》說,足太陽經所到之處,會出現盜汗、痙攣。《熱病篇》說,風邪引起的痙攣,身體會反折,要先治療足太陽經。

張仲景說:「太陽病,發熱無汗,反而惡寒的,叫做剛痙;太陽病,發熱,出汗,但不惡寒的,叫做柔痙;太陽病,發熱,脈象沉而細的,叫做痙。」分析痙攣屬於太陽經的,是因為痙攣必然會反張,其病位在肩背部,肩背部的經絡,有督脈和足太陽經。

徐學敏問:太陰病沒有下瀉的症狀,為什麼?

答曰:太陰指脾臟。張仲景《傷寒論》說:「太陰病,腹部脹滿而嘔吐,飲食不下,大便溏瀉,時而腹部自發疼痛,如果用瀉下藥,必定會在胸下結硬。」陳氏注釋說:「太陰主宰大地,又主宰腹部,所以腹部脹滿,但腹部脹滿的原因是地氣不升,地氣不升,則天之清氣不能下降,不能下降,則上焦之氣不能下達而嘔吐飲食;地氣不升,則下焦之氣不能上達而大便溏瀉。

太陰屬濕土之性,主氣,為陰中至陰,陰寒之氣在下,濕氣不化,所以時而腹部自發疼痛,如果誤把疼痛當作實證而用瀉下藥,則脾土更加虛弱,不能運化水穀,必然會在脾臟部位的胸下結硬,這就是太陰病沒有下瀉症狀的原因。」唐氏注釋說:「腹這個字,是指腸胃之外,皮膚之內,凡是膏油重疊堆積的地方,所以叫做腹,這是脾臟所主管的部位。

飲食進入胃中,被胃中的膏油所吸收,然後化為水氣進入下焦,食物則化為津液來滋養心血。如果太陰病脾臟的膏油不能吸收,則飲食不能向下運行,時間久了就會嘔吐出來,水穀停留在腸道中,寒熱之邪又向下進入腸道,就會大便溏瀉;寒氣阻礙,就會時而腹部自發疼痛。如果用寒涼的藥物瀉下,則腹中的膏油遇到寒氣而凝結,如同冰塊凝固,所以會結硬,這就是太陰病沒有下瀉症狀的原因。」然而,這些都是從氣的角度來說,如果從經絡的角度來說,足太陰經脈進入腹部,屬於脾臟,絡胃;手太陰經脈起於中焦,向下絡通大腸,然後迴旋經過胃口,向上到達膈膜,屬於肺臟,其道理也是一樣的。如果從臟腑的角度來說,雖然是脾臟,但肺臟也參與其中。《內經》說:「攻裡不遠寒。」王太僕注釋說:「下利所以用寒藥,不遠寒。」又說:「因為它不能停留在體內。」這是什麼意思呢?

答曰:《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說的「發表不遠熱,攻裡不遠寒」,意思是說,邪氣在表面的多是寒邪,鬱積在裡面的多是熱邪,邪氣在表面的應該用發表的方法治療,鬱積在裡面的應該用攻裡的的方法治療,發表是把邪氣從體表驅逐出去,攻裡是把邪氣從體內驅逐出去。寒邪在體表,非溫熱之氣不能散寒;熱邪鬱積在裡面,非寒涼之物不能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