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園醫語》~ 懶園醫語(卷二) (35)
懶園醫語(卷二) (35)
1. 五天五運圖圖說
呂漢璋問:或云肝無補法,宜涼伐,其說是否近理?
答曰:所謂肝無補法者,指肝實而言耳,若肝虛之證,何嘗無補法?經云,肝與膽合,故足厥陰之經與足少陽之經為表裡,其象木,其主春,其脈弦,其神魂,其養筋,其候目,其聲呼,其臭臊,其液位,其味酸。氣盛則為血有餘,故目赤,兩脅下痛引少腹,善怒,甚者,氣逆、頭眩、耳聵、頰腫,皆肝實之症也。
氣虛則為血不足,故目昏,兩脅拘急,筋攣,不得太息,爪甲枯,面青,善悲恐,皆肝虛之症也。實則瀉,虛則補。脈耎不可汗,脈弱不可下,要當量其虛實,審其脈象,而因病施治也。
故鹿茸丸為治肝元氣虛之藥,黃耆湯為治肝虛氣冷之藥,地黃丸為治水不生木、肝乏生氣之藥,柏子仁丸為治肝元久虛之藥,人參飲為治肝虛筋急之藥,四聖散為治肝臟虛冷之藥,他如阿膠、棗仁、苡仁、木瓜,皆為補肝之品,均當審病用藥耳。
至於肝實之證,其脈見於左手關上,陰實者,乃為足厥陰有餘之候,實則生熱,熱則陽氣盛,固非涼伐不為功,故肝臟窒熱,心膈煩悶,頭目不利者,當用大黃丸;肝火鬱熱,不能安臥者,當用瀉青丸;肝火燥盛,左脅作痛者,當用左金丸;肝臟積熱,氣昏血澀者,當用瀉肝湯。
他如青皮、青黛、黃連、膽草,皆為肝藏涼瀉之藥,然皆系治實熱之症,固非攻伐涼瀉不見效,故曰肝無補法耳。
沈光楫問:日來天氣既熱,患病亦多,梅城時氣甚現,大概皆頭暈,欲嘔而起,然口不渴,苔終白,脈浮軟,治以辛散兼清利,亦有效者,乞指示治法。
答曰:今年癸亥之紀,厥陰風木司天,少陽相火在泉,中運少徵,其運熱,目下時交小滿以後,主氣少陽相火,客氣厥陰風木,客氣因與司天同氣而得助,故經云,三之氣,天政布,風乃時舉,民病泣出、耳鳴、掉眩,言其病皆司天之氣與客氣所致也。今病皆從頭暈欲嘔而起者,夫頭暈與耳鳴掉眩,同為司天與客氣之風木所致。
欲嘔者,木不務德而侮土也,中運少徵歲火不及,故口不渴而苔終白,辛從金化,宜於治木,治以辛散,自應有效。惟歲半以上,天氣主之,身半以上為天之氣,故病先頭暈欲嘔,治以辛散,固甚相宜;惟木亢害土,兼用清利,則不宜也。經云上辛涼,中咸和,下鹹寒,然則此時尚在三氣之中,宜用辛散以治木,兼用鹹和以治不足之火也明矣。
若交到大暑節氣,則客氣為少陰君火用事,不能再用此法,蓋客之君火與在泉之相火,君相二火交熾,時以當歲半以下,地氣主之,則不得不捨辛散而從鹹寒之治矣。然此專指時氣所發之病而言,他證不在此例,或舍時從證,或審證從時,均當隨機應變,因病制宜,又不可執中無權焉。
白話文:
五天五運圖圖說
呂漢璋問道:有人說肝臟沒有補益的方法,應該使用清熱瀉火的治療方法,這種說法是否合理?
答曰:所謂肝臟沒有補益方法,指的是肝實證,也就是肝火旺盛的情況。如果肝臟虛弱,當然是有補益方法的。經書記載,肝與膽相表裡,所以足厥陰經與足少陽經互為表裡,肝臟屬木,主春,脈象弦,與神魂相應,主養筋,外在表現於眼睛,聲音為呼,氣味為臊,體液為淚,味道為酸。肝氣盛則血有餘,因此會出現眼睛發紅,兩脅下疼痛並牽涉到小腹,容易發怒,嚴重者會出現氣逆、頭暈、耳聾、面頰腫脹,這些都是肝實的症狀。
肝氣虛則血不足,因此會出現眼睛昏花,兩脅部拘緊疼痛,筋攣,呼吸困難,指甲枯萎,面色青白,容易悲傷恐懼,這些都是肝虛的症狀。肝實則瀉,肝虛則補。脈象柔軟的患者不宜發汗,脈象虛弱的患者不宜服用瀉下藥物,必須根據患者的虛實情況和脈象,對症下藥。
因此,鹿茸丸用於治療肝臟元氣虛弱;黃耆湯用於治療肝虛氣寒;地黃丸用於治療水虧不能滋養肝木、肝臟缺乏生機;柏子仁丸用於治療肝臟元氣久虛;人參飲用於治療肝虛筋急;四聖散用於治療肝臟虛寒;此外,阿膠、棗仁、薏苡仁、木瓜等,都是補肝的藥物,但都必須根據病情用藥。
至於肝實證,脈象會在左手關上出現,陰實證則表示足厥陰經有餘,實則生熱,熱則陽氣盛,所以必須使用清熱瀉火的方法才能奏效。因此,對於肝臟鬱熱、心煩胸悶、頭目不清醒的患者,應該服用大黃丸;對於肝火鬱熱、不能安睡的患者,應該服用瀉青丸;對於肝火燥盛、左脅疼痛的患者,應該服用左金丸;對於肝臟積熱、氣昏血瘀的患者,應該服用瀉肝湯。
此外,青皮、青黛、黃連、膽草等,都是清熱瀉火的藥物,但都用於治療肝實熱的症狀,如果使用清熱瀉火的方法沒有效果,那就是因為肝實證,所以才說肝臟沒有補益方法。
沈光楫問道:最近天氣炎熱,患病的人也很多,梅城地區的時令氣候特徵明顯,大多數患者都出現頭暈、想嘔吐的症狀,但口不渴,舌苔仍然是白色的,脈象浮軟,使用辛散兼清利的方法也有效,請您指點治療方法。
答曰:今年是癸亥年,厥陰風木司天,少陽相火在泉,中運少徵,運氣偏熱。現在時令已過小滿,主氣為少陽相火,客氣為厥陰風木,客氣因為與司天之氣同氣而得到助長,所以經書記載,「三之氣,天政布,風乃時舉,民病泣出、耳鳴、掉眩」,說明這些疾病都是由司天之氣和客氣所引起的。現在這些病人都是從頭暈想嘔吐開始的,頭暈和耳鳴、眩暈都是司天之氣和客氣風木所致。
想嘔吐是因為木氣過旺而克制土氣。中運少徵,歲火不及,所以口不渴而舌苔仍然是白色的。辛味入肺,能克制木氣,所以使用辛散的方法自然有效。但是,在一年的一半時間之後,天氣主導,身體的上半身屬於天的氣息,所以疾病首先表現為頭暈想嘔吐,用辛散的方法是很適宜的;但是,由於木氣過盛克制土氣,因此也需要兼用清利的方法。經書記載:「上辛涼,中咸和,下鹹寒」,所以現在仍然處於三氣之中,應該使用辛散的方法治療木氣過盛,同時兼用鹹和的方法治療火氣不足。
如果到了大暑節氣,客氣就變成少陰君火當令,就不能再使用這個方法了,因為客氣的君火與在泉的相火,君相二火交熾,這時是在一年的一半時間以下,地氣主導,就必須放棄辛散的方法,而改用鹹寒的方法治療。但是,這只是針對時令氣候引起的疾病而言,其他的疾病不在此例,或者可以捨棄時令而從證候治療,或者根據證候選擇時令療法,都應該隨機應變,因病制宜,不能死板地執著於某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