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園醫語》~ 懶園醫語(卷二) (36)
懶園醫語(卷二) (36)
1. 五天五運圖圖說
東垣醫案載有大頭天行一證,泰和間,人多病此,醫者以承氣加〔板〕藍根下之,稍緩,翌日如故,東垣曰,夫人身半以上天,天之氣也,身半以下地,地之氣也,此邪熱客於心肺之間,上攻頭面,以承氣湯瀉胃中之熱,是為誅伐無過,遂處普濟消毒一方,活人無數。目下時症,宜用辛散,雖與熱客心肺者之宜用苦寒大不相同,然不宜下利則一也。
陳五昌問:寒病服熱藥,而寒不去,熱病服寒藥,而熱不退,何也?
答曰:病有在表者,有在裡者,有在標者,有在本者,有表寒裡熱者,有裡寒表熱者,有標寒本熱者,有本寒標熱者,有虛寒虛熱者,有實寒實熱者,有假寒假熱者,有真寒真熱者,有用寒遠寒者,有用熱遠熱者,有舍時從證者,有審證從時者,若不辨表裡、標本、虛實、真假,以及五運六氣,而但知見寒用熱,見熱用寒,不特寒不去,熱不退,且未有不寒者益寒,熱者益熱,卒至不救也,庸醫殺人,可勝嘆哉!
又問:頭為諸陽之會,生聞之久矣,既為諸陽之會,則何以目為肝竅,耳為腎竅,口為脾竅,鼻為肺竅,腦則腎主,而厥陰與督脈又會於巔,其故何也?
答曰:經雲頭為諸陽之會者,言諸陽脈氣皆會於頭,指六陽經脈皆上頭,而出於頭氣之街,此蓋指脈氣而言,與臟氣無涉也。經云目為肝竅,耳為腎竅,口為脾竅,鼻為肺竅者,言肝氣通於目,腎氣通於耳,脾氣通於口,肺氣通於鼻,故曰五臟常內閱於上七竅,五臟不和則七竅不通,言五臟位次於內,氣達於外而上閱於頭,蓋指五藏之氣各有所通而言,與精髓無涉也。
經云腎主腦者,言腎精生髓,髓由脊上行而入於腦,故腦為諸髓之海,此蓋以髓會絕骨而言,與腎氣通耳無涉也。經云厥陰之脈與督脈會於巔者,蓋言督脈由長強夾膂上項,散頭上,厥陰之脈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此蓋指厥陰之脈與督脈之行而言,與目為肝竅無涉也。
《內經》所言,各有所指,各有不同,安可泥一頭字,而以耳目口鼻腦巔頂均在頭之中,遂生疑竇乎。
又問:經云「陰氣太盛,陽氣弗能榮也,故曰關,陽氣太盛,陰氣弗能榮也,故曰格,關格者不得盡期而死也。」思陰氣太盛,則壯陽消陰,使歸於平可也,陽氣太盛,則壯陰制陽,以抵於和可也,何以遽云死耶?而仲景亦無法治之,生不明其致死之故,願夫子明以教之。
答曰:子所謂可使歸於平抵於和者,乃陽盛陰虛、陰盛陽虛一證,非關格一證也。經云弗能榮者,言陰陽乖亂不能營行也,陽氣不能營行則關,六陽之氣在外故曰關,關者,陽之氣不得入也。陰氣不能營行則格,六陰之氣在內,故曰格,格者,陰氣不得出也。
白話文:
五天五運圖圖說
東垣的醫案記載過一種大頭瘟疫,泰和年間很多人患此病。醫生們用承氣湯加板藍根治療,病情稍有好轉,但第二天又復發。東垣說,人體上半身屬天,下半身屬地,這是邪熱之氣侵犯心肺,上攻頭面。用承氣湯瀉去胃中熱邪,雖然是正確的治療方法,但效果不佳。於是改用普濟消毒的方法,救活了無數人。目前這種時疫,應該用辛溫散寒的方法治療。雖然與邪熱客於心肺而宜用苦寒大不相同,但都忌諱瀉下,這一點是一致的。
陳五昌問:寒病服用溫熱的藥物,寒症卻沒有去除;熱病服用寒涼的藥物,熱症卻沒有退卻,這是為什麼?
答:疾病有表裡之分,有標本之分,有表寒裡熱、裡寒表熱、標寒本熱、本寒標熱之分,也有虛寒虛熱、實寒實熱、假寒假熱、真寒真熱之分,還有寒邪深入、熱邪深入之分,以及需根據時間和病情用藥之分,需審時度勢。如果不辨別表裡、標本、虛實、真假以及五運六氣,只知道見到寒症用熱藥,見到熱症用寒藥,不僅寒症不能去除,熱症不能退卻,而且還會使寒症加重,熱症加劇,最終導致無法挽救,庸醫殺人,令人惋惜!
又問:頭部是諸陽之會,我早就聽說了。既然是諸陽之會,為什麼眼睛是肝的竅竅,耳朵是腎的竅竅,嘴巴是脾的竅竅,鼻子是肺的竅竅,而腦髓卻由腎主,而厥陰脈和督脈又會於頭頂呢?這是什麼道理?
答:經書上說頭是諸陽之會,是指六陽經脈都上達頭部,並從頭部的經脈穴位輸出,這是指脈氣的運行,與臟腑之氣無關。經書上說眼睛是肝的竅竅,耳朵是腎的竅竅,嘴巴是脾的竅竅,鼻子是肺的竅竅,是指肝氣通於目,腎氣通於耳,脾氣通於口,肺氣通於鼻,所以說五臟之氣常上達於七竅,五臟不和則七竅不通。這是說五臟之氣在內,氣息到達體表並上達頭部,是指五臟之氣各有所通,與精髓無關。
經書上說腎主腦,是指腎精生髓,髓液由脊椎上行而入腦,所以腦是髓液之海,這是指髓液與骨骼的關係,與腎氣通於耳無關。經書上說厥陰脈和督脈會於頭頂,是指督脈從尾閭沿脊椎上行至項部,再散佈到頭上;厥陰脈沿喉嚨後部上行,進入額部,與督脈在頭頂交會。這是指厥陰脈和督脈的運行路線,與眼睛是肝的竅竅無關。
《內經》的記載,各有其所指,各有不同,怎麼能拘泥於一個字的表面意思,而對眼睛、耳朵、嘴巴、鼻子、腦部、頭頂都在頭部之中而產生懷疑呢?
又問:經書上說:「陰氣太盛,陽氣不能滋養,故曰關;陽氣太盛,陰氣不能滋養,故曰格。關格者,不能活到盡期而死。」我想陰氣太盛,可以壯陽消陰,使陰陽歸於平衡;陽氣太盛,可以壯陰制陽,使陰陽抵於平和,為什麼會突然說會死呢?而仲景也無法治療,不明白其致死的原因,希望先生能為我說明。
答:你說的可以使陰陽歸於平衡,是指陽盛陰虛、陰盛陽虛的情況,而不是關格的情況。經書上說不能滋養,是指陰陽乖亂不能運行。陽氣不能運行則為關,六陽之氣在外,故曰關,關是指陽氣不能進入。陰氣不能運行則為格,六陰之氣在內,故曰格,格是指陰氣不能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