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園醫語》~ 懶園醫語(卷二) (34)
懶園醫語(卷二) (34)
1. 五天五運圖圖說
寒者必有寒證,如清冷吐瀉,無熱無煩,惡寒喜熱之類是也。所病不外此數種,且其藏府清靈,隨撥隨應,苟辨證精確,一劑可以見效,故曰較為簡單。若審斷不確,妄加攻伐,亦一劑可以送命,故曰較婦人尤難也。
曰:小兒之病惟驚風一症最為危險,時醫多用鎮驚開竅之法,清熱散風之藥,往往愈治愈危,終至不救,其故何歟?曰:驚風有急驚慢驚之別,二症全屬相反,豈可概以鎮驚開竅,清熱散風治之?如急,則喉中多有熱痰,用抱龍、牛黃等丸及清熱消導之藥,一劑可以見功。若慢驚,乃系寒痰虛風,非逐寒補腎不可,如不分急慢虛實,以一方治二症,未有不誤也。
大凡因發熱不退,及吐瀉而成者,總屬陰虛陽越,並非感冒風寒發熱可比,不宜發散,治宜培元救本,引火歸源,必先用辛熱衝開寒氣,再進溫補,方合治法,否則為禍非淺也。
又問:時聞世聚談曰,中醫長於內科,西醫專於外科,患病之人不可不察,此言究可信乎否乎?
答曰:中醫法理精微,西醫手術精良,世人因此而遂有此等之說。不知醫學一道,無論中西有一分學問,即有一分功夫,有一分功夫即有一分效驗,愈研究愈無窮盡,富有學術經驗者,皆優,淺嘗輒止者,皆劣,誠不必以內外分中西,要當皆以學力分優劣耳。曰:中醫謂肝在左,西醫主胃肝居右,又曰居中,孰非孰是?曰:肝實居中而偏於右,氣應在左也。按中醫學說,肝系居脊間第九椎正中,此即居中之明證也。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曰:「民病寒於右下。」通一子注云:「金旺傷肝,肝在右脅之下。」此即肝右之明證也。《禁刺論》曰:「肝生於左。」滑伯仁注曰:「肝之為臟,其治在左,其臟在右脅,右腎之前,並胃著脊之第九椎。」此即居中偏右,氣應在左之明證也。故唐容川《人身陰陽論》篇云:「其系實居脊間正中,至於診脈分部左右者,亦從其氣化而分,非以形而分也。」
又問:西醫云,凡人周身皆有動脈,豈特寸關尺三部,何得只據三部為斷?
答曰:中醫古時本有遍診全身動脈之法,故古之三部九候與今之三部九候不同。《素問·三部九候論》曰:「上部天,兩額之動脈;上部地,兩頰之動脈;上部人,耳前之動脈。中部天,手大陰也;中部地,手陽明也;中部人,手少陰也。下部天,足厥陰也;下部地,足少陰也:下部人,足大陰也。
」故古法上至人迎,下至趺陽,遍身皆診。即如仲景脈法,尚有上取寸口,下取趺陽之說。自《難經·十八難》以寸關尺分三部,三部各有浮中沉分九候,後世宗之,遂為診家捷法,而古之遍診法遂廢。此亦舍繁就簡之意,而理實至細至精,非不知全身有動脈也。
白話文:
五天五運圖圖說
寒症患者必定有寒症的表現,例如清冷的嘔吐腹瀉,沒有發熱和煩躁,畏寒喜暖等等。疾病大多不出這幾種類型,而且他們的臟腑清淨靈敏,反應迅速,只要辨證準確,一劑藥就能見效,所以說相對簡單。但如果診斷不準確,胡亂攻伐,一劑藥也可能致命,所以說比治療婦科疾病還要困難。
小兒疾病中,驚風是最危險的。許多醫生都使用鎮驚開竅的方法,用清熱散風的藥物,常常是治好了反而更危險,最終導致無法挽回,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驚風有急驚和慢驚之分,這兩種症狀完全相反,怎麼能都用鎮驚開竅、清熱散風的方法治療呢?如果是急驚,喉嚨裡大多有熱痰,要用抱龍、牛黃等丸藥和清熱消導的藥物,一劑藥就能見效。如果是慢驚,是寒痰虛風引起的,必須驅寒補腎才行。如果不分急慢虛實,用同一方劑治療兩種症狀,肯定會出錯。
大多數因為持續發熱和嘔吐腹瀉引起的疾病,都屬於陰虛陽亢,和感冒風寒發熱不一樣,不適合發散,治療應該滋補元氣,引火歸元。必須先用辛熱藥物衝開寒氣,再進行溫補,這樣才符合治法,否則後患無窮。
有人說,中醫長於內科,西醫專於外科,病人不可不察,這種說法可靠嗎?
中醫的理論精微,西醫的手術精湛,所以世人才會有這種說法。其實醫學無論中西,有一分學問就有一分功夫,有一分功夫就有一分療效,越研究越沒完沒了,有豐富經驗的醫生都優秀,淺嘗輒止的醫生都差勁,不必以內外科或中西醫來區分,應該以醫術的高低來區分優劣。
有人說,中醫認為肝臟在左側,西醫認為胃在左側,肝臟在右側,或者在中間,哪個正確呢?
肝臟實際上在中間偏右,但其氣在左側。根據中醫理論,肝臟的經絡位於脊柱第九椎的正中間,這就是肝臟居中的明確證據。《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說:「民病寒於右下。」意思是說金氣旺盛傷及肝臟,肝臟在右脅下。《禁刺論》說:「肝生於左。」意思是說肝臟的經絡在左側,肝臟本身在右脅,右腎前方,與胃相連,在脊柱第九椎。這就說明肝臟居中偏右,氣在左側。所以唐容川《人身陰陽論》說:「肝的經絡確實位於脊柱正中間,至於診脈時區分左右,是根據氣的運行來區分,不是根據形狀來區分。」
有人問,西醫說人體周身都有動脈,怎麼中醫只根據寸關尺三部來診斷呢?
中醫古代本來就有診斷全身動脈的方法,《素問·三部九候論》記載了古代三部九候的診脈方法,從人迎脈到趺陽脈,全身都診斷。像張仲景的脈法,還有上診寸口,下診趺陽的說法。從《難經·十八難》開始,才用寸關尺分三部,每部都有浮中沉三種脈象,後世沿用,成為診脈的簡便方法,而古代的遍診方法就廢棄了。這是從繁到簡,其道理細緻精微,並不是不知道全身都有動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