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園醫語》~ 懶園醫語(卷二) (33)
懶園醫語(卷二) (33)
1. 五天五運圖圖說
曰:瘄即為後天之毒,何以亦屬於胎毒乎?曰:痘為先天之毒者,其毒由胎中蘊於脾肺,故其病發於手足太陰,瘄為後天之毒者,因產後發聲之出為後天之始,當時口中含有一血塊,胎毒皆蘊其中,若有良醫在旁,能幹未發聲前,將口中血塊取出,則瘄可終身不發,若任其嚥下,則歸於陽明,故瘄之毒發於陽明,而上於肺,肺主氣屬皮毛,是以痘毒走血分,而瘄毒走氣分,所走之途雖殊,而所發之原則一也,故曰氣為陽,血為陰,痘乃精血中毒,故應四時之生長化收藏,以合地支之數;瘄乃氣分之毒,是以一日三潮,以應陽九之數也。
惟痘屬先天,故發覺早,瘄屬後天,故發遲早不一:大抵皆由天行癘氣而發,其原雖屬裡,而證多屬表,故其內為胎毒,與痘症同,外有表邪,與傷寒類也,所以丹山《麻症集成》云,痘先出而瘄後出者為順,如瘄在痘先,後要復出,此亦先天后天之義歟。
程民佐問:李東垣《內外傷辨》言人迎主表,氣口主裡。按此二語似覺欠是,蓋以人迎雖在右手,行陽二十五度為陽,卻不能主表,氣口在左手,行陰二十五度為陰,卻不能主裡,蓋人迎為肺、胸中、脾胃、小腸、命門、三焦之脈位,氣口為心、膻中、肝膽、大腸、腎、膀胱之脈位,此十二經中皆有表裡之病,何能決肺無內病,而心無外病乎?
答曰:《脈訣》云:「表脈多見於左,里脈多見於右。左人迎也,右氣口也。左手三部所主溫風寒也,溫風寒病得於外,故主表。右手三部所主燥濕暑也,燥濕暑病生於內,故主裡。得於外者為外邪所感,故曰外感而主表。生於內者為五內自傷,故曰內傷而主裡。」(以上皆《脈訣》言)此即東垣之所以人迎氣口分內外表里也。
至於子所謂行陽二十五度,行陰二十五度者,乃衛氣運行之次,日行於陽而夜行於陰,此指陰陽指日夜而言,非辨病之內外也。
王治華問:醫家嘗曰,「寧治十男子,莫治一婦人;寧治十婦人,莫治一孩子。」由是言之,則男子之病當少,而婦人孩子之病當多也明矣,然婦孩之病不加多,而男子之病未嘗少,何也?
答曰:所謂「寧治十男子,莫治一婦人;寧治十婦人,莫治一孩子」者,非為病之多少也。蓋言男子易治,婦人難治,孩子更難治也。蓋醫須望聞問切,而婦人之病往往秘而不言,即言亦不詳盡。且婦人多鬱悶,病情多夾雜,故較治男子為難;而孩子則言語不通,病情難測,氣血未堅,臟腑柔脆,體質嬌嫩,略受殘傷,立見委謝,故較婦人為尤難也。曰:然則小兒之體,既如此柔弱,治病將無從下手乎?曰:小兒體雖柔弱,病亦較為簡單。
曰:何故?曰:小兒無七情六慾,積痼癡頑之病,其致病之原,無非外感風寒,內傷飲食。外感者,有表證而無里證,為發熱、頭痛、拘急,無汗,或因風搐搦之類是也。內傷者,只有里證而無表證,為吐瀉,為腹痛、脹滿、驚疳、積聚之類是也。熱者必有熱症,如熱、渴、煩躁、秘結、癰瘍之類是也。
白話文:
五天五運圖圖說
所謂瘄(音同「挨」),是後天產生的毒素,為何也屬於胎毒呢?因為痘瘡是先天之毒,毒素從胎中積存在脾肺,所以痘瘡發病在手足太陰經;而瘄則是後天之毒,因為生產後發聲才算後天之始,此時口中含有一塊血塊,胎毒都蘊藏其中。如果當時有良醫在旁,能在發聲前將口中的血塊取出,那麼瘄就可以終身不發;如果任其吞咽下去,則進入陽明經,所以瘄毒發於陽明經,並向上侵犯肺臟。肺主氣,通於皮毛,所以痘瘡毒邪循血分而行,而瘄毒循氣分而行。它們雖然循行路線不同,但發病的根本原則是一樣的。所以說,氣屬陽,血屬陰,痘瘡是精血受毒,因此要順應四時生長收藏的規律,配合地支的數理;而瘄是氣分受毒,所以要配合一日三次的氣血運行規律,應合陽九之數。
痘瘡屬於先天之毒,所以發病較早;瘄屬於後天之毒,所以發病時間早晚不一。大多數都是因天行瘟疫之氣而發病,其病根雖然在裡,但症狀多屬表證。所以,它內在是胎毒,與痘瘡相同;外在有表邪,與傷寒類似。因此丹溪翁《麻疹集成》說,痘瘡先出而瘄後出為順利,如果瘄先於痘瘡出現,之後痘瘡還要再發,這也是先天後天之理。
程民佐問道:李東垣《內外傷辨》說,人迎脈主表,氣口脈主裡。根據這句話來看似乎不太對。因為人迎脈雖然在右手,運行陽氣二十五度,卻不能專主表證;氣口脈在左手,運行陰氣二十五度,卻不能專主裡證。因為人迎脈是肺、胸中、脾胃、小腸、命門、三焦等經脈的交會處;氣口脈是心、膻中、肝膽、大腸、腎、膀胱等經脈的交會處。這十二經脈中都有表裡之病,怎麼能斷定肺沒有裡證,而心沒有表證呢?
答曰:《脈訣》說:「表脈多見於左,裡脈多見於右。左為人迎,右為氣口。」左手三部所主為溫、風、寒,溫風寒之病得於外,所以主表;右手三部所主為燥、濕、暑,燥濕暑之病生於內,所以主裡。得於外者,為外邪所感,所以說外感而主表;生於內者,為五臟自傷,所以說內傷而主裡。以上都是《脈訣》的記載。這就是李東垣之所以把人迎脈和氣口脈分為內外、表裡的原因。
至於你所說的運行陽氣二十五度,運行陰氣二十五度,是指衛氣運行的次序,白天運行於陽經,晚上運行於陰經,這指的是陰陽指白天黑夜,而不是辨別疾病的內外。
王治華問道:醫家常說:「寧治十個男子,莫治一個婦人;寧治十個婦人,莫治一個孩子。」由此看來,男子生病的應該少,而婦人和孩子生病的應該多,這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婦人和孩子的病情並不多見,而男子的病情卻不見得少,這是為什麼呢?
答曰:所謂「寧治十個男子,莫治一個婦人;寧治十個婦人,莫治一個孩子」,並不是指病情多少,而是說男子容易治療,婦人難治,孩子更難治療。因為醫生需要望聞問切,而婦人的病情往往隱瞞不說,即使說了,也不詳盡。而且婦女多愁善感,病情複雜,所以比治療男子更困難;而孩子則不會說話,病情難以判斷,氣血尚未充實,臟腑柔弱,體質嬌嫩,稍微受一點傷害,就容易危及生命,所以比婦人更難治療。
問:那麼小兒的體質既然如此柔弱,治療起來豈不是無從下手?
答:小兒體質雖柔弱,但病情相對簡單。
問:為什麼?
答:小兒沒有七情六慾,沒有積年累月的頑固疾病,其致病原因,無非是外感風寒,內傷飲食。外感者,有表證而無裡證,表現為發熱、頭痛、肌肉拘緊、無汗,或者因風而抽搐等;內傷者,只有裡證而無表證,表現為嘔吐腹瀉,或者腹痛、腹脹、驚癇、積聚等;熱證者,必有熱症,如發熱、口渴、煩躁、便秘、癰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