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園醫語》~ 懶園醫語(卷二) (32)
懶園醫語(卷二) (32)
1. 五天五運圖圖說
凡墨線所指之處,即五氣所橫之處,故蒼天之氣左右二線,一面指危室二宿,一面指柳鬼二宿,即下臨丁壬之方,蒼屬木,故丁壬化木也。素天之氣左右二線,一面指亢氏二宿,一面指昂畢二宿,即下臨乙庚之方,素屬金,故乙庚化金也。玄天之氣左右二線,一面指張翼二宿,一面指婁胃二宿,即下臨丙辛之方,玄屬水,故丙辛化水也。
丹天之氣左右二線,一面指牛女二宿,一面指壁金二宿,即下臨戊癸之方,丹屬火,故戊癸化火也。齡天之氣左右二線,一面指星尾二宿,一面指角輪二宿,下臨甲己之方,黅屬土,故甲己化土也。
然《五運行大論》,丹天之氣何以不曰牛女壁奎,而曰牛女戊分?黅天之氣何似不曰心尾角軫,而曰心尾己分?蓋以乾居西北為天門,天門者六戊也,戊在壁奎之下,戊分即壁奎也,巽居東南為地戶,地戶者六己也。己在角軫之下,己分即角軫也。故經云所謂戊分已分者,奎壁角軫,則天地之門戶也。
王治華問:讀喻嘉言《醫門法律》先哲格言謂,婦人之於血也,經水蓄則為胞胎,及產後為惡露,則去者自去,生者自生,其醞而為乳,則無復下滿而為月矣。然亦有乳育而月事時下者,是否病?應否服藥?應用何藥?
答曰:經血為水穀之精氣,和調於五藏,灑陳於六腑,營養於經脈,其源源而來,生化於脾,總統於心,藏受於肝,宣布於肺,施泄於腎,灌溉於全身,在男子則化而為精,女子則下歸血海,上通乳竅,受孕之後,氣行血隨,胎乃陽生陰長,此即《五常政大論》所謂根於中者,命曰神機,根於外者,命曰氣立也。
及期而產,濁氣下降,出為惡露,清氣上升,化為乳汁,此即《六微旨大論》所謂「升降出入,無器不有」也。且不特人為,然大而天地,小而萬物,莫不皆然,故經云:「出入廢,則神機化,升降息,則氣立孤危。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也。」至於有乳育而月事仍以時下者,如乳子周歲,而乳母經行,是其常也。
若兒半歲,而母經行,有血盛血熱之分,血盛者不必服藥,血熱者宜涼血,四物湯加續斷、條苓可也。若兒二三歲,經不行而無疾,不必眼藥。若肢體倦怠,食少內熱,是血少也,宜服逍遙散加參耆以健脾胃,若以藥通之,則誤矣。若脾胃虛弱,宜服六君子湯加當歸;若兼鬱火傷脾,宜服歸脾湯加丹皮、山梔。
若怒火傷血,宜服柴胡四物湯。若氣血俱虛,宜服八珍湯加丹皮。
又問:讀朱丹山《麻症集成》,謂痘先出而瘄後出者為順,如瘄在痘先,後要復出。然則若久不出,至老終當一出乎?〔瘄,麻疹之別稱〕
答曰:《麻症集成》所云,瘄在痘先,後要復出者,蓋以先天后天而言也,故曰痘乃先天之毒,止有水火瘄乃後天之毒,始備五行,但二症雖分先天后天,而其實無非胎毒,不過因輕重而分先後耳,故痘出多在幼時,瘄則有在幼時出者,亦有長大而出者,一時傳染大小相似,未有不由天行癘氣而發也。
白話文:
[五天五運圖圖說]
圖中墨線所指的地方,就是五種氣運行經過的路線。所以,青色的天空之氣,左右兩條線,一邊指向危宿和室宿這兩個星宿,另一邊指向柳宿和鬼宿這兩個星宿,這表示它對應著丁和壬這兩個天干的方向。青色屬木,所以丁和壬的結合會化成木。
白色的天空之氣,左右兩條線,一邊指向亢宿和氐宿這兩個星宿,另一邊指向昴宿和畢宿這兩個星宿,這表示它對應著乙和庚這兩個天干的方向。白色屬金,所以乙和庚的結合會化成金。
黑色的天空之氣,左右兩條線,一邊指向張宿和翼宿這兩個星宿,另一邊指向婁宿和胃宿這兩個星宿,這表示它對應著丙和辛這兩個天干的方向。黑色屬水,所以丙和辛的結合會化成水。
紅色的天空之氣,左右兩條線,一邊指向牛宿和女宿這兩個星宿,另一邊指向壁宿和奎宿這兩個星宿,這表示它對應著戊和癸這兩個天干的方向。紅色屬火,所以戊和癸的結合會化成火。
黃色的天空之氣,左右兩條線,一邊指向心宿和尾宿這兩個星宿,另一邊指向角宿和軫宿這兩個星宿,這表示它對應著甲和己這兩個天干的方向。黃色屬土,所以甲和己的結合會化成土。
然而《五運行大論》中,為什麼紅色的天空之氣不說牛宿、女宿、壁宿、奎宿,而說牛宿、女宿和戊的位置呢?黃色的天空之氣為什麼不說心宿、尾宿、角宿、軫宿,而說心宿、尾宿和己的位置呢?這是因為西北方是乾卦的方位,是天的門戶,天的門戶就是六戊所代表的,戊的位置在壁宿和奎宿的下方,所以戊的位置就是壁宿和奎宿。東南方是巽卦的方位,是地的門戶,地的門戶就是六己所代表的,己的位置在角宿和軫宿的下方,所以己的位置就是角宿和軫宿。所以經典上說的戊的位置和己的位置,指的就是奎宿、壁宿、角宿、軫宿,這就是天地之門戶。
**王治華問:**讀了喻嘉言《醫門法律》中先賢的格言,說婦女的血,經水積蓄就會形成胎兒,生產後變成惡露,該排出的會自行排出,該新生的會自行新生,如果轉化為乳汁,就不會再有經血來潮。但是也有哺乳期間月經仍然來潮的,這是生病了嗎?需要吃藥嗎?應該用什麼藥?
**答:**經血是水穀精氣,經過五臟的調和,灑佈於六腑,滋養經脈。它源源不斷,從脾臟生成,由心臟主導,肝臟儲藏,肺臟宣佈,腎臟施泄,灌溉全身。在男子會化為精液,在女子則下歸血海,上通乳房。懷孕之後,氣血運行,胎兒就這樣陽生陰長。這就是《五常政大論》所說的「根於中者,命曰神機,根於外者,命曰氣立」。
到了生產時,濁氣下降,變成惡露排出,清氣上升,化為乳汁。這就是《六微旨大論》所說的「升降出入,無器不有」。而且不只是人這樣,從大的天地到小的萬物,都是這樣,所以經典上說:「出入廢,則神機化;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沒有出入,就無法生長、壯大、衰老、死亡;沒有升降,就無法生長、化育、收藏。」至於哺乳期間月經仍然來潮的情況,如果哺乳嬰兒滿週歲,母親月經來潮,這是正常的。
如果嬰兒只有半歲,而母親月經就來潮,有血盛和血熱的區別。血盛者不必服藥,血熱者應該涼血,可以用四物湯加上續斷、茯苓。如果嬰兒兩三歲,月經不來卻沒有疾病,也不用吃藥。如果身體疲倦,食慾不振,又有內熱,這是血虛的表現,應該服用逍遙散加上人參和黃耆來健脾胃。如果用藥來疏通,就錯了。如果脾胃虛弱,應該服用六君子湯加上當歸;如果同時有肝鬱化火傷脾的情況,應該服用歸脾湯加上丹皮和梔子。
如果因為發怒而傷血,應該服用柴胡四物湯。如果氣血都虛,應該服用八珍湯加上丹皮。
**又問:**讀朱丹溪《麻疹集成》,說麻疹先出疹子,然後再出痘瘡是順的,如果麻疹在痘瘡之前出,那麼之後還要再出痘瘡。那麼,如果很久都不出痘瘡,是不是到老都要出一遍呢?
答:《麻疹集成》說麻疹在痘瘡之前出,之後還要再出痘瘡,是從先天和後天來說的。痘瘡是先天的毒,只有水和火兩種性質;麻疹是後天的毒,包含五行。但是這兩種病雖然分為先天和後天,實際上都是胎毒,只是因為輕重程度不同而分先後。所以痘瘡多在幼年時發作,麻疹有的在幼年時發作,也有在長大後才發作的,一時之間傳染,發病情況也差不多,沒有不是因為自然界中的疫氣而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