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園醫語》~ 懶園醫語(卷一) (2)

回本書目錄

懶園醫語(卷一) (2)

1. 答廣濟醫藥音門學校教務長阮其煜問

問曰:何為寒體、何為熱體?究由何而區別之?

答曰:寒熱者,陰陽也。寒為陰,熱為陽,《內經》曰:「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陰氣凝滯故體寒,陽氣升散故體熱。大凡身體怯弱,畏寒喜熱者皆寒體,由於陰氣凝滯故也;身體盛實,喜寒畏熱者皆熱體,由於陽氣升散故也。有寒不熱乃陰陽和平之人,無偏勝也。《靈樞經》曰:人有陰陽,分治五態。

何為陽人?何為陰人?約言之,則陰人陽人二態;分言之,則太陰之人,少陰之人,太陽之人,少陽之人,陰陽和平之人,五態不同,其筋骨氣血各異。古之善用針艾者,必視人之五態而分治之也。

分治之法,經云:太陰之人,多陰而無陽,其陰血濁,其胃氣澀,陰陽不和,緩筋而厚皮,不之疾瀉,不能移之;少陰之人,多陰少陽,小胃而大腸,六腑不調,陽明脈小而太陽脈大,必審調之,其血易脫,其氣易敗;太陽之人,多陽而少陰,必謹調之,無脫其陰而瀉其陽,陽重脫者易狂,陰陽皆脫者暴死;少陽之人,多陽少陰,烴小而絡大,血在中而氣外實,陰而虛,陽獨瀉,其絡脈則強,氣脫而疾,中氣不足,病不起也;陰陽和平之人,其陰陽之氣和,血脈調,謹診其陰陽,視其邪正,安容儀審有餘不足?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此即所謂視五態而分治之法也。

大抵陰陽和平者本無盛虛之可據,而或有邪正之不調,但求其所在之經而取病耳。偏陰偏陽之體,大半根於先天,中醫之所謂先天,即西醫所謂遺傳性也。

問曰:《驗方新編》內有陽和湯治陰疽甚效,其所以當用此等藥品之理如何?

答曰:按《驗方新編》,此方與《全生集》略有不同,《驗方新編》無白芥子,《全生集》有白芥子二錢,其餘各藥及分兩皆同,治陰疽用此方者,因陰疽之毒發於五臟,其症皆屬陽虛,多由陰寒之氣凝結而成,凡陰寒凝結之氣非得陽和之氣以解之,不能見功,名曰陽和湯,職是故也。

地黃熟用微溫,而大補真陰,重用一兩以為君,救陰虛也;鹿為純陽之性,角遇夏至,陰生即解,尤為純陽中之陽,用三錢以為臣,所以生陽和之氣也;肉桂甘辛大熱,性亦純陽,能解陽寒之凝結;甘草甘溫和中,能消五臟發之瘡疽,各用一錢以助陽和之氣為佐;炮姜溫中助陽能去沉寒痼冷而回陽;麻黃辛溫開腠散寒,各用五分以為使;加白芥子二錢,以其辛溫之氣除寒暖中,能消毒腫也;酒能和血養氣,通經脈,行藥勢,故服後再飲好酒數杯以助藥力。王洪緒曰:麻黃得熟地不發表,熟地得麻黃不凝滯,神用即在是也。

此方用熟地以補陰,用諸藥回陽則陽和之氣達而陰凝之氣散矣,其為陰疽之勝藥,不亦宜乎!稱之曰陽和湯其理由正在是也。

白話文:

問:什麼是寒體?什麼是熱體?它們之間究竟如何區別?

答:寒熱是陰陽的表現。寒屬陰,熱屬陽,《內經》說:「陽氣盛則熱,陰氣盛則寒。」陰氣凝滯則體寒,陽氣升散則體熱。一般來說,身體虛弱,怕冷喜熱的人是寒體,這是因為陰氣凝滯;身體強壯,喜冷怕熱的人是熱體,這是因為陽氣升散。既不寒也不熱的人,是陰陽平和的人,沒有偏盛。 《靈樞經》說:人體有陰陽,分為五種體質。

什麼是陽人?什麼是陰人?簡單來說,就是陰人、陽人兩種體質;詳細來說,有太陰之人、少陰之人、太陽之人、少陽之人,以及陰陽平和之人,五種體質不同,其筋骨、氣血也各異。古代善於運用針灸的人,一定會根據這五種體質的不同而施治。

治療方法,《經書》上說:太陰體質的人,陰氣多而陽氣少,陰血濁滯,胃氣不暢,陰陽不調,肌肉鬆弛,皮膚厚實,不易腹瀉,也不易移動;少陰體質的人,陰氣多而陽氣少,胃小腸大,六腑失調,陽明脈細小而太陽脈粗大,必須仔細調理,他們的血液容易流失,氣血也容易衰敗;太陽體質的人,陽氣多而陰氣少,必須謹慎調理,避免陰氣耗損而陽氣衰竭,陽氣過度耗損容易發狂,陰陽都耗損則會暴亡;少陽體質的人,陽氣多而陰氣少,小腸經氣血不足,而絡脈強盛,陽氣獨盛而陰氣虛弱,氣血耗損而生病,元氣不足,病情難以恢復;陰陽平和的人,陰陽之氣平和,血脈調暢,要仔細診斷其陰陽,觀察邪正,判斷其是否過盛或不足?過盛則瀉之,不足則補之,不盛不虛則依經絡取穴施治。這就是所謂的根據五種體質而施治的方法。

總之,陰陽平和的人本無虛實可言,但可能會有邪正不調的情況,只要找到病邪所在經絡,即可治療。偏陰偏陽的體質,大多源於先天,中醫所說的先天,就是西醫所說的遺傳。

問:《驗方新編》中陽和湯治療陰疽很有效,為什麼要用這些藥材?

答:根據《驗方新編》,這個方子與《全生集》略有不同,《驗方新編》沒有白芥子,《全生集》有白芥子二錢,其他藥物和劑量都相同。用此方治療陰疽,是因為陰疽的毒氣侵犯五臟,症狀都屬於陽虛,大多是由於陰寒之氣凝結而成,凡是陰寒凝結之氣,沒有陽和之氣來化解,就不能見效,所以叫做陽和湯。

熟地黃微溫,能大補真陰,重用一兩作君藥,以救陰虛;鹿角屬純陽之性,夏至時陰氣生長,陽氣轉弱,鹿角此時採集,尤為純陽之陽,用三錢作臣藥,以生發陽和之氣;肉桂甘辛大熱,性也純陽,能解陽寒凝結;甘草甘溫和中,能消五臟發出的瘡疽,各用一錢作佐藥,以助陽和之氣;炮薑溫中助陽,能去除沉寒痼冷,回陽;麻黃辛溫,能開通腠理,散寒,各用五分作使藥;加白芥子二錢,以其辛溫之氣除寒暖中,能解毒消腫;酒能活血養氣,通經脈,助藥力,所以服藥後再喝幾杯好酒以增強藥力。王洪緒說:麻黃配熟地黃,不會發散過度;熟地黃配麻黃,不會凝滯,神妙之用就在這裡。

這個方子用熟地黃補陰,用其他藥物回陽,則陽和之氣通達,陰寒凝滯之氣便可散去,所以它是治療陰疽的良藥,稱為陽和湯,其道理就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