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園醫語》~ 懶園醫語(卷一) (1)
懶園醫語(卷一) (1)
1. 懶園醫語(卷一)
2. 答廣濟醫藥音門學校教務長阮其煜問
問曰:嘗聞病家有稱某醫為涼手,專用涼藥;某醫為熱手,專用熱藥,似乎用藥偏於一路,使病者多生疑忌,是否有此情形?尚祈指教。
答曰:此蓋有二因也:一因於醫者之誤人,一因於患者之自誤。夫症有寒溫虛實之別,即藥有涼熱補瀉之分,視病用藥,藥到病除,若執於一偏,未有不誤,此醫者之誤人也。患者因是而生疑忌,雖應用涼藥,疑其為涼手而忌之;應用熱藥,疑其為熱手而忌之,良醫因此而受謗,患者因此而遊移,勢必因循坐誤病入膏育,此患者之自誤也。
夫中醫之芩連、白虎去煩止渴,即西醫清涼之法也;中醫之桂、附、芍、草以治拘急疼痛,即西醫緩攣之法也;中醫之真武、四逆以救危,桃花、餘糧似固脫,即西醫收酸之法也;中醫之建中補虛助弱,即西醫強壯之法也;中醫之承氣下燥,豬苓利水,瓜蒂吐宿,即西醫漏泄之法也;中醫之桂枝、麻黃解表邪,陷胸、瀉心祛痞積,抵當、桃承去蓄血,即西醫分解之法也。醫家用藥如兵家用兵,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豈可執於一偏概用涼,概用熱乎?
問曰:嘗聞人言,每有疾病不妨待其自愈,故有不藥為中醫之說,是否至當?
答曰:此言不足為訓,其原因蓋專為庸醫而設,實憤激之談也。中者,上之下,下之上也,言與其不得上醫而治,不若不為下醫所誤耳,不然有病不治,積而愈深,坐以待斃,安有是理哉?《素問·皮部論》曰:病之始生也,必先於皮毛,邪中之,則腠理開,開則入客於絡脈,留而不去傳入於經,留而不去傳入於腑,廩於腸胃入舍於腑臟。
故皮有分部,不與而生大病也,是蓋言有病不醫,愈久愈深,必致不救,豈有待其自愈之理乎?要之中醫一道,良醫固多,庸醫亦不少。大凡欲學中醫,必先以國文宏通淹博為根底,《靈》、《素》諸經,辭義深奧,斷非國文淺陋者所能讀,即讀亦根銀宵肯不知所衷。宋神宗有鑑於此,考選諸生仿周禮遺制,設六科以教士(即今之醫校),惜乎後世遂廢。
每有讀書不成,學劍不就,日暮途窮,藉一二本藥性賦,湯頭歌以懸壺問世者,及問其臟腑、經絡、俞穴,茫然若聵若聾,則生理、解剖之學,更無論矣。不知解剖一科,中醫發明最早,《靈樞經》載死者解剖而視之說;《王莽傳》有太醫上方刳剝刑人之屍,量度五臟之事;《華佗傳》載麻藥之方,此外諸書不堪枚舉,且不獨此也,大凡欲從事醫學必先知天文地理,則基礎固而學始不浮,即如氣穴三百六十五,氣腑三百六十五,溪谷三百六十五,皆合乎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之星辰。經脈十二,經絡十二,經筋十二,皆合乎地球十二經。
水之灌注,營衛之生會,合乎天道之循環。氣血與精髓合乎地中之四海(西醫謂造化主惠育群黎,所謂造化主者,即天地之神也,與中醫人本天地之中以生之義不約而同),故不知天文地理而貿然學醫者,終必流為庸醫,庸醫濫竿醫界,魚目混珠,致使社會一般人心理因恐慌而遂有不藥為中醫之說,吾知學校振興,人材蔚起,此語將不取消而自取消矣。
白話文:
關於用藥偏頗的疑問
有人問:我常聽到病患說,某位醫生是「涼手」,專用寒涼藥;某位醫生是「熱手」,專用溫熱藥,感覺用藥好像偏向單一路線,讓病人產生許多疑慮,這是真的嗎?請您指教。
我回答:這大概有兩個原因,一是醫生誤診,二是病人自己耽誤。疾病有寒熱虛實的區別,藥物也有寒涼溫熱補瀉的分類,應該根據病情選用藥物,才能藥到病除。如果固執於某一方面的藥物,沒有不耽誤病情的,這是醫生誤診的原因。病人因此產生疑慮,即使應該用寒涼藥,也會因為懷疑醫生是「涼手」而排斥;應該用溫熱藥,也會因為懷疑醫生是「熱手」而排斥。這樣一來,好的醫生會受到詆毀,病人也會猶豫不決,結果延誤病情,以致病入膏肓,這是病人自己耽誤的原因。
中醫用黃芩、黃連、白虎湯來消除煩躁、止渴,就相當於西醫的清涼療法;中醫用桂枝、附子、芍藥、甘草來治療拘攣疼痛,就相當於西醫的緩解痙攣療法;中醫用真武湯、四逆湯來救治危急情況,用桃花湯、赤石脂來固澀止脫,就相當於西醫的收斂療法;中醫用建中湯來補虛扶弱,就相當於西醫的強壯療法;中醫用承氣湯來瀉下燥熱,用豬苓湯來利水,用瓜蒂散來催吐宿食,就相當於西醫的排泄療法;中醫用桂枝、麻黃來解表邪,用陷胸湯、瀉心湯來祛除痞積,用抵當湯、桃核承氣湯來清除瘀血,就相當於西醫的分解療法。醫生用藥就像將軍用兵,要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怎麼可以執著於一偏,一概使用寒涼藥或溫熱藥呢?
關於不藥而癒的說法
有人問:我聽說有些人說,生病了不妨等它自己好,所以有「不藥為中」的說法,這種說法對嗎?
我回答:這種說法不可取,它的產生大概是針對庸醫而發的,實際上是憤慨之言。「中」的意思是,與其讓醫術不佳的醫生誤治,不如不看醫生。不然,有病不治,病情會越來越嚴重,坐等死亡,哪有這種道理呢?《素問·皮部論》說:「疾病剛開始發生時,一定先在皮膚毛髮,邪氣侵入,毛孔就會打開,打開後邪氣會侵入絡脈,停留不散就會傳入經脈,再停留不散就會傳入腑,最後會進入腸胃,再深入到臟腑。」
所以皮膚的各個部位都有其分工,如果不加以治療,就會導致大病。這是在說有病不醫,拖得越久越嚴重,最終會無法救治,哪有等它自己好的道理?總之,中醫這一行,好醫生確實很多,庸醫也不少。凡是想學中醫的人,必須先有深厚的國文基礎,《靈樞》、《素問》等經典,文辭深奧,如果國文淺薄,是無法讀懂的,就算讀了也不明其意。宋神宗有鑑於此,選拔學生仿照周朝的制度,設立六科來教導醫學生(也就是現在的醫學院),可惜後代就廢除了。
現在很多人讀書不成,學劍不成,走投無路,就拿一兩本藥性歌訣、湯頭歌訣來行醫。問到臟腑、經絡、穴位,卻一無所知,更別說生理、解剖學了。其實,解剖學在中醫中最早被發明,《靈樞經》記載了對死者進行解剖觀察的說法;《王莽傳》記載了太醫解剖罪犯屍體,量度五臟的事情;《華佗傳》記載了麻醉藥的配方,此外還有很多相關記載。而且不僅如此,凡是想從事醫學的人,必須先了解天文地理,這樣基礎穩固,學問才不會流於空泛。比如人身氣穴有三百六十五個,氣腑有三百六十五個,溪谷有三百六十五個,都符合周天三百六十五度的星辰;經脈有十二條,經絡有十二條,經筋有十二條,都符合地球的十二經線。
水的灌注,營衛的產生,都符合天道的循環。氣血與精髓合乎地中的四海(西醫認為造物主恩澤萬物,所謂造物主,就是天地之神,這和中醫認為人本天地之間而生的道理不謀而合),所以不懂天文地理就貿然學醫的人,最終一定會變成庸醫。庸醫濫竽充數,以致社會上一般人因為恐慌,才有了「不藥為中」的說法。我知道只要學校能夠興盛,人才輩出,這種說法自然就會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