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園醫語》~ 懶園醫語(卷一) (4)

回本書目錄

懶園醫語(卷一) (4)

1. 答中醫專門學校學生問

又陶節庵云:風寒之初中人也無常,或入於陰,或入於陽,皆無定體,非但始太陽終厥陰也。或曰:自太陽始,日傳一經,六日至厥陰,邪氣衰,有不傳而愈者,亦有不罷再傳者,或有間經而傳者,或有傳至一二經而止者,或有終始只在一經者,或有越經而傳者,或有初入太陽不作,鬱熱便入少陰而成真陰證者,或有直中陰經而成寒證者。

又有合病並病之證,曰合病者,兩經或三經齊病不傳者;為合病並病者,一經先病未盡,又過一經之傳者,為並病。所以有太陽陽明合病,太陽少陽合病,有少陽陽明合病,有三陽合病,三陽若與三陰合病,即是兩感,所以三蔭無合併例也。此皆經文所未及而發明於東垣、節庵者,然其義多本於仲景,而為理所必然者也。

要知經所言者,為傳經之常,後人所發明者,為傳經之變,子只見《內經》所言之傳經,由太陽而終於厥陰,而只知其常不知其變,所謂坐井觀天,而以天為小者也。至於十二經,氣血之流行有一定不易之軌道,故《靈樞·營氣篇》論營氣運行之次序,自寅時始於手太陰而終於足厥陰,及任督而後出於手太陰經,循環不已,以應呼吸漏下,晝夜而為五十營,蓋二十八脈,以應天之二十八宿,此天地之紀,所謂有常無變也。由此觀之,是十二經氣血之流行,與傷寒之傳經,顯然各判兩途,安能牽強求合耶。

華承本問曰:讀「夜半而陰陽大會」,蓋有疑焉?夫陰陽者夜半為陰隴,日中為陽隴,一在日之間,一在夜之半,奈何陰陽大會於夜半耶?敢請夫子教之。

答曰:盛極必衰,絕處逢生,乃天地間一定不易之理,是即所謂物極必反也。夫日中為陽隴,陽氣極,陰氣生,故曰:陰生於午,夜半為陰隴。陰氣極,陽氣生,故曰陽生於子,此盛衰之理也。

而陰陽大會,獨不會於日中之午,而會於夜半之子者,非盛衰之理不同,而動靜之機有異也,日中主動,夜半主靜,主動則行,主靜則臥,人臥則血歸於臟,故營衛二氣皆會於天一之中。《靈樞·營衛生會篇》云「天下萬民皆臥,命曰合陰。」所謂合陰者,言全身血氣大會於陰極靜極之時也,子但知盛衰之理,不知動靜之機,宜乎有此疑問耳。

王廣蔭問曰:病入膏育則為不治,生於是有疑焉,夫膏之原在鳩尾,盲之原在脖胦,膏育有疾,取其鳩尾、脖腴可也,何謂不治之症哉?願夫子明以教我。

答曰:此說本於左氏《春秋》,成公十年,晉侯夢大厲披髮及地,搏膺而踴曰:殺余孫不義,余得請於帝矣,壞大門及寢門而入。公疾,求醫於秦,秦伯使醫緩往治之,未至,公夢疾為二豎子,曰:彼良醫也,懼傷我,我焉逃之。其一曰:居盲之上,膏之下,若我何?醫至曰:病在育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疾不可治矣。(注:肓之上,膏之下,乃連心脂膏也。

白話文:

答中醫專門學校學生問

陶節庵說:風寒侵入人體,沒有固定的規律,有時侵犯陰經,有時侵犯陽經,都無一定的形式,並非只是從太陽經傳到厥陰經這麼簡單。有人說:從太陽經開始,每天傳到一條經脈,六天傳到厥陰經,邪氣就會減弱,有的不傳經就自愈了,有的卻要繼續傳播,有的會間隔經脈傳播,有的只傳到一兩條經脈就停止了,有的始終只在一條經脈上,有的會跳過某些經脈傳播,有的最初侵犯太陽經沒有症狀,鬱熱之邪卻直接進入少陰經而形成真陰證,有的直接侵犯陰經而成為寒證。

還有合病和並病的證候。所謂合病,是指兩條或三條經脈同時生病,但不互相傳變;所謂並病,是指一條經脈的病尚未痊癒,邪氣又傳到另一條經脈。所以有太陽經和陽明經合病,太陽經和少陽經合病,少陽經和陽明經合病,三陽經合病。如果三陽經與三陰經合病,那就是兩種病邪同時侵犯,所以三陰經沒有合併發病的例子。這些都是經文中沒有提及,而東垣、節庵等人闡發的,但其道理大多源於張仲景,並且是符合理法的。

要知道,《傷寒論》中所說的,是經脈傳變的常規;後人所闡發的,是經脈傳變的變異。你們只看到《內經》中所說的經脈傳變,從太陽經傳到厥陰經,只知道常規卻不知道變異,就好比坐在井底看天,以天為小的道理一樣。至於十二經脈,氣血的運行有其固定的軌道,所以《靈樞·營氣篇》論述營氣運行的順序,從寅時開始於手太陰經,終於足厥陰經,然後經過任脈、督脈,再回到手太陰經,循環不已,以應呼吸和臟腑的活動,晝夜運行五十條營脈,配合二十八脈,以應天上的二十八宿,這是天地之間的規律,所謂有常無變。由此可見,十二經脈氣血的運行與傷寒邪氣的傳經,顯然是兩條不同的途徑,怎麼能強行牽強附會呢?

華承本問道:讀到「夜半陰陽大會」這句話,我有些疑惑。陰陽,夜半為陰盛,中午為陽盛,一個在白天,一個在晚上,為什麼說陰陽大會在夜半呢?請問老師能解答嗎?

我答道:盛極必衰,絕處逢生,是天地間一定不變的道理,這就是所謂物極必反。中午為陽盛,陽氣達到極點,陰氣開始產生,所以說「陰生於午」;夜半為陰盛,陰氣達到極點,陽氣開始產生,所以說「陽生於子」,這就是盛衰的道理。

陰陽大會,為什麼不在中午的午時,而是在夜半的子時呢?這不是因為盛衰的道理不同,而是因為動靜的機制不同。中午主動,夜半主靜;主動則活動,主靜則休息。人睡覺時,血液回歸臟腑,所以營衛二氣都聚集在天一(指丹田)之中。《靈樞·營衛生會篇》說:「天下萬民皆臥,命曰合陰。」所謂合陰,是指全身氣血在陰氣極盛、靜極之時聚集在一起。你只知道盛衰的道理,卻不知道動靜的機制,所以會有這樣的疑問。

王廣蔭問道:病入膏肓則不治,這句話我有所懷疑。膏肓的部位,膏在鳩尾,肓在脖胦,膏肓有病,取鳩尾、脖胦的部位治療就可以了,為什麼說是不可治的病呢?請老師為我解惑。

我答道:這種說法源於左氏《春秋》。成公十年,晉侯夢見大厲披頭散髮,走到地上,拍打胸膛跳躍著說:「殺害我的孫子是不義的,我要向上帝告狀。」他衝破大門和寢門而入。晉侯生病了,向秦國求醫,秦伯派醫生緩慢地前往治療。醫生還沒到,晉侯夢見他的疾病變成兩個小童,說:「那個醫生是個好醫生,他怕傷害我,我要躲到哪裡去呢?」一個小童說:「住在肓的上面,膏的下面,你拿我怎麼辦?」醫生到了,說:「病在肓的上方,膏的下方,攻治它不行,到達它也不行,藥物達不到,這個病是治不好的。」(注:肓之上,膏之下,是指連著心臟的脂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