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香館醫話》~ 附: (4)
附: (4)
1. 最近醫案
廣蠢香嫩蘇梗宋半夏飛滑石桔梗佩蘭葉淡豆豉新會皮生米仁佛革
復診神清熱減瘠布,僅見頸項、胸膺尚少,此以涼藥遏伏,一劑不能透足,仍宗原法,自入坦途。
前方加橘絡、茯苓、薄荷。
三診白瘠遍布如水晶色,諸症悉退,自云腹飢索食,恐其反復,且勿與之,再宗原意出入。
廣茬梗佩蘭陳皮炒自術白茯苓通草宋半夏煎仁穀芽桔梗
野薔蔽花六一散
張調\脾陽餒弱,命火下衰,納食不馨,口淡無味,大便泄瀉,經久不愈。良由歷年嗜酒積濕,傷其脾陽,近因暑濕內襲,漬脾成利,更以年事已衰,腎陽不振,譬如釜底乏薪,火力式微,不能腐熟水穀耳。況多思多慮,亦為傷脾之一,從此戒酒恰養,尚可引年。
製附子吳奠偎益智上炒於朮縮砂仁肉桂乾薑五味炒補骨脂獲苓積懼子
楊右/溫病久延,業已疹布)便解而內熱綿綿不斷,舌光絳如柿,津液之竭,勢將口糜起腐,此為溫熱傷陰,病後失於調理,一誤再誤,漸延虛怯,雖有良方,恐難奏效。
楓斜白芍龜板南北沙參香穀芽主地甘草鱉甲麥冬烏梅肉另以楓斛代茶恣飲之。
復診津液稍潤,舌光如故、仍守原法,望其納穀方是生機。
原方加米露、研薔衍花,仍以楓斜湯代茶。
三診津液已回,內熱頗減,既畏藥不肯服、以楓斛湯常服可也。此病若在膏粱之體或善操心機之人,決無生理,幸是農家作苦之人,平素無恩無慮,、竟得漸愈。
白話文:
[最近醫案]
一個病人,症狀用廣藿香、嫩蘇梗、宋半夏、飛滑石、桔梗、佩蘭葉、淡豆豉、新會皮、生米仁、佛手等藥物治療。
復診時,病人精神清爽,發熱減輕,消瘦情況好轉,只有頸項、胸部略有不適。這是因為涼藥抑制病情,一次用藥劑量不足以完全奏效,所以繼續沿用原方,病情開始好轉。
在原方基礎上加了橘絡、茯苓、薄荷。
第三次診斷,消瘦的情況全面好轉,皮膚呈現晶瑩剔透的顏色,所有症狀都消失了。病人自覺飢餓想吃東西,但為了防止病情復發,暫時不給他吃東西,繼續沿用原方,略作調整。
這次使用的藥物有廣藿香、蘇梗、佩蘭、陳皮(炒)、白朮、茯苓、通草、宋半夏、生米仁、穀芽、桔梗,以及野薔薇花(六一散)。
張某,脾陽虛弱,命門火衰,消化不良,口淡無味,大便泄瀉,久治不愈。原因是長期嗜酒導致濕邪積聚,損傷脾陽;近期又感受暑濕,加重脾虛洩瀉;再加上年事已高,腎陽不足,如同釜底缺乏柴火,火力衰弱,無法消化水穀。而且思慮過多也傷脾,建議戒酒,好好調養身體,或許還能延年益壽。 治療用附子、吳茱萸、益智仁(炒)、白朮、縮砂仁、肉桂、乾薑、五味子(炒)、補骨脂、茯苓、枳實。
楊某,溫病久拖不治,疹子已經消退,大便也通暢,但內熱綿綿不絕,舌頭光紅,像柿子一樣,津液枯竭,眼看就要口腔潰瘍,這是溫熱病傷陰,病後調養不當,一錯再錯,導致身體虛弱,即使有好的藥方,恐怕也難以奏效。
治療用生地黃、白芍、龜板、南北沙參、香穀芽、甘草、鱉甲、麥冬、烏梅,另以楓荷湯代茶飲用。
復診時,津液略微潤澤,舌頭仍然光紅,繼續沿用原方,希望他能恢復進食。
在原方基礎上加了米露、研磨的薔薇花,仍然用楓荷湯代茶。
第三次診斷,津液已恢復,內熱明顯減輕,但病人怕藥,不肯服藥,於是囑咐他常服楓荷湯即可。這種病如果發生在飲食豐盛的人或操勞心計的人身上,很難治癒;幸好這位病人是農家勞作之人,平素很少操心,所以病情才得以漸漸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