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軒醫語》~ 素軒醫語 (13)

回本書目錄

素軒醫語 (13)

1. 五十五 《難經》傷寒有五說,與《內經》傷寒論相合

仲景本《內經》而著書,對於病名一絲不亂。中風者,春傷干風之病也。太陽中暍者,夏傷於暑之病也。風寒暑濕之化熱者,有汗為風溫,無汗為溫病,故傷寒有五:中風,傷寒,太陽中風,太陽中濕,溫病是也。仲景書與《難經》之言,亦毫無□鋙。若以四時各主一氣為說,春為風令,溫曰風溫;則夏為暑令,溫曰暑溫;不夾暑為熱病。

秋為濕令,溫曰濕溫,不夾溫曰秋溫。冬為寒令,溫曰冬溫。亦未始不可,惟氣候溫化,即可以風令為例。無汗仍名溫病,有汗仍名風溫。則秋溫、冬溫二名,可以不立。中濕、中暍上皆冠以太陽二字,是皆有發熱惡寒之證象,故惡寒未罷為傷寒,惡寒已罷有汗即風溫,無汗即溫病。則暑溫、濕溫之名,亦可不立。

熱病者,夏至後而發之溫病也。只爭時期之先後,何分溫熱之素丹,故熱病之名,亦可取銷。後人不知《說文》暍為傷暑之義,妄立陽暑之名。又不解太陽中喝之太陽二字,妄立陰暑之名。名不正,則言不順,今當本之《傷寒論》,證之《內經》,參之《難經》。撥亂名,反之於正,將後世無理取鬧之病名,一律廓清之,勿令溷我為也。

白話文:

張仲景的著作以《內經》為基礎,對疾病命名絲毫不紊亂。中風是春天受風寒所致的疾病;太陽中暑是夏天受暑熱所致的疾病。風寒暑濕化熱,則分為有汗的風溫和無汗的溫病,所以傷寒有五種:中風、傷寒、太陽中風、太陽中濕、溫病。仲景的著作與《難經》的說法也完全一致。

如果根據四季各有主氣來解釋,春天主風,溫病就叫風溫;夏天主暑,溫病就叫暑溫;不夾雜暑熱的則稱為熱病。秋天主濕,溫病就叫濕溫,不夾雜溫熱的則稱為秋溫;冬天主寒,溫病就叫冬溫。這樣說法也未嘗不可,只是氣候溫和變化時,就可以用風令(春天主風)為例。無汗的仍稱溫病,有汗的仍稱風溫,那麼秋溫、冬溫兩個名稱就可以不用了。中濕、中暑前面都冠以「太陽」二字,都是有發熱惡寒的症狀,所以惡寒未退為傷寒,惡寒已退,有汗則為風溫,無汗則為溫病,那麼暑溫、濕溫的名稱也可以不用了。

熱病,是指夏至以後發生的溫病。只是爭論發病時間的先後,何必區分溫熱的本質呢?所以熱病這個名稱也可以取消。後人不懂得《說文解字》中「暍」是傷暑的意思,妄立「陽暑」這個名稱;又不理解「太陽中暑」中的「太陽」二字,妄立「陰暑」這個名稱。名稱不正,言論就不順暢,現在應該以《傷寒論》為本,以《內經》為證,參照《難經》,撥亂反正,將後世無根據的疾病名稱全部清理乾淨,不要讓這些混亂的名稱迷惑我們。

2. 五十六 假定人體有抗溫抗涼抗寒抗熱四種素力

居熱帶者,終年燠蒸,淡若忘焉。居寒帶者,畢歲凜冽,習若性焉。居溫帶者,溫涼寒熱備受。有比較,斯感異焉。就理想推測,不能不假定人之體功,蘊有抗溫、抗涼、抗寒、抗熱之四種素力,能與外溫、外涼、外寒、外熱相適應者,亦應有之邏輯也。抗溫者,命之曰肝木。

抗涼者命之曰肺金。抗寒者,命之曰腎水。抗熱者,命之曰心火。此皆所謂符號,所謂名也。莊子曰,名者實之賓。豈可執著乎?春風扇微和,萬象盡昭蘇,常人皆覺天氣順適,心曠神怕;病者獨感鬱悶不堪,體疲氣結,醫者曰,此肝木為病也。豈真肝中有植物體之木乎?言外之意,不過曰體功不能與春溫之氣相適應已耳。

其肺金病、心火病、腎水病之理准此。故醫家言春傷於風,風氣通乎肝。夏傷於暑,暑氣通乎心。乃至秋傷、冬傷,通肺、通腎云云,皆不得以詞害意。然觀傷暑之病,多因人體心臟衰弱而起,所謂脈虛身熱,得之傷暑。言脈虛,即指心臟衰弱也。則符號中又未嘗不含有實義。

此固有賴於讀者之以意逆志已。然則木金水火,為春秋夏冬之代詞。春秋夏冬,為溫涼寒暑之代詞。肝肺心腎諸經病,及所謂風動,金囚,水竭,火衰諸語,皆為體功衰弱,不能與氣溫相抗相適之代詞。五行之說,今人皆以為幼稚之空談。然苟能不著跡象以為說,此中固含有真諦,則吾所敢昌言者也。

白話文:

住在熱帶的人,終年濕熱,久了就習以為常;住在寒帶的人,一年到頭寒冷,也習慣成自然。住在溫帶的人,一年四季溫涼寒熱都會遇到,有了比較,就會感受到其中的差異。根據理想的推測,我們不得不假設人體機能內在蘊含著抗溫、抗涼、抗寒、抗熱四種力量,能夠適應外界的溫、涼、寒、熱。這也是符合邏輯的推論。

將抗溫的力量比喻為肝木,抗涼的力量比喻為肺金,抗寒的力量比喻為腎水,抗熱的力量比喻為心火。這些都只是比喻、名稱而已。莊子說:「名,是實體的附著」,我們不應過於執著於這些名稱。

春天微風和煦,萬物欣欣向榮,一般人都覺得天氣舒適,心情舒暢;但病人卻感到鬱悶難受,身體疲倦,氣血凝滯。醫生會說這是肝木有病。難道肝臟裡面真的有植物一樣的木頭嗎?其實這句話的意思,只是說人體機能無法適應春天的溫暖氣候而已。

肺金、心火、腎水生病的道理也是如此。所以醫生說春天受風寒會傷肝,因為風氣會影響肝;夏天受暑熱會傷心,因為暑氣會影響心;秋天受寒,冬天受寒,會影響肺和腎,等等。這些說法,都不要被文字表面所迷惑,而忽略了其真正含義。

但是,觀察中暑的病人,多半是因為心臟衰弱引起的,所謂「脈虛身熱,得之傷暑」,「脈虛」就是指心臟衰弱。所以這些比喻中,也並非完全沒有實際意義。

這需要讀者用心去體會。總之,木、金、水、火是春、秋、夏、冬的代稱;春、秋、夏、冬是溫、涼、寒、暑的代稱;肝、肺、心、腎等經絡的疾病,以及所謂的「風動」、「金囚」、「水竭」、「火衰」等說法,都是人體機能衰弱,無法抵抗氣溫變化的代稱。

現在很多人認為五行學說幼稚空洞,但如果能不拘泥於表面的象徵意義去理解,其中確實蘊含著真理,這是我敢大膽提出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