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軒醫語》~ 素軒醫語 (10)

回本書目錄

素軒醫語 (10)

1. 四十二 少陽厥陰表裡之關係

凡病機向表向上者為順,反是則逆。太陽為病,邪在表在上也。誤而強下之,氣猶上衝者,可仍與桂枝湯。陰經有汗法,脈微浮為欲愈,皆此理也。無他,下甚於上,里深於表故也。太陽與少陰,陽明與太陰,其相互關係,前已論及。

今更就少陽厥陰之關係,約略言之,此二經之病,非所謂肝膽相火之病,即神經病乎?然亦少陽輕而厥陰重,則邪在上在表者,淺於邪在下在裡故也,故厥陰有下利證,少陽只有嘔證。《內經》曰: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此嘔吐即指少陽,此下注即指厥陰。少陽之熱,即用小柴胡轉而出之。

厥陰之熱,須用白頭翁清之。仲景之書,與《內經》相發,此亦其一端也。唐容川、張壽甫詮滯下,主平肝清火,此誠得之。又厥深熱亦深之在厥陰,與厥逆亡陽之在少陰,二者迥異。此厥深熱亦深,即《內經》屬熱之旨也。大論云:四逆厥者,不可下之。又云:厥應下之。

此二條中,自相矛盾。治《傷寒論》者,多視若無睹。竊謂前條冠以四逆二字,是指明少陰之四逆,不可與厥陰相混也。厥陰與少陽,既互相表裡,使病人抗力強盛,即能由厥陰出少陽,故厥陰篇有胸脅煩滿,面赤、汗出而解之文。有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之語。叔和知其然也,故於此二經,錯綜編之。

至陽明篇云: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而小柴胡證全文,則在太陽篇。少陽篇不錄一方。亦以少陽為遊部,關涉各經故也。後人取小柴胡脈證匯移少陽篇中,轉失仲景變化錯綜之妙。

白話文:

疾病的病理變化趨向體表向上為順利發展,反之則為逆轉。太陽經生病,邪氣在體表在上。如果錯誤地使用下瀉的方法治療,而氣機仍向上衝,則仍然可以使用桂枝湯。陰經有汗的現象,脈象微弱浮大表示病情將要痊癒,這都是這個道理。原因是下焦的病症比上焦嚴重,裡層的病症比表層嚴重。太陽經與少陰經,陽明經與太陰經之間的相互關係,前面已經論述過。

現在進一步討論少陽經與厥陰經的關係,簡單來說,這兩經的疾病,如果不是肝膽相火引起的疾病,就是神經系統疾病。但少陽經的病症較輕,厥陰經的病症較重,是因為邪氣在上在表較淺,邪氣在下在裡較深。因此厥陰經有下痢的症狀,少陽經只有嘔吐的症狀。《內經》說:各種嘔吐酸腐,突然下注腹痛,都屬於熱證。這裡的嘔吐指的是少陽經,下注指的是厥陰經。少陽經的熱證,可以用小柴胡湯疏散解熱。

厥陰經的熱證,則需要用白頭翁湯清熱瀉火。張仲景的《傷寒論》與《內經》互相印證,這就是一個例子。唐容川、張壽甫闡述治療下焦滯塞,主要方法是平肝清火,這確實是正確的。此外,厥陰經深層的熱證與少陰經的厥逆亡陽是完全不同的。這種厥陰經深層的熱證,就是《內經》所說的熱證。 《傷寒論·大論》說:四逆厥證,不能使用下瀉法。又說:厥證應該用下瀉法。

這兩條記載互相矛盾。許多研讀《傷寒論》的人都忽略了這一點。我認為,前一條記載冠以「四逆」二字,是指明少陰經的四逆證,不能與厥陰經混淆。厥陰經與少陽經互相表裡,如果病人的抵抗力強盛,就能從厥陰經轉移到少陽經,所以厥陰經的篇章中有胸脅煩滿、面紅、出汗而痊癒的記載。有嘔吐伴隨發熱的,用小柴胡湯治療。王叔和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在這兩經的論述中,將它們交錯編排。

至於陽明經的篇章說:嘔吐很多,即使有陽明經的症狀,也不能攻邪。而小柴胡湯的全文,卻在太陽經的篇章。少陽經的篇章沒有收錄一方劑,也是因為少陽經是遊走之經,與各經都有關係。後人將小柴胡湯的脈證移到少陽經的篇章,反而失去了張仲景變化錯綜的妙處。

2. 四十三 太陽為天,無所不冒

《難經》言傷寒有五。溫病、熱病濕溫亦屬之者。以溫熱之分別,只先夏至後夏至有異,非溫病外別有熱病也。溫而夾濕,即謂之濕溫。此三種病,初起皆見惡寒頭痛等證,即皆由太陽傳變,故皆可謂之傷寒。觀仲景立方,不待太陽用表藥,他經亦有用表藥者,可見他經皆無不關涉太陽,良以太陽者,人身之天,無所不冒者也。一切外感,第一步必先及太陽,故傷寒有五也。

柯韻伯言六經各有表證,章太炎謂為能見其大。竊謂非是,當言六經皆與太陽有關涉耳,乃清代葉天士謂溫邪首先犯肺,吳鞠通謂溫病始手太陽,此皆誤也,坐不知太陽受邪,氣管支必現卡他性catarrhal固不得見咳喘,即謂病灶在肺也。

白話文:

《難經》提到傷寒有五種,溫病、熱病、濕溫都屬於其中。溫病和熱病的區別,只在於夏至之前和夏至之後有所不同,並非溫病之外還有另一種熱病。溫病夾雜濕邪,就稱為濕溫。這三種病,初期都出現惡寒頭痛等症狀,都是因為太陽經脈傳變所致,所以都可以稱為傷寒。觀察張仲景的處方,並非一定要在太陽經脈階段使用發汗解表藥,其他經脈也會有使用解表藥的情況,可見其他經脈都與太陽經脈相關聯。因為太陽經脈是人體的天,無所不包,一切外感邪氣,第一步必定先侵犯太陽經脈,所以傷寒才會分為五種。

柯韻伯說六經各有表證,章太炎認為這能看出其大要。我認為這說法不對,應該說六經都與太陽經脈有關聯。清代葉天士認為溫邪首先侵犯肺部,吳鞠通認為溫病始於手太陽經脈,這些說法都是錯誤的,因為他們不知道太陽經脈受邪後,氣管支氣管必定先出現卡他性炎症,所以才會出現咳嗽喘息等症狀,而誤以為病灶在肺部。

3. 四十四 陽明為地,無所不歸

前節言太陽為天,無所不冒。乃從《內經》、《難經》及《傷寒論》悟出者。今此將言陽明為地,無所不歸。陽明篇云:陽明居中,土也,無所復傳,即其義也。故仲景諸承氣,非直用諸陽明,即陰經亦時用之。亦以陰經溜府,即為轉屬陽明故也。《內經》「中陰溜府」之說,為自來所不知,獨陸九芝知之。

又案陽明主肌肉,故有形質。太陽主衛外,但表能力。嚴幾道先生曰:凡力皆乾也,凡質皆坤也。《易》注曰:道具於陰而行於陽。然則亦可云,形具於陽明,而行於太陽已。故所謂急下存陰者,亦必指陽明而言,方有意義也。自葉、吳用滋膩為養陰,舉世感之。於是死於大小定風珠一類方藥者,不知凡幾。

豈特席姓七案也哉。

白話文:

上一段提到太陽經如同天空,無所不至。這是根據《內經》、《難經》和《傷寒論》的理解所得。現在要說明陽明經如同大地,萬物歸宿。陽明經的篇章說:「陽明經居於中焦,屬土,不再傳遞到別的經脈」,這就是它的意思。所以張仲景的承氣湯等方劑,不僅用於陽明經的病症,有時也用於陰經的病症,因為陰經的病邪最終會歸屬於陽明經。《內經》中「中陰溜府」的理論,以前很少人了解,只有陸九芝知道。

此外,陽明經主宰肌肉,所以有形質;太陽經主宰衛氣,只有表面的能力。嚴幾道先生說:凡是力量都屬於乾卦(陽),凡是物質都屬於坤卦(陰)。《易經》注釋說:器具依靠陰而運行於陽。那麼也可以說,形質存在於陽明經,而運行於太陽經。所以所謂「急下存陰」的方法,也必須指向陽明經才有意義。葉天士、吳鞠通用滋膩之品來滋陰,世人深受其影響,因此死於服用大小定風珠等藥方的人,不知凡幾,豈止席姓七個人這麼少呢?

4. 四十五 覆按「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九字,為指溫病而吉,並申斥倡「跳出傷寒圈子」說者之謬

陽明篇曰: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陸九芝以為此「太陽」二字,非指六經之太陽,乃言其人未病時,津液素虧而陽王也。近人張山雷氏曾本此說為文造論。吾□者亦贊其新異可喜。然太陽少陽,為本論中經脈之專名,從未有例外,謂此處獨否,於義究似未妥。今見尤在涇注此條云:以其人胃陽盛,脾陰不布,於是太陽受邪氣,陽明已成內實。

又注「始雖惡寒,不久自止」條云:始雖惡寒,不久自止,豈若太陽始終惡寒者。余乃推捲起曰:有是哉。所謂太陽陽明者,指溫病而言也。尋太陽篇云: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此與陽明篇數節皆遙遙相對。昭者發膝矣。蓋太陽方受外邪,轉瞬即屬陽明,此為溫病初起之真相。

若傷寒,則八九日尚有在太陽者。良以外溫既高,皮毛自呈不抵抗狀態。故由太陽轉陽明,不旋踵也。況胃陽素盛,脾陰素虧乎。是則陸張之說,雖有未妥處,亦未始不與尤說相通。且胸中者,太陽之部位,心肺之所居,肺合皮毛,故肺亦為太陽之裡。

皮毛疏泄既失職,於是反應職能,悉集於肺經,輕則現氣管加答兒Catarrhal重則現氣管支加答兒,乃至現肺加答兒,顧吳之徒,乃曰,溫病首先犯肺,不知犯肺之先,因曾先犯太陽也。彼輩又以為溫病久在肺胃,不傳他經,以此與傷寒別異。不思大論云:陽明居中,土也,無所復傳。

不論傷寒溫熱雜病,無不如此,此緣太陽表病失抵抗,即進而入肺入胃,故謂之太陽陽明也,猶言太陽受邪,轉入陽明之後,而太陽里證,仍自存在云爾。至如柯韻伯云,肝膽為發溫之原,是少陽厥陰亦可病溫矣,安得謂只在肺胃哉?故倡跳出傷寒圈子者,吾見其將傷足折脛也。

白話文:

陽明篇說:「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陸九芝認為這裡的「太陽」不是指六經的太陽經,而是指患者體質原本津液不足,陽氣旺盛。近代張山雷也以此為根據寫文章論述,我當時也覺得這個說法新穎可喜。但是,「太陽」、「少陽」在《傷寒論》中都是經脈的專有名詞,從來沒有例外,說這裡獨特例外,似乎在道理上不太妥當。現在看到尤在涇對這條的註解是:因為患者胃陽盛,脾陰不能布散,所以太陽經受邪氣,陽明經已經內實。

他又註解「始雖惡寒,不久自止」這條說:一開始雖然惡寒,不久就自己停止了,這不像太陽病始終惡寒。我於是翻來覆去思考,覺得:確實如此!所謂「太陽陽明」,是指溫病而言。看看《太陽篇》:「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這與《陽明篇》好幾處都遙相呼應,真相大白了。因為太陽經剛受到外邪,轉瞬間就屬於陽明經了,這就是溫病初期真正的樣子。

如果是傷寒,則八九天還有停留在太陽經的。這是因為外溫已經很高,皮膚毛髮已經呈現出不抵抗的狀態。所以從太陽轉入陽明,很快就會發生。況且胃陽本來就盛,脾陰本來就虧虛。所以陸九芝和張山雷的說法,雖然有不妥當的地方,但也並非與尤在涇的說法完全不通。而且胸中是太陽經的部位,是心肺所在的部位,肺與皮毛相通,所以肺也是太陽經的裡。

皮毛的疏泄功能失職,於是反應的機能都聚集在肺經,輕則出現氣管炎,重則出現支氣管炎,甚至出現肺炎。顧吳一派的人卻說,溫病首先犯肺,不知道犯肺之前,是因為先犯了太陽經。他們又認為溫病久留肺胃,不傳其他經脈,以此與傷寒區別。他們沒有想到《傷寒論》說:「陽明居中,土也,無所復傳。」

無論傷寒、溫熱雜病,都是這樣,這是因為太陽表病失去了抵抗力,就進而入肺入胃,所以叫做「太陽陽明」,也就是說太陽經受邪氣,轉入陽明經之後,而太陽經的裡證,仍然存在而已。至於柯韻伯說,肝膽是發溫的根本,也就是少陽、厥陰也可以得溫病,怎麼能說只在肺胃呢?所以那些主張「跳出傷寒圈子」的人,我看他們是要把自己的腳和腿都弄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