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一中

《裴子言醫》~ 卷之四 (10)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10)

1. 卷之四

雖然竅非徒竅,有妙存焉,妙者何?昔人有言,竅是中而妙是一,若知竅而不知妙,猶知中而不知一。蓋一生乎中,有中定有一。一即執一之一,一貫之一,歸一之一,守一之一。執一者,以其中之一,而執之也。一貫者,以其中之一而貫之也,歸一者,以其中之一而歸之也。

守一者,以其中之一而守之也。伏羲氏之河圖,而虛其中者,先天也,乃吾身祖竅之中也(此未發之中,所謂元神是也)。即孔子謂先天而天勿違;老子謂無名天地之始;釋氏謂茫乎無朕,一片太虛;道家謂一點靈光,露出端倪;神禹氏之洛書,而實其中者,後天也,吾身租竅之一也(此已發之和,所謂元氣是也)。即孔子謂後天而奉天時,老子謂有名萬物之母也。

夫河圖中矣,中而未始不一。洛書一矣,一而未始不中。中不離乎一,一不離乎中,豈非無為之神機,精微之妙道與!故曰:多言數窮,不如守中。丹書萬卷,不如守一。修身至要,在乎守中抱一而已。守中者,守此祖竅之中也。抱一者,抱此祖竅之一也。蒙莊所謂南海之倏。

北海之忽,口遇於混飩之鄉也。修身之士,不明此竅,則真息不住,而神化無基,大丹不結,須知此竅,是個性命根原,無形相,無方所,無聲臭,不可以有心守,不可以無心求。有心守之,則著相。無心求之,則落空。先師或曰:「空洞無涯是玄竅,知而不守是工夫。」斯得之矣。

語鶴李子云:不知《易》者不可與言醫,《易》中太極、無極,陰陽之理,即吾人性命之根也。

白話文:

[卷之四]

雖然穴道並非只是單純的穴道,其中卻蘊含著奧妙。這奧妙是什麼呢?古人說過,穴道是「中」,而奧妙是「一」。如果只知道穴道而不知道奧妙,就如同只知道「中」而不知道「一」一樣。因為「一」生於「中」,有了「中」就一定有「一」。「一」就是執著於「一」、「貫通」於「一」、「歸於」 「一」、「守護」於「一」。執著於「一」,是用「中」的「一」來執著它;貫通於「一」,是用「中」的「一」來貫通它;歸於「一」,是用「中」的「一」來歸於它;守護於「一」,是用「中」的「一」來守護它。伏羲氏的河圖,以虛空代表其中心,那是先天之炁,就是我們身體祖竅的中心(這未發育的中心,所謂元神也)。正如孔子所說「先天而天勿違」;老子所說「無名天地之始」;佛教所說「茫乎無朕,一片太虛」;道家所說「一點靈光,露出端倪」。而神禹氏的洛書,則以實體代表其中心,那是後天之炁,就是我們身體祖竅的「一」(這已發育的和,所謂元氣也)。正如孔子所說「後天而奉天時」;老子所說「有名萬物之母也」。

河圖以「中」為核心,但「中」之中從未離開過「一」;洛書以「一」為核心,但「一」之中從未離開過「中」。「中」不離「一」,「一」不離「中」,這豈不是無為而成的神奇機制,精微奧妙的道理嗎!所以說:多說多錯,不如守住「中」;讀萬卷丹書,不如守住「一」。修身最重要的,就在於守住「中」而抱持「一」。守「中」就是守護這個祖竅的中心;抱「一」就是抱持這個祖竅的「一」。莊子所說的南海的倏,北海的忽,在混沌之鄉相遇,也正體現了這一點。修身的人如果不明白這個穴道,真氣就無法停留,神化就沒有基礎,金丹就無法結成。必須知道這個穴道,是性命根本,無形無相,無處不在,無聲無臭,不能用心去守,也不能不用心去尋求。用心去守,就會執著於現象;不用心去尋求,就會落空。老師曾經說:「空洞無涯是玄竅,知道卻不去守就是工夫。」這樣就得到了。

李子(李道純)說:不懂《易經》的人,不能和他談醫術。《易經》中的太極、無極,陰陽的道理,就是我們人性命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