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一中

《裴子言醫》~ 卷之四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6)

1. 卷之四

春時木氣司天,則四方皆溫。夏時火氣司天,則四方皆熱,夏秋之交,土氣司天,則四方皆濕,秋則皆涼,冬則皆寒,民病往往固之。但當因其四時寒熱燥濕之氣,而治之可矣,何必拘其年歲之支幹哉?雖然,此又論其病之常也有如此,而至於病之變者,並不可拘於四時寒熱與燥濕之氣也。

一人患嘈雜噁心,吞酸吐嘔,而兼頭眩耳鳴,恍惚不寐。延余視之,診其脈則洪而滑,右關尤甚,曰此痰證也。腹中時作飢,飢即食,食即太甚,曰痰火作飢也,不可與之太甚。其家不信,以為多食可以病愈。夫食而致死者固多,則在醫;貪食而致死者不少,責在己。不知古人有言曰:痰病數十日不吃,亦不餓死,何也?蓋謂受痰之累,賴痰之養也。

縱或覺餓多是痰火致嘈,必不得已,須略與食,萬勿多食,後不見反復,漸漸再進。今半日間,連與之數餐,餐便縱恣,安得不填塞胸中,夾痰飲,而發昏迷、眩暈之候乎?多食又未免食積作痰,至不可救,慎之,慎之。此後當宜痛改前轍,加慎調理,不數日,必漸而安。倘不改前轍,仍不慎謹,請勿復敢見矣。

夫虛勞證治,余已盡詳三卷中矣,更庸何贅?唯是世之行醫而不善醫者,但用養血滋陰之藥,不知變通,以夭人而勿恤,深切痛悼,不得不擄丹嘔血,再為來者言之。夫虛勞病,未嘗非陰血虛也,雖聖人復起,亦未嘗不謂陰血虛也,是則生熟地黃、當歸、知母、玄參、天、麥門冬諸藥,豈曰無功。舉世遵而行之,豈曰不可。

但此等之藥,既寒涼,又濡潤,在脾胃未衰,水穀未減之時,用此治標則可。若至多服久服,未有不伐脾胃生化之源,而為水穀減餐者矣。(多服久服,漸至真水遏郁,不能生脾土,補腎不若補脾,予謂亦須加運行之藥。)《素問》曰:血乃水穀之精,生化於脾。又曰:脾為至陰,人之陰虛乃脾虛也。

脾土一虛,則生化之源竭,何能運行水穀而成陰血乎?本欲養血,適以損血,本欲滋陰,適以損陰,是無異與陰柔巽順之輩相朝夕;似乎德我,而溺情既久,隱受其禍而不知矣。(女子小人,甚矣,不可近也。)然則治之將奈何?惟於初起時,急急早灸膏肓等穴,為上策耳。

外此,則絕房室,息妄想,戒惱怒,節飲食起居,以助火攻之不及。一少怠焉,脈旋數矣,脈數則火有進而無退,載血而上行矣,鑠金而咳嗽矣,蒸骨消肌,汗泄不止,動作皆衰矣。縱有良工,曷克為也。語曰:勞證之脈,五至以外者不治。又云:當治於微病之初,莫治於已病之後,厥有旨哉。

至夫藥也,一言可蔽,王太僕所謂壯火之主,似鎮陽光是也(陰虛有二,有陰中之水虛,宜用六味等丸。有陰中之大虛,宜用八味等丸。近且有用八味加參等料,煎膏服而愈者。)。陽光者,火也。水主者,陰也。陰不足則邪火熾,故必壯其主以鎮之。六味等丸,其要藥也。

白話文:

[卷之四]

春天木氣主宰,天下皆溫暖;夏天火氣主宰,天下皆炎熱;夏秋交替,土氣主宰,天下皆潮濕;秋天則涼爽,冬天則寒冷,百姓的疾病往往因此而產生。只要根據四季寒熱燥濕之氣來治療就可以了,何必拘泥於年歲的干支呢?雖然,這是論述疾病的常態,但對於疾病的變化,就不能拘泥於四季寒熱燥濕之氣了。

一個人患有嘈雜噁心,吞酸嘔吐,並且伴隨頭暈耳鳴,神志恍惚,失眠。請我診治,診脈發現脈象洪大而滑利,右關脈尤甚,我說這是痰證。腹部時而感覺飢餓,飢餓就吃,吃了又過量,我說這是痰火導致的飢餓,不能讓他過量飲食。他家人不信,認為多吃可以治好病。其實,因為飲食而致死的人很多,責任在醫生;因為貪吃而致死的人也不少,責任在病人自己。不知道古人有句話說:痰病患者數十天不吃東西,也不會餓死,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受痰的困擾,卻又依靠痰來維持生命。

即使感覺餓了,大多也是痰火引起的嘈雜,實在忍不住,只能少量給他吃,絕對不能多吃,之後如果沒有反复發作,再慢慢增加食量。現在半天時間,就連續給他吃了好幾頓,每頓還放縱飲食,怎麼能不堵塞胸中,夾雜痰飲,而出現昏迷、眩暈的症狀呢?多吃又容易導致食積化痰,到時候就不可救藥了,要謹慎,要謹慎!以後應該痛改前轍,更加謹慎調理,幾天后,病情就會慢慢好轉。如果還是不改,仍然不謹慎,那就請不要再來找我了。

至於虛勞的證治,我已經在前面三卷中詳細闡述了,還需要贅述什麼呢?只是世上的醫生不善於行醫,只用補血滋陰的藥物,不知變通,導致病人夭亡而不自知,我深感痛心,不得不再次嘔心瀝血地為後人說明。虛勞病,根本就是陰血不足,即使聖人復生,也不會否定陰血不足這個診斷,所以熟地黃、當歸、知母、玄參、天冬、麥門冬等藥,豈能說沒有療效?全世界都這麼用,豈能說不可行?

但是這些藥物,既寒涼又滋潤,在脾胃未衰,水穀未減的時候,用這些藥來治標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服用過多,服用時間過長,沒有不損傷脾胃生化之源,導致水穀減少的。 (服用過多過久,漸漸地真水鬱結,不能滋生脾土,補腎不如補脾,我認為還需要加入行氣運化的藥物。)《素問》說:血是水穀的精華,生化於脾。又說:脾是至陰之臟,人體陰虛就是脾虛。

脾土一虛,生化之源枯竭,怎麼還能運化水穀而生成陰血呢?本來是想養血,結果反而損傷了血;本來是想滋陰,結果反而損傷了陰,這無異於與陰柔順從的人朝夕相處;好像在幫助我,但感情深厚之後,卻暗中受到傷害而不自知。(女子性格柔弱,非常厲害,不可親近。)那麼怎麼治療呢?只有在初期,及時灸刺膏肓等穴位,才是上策。

除此之外,還要戒絕房事,去除妄想,避免惱怒,節制飲食起居,以輔助陽氣,避免陽氣不足。稍微怠慢一點,脈象就很快,脈象快則陽氣亢盛而不能收斂,血液上逆,就會灼傷肺金而咳嗽,蒸耗骨髓肌肉,汗出不止,行動都衰弱了。即使有高明的醫生,也無能為力。俗話說:勞證的脈象,五至以上者不治。又說:應該在病初就治療,不要等到病重了才治療,這話很有道理。

至於藥物,一句話就可以概括,王太僕所說的壯火之主,就像鎮壓陽光一樣(陰虛有兩種,一種是陰中之水虛,應該用六味地黃丸等。一種是陰中之大虛,應該用八味丸等。最近還有人用八味丸加人參等藥材,煎成膏服用而痊癒)。陽光,就是火;水主,就是陰。陰不足則邪火熾盛,所以必須壯其主以鎮壓它。六味地黃丸,就是主要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