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子言醫》~ 卷之四 (8)
卷之四 (8)
1. 卷之四
或以正,或以奇,以授兵尾其後,或先鋒銳其始,與醫之正治、奇治、先後劑,輕重法何異焉。且無恆者,不可以作醫,兵之貴信也。無活人心者,不可以作醫,兵之貴仁也。醫不可以執方,兵之貴智也。醫不可以貪利,兵之貴義也。急攻之,急下之,急補之,兵之貴勇也。
器械不精,以其卒予敵也,藥品可不精製乎?部伍不整,以其將予敵也,立方可不嚴整乎?君不擇將者敗,醫不可不擇也。閫外不專者敗,醫不可以不任也。忿兵者敗,驕兵者敗,印刓忍予者敗,醫獨可忿,可驕、可吝否也?病在此而治在彼,無過之地,妄加斬伐也。有是病而用是藥,王師所至,勿犯秋毫也(使裴子而登壇,必能料敵制勝,指揮如意,斷非徒讀父書者。)。
執一不通,趙括之讀書也。一治有五,孫子之用兵也。有一、二味成一方者,武穆之以寡御眾也。有一、二十味成一方者,淮陰之多多益善也。有半劑、或一劑而愈者,武之西伐會朝清明也。有數十劑,或百劑而愈者,周之東征三年始得也。以至於占風象、度地勢,察人心,與醫之審地,宜先歲氣,望聞問切,均不可以岐視者,用藥與用兵同有如此。雖然,兵家之虛者,則示之以實,實者則示之以虛。
與醫之虛者實之,實者虛之其理相似。而兵家之虛者,示之以虛,實者未之以實。尤為制勝之妙算(論至此始全)。而醫家之虛者虛之,實者實之,則敗不旋踵,何也?兵家之所謂虛者,兵食不足也,在我之無氣虛也。所謂實者,兵食足也,在我之無氣實也(此論發人未發),醫家之所謂虛者,元氣虛也,所謂實者,邪氣實也。邪氣者,譬之兵家之敵人,非在我者也,此其所以異也。
用藥與用兵之不同又如此。今之不知醫者,固不知如用兵之說,知如用兵之說者,亦但曰醫之不可輕用耳,孰知醫之與兵有同異,一至於此也!故曰:善將兵者,而後可以語醫,識虛實者,而後可以語醫。
有客過余而問之曰:一大病久虛人,容顏黃瘁,飲食減餐,兩足浮腫,已半歲,氣虛下陷無疑矣。連進補中益氣湯,反致脅滿胸膨,嘔噦不能食,則奈何?余曰:據子所言,是誠氣虛下陷之病矣,補中益氣湯,亦誠對病之藥矣。服之而病反劇者,徒遵章句中,所謂不足者補,下陷者升耳。
不思古人立教,言有盡而意無盡。雖言不足者補,而不足之中,未始不兼有餘,病於此而溫補焉,則不足者未補,而有餘者日必熾矣(喚醒多少)。雖言下陷者升,而清氣下陷者,未必絕無濁氣之在上,於此而漫升焉,則清氣未升,而濁氣已先橫矣。子之所用升補而反劇者,大率近是。
客曰:何以知其不足中之有餘,清氣上之濁氣耶?曰:有證之見於外而知之耳。夫證之見於外者,如噁心,膨滿,痰嗽,喉疼,腹痛作瀉,與飲食有妨之類是也。此即所謂有餘之病,兼在上之濁氣也。外補之法,便須酌量而施之。(真是無隱不照,裴子胸中有秦鏡。)然此乃見證之顯者,至有證雖見而實隱,卻又難察也。
白話文:
[卷之四]
醫者治病,如同將帥用兵,皆有正奇之法,先後輕重之術。行醫沒有固定的模式,如同用兵講求信義。医者必須有仁心,如同將領重視仁義;医者不可死板執著於方劑,如同將領需有智慧;医者不可貪圖利益,如同將領需有操守;医者需果斷治療,如同將領需要勇猛。
醫療器械不精良,如同軍隊器械簡陋,會使士兵戰敗;藥品不精製,如同軍隊部署混亂,會使將領失利。選擇醫生如同選擇將領,不可不慎;醫生必須有擔當,如同將領需有責任心;醫生不可輕易動怒、驕傲或吝嗇,如同將領不可輕易發怒、驕傲或猶豫不決。如同在錯誤的地方用兵,醫生也需謹慎診治,切勿誤診。用藥如同用兵,需對症下藥,精準施治。如同優秀的將領能料敵制勝,優秀的醫生也能準確判斷病情。
死板地執著於一種方法,如同趙括只讀兵書不知變通;靈活運用各種方法,如同孫子用兵多變;用一兩種藥材組成方劑,如同武穆以少勝多;用十幾種藥材組成方劑,如同韓信兵多則益善;用半劑或一劑就能治愈,如同武帝西征迅速獲勝;用數十劑甚至百劑才能治愈,如同周朝東征耗時三年。醫生診斷疾病,如同將領審時度勢,都需要考慮時間、地點、患者情況等因素。
但是,用兵之法,虛則示之以實,實則示之以虛;而醫者治病,虛則實之,實則虛之,其道理相似。然而,用兵虛則示以虛,實則示以實,才能取勝。醫者若虛者虛之,實者實之,則會很快失敗。這是因為,用兵時的虛實,指的是軍糧是否充足,士氣是否高昂;而醫學上的虛實,指的是元氣是否虛弱,邪氣是否旺盛。邪氣如同敵人,並非自身的一部分,這便是醫者與將領的區別。
醫者用藥與將領用兵的不同之處就在於此。許多人不懂醫理,更不懂醫學與用兵的異同。即使了解用兵之法,也只知道用藥不能輕率,卻不知醫學與用兵的相同與不同之處如此之多。因此,只有善於用兵者,才能理解醫學;只有懂得虛實者,才能理解醫學。
曾經有位客人來向我請教:一位久病體虛的病人,面色萎黃,食慾不振,雙腳浮腫,已經半年,明顯是氣虛下陷。我用了補中益氣湯,反而導致其胸悶腹脹,嘔吐不止,這是怎麼回事?我回答說:根據你的描述,確實是氣虛下陷,補中益氣湯也是對症的藥方。但服藥後病情加重,是因為你只死記硬背書本上的“不足者補,下陷者升”的理論。
古人的醫學理論言簡意賅,但其中蘊含的道理卻是深奧的。“不足者補”,並不意味著單純的補充,因為不足之中也可能兼有餘。如果病人本身某些方面已經過盛,再用溫補之法,則會加重病情。“下陷者升”,也不意味著簡單地提升,因為清氣下陷的同時,也可能存在濁氣上逆。如果盲目升提,則清氣未升,濁氣反而更盛。你用升補之法反而導致病情加重,就是因為你沒有考慮到這些因素。
客人問道:怎麼知道不足之中有餘,清氣下陷中又有濁氣上逆呢?我說:通過觀察病人的症狀就能判斷。例如,噁心、腹脹、痰嗽、咽痛、腹痛瀉痢、飲食不耐等,都是有餘之症,也是濁氣上逆的表現。外補的方法,需要根據具體情況斟酌。但有些症狀隱蔽,不容易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