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園醫話》~ 病理學合參卷二 (1)
病理學合參卷二 (1)
1. 病理學合參卷二
(此章對於病理、病狀、診斷、治法皆連類而及,以便初學。)
研究我們這個人所以生活的道理,叫作生理學,前已說明。若是不幸害起病來,普通人住往不能明白,這病是怎麼一回事?比方身上熱度高,在病者僅能覺著發熱燒得慌,至於身體內怎麼就太熱了?這個道理必須講明白了,人才能了然,簡言之,就是教人知道病態的所以然,這就叫作病理學。本編是講的極淺近的病理,不過給初學者開個道路而已。
(本編所講,只限於習見而又重要之病症,醫者治病,最宜先將西醫病理,瞭解於心,而後參以中醫合理的說法,及從實驗得來的,中或西的特效治法及藥品,較之只知中或西醫之單純治療,收效最大,但不可以一知半解,即自命為中西兼通,自誤誤人,慎之慎之。)
白話文:
了解人體運作的原理叫做生理學,之前已經講解過了。如果不幸生病,一般人很難理解病因,例如發燒,病人只知道身體很熱,但為什麼身體會發熱呢?這個道理需要解釋清楚,才能讓大家明白。簡單來說,就是教人理解疾病的原理,這就是病理學。這一篇講的是最淺顯的病理知識,僅供初學者入門。
這篇只講解常見且重要的病症,醫生治療疾病時,最好先了解西醫病理學,再參考中醫合理的解釋,以及實驗得出的中西醫特效療法和藥物,這樣比單純使用中醫或西醫治療的效果更好。但不能只學了一點皮毛就自稱中西醫兼通,以免誤己誤人,一定要謹慎。
2. 一、熱
此熱字在一切傳染病中,為最多之病象。可是非傳染病中,亦有之。西醫每以檢溫器測驗病人之體溫(平人在攝氏表不過三十七度),凡自攝氏表三十八度以上,皆為體溫升騰之象,若至四十度五分,則為過高熱,那是最準確的測驗。按西醫說法,其發熱的原理,一為由於組織化學的機轉亢盛(就是體內脂肪及含水碳素燃燒機轉太旺)。一為由於體溫放散之障礙(就是體內所生之溫過多,放散不及,調節失宜)。
一為有害性物質,進入血液內,遂致發熱(例如產褥熱就是病菌所產生之毒素)。至於發熱之頃,在往惡寒戰慄,那是由於末梢血管收縮之結果,皮膚神經之血液突然輸入減少,所以病人自己覺著害冷,此時實際上體內已經蓄溫過多,熱度升高,所以有時皮膚或蒼白厥冷,或發赤灼熱,或手足厥冷。
白話文:
發燒是各種傳染病中最常見的症狀,但非傳染病也可能出現發燒。西醫用體溫計測量體溫,正常人的體溫不超過攝氏37度,超過攝氏38度就表示發燒,超過40.5度就是高燒,這是最準確的判斷標準。西醫認為發燒的原因有三個:一是組織化學作用過於旺盛,也就是體內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燃燒過快;二是體溫散發受阻,體內產生的熱量過多,散發不及,調節失靈;三是有害物質進入血液,導致發燒,例如產褥熱就是病菌產生的毒素引起。發燒初期,患者可能會感到寒冷發抖,這是因為末梢血管收縮,導致皮膚神經血液供應減少,所以病人感覺寒冷。但實際上體內已經蓄積過多熱量,體溫升高,所以皮膚可能會呈現蒼白、厥冷、發紅或灼熱,甚至手腳冰冷。
若是溫之放散量超過溫之產生量(解熱期),那麼就是皮膚的血管擴張充血,發汗增盛,遂復平溫(發熱原理尚多,此僅舉其一二)。然熱度太高時,往往起了神經的症狀,比方昏迷、譫語、狂妄、頭疼、痙攣(角弓反張之類俗名抽風)、尿屎失禁等,這是常見的症狀。至於熱的太久或太高,體內的蛋白質及脂肪,消耗太多,神經衰弱,往往心臟因過於衰敗,致人於死,這就是發熱的大概狀況。(不基於以上原因,亦有發熱者,宜參考神經系統障礙之說,茲從略。
)
熱的種類約分①稽留熱,②間歇熱,③弛張熱,C回歸熱,⑤消耗熱,⑥敗血熱,⑦腸窒扶斯傷寒(Typhus)熱型(以上熱型應參照病理學專書詳細分識,茲從略)七種。
白話文:
如果身體散熱的速度超過了產熱的速度,就會導致血管擴張、充血,大量出汗,最終體溫恢復正常。但當體溫過高時,常常會出現神經系統的症狀,例如昏迷、胡言亂語、狂躁、頭痛、抽搐、大小便失禁等等。如果發燒持續時間過長或體溫過高,體內蛋白質和脂肪會過度消耗,導致神經衰弱,甚至心臟衰竭而死亡。這就是發燒的大致情況。
除了上述原因外,還有一些發燒的情況可能是神經系統疾病引起的,這裡就不多說了。
發燒的類型主要有七種:稽留熱、間歇熱、弛張熱、回歸熱、消耗熱、敗血熱、腸窒扶斯傷寒熱。這些熱型的詳細區分需要參考病理學方面的書籍,這裡就不多做說明了。
至於中醫論發熱,它的理想,是極透澈,而且它分的熱之種類,非常清晰。它的治法,也非常靈妙,若與西藥比較起來,實在中醫用藥有它的特長。不過中醫退熱的藥,有時極快,有時比較緩慢一些,可是有時非用中藥不能成功。我舉一個小小的例子於下,學者可以試驗試驗,自知我不是妄下斷語了。
(民國元年冬,余在山東提法司署供職,因由德州坐火車到濟南,沿途受了奇寒。在家起身時又因事悲忿,到署後就病倒了。惡寒戰慄,頭疼身痛,尤其是頭痛欲裂,格外厲害,脈浮緊。這是真正傷寒的表證,誰也知道的。客中煎藥不便,乃服安基比林氨基比林(Aminopyrine),服下後僅僅頭覺稍輕,不多時又如前狀。一日之中服極大量之安基比林,全身症並未稍減(曾發汗)。
白話文:
中醫看待發燒,觀點非常透徹,將發燒的種類分得非常清楚,治療方法也十分靈活。與西藥相比,中藥在治療發燒方面確實有其優勢。雖然中藥退燒有時很快,有時較慢,但有些情況下只有中藥才能奏效。我舉個例子,學者可以親自試驗,就知道我並非信口開河了。
民國元年冬天,我在山東提法司署工作。當時我從德州坐火車到濟南,路上受了嚴寒。回家後又因事鬱悶,到署裡後就病倒了。我感到惡寒發抖,頭痛全身疼痛,尤其是頭痛得快要裂開,脈搏浮緊。這分明是傷寒的表證,誰都知道。當時客居他鄉不方便煎藥,我就服用了安基比林氨基比林。服下後頭部只是稍微舒服一點,沒多久就又恢復原狀。一天之內,我服用了大量安基比林,但全身症狀絲毫未減(我也試過發汗)。
余友李靜波來視,余已不能起床,伊甚驚慌(俗名夾氣傷寒)。余乃立方為羌活、獨活、防風、炙麻黃四味,生薑為引。李即為余煎藥,服下朦朧中睡去,至第二日醒後,其症若失,亦未覺出汗。李來視余,甚覺愕然,蓋伊前日目視余非僅感冒也,此例極多,凡初得之較重外感,絕非安基比林、阿斯匹林等所能治。歷經比較,千真萬確、西藥並非不靈的,不適用於此種發熱,故遜中藥一籌耳。
)
外感發熱之症,中醫約分十種。即1.表證實邪發熱,2.裏證實邪發熱(也在外皮),3.邪在半表半裏發熱,4.內外兩感發熱,5.餘邪不盡復出於表發熱,6.邪退正虛發熱,7.大熱似寒,8.大寒似熱,9.陰虛發熱,10,陽虛發熱等。茲將其病狀及治法,分述如下:
白話文:
我的朋友李靜波來看我,我當時已經無法起床,他非常驚慌,(俗稱夾氣傷寒)。我便開了羌活、獨活、防風、炙麻黃四味藥,用生薑引藥。李靜波立即為我煎藥,我服下後昏昏沉沉地睡了,第二天醒來,病症幾乎消失,也沒感到出汗。李靜波來看我,非常驚訝,因為他前一天看我時,認為我並不是單純的感冒,這種情況非常多見,凡是初得的比較嚴重的外感,絕不是安基比林、阿斯匹林等西藥所能治療的。經過比較,千真萬確,西藥並不是完全沒有效果的,但並不適用於這種發熱,所以比中藥遜色一籌。
外感發熱的症狀,中醫大約分為十種。分別是:
- 表證實邪發熱
- 裏證實邪發熱(也影響到外皮)
- 邪在半表半裏發熱
- 內外兩感發熱
- 餘邪不盡復出於表發熱
- 邪退正虛發熱
- 大熱似寒
- 大寒似熱
- 陰虛發熱
- 陽虛發熱
以下將分述各個病狀及其治療方法。
1.表證實邪發熱 ,中醫論表證發熱,是傷寒及溫病的第一步(初期)之必有症狀,若是傷寒初期的表證,必須發散,才能去病(得汗則解)。可是傷寒之表證,與溫病、瘟疫之表證,症候及治法,不能盡同,在傷寒表證初得病的時候,一二日之間,並不難認定。傷寒初起最重要的現象,就是惡寒(就是身上覺著寒冷),頭痛、項強、腰痛、腿痛、周身骨節酸痛、舌無苔、脈多浮緊、皮膚或發熱或不發熱(此時體內溫度已升高,但只用手捫,不覺發熱耳)。
無汗者居多,此證尤其易發於嚴冬天氣,(宜注意嚴冬二字)、此是極正規的初得的傷寒表證發熱(或稍有乾嘔,此是外寒束縛,感動胃氣,並非主要症候。)不可與裏證相混,用藥但治表證,嘔寒自止,若兼顧嘔吐,於發汗藥中,加以和胃順氣等藥則大錯,往往不能發汗,反致貽誤。但此嘔吐係隨惡寒一齊來,在初得之始,務須切記。
白話文:
中醫認為,表證發熱是傷寒和溫病初期必有的症狀。如果是傷寒初期的表證,必須要發散,才能治癒。但是傷寒表證和溫病、瘟疫的表證,症狀和治療方法並不完全一樣。
在傷寒表證剛開始的時候,一兩天之內,並不難判斷。傷寒初起最重要的表現,就是惡寒,也就是覺得身體很冷,還會伴隨頭痛、脖子僵硬、腰痛、腿痛、全身骨節酸痛、舌頭沒有苔、脈搏大多浮緊、皮膚可能發熱也可能不發熱(雖然體溫已經升高,但用手摸不出來)。
大多數患者沒有汗,這種症狀尤其容易發生在嚴冬。這是典型的傷寒表證發熱初期症狀(可能還伴隨輕微的乾嘔,這是外寒束縛,影響到胃氣,不是主要的症狀)。不能與裏證混淆,用藥時只針對表證,嘔吐自然會停止。如果同時治療嘔吐,在發汗藥中加入和胃順氣的藥,就會犯大錯,往往不能發汗,反而會延誤病情。但是,這個嘔吐是隨著惡寒一起出現的,在疾病初期一定要牢記。
若三五日後,惡寒漸少,嘔吐日甚,則宜審各兼症(例如頭痛、舌苔、大小便、脈象均宜考察),不可一汗再汗,致誤病機,此條應特別注意,在初得及嚴冬等季,庶不至臨症茫然,處方無據矣。真正傷寒的第一步,就是如此,治之得法,一汗而癒(所謂太陽表證)。在病者,亦只以受涼或感冒二字為病名,並不重視,殊不知可畏之傷寒,即以此平庸數味之中藥而治癒。
此時若語以醫理上之重大,生命上之危險,鮮有能知者,螢螢之火,撲滅之後,不自知其燎原之危險也。
於此有一極大之問題,即中西醫關於此點之各是其是,不肯平心靜氣比較試驗,以增長其學問是也。西醫譯傷寒病為腸窒扶斯,其唯一之科學憑據,即腸窒扶斯病菌之檢查,及一定之熱型,當然千真萬確,毫無疑義。然西醫治傷寒,除注射傷寒漿苗,傷寒血清外,其初步用藥,多用緩下,次則亦有退熱藥之應用。然其所下斷語,則為待期療法,及對症療法。
白話文:
如果過了三五天,發冷的症狀逐漸減少,但嘔吐卻越來越嚴重,就要仔細觀察其他伴隨的症狀,像是頭痛、舌苔、大小便、脈象等等,絕對不能一味地用發汗藥,以免弄錯病情。這點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剛開始發病的時候,或是在嚴冬時節,這樣才不會遇到病人時手足無措,沒有藥方可依。治療傷寒的第一步就是這樣,如果用藥得當,只要出一身汗就能痊癒,這就是所謂的「太陽表證」。而病人自己通常只覺得是受涼或是感冒,並不重視,殊不知可怕的傷寒,就是用這些看似平庸的藥物就能治好。
現在如果跟他們說這病的嚴重性,以及生命受到的威脅,很少有人能理解,就像螢火之光,滅了之後,他們自己也不知道會引發燎原之災。
這裡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中西醫對於這個疾病的理解各執己見,不肯平心靜氣地比較試驗,以提升各自的學問。西醫把傷寒病稱為「腸窒扶斯」,他們唯一的科學依據就是檢查腸窒扶斯病菌,以及特定的發燒模式,這當然是千真萬確,毫無疑問。但是西醫治療傷寒,除了注射傷寒疫苗和傷寒血清之外,一開始的用藥,大多是瀉藥,之後也會用退燒藥。然而他們對病情的判斷,卻是「等待療法」和「對症療法」。
一若既得此症,無論如何治療,必須待至四星期,始能痊癒者然。若於得病一二日間,用中藥發汗而癒者,則必謂絕非此症也。余關於此點,最所究心,自愧無細菌學之技術,不能證明余說。然余實已經過四十餘年之實驗,關於西醫對此症所持理論,發現可疑之點頗多,茲細述之,深願與當代醫壇共討論也。
此症譯名,是否根本錯誤。查中醫《傷寒論》一書,是否兼言溫病,已經議論紛紜,莫衷一是,且原書脫落舛錯,不易索解,則傷寒一書,是否專治傷寒,已成疑問。西醫譯名腸窒扶斯,(主要意旨是腸熱),然傷寒初起,只是外傷於寒,純粹實邪在表,一經發散,豁然而癒,絕不致於腸熱,必治不得法,實邪入內,其結果方為腸熱(細參各症自知,所謂熱結旁流等症)。
白話文:
如果得了這種病,无论用什么方法治疗,都必须等上四周才能痊愈。如果在发病一两天内,用中药发汗就能痊愈的,那肯定不是这种病。我对这一点研究得很深入,虽然我惭愧没有细菌学的技术,无法证明我的说法。但我已经经过四十多年的实践,发现西医对这种病的理论有很多可疑之处,现在详细说明一下,希望能与当代医界共同探讨。
这种病的翻译名称,是否从根本上就错了?查阅中医学的《伤寒论》一书,是否也谈论温病,一直争论不休,没有统一的结论,而且原书缺失错误,难以理解,那么《伤寒论》是否专门治疗伤寒,已经成了疑问。西医将这种病翻译成肠窒扶斯,(主要意思是肠热),但是伤寒初期,只是外感寒邪,纯粹是实邪在表,只要发散一下,就能豁然痊愈,绝不会出现肠热,一定是治疗方法不对,实邪内陷,其结果才会导致肠热(仔细参阅各个病症,就会明白,所谓热结旁流等等)。
當初得表證之時,絕無此症候,惟溫病初得,往往即有內熱,所以溫病之表證,絕與傷寒上列之表證不同。而且中醫治溫病之表證,亦與傷寒迥異,因傷寒初起,惡寒特甚,溫病則或微惡寒,故傷寒之惡寒,必用發汗藥,否則只用解肌之品(西醫退熱藥其副作用往往發汗,並非發汗藥)。
在溫病之表近,第一溫病的惡寒,不如傷寒之甚;第二就是頭痛的症候,亦比傷寒輕,而且多頭暈、頭脹,身痛亦比傷寒輕,舌多有滑膩白苔,而皮膚上的熱,則較傷寒在惡寒時為重。亦有有汗者,口唇多乾,口氣重濁,亦與傷寒不同。最多見者,就是兩手脈多洪大,尤其右手更顯明。
白話文:
溫病剛開始時,和傷寒的表現完全不同,不會出現傷寒那種典型的症狀。溫病初期往往伴隨內熱,所以溫病的表證跟傷寒的表證有明顯差異。
中醫治療溫病的表證,也跟治療傷寒完全不同。傷寒初期,患者非常怕冷,而溫病可能只是稍微怕冷。因此,傷寒必須使用發汗藥來治療,否則只用解肌藥(類似西醫退熱藥,但西醫退熱藥的副作用往往會發汗,並非真正的發汗藥)。
溫病的表證跟傷寒有以下不同:一是怕冷程度不如傷寒嚴重;二是頭痛症狀比傷寒輕,而且多半伴隨頭暈、頭脹,全身痠痛也比傷寒輕;三是舌苔多滑膩而白,但皮膚的熱感比傷寒初期怕冷時更重;四是有的人會流汗,但嘴唇乾燥,口氣重濁,這跟傷寒也不一樣。最明顯的差別是,兩隻手的脈搏大多洪大,尤其是右手更明顯。
這種表證,不限於嚴冬,越是春末、秋末,更所多見,此症若只用傷寒發散藥治之,多不中病(參照後列溫病及傷寒各法)。蓋傷寒與溫病,中醫論述,有極端相反之處,即傷寒是寒邪從外入,若不俟其深入,一汗而解。溫病是熱邪內伏,若不俟其熾盛,一經清涼解肌,亦可痊癒,是二症不同之點。
但治之不當,傷寒終極是因腸熱而致命,溫病終極則不必盡因腸熱而致命(溫邪逆傳卜之更危,可為明證)。然傷寒初起,可以一汗而解,溫病初起,可以清解而癒,絕不致演到腸熱,變象百出。若然則是西醫之待期療法,理由不能成立,余不知西醫譯名之腸窒扶斯,究指傷寒之腸熱言耶,抑指溫病之腸熱言耶。
白話文:
這種表面症狀,不只在嚴冬出現,在春末秋末更是常見。如果只用傷寒發散藥物治療,往往效果不佳。因為傷寒和溫病在中醫理論中截然不同,傷寒是寒邪從體外入侵,若不及時驅散,一發汗即可痊癒。溫病則是熱邪潛伏體內,若不及時清涼解熱,也能夠痊癒。這兩者是完全不同的病症。
但是治療不當,傷寒最終會因腸熱而致命,溫病最終則不必然因腸熱而致命。雖然傷寒初期可以一發汗而解,溫病初期可以清熱解毒而痊癒,但絕不會演變成腸熱,出現各種病變。如果這樣,西醫的等待療法就無法成立。我並不知道西醫的「腸窒扶斯」究竟是指傷寒的腸熱,還是指溫病的腸熱。
西醫書腸窒扶斯病名之下,往往注明即古醫書之傷寒、溫病之類,更不可不加以糾正。蓋傷寒係獨立病名,溫病亦獨立病名,絕不可二病並稱,混為一談,概稱之曰腸窒扶斯。余曾見有傷寒延長病至數月者(參看後列薛毆賓醫驗),溫病亦有延長數月者(參看後列丁姓醫驗),非但四星期不足以言待期,而且腸熱雖同,而治法迥異,究竟何者為腸窒扶斯耶?若謂二症皆腸窒扶斯症,試將中醫治傷寒之方法以治溫病,未有不大錯特錯,立誤人命者。
竊願有志此道者,專心致力,先將此兩種病液加以化驗,若皆有同一之腸窒扶斯病菌,則是中醫已有兩種治法,並非絕對待期。若以同一西藥治療此二種不同之病症,所得之結果,必須待期,則不如以中藥補西藥所不及,醫者責任所在,又何樂而不為耶。
白話文:
西醫書籍在「腸窒扶斯病」的名稱下,經常註明此病即古醫書中的「傷寒」、「溫病」之類,這一點必須糾正。因為「傷寒」和「溫病」都是獨立的病名,絕對不能將兩個疾病並列,混為一談,籠統地稱為「腸窒扶斯」。我曾經見過傷寒病延長至數月之久(可參看後面的薛毆賓醫驗),溫病也可能延長數月(可參看後面的丁姓醫驗)。不僅四個星期不足以言待期,而且雖然傷寒和溫病都有腸熱,但治療方法卻截然不同,究竟哪一個才是「腸窒扶斯」呢?如果說這兩種病都是「腸窒扶斯」,那試著用中醫治療傷寒的方法去治療溫病,必定會大錯特錯,造成誤人性命。
我懇切希望有志於此道的人,專心致志,首先將這兩種疾病的病液進行化驗,如果都含有相同的「腸窒扶斯病菌」,那麼中醫已有兩種治療方法,並非絕對要待期。如果用同一種西藥治療這兩種不同的疾病,所得到的結果必須待期,那麼不如以中藥來彌補西藥的不足,這是醫者的責任所在,又何樂而不為呢?
凡遇此二症,檢查確定後,姑且拋開科學,試以中醫中藥,分別治療之,所得成績,加以詳慎之統計,與西醫理論與治法,互相比較,倘有特別收效之證明,打破待期二字,無妨再以科學的理論,共同探討中醫中藥對此二症之收效點究竟何在?
余認為此中必含有科學的原理,今日之醫理科學,或者仍有許多未臻完善之域,亦未可知也。余治此二症,中西藥之應用。並非拘板,從未失敗。深知此二症,純用西藥,不易收功,參看後列薛姓等醫驗自明。所治各症,率皆係經過多醫之症候,其人今尚健在,不妨詢問也。
2.裏證實邪發熱 ,實邪在裏面,日子淺者,率在肺胃,稍久必至腸內,所以它的主要症候,脈多沉數(快),甚則反而全閉,外面皮膚發熱(下午尤甚),內裏頭多有咳喘,口渴煩躁,胸滿,腹痛,嘔吐,舌苔黃厚乾裂,唇焦,或鼻衄,或厥逆,大便不通(或便膿血),小便短赤(或無),譫語(侵及神經則譫語,此時表證已多不存在,不可聽病人自訴,誤認仍有表證,用藥猶疑,且以上諸症;病人不必皆備,須注意也。)此時治法,率用清熱利便之品,尤以早用瀉藥為值合病機(瀉藥最好用大黃,有它症者,(例如咳喘)亦須兼顧,內裏一清,表熱自退,切記切記。)但熱未結實,瀉藥亦有流弊,故用瀉劑宜慎重也。(脈沉實數,乃可瀉之)。
白話文:
遇到這兩種症狀時,確定後,我們暫時放下科學的方法,試著運用中醫和中藥來進行分類治療。然後,我們可以詳細審慎地統計結果,並與西醫的理論和治療方法進行比較。如果有特殊的療效證明,我們可以進一步使用科學理論來共同探究中醫和中藥在這兩種症狀上具有的療效是什麼。
我認為這些療法背後一定有科學的原理,現代的醫學理論可能還有許多不完善的領域,這也是一種可能性。在我治療這兩種症狀時,我並不會固守中西藥的應用方式,從未失敗過。我知道純粹使用西藥治療這兩種症狀,往往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後面的薛姓等醫生的案例就能說明這個觀點。我治療的各種症狀,大多都是經過多位醫生診治的症狀,這些患者現在仍然健在,可以向他們詢問治療情況。
2. 裏證實邪發熱,實邪在內部,如果時間短,通常是肺和胃的問題,時間稍長就會影響到腸道。所以這種症狀的主要表現是脈搏沈而數(快速),甚至完全閉塞,外皮發熱(下午尤其嚴重),內部有咳嗽、喘息、口渴、煩躁、胸脹、腹痛、嘔吐,舌苔黃厚乾裂,嘴脣乾燥,可能會有鼻出血,或者寒熱交替,大便不通(或便血),小便色深且短少。在這時,病人可能會有妄語(當神經受侵時會出現妄語,此時表症已經多不存在,不能僅聽信病人的主訴,誤認為還有表症,用藥時應謹慎,且這些症狀並不一定全部都有,需要留意)。在這時,治療方法通常是使用清熱利便的藥物,特別是早用瀉藥是符合病情的。然而,如果熱未凝結成實,使用瀉藥也可能有不利之處,因此在使用瀉藥時必須謹慎。對於脈沈實數的狀況,才適合使用瀉藥。
3.半表半裏發熱 ,此時脈多弦,或稍數,胸脇滿,寒熱往來,口苦,耳聾,心煩,喜嘔,口乾而不欲飲水,舌苔多滑白,或無苔。此由表證將轉入裏證之階段,中醫率用和解的方法,例如小柴胡湯等,然此種病象,為時甚暫,且不易分晰,學者宜加以注意也。
4.內外兩感發熱 ,此種熱候,溫病居多,率皆由於內有蘊熱,又值天氣變動太驟。例如春末秋深,忽然寒冷,病者早有內熱,又受外面寒氣束縛。其見症,多有頭痛,頭或脹或覺沉,微惡寒,身痛,口氣多重濁,或咳喘,舌多白苔或微黃或無苔,胸悶嘔惡,二便恆覺不利,脈或洪或緊而細,或有汗或無汗,此是內外皆有實邪,治法宜於清熱(例如連翹、雙花、竹葉、桑葉等)之中,務必加入發散解肌之品(例如防風、薄荷、豆豉、荊芥之類),但不宜用麻黃、桂枝之類耳。(或稍加瀉藥,此溫病與傷寒治法不同之點也。)內熱症甚者(例如大渴等),必重用甘寒(例如菊花、知母、花粉、石膏之類),或苦寒(例如黃芩、梔子、黃連、龍膽草之類)之品。外症重者,可再稍加辛散之品(例如於防風、薄荷之外,加薑少許之類),必得微汗方解(先注重表證),然後再注重清裏可也。(或用熟軍無妨)。
白話文:
當出現半表半裏發熱時,脈象通常弦數,胸脇部感到滿悶,寒熱交替,口苦,耳聾,心煩,想吐,口乾但不想喝水,舌苔多滑白或無苔。這表示表證正在轉入裏證,中醫常採用和解的方法治療,例如使用小柴胡湯。不過這種病症持續時間短暫,不易辨別,需要醫者仔細觀察。
內外兩感發熱多見於溫病,通常是因為體內有蘊熱,又遇上天氣驟變所致。比如春末秋深,突然變冷,病人原本就有內熱,又受到外寒的束縛。症狀包括頭痛,頭部脹痛或沉重,輕微畏寒,身痛,口氣重濁,咳嗽或喘息,舌苔白或微黃或無苔,胸悶噁心,二便不暢,脈象洪大或緊細,有汗或無汗。這是內外都有實邪,治療要清熱,比如用連翹、雙花、竹葉、桑葉等,同時還要加入發散解肌的藥物,如防風、薄荷、豆豉、荊芥等,但不能用麻黃、桂枝之類。可以適當加些瀉藥,這也是溫病與傷寒治療方法的不同之處。內熱症狀嚴重者,例如口渴不止,必須大量使用甘寒藥物,如菊花、知母、花粉、石膏等,或苦寒藥物,如黃芩、梔子、黃連、龍膽草等。外症嚴重者,可以再加些辛散的藥物,比如在防風、薄荷之外,加少許生薑等,必須出微汗才能解表,然後再注重清裡。也可以用熟軍,沒有問題。
5.餘邪不盡復出於表發熱 ,此即西醫所謂回歸熱之類,中醫書又名差後勞復。(俗名重勞)乃於大病治癒之後,忽然又覺不適,遂即皮膚發熱,脈多虛浮似數(按之無力),並有倦怠,頭痛咳嗽,嘔惡煩躁,口乾等症(不必皆備)。然病者常現十分衰弱之象,此症西醫最確之檢查,血液中必有螺旋菌。以余經驗上言之,西藥中之清涼及退熱藥(例如稀鹽酸及規尼涅鹽酸金雞納霜(Chininum hydrochloricum)),為本病最和乎有效之藥品,實有輔助中藥之奇能。醫者對於此症,須注意其屢發自汗,遂即平復熱退,隔數日反覆發熱(下午尤甚)自汗,(或有盜汗)又復常態。此時,必須注意餘熱未盡四字,但為日已久,不可再用汗下、清解、順氣、和胃等法。(如此治法,屢試不效,必誤人命,以汗下等法皆不對症也。)若以中藥之滋陰等品,補助西醫退熱之劑,率多奏效。蓋此症體雖虛弱,病乃實邪,第一要認明此乃大病後,元氣已虛,復感時邪,正氣雖虛,邪熱亦盛。與中醫所謂陰虛發熱,陽虛發熱,迥乎不同,所以此時若用攻伐之藥(例如汗,清、下法。),既所不勝(元氣已虛,不勝藥力,不但不能退熱,且易發生險象。)若用補藥,則胃氣壅塞,實邪更易熾盛,必不能適合症象,屢經試驗,實不如中西並用(西藥如稀鹽酸、苦丁枸椽酸、規尼涅等,中藥如生地、黃芩、丹皮,寸冬等。)之靈效也。(余非偏信西藥,此實經驗談,願學者深信之)老年人及平素衰弱者,屢感時邪,治法與此略同,醫者細心體認可也。茲錄最近治驗二則於下(本編醫案所載之西藥、中藥互用法,均經多年試驗,用之毫無危險,不起化學反對作用,故敢筆之於書,以告學者。但中西藥並用,非常危險,凡非本編所載一定之用法,萬不可任意濫將中西藥品互用,是為至要。)
白話文:
大病痊癒後,有些人會突然感到不適,出現皮膚發熱的症狀,脈象虛浮无力,伴隨着疲倦、頭痛、咳嗽、噁心、煩躁、口乾等症狀。患者通常表現出極度虚弱的狀態。西醫檢查會發現血液中存在螺旋菌。根據我的經驗,西藥中的清涼退热药物,例如稀盐酸和奎宁盐酸,对于这种疾病非常有效,可以辅助中藥治療。
需要注意的是,這種疾病反复发作,常常伴随自汗,热退后隔几天又会再次发热,尤其是在下午,还可能出现盜汗。此时,一定要注意“餘热未尽”四个字,但病程已久,不可再使用汗下、清解、顺气、和胃等方法。这些方法无效,反而會危及生命。
應該使用滋阴的中药,輔助西药退热,效果很好。因为患者虽然体虚,但病症是實邪,主要原因是大病之后元氣虚弱,又感染了时邪。虽然正气虚弱,但邪热依然很盛。這與中醫的陰虛發熱、陽虛發熱完全不同。因此,如果使用攻伐的藥物,例如汗、清、下法,不仅无法退热,还会造成危險。如果使用补药,会导致胃气壅塞,實邪更加熾盛,也不適合這種病症。
經過多次驗證,中西藥並用效果最好,例如西藥的稀鹽酸、苦丁枸橼酸、奎宁等,中藥的生地、黃芩、丹皮、寸冬等。我並不是偏信西藥,這是我的經驗之談,希望學習者能深信不疑。老年人和體弱者經常感染時邪,治療方法與此類似,醫生要細心體認。
我將最近治療的兩個案例記錄在下面。本篇醫案中所載的西藥、中藥互用方法,都是經過多年驗證的,安全無虞,不會產生化學反應,因此敢于寫在書中,告知學習者。但中西藥並用非常危險,除了本篇所載的特定用法,絕對不可隨意濫用中西藥品,這是至關重要的。
①孟宅幼科四歲,住西城警爾胡同二號,病已六月餘。據稱初病似瘧,屢愈屢發,最近因服中醫發汗藥,病更重,來診時,脈微細,頭髮稀落,下午潮熱,喘促,頻呼腹痛,夜不安眠而昏迷特甚,小便黃少,大便溏且極臭,好飲水,精神癡呆,有時嘔吐吞酸。檢查前服藥方,率用清解消導表散,經過多醫,已成重病。
余診斷為陰虛,仍有實邪,乃先與清瀉劑,所下大便黏稠惡臭(此孩久食羊乳)病勢稍減,繼以中藥滋陰,重用生地,令其早晚服二次,每日上午十點鐘及下午三點鐘,服西藥優規寧各一包,三日完全退熱,中間曾服重曹小蘇打(NaHCO3)三次,吞酸亦止,此症中間停藥五六日又反覆,嗣即仍照原方繼續又服中西藥二星期,完全治癒。
白話文:
孟宅的兒子四歲,住在西城警爾胡同二號,生病已經六個多月了。聽說最初病症像瘧疾,反反覆覆發作,最近因為服用中醫的發汗藥,病況更嚴重,來看診的時候,脈搏微弱細小,頭髮稀疏,下午發燒,呼吸急促,不斷喊著肚子痛,晚上睡不安穩,昏迷特別嚴重,小便黃少,大便稀軟而且很臭,愛喝水,精神恍惚,有時候會嘔吐和反胃。檢查他之前服用的藥方,都是用清熱解表散來治療,經過許多醫生治療,已經變成重病。
我診斷他是陰虛,但還有實邪,於是先給他服用瀉藥,排出的大便黏稠惡臭(這個孩子長期食用羊乳),病況稍微減輕,接著就用中藥滋陰,大量使用生地,讓他早晚各服用一次,每天上午十點和下午三點服用西藥優規寧各一包,三天後完全退燒,中間曾服用小蘇打三次,反胃也止住了。這個病症中間停藥五、六天又復發了,之後就繼續按照原來的藥方服用中西藥兩個星期,終於完全治癒。
此症以余之經驗,純用中藥滋陰,不能退熱,純用優規寧只能退熱,亦不能根本補養其已耗之津液完全收功,若以西藥補助中藥,則收效極速,本症治法最確實。且中西藥用法,均安全無危險,余敢斷言也。
②諸夫人二十餘歲,住西城武功衛二號,初病係感時邪,數月後屢治未愈,漸漸午後潮熱,咳嗽不思飲食,脈象細數,漸成虛勞。經診斷為陰虛有熱。乃令每日早跟規那丸二粒,兼服重曹、稀鹽酸、苦丁等西藥,約十餘日痊癒。此症經過數中醫治療,均未收效,特詰之。
6.邪退正虛發熱 ,此與上條病後復感實邪之發熱迥乎不同,乃大病之後(例如大吐瀉症,大瘟疫,傷寒等症),汗下攻伐太甚,或饑饉、勞役又近女色,或病勢太過,消耗氣血太多,自然而然必致變成虛怯之症,原病實邪早已絲毫不存在矣。此症現象,多有午後發熱、自汗、盜汗、精神恍惚、不寐或睡夢紛紜、或似睡非睡、恍見鬼物、(此余臨症實驗,參看後列徐君醫案)驚悸、虛煩、脈虛小微細(最要注意),或有微瀉、小便清白、口渴、皮枯色奪、睡時二目不能緊閉,且微有譫語。此症若與汗、下、涼解宣伐之劑,絕無生望,且最忌西藥退熱(例如阿斯比林、安基比林、別拉密童等一服再服,暫覺退熱,殊不知此藥多有發汗之副作用,均能令心臟驟然停止而死,可不慎歟?)此症之皮膚發熱,並不拘拘於日晡,或亦有一日之中,綿綿延延,恍如細雨濛濛,其熱不斷。(類似西醫所稱之消耗熱)愈服清涼和解之藥,其熱愈甚。醫者如遇此等症候,切須拋開病者之原始病名,(例如斑疹,霍亂,傷寒,瘟疫種種大病,皆是已往之病。)一眼看定此是虛熱。(此症之脈極可憑信(即一虛字),用中藥補養大劑,起死回生,必能大效,絕不可存餘邪未盡之心。)大凡陰虛者(注意前列各症),則於發熱之外,必有口渴枯燥之現象,以大劑六味地黃湯加減,或加重滋陰之品治之。陽虛者(注意前列各症,不必全具),則於發熱之外,必有驚悸、眩暈、下利之現象(此現象要記清此症之外,尚有前列各症也。),以大劑六君子湯加減,或稍加補陽之品(例如桂、附不可太多)治之(參、耆必重用),其效如神。至若陽虛之證,稍兼陰虧;陰虛之證,稍兼氣虛,亦可斟酌滋陰補陽之品,略與輔佐,方為圓到,不可不知。醫者臨是症,以己之靈明,運用方劑,消息陰陽,隨機應變,自能得心應手,起死回生,此中醫之特長,故特表而出之。於此有一極應注意之事,即大病之後,津液消耗,陰虧者多,故雖見陽虛證,亦不可不加入護陰之品(例如白芍、地黃等)。又有一種久病單純陽虛之證,除有全身衰弱各症外,微覺惡寒,並不發熱者,脈反洪大而虛,治亦同前,此所謂陽虛生外寒也(參看桂蘭坊張君醫案),茲錄治驗三則於下。
白話文:
根據我的經驗,單純使用滋陰的中藥並不能退燒,單純使用優規寧只能退燒,但無法補充已經耗損的津液。若配合西藥使用,則可以迅速見效。這種病症的治療方法是最確切的。同時,中藥和西藥都適用,且使用上都很安全,我可以確保這點。
第二個案例是關於一位二十多歲的女士,住在西城武功衛二號。她最初因為感染了時令邪氣而生病,經過幾個月的治療仍未能痊癒,逐漸出現下午發燒、咳嗽、不想吃東西的情況,脈搏細數,最終成為虛勞。診斷結果是陰虛有熱。我建議她每天服用規那丸兩粒,並搭配重曹、稀鹽酸、苦丁等西藥,約十餘天後痊癒。之前有多位中醫治療此症,但均未見效,因此我特別提到了這個案例。
「邪退正虛發熱」與後面提到的在病後再次受到實邪導致的發熱截然不同。這是大病後(例如大吐瀉、大瘟疫、傷寒等)由於過度的汗、下、攻伐,或是近女色、病勢過重、消耗氣血太多,導致虛弱的症狀。原本的實邪已經完全不存在。這種病症會出現午後發燒、自汗、盜汗、精神恍惚、不易入睡或夢多、似醒非醒、偶見鬼怪、驚悸、虛煩、脈搏虛小、有時會有輕微的腹瀉、尿清、口渴、皮膚乾燥、睡覺時兩眼不能緊閉,並可能有譫語。這種情況如果使用出汗、下痢、涼解等藥物,情況會更糟,而且最忌諱使用西藥退燒(例如阿斯匹靈、安基比林、別拉密童等,一服再服,只是暫時退燒,但這些藥物可能會引起心臟突然停止跳動的副作用,需謹慎)。這種病症的皮膚發燒並非僅限於下午,可能整日持續,徬彿細雨般緩慢,其熱度不減。服用清涼和解之藥,其熱度反而更強。遇到這種症狀,醫生必須放棄病人的原始病名(例如斑疹、霍亂、傷寒、瘟疫等),一眼看出這是一種虛熱症狀。使用中藥大劑量滋補,可以起死回生,效果顯著,不必擔心有餘邪未盡的問題。陰虛的人除了發熱外,還會有口渴乾燥的現象,可以用六味地黃湯加減或增加滋陰的藥物來治療。陽虛的人除了發熱外,還會有驚悸、眩暈、下利的現象,可以使用六君子湯加減或稍微添加補陽的藥物(例如桂、附不可過量),效果神妙。對於陽虛兼陰虧或陰虛兼氣虛的情況,也可以斟酌使用滋陰補陽的藥物來輔助,這樣才能全面治療。在治療這種病症時,醫生需要靈活運用方劑,調整陰陽,隨時調整治療策略,自然能夠得心應手,起死回生,這是中醫的特色。在此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大病後,陰虛的人多,所以即使出現陽虛的症狀,也不可忽略護陰的藥物(例如白芍、地黃等)。另外,長期患病的單純陽虛症,除了全身衰弱的症狀外,還有輕微的畏寒,但並不會發燒,脈搏反而洪大而虛弱,治療方式與前面相同,這是所謂的陽虛生外寒。以下是三則治療驗證案例。
①徐君住德縣二郎廟街,26歲。於南方從役,積日勞苦太甚,行役中感受時邪,軍旅之內,醫藥不便,勉強治癒。又復跋涉長途,饑餓勞苦,元氣未復,返家後復近女色,遂致病倒。初病之時,日晡發熱,不思飲食,氣喘神衰,手足逆冷,漸漸自汗失眠,精神恍惚,每一欲睡如見鬼物。
諸醫均以清熱之劑,中西並進,迄未收效,月餘病漸垂危,延余診治,見其脈象虛數無力,斷為原病時邪早已不存,純係陽虛生熱,亟以大劑參、耆、白朮、白芍、甘草等治之,約十餘劑,諸症皆退而癒。
②秦夫人住德縣南關柴市街(秦煥德君之家族),初病霍亂,治療不得法,經過四十餘日,時有吐瀉等症,漸即病重。延余診治,通身均涼,脈細微已極,似有似無,口開氣促,自汗神昏而瀉仍然,不能言語,斷為霍亂本病已成過去,目下只有陽虛欲脫,危險昧甚。急以大劑西洋參、肉桂、附子、炙耆、白芍、甘草等與之,一劑陽回,漸省人事,約十餘日痊癒。
白話文:
徐先生住在德縣二郎廟街,二十六歲。他在南方服役,長期勞苦過度,行軍途中染上時疫,軍中醫藥條件有限,勉強治癒。之後又長途跋涉,飢餓勞累,元氣尚未恢復,回到家後又縱慾過度,結果病倒了。起初發病時,下午發熱,不思飲食,氣喘乏力,手腳冰冷,漸漸出現自汗失眠,精神恍惚,每次想睡覺就感覺有鬼物出現。
許多醫生都用清熱藥物,中西醫結合治療,但一直沒有效果,一個多月後病情越來越嚴重,瀕臨死亡。我被請來診治,發現他的脈象虛弱無力,判斷原來的時疫早已不存在,純粹是陽虛生熱,便開了大量人參、黃耆、白朮、白芍、甘草等藥物治療。大約十劑藥後,各種症狀都消失,病也好了。
秦夫人住在德縣南關柴市街(秦煥德先生的家族),最初患霍亂,治療方法不當,四十多天後,仍然出現嘔吐腹瀉等症狀,病情逐漸加重。我被請來診治,發現她全身冰涼,脈象極度微弱,若有若無,張口呼吸急促,自汗神志不清,腹瀉不止,無法言語,判斷霍亂本身已經過去,目前只是陽虛欲脫,情況十分危險。我立即開了大量西洋參、肉桂、附子、炙黃耆、白芍、甘草等藥物給她,一劑藥後陽氣回升,逐漸恢復意識,大約十多天後痊癒。
此症治療頗復雜,用藥凡三變,係在光緒二十三年,因此症特危險,故至今仍能記憶,因撮其大要,附記於此,以告學者。
③張君住北京鼓樓東街,桂蘭坊經理,五十歲。於民國二十七年三月來診,自述病已經年,自覺精神衰敗,手指尖感覺過敏,例如洗手水微熱,則覺熱不可耐,且無論如何,從來不見些微之汗,每日覺冷,形寒體衰,不思飲食,時欲睡眠,氣短,視物不明,漸即病倒,不能支持,診脈洪大特甚,症脈相反,最為不利,斷為陽虛脾弱,所謂陽虛生外寒也。急以參、耆、桂、附、炮薑、白朮等大劑與服。
病有轉機,後覺全身脫皮,有如蟻行,諸症均去。亦能自然汗出而癒。此症大劑補陽,約服藥百劑,調理年餘始愈。
白話文:
這個病症的治療過程相當複雜,用藥前後共換了三次,發生在光緒二十三年,當時病況十分危險,所以至今仍記憶猶新。現在將治療過程中的重點摘錄下來,記錄在此,希望能對後來的醫者有所幫助。
張先生住在北京鼓樓東街桂蘭坊,擔任經理,年紀五十歲。民國二十七年三月來就診,他說自己患病已久,感覺精神衰退,手指尖對溫度過於敏感,例如洗手的水稍微溫熱,就覺得熱得受不了,而且無論如何,從來沒有流過汗,每天都覺得冷,體虛乏力,食慾不振,經常想睡覺,呼吸急促,視力模糊,病情逐漸加重,無法站立,脈象洪大異常,症狀和脈象相反,情況很不利,診斷為陽虛脾弱,也就是說陽氣不足導致體寒。因此緊急用人參、黃芪、桂枝、附子、炮薑、白朮等藥物,以大劑量服用。
病情有所好轉,後來感覺全身脫皮,像有螞蟻在爬一樣,其他症狀也都消失。也能自然出汗而痊癒。這個病症需要大劑量補陽,大約服用了一百劑藥,調理了一年多才康復。
7.大熱似寒 ,此是得病稍久,實邪入裏,失於攻下十餘日(當下不下),熱毒鬱結,內外閉塞,遏其陽氣,反將表面一切熱象漸漸隱去,始則四肢厥逆(手足涼也),漸涼漸往上(過肘膝皆涼,所謂熱深厥亦深也。),病者反覺惡寒而不發熱(庸醫見此症候,以為表證,投以發散之藥,殺之易於反掌。),漸次全身皆涼如冰,脈亦停閉(六脈皆無),至此已成危候。(庸醫見此以為大寒,又投以補陽大熱之藥,火上加油,其死更速。)此時診察最要之點,即在或嘔吐,或目赤,神識不清(此象多有,極應注意),鼻乾唇燥,舌黃黑(甚則舌短不能出),耳聾,或大渴(飲水即吐),小便短赤,或溺後有白粉(極應注意)沉澱,或小便不通,大便燥結,或瀉惡臭稀糞,或下血。如有以上等症(不必全有),急下之(大承氣湯之類)無遲疑。(此必審知腸熱已極,方可下之,若係溫病逆傳,邪在膻中,仍以芳香開竅為準,參看袁柳莊張姓醫驗自明。)下後內外陽氣二透,立時大熱真象(例如煩渴發熱)次第發現,再以熱病治法,萬無一失。所可慮者,一見惡寒即用發散藥(桂枝、麻黃等),一見厥逆又用回陽藥(肉桂、附子等)。更有依違兩可者,或利小便,或止嘔吐(木通、半夏、厚朴等),病已危殆,再加以藥劑之錯誤,殺人即在頃刻間也,慎之慎之。(此症死後全身移時必大熱,可以證明熱邪內鬱,此余所親見也。)
白話文:
當疾病持續一段時間,實邪深入體內,而沒有及時攻下瀉火,十多天仍然沒有起色,熱毒就會積聚在體內,導致內外阻塞,阻礙陽氣的運行,表面上的熱象逐漸消失。一開始會出現四肢厥逆,手腳冰冷,逐漸往上蔓延,連肘膝都冰冷,也就是說熱邪深入,厥逆也深入。病人反而覺得惡寒而不發熱,庸醫看到這種症狀,誤以為是表證,就用發散藥來治療,很容易就會致命。病況會越來越嚴重,全身冰冷如冰,脈象也停閉,這是危急的徵兆。庸醫看到這種情況,又誤以為是大寒,就用補陽大熱的藥物治療,就像火上澆油,病人會死得更快。
此時,最重要的是觀察病人是否出現嘔吐、目赤、神志不清、鼻乾唇燥、舌頭發黃發黑、耳朵發聾、口渴難耐、喝水就吐、小便短赤、排尿後有白色粉末沉澱、小便不通、大便乾結、瀉出惡臭稀便、或下血等症狀。如果出現以上症狀(不一定要全部出現),就要馬上使用下瀉藥物,例如大承氣湯,不要猶豫。但必須要確定腸道熱邪已經達到極點才能下瀉,如果屬於溫病逆傳,邪氣在膻中,就要用芳香開竅的藥物治療,可以參考袁柳莊張姓醫生的經驗。
下瀉之後,內外陽氣都會疏通,原本的熱象就會逐漸顯露,例如煩渴發熱,就可以用治療熱病的方法,就能保證安全。最需要注意的是,看到惡寒就用發散藥,例如桂枝、麻黃等;看到厥逆就用回陽藥,例如肉桂、附子等。還有一些容易混淆的症狀,比如小便不利、嘔吐,就用木通、半夏、厚朴等藥物治療。病人已經處於危急狀態,如果再使用錯誤的藥物,就會立刻致命,一定要謹慎小心。
這種病人死後,身體會在一段時間內發熱,這可以證明體內熱邪阻塞,這是我的親眼所見。
8.大寒似熱 ,此症係元陽將散,必在久病之後,俗名假熱。內係虛寒之極,外則皮膚發熱,若服清涼藥,愈治愈危,法宜大補元陽,參看第10陽虛發熱條自明。此處特標明大寒似熱病狀者,所以與上條大熱似寒相對比,使學者易於明瞭也。(參看徐君醫驗)
9.陰虛發熱 ,中醫書所稱陰虛發熱;率皆虛勞之症,亦係皮膚發熱,此症多半指癆瘵而言,例如西醫所稱之肺結核是也。(肺癆誘因最多,凡大病之後,多能誘起肺癆。(例如溫病),故此處陰虛二宇,不可作僅指肺結核而言也。)此種發熱,又與上條大病之後,陰虛發熱之治法不同,其症狀率多咳嗽、或吐血、自汗、盜汗、咽乾、舌或無苔或薄苔、兩頰潮紅,(余對肺癆發熱,另有實驗主張,並非臆斷,參看病症編肺癆症自明。)甚則泄瀉、皮膚感覺日晡潮熱、(亦有稍覺惡寒者),骨瘦如柴、脈則細數、全身衰弱。此種熱象,關係本病之進退,熱退則病減,熱盛則病加,且其熱綿綿,極難減退(消耗熱)。中醫治此,率用滋陰或補腎健脾補肺等藥,比較有效,但能根本治癒,亦屬不易(間有治癒者)。西醫治此症,更無根治療法,然退熱之藥,則一時多有著效。例如別拉密童、(退熱藥對於此症,雖服極小之量,往往誘起自汗,不可不慎,用時以樟腦酸配合於別拉密童中,似較穩妥也。)愛兒幫等(此藥效緩。繼續常服一月至數月,間能徐徐退熱有效。余對此症退熱藥,試驗極多,以此藥比較的滿意。)可以試用。但能收較大之效者,則仍宜以中藥為主也。此症發熱,有用滋陰藥(例如地黃、白芍、鱉甲、牡蠣等)得效者,有用健脾藥得大效者(例如山藥、蓮子、苡仁、扁豆、茯苓等),有用甘寒清涼藥(例如金銀花、菊花、桑葉,竹葉、生地露等)甘寒之藥得效者,然較少也。此症至今尚無特效療法,但細心體認病機,以中藥緩緩消息之(余多用膏劑,不用丸藥,且喜輔以西藥),實較只用西藥治法,活動可喜,收效較多。所最要者,不可拘泥於虛勞二字(只要見有微似實熱,即可試與甘寒,但謹防泄瀉可也。)此中運用;全在醫者心靈手敏,不可泥古不通,亦不可先有中西偏見,治之得法,並非必死之症也。茲將曩著之肺癆病自療法列下,此係余自患肺病之實驗,無一字虛偽,願學者參考也。(參看後列肺癆醫案)
白話文:
大寒似熱,這種病症是元陽將要散失,必定是久病之後才會出現,俗稱假熱。內在是虛寒到了極點,而外在卻是皮膚發熱,如果服用清涼藥物,反而會加重病情,危及生命。治療方法應該是大補元陽,可以參考第十條「陽虛發熱」的內容,就明白了。這裡特別標明大寒似熱的病症,是為了和上一條「大熱似寒」相對比,讓學習者更容易理解。(參考徐君醫驗)
陰虛發熱,中醫書上所說的陰虛發熱,大多是虛勞的病症,也是皮膚發熱。這種病症大多指癆瘵而言,比如西醫所說的肺結核。肺癆的誘因很多,凡是大病之後,大多都能誘發肺癆(例如溫病),所以這裡「陰虛」二字,不能僅僅指肺結核而言。這種發熱,又與上一條大病之後,陰虛發熱的治療方法不同,它的症狀大多是咳嗽,或者吐血,自汗,盜汗,咽乾,舌頭或者沒有舌苔或者舌苔薄,兩頰潮紅(我對肺癆發熱,另有實驗主張,並非臆斷,可以參考病症編「肺癆症」就明白了)。嚴重者還會出現泄瀉,皮膚在下午感覺發熱(也有稍微感覺惡寒的),骨瘦如柴,脈搏細數,全身衰弱。這種熱象,關係到病情的好壞,熱退則病減,熱盛則病加,而且這種熱綿綿不絕,非常難減退(消耗熱量)。中醫治療這種病,大多使用滋陰或者補腎健脾補肺等藥物,效果比較好,但是能徹底治癒,也並不容易(偶爾有治癒的案例)。西醫治療這種病,也沒有根治的方法,但退熱的藥物,在短時間內大多有效。比如別拉密童(退熱藥對於這種病,即使服用非常小的劑量,也常常會誘發自汗,不可不慎,使用時用樟腦酸配合於別拉密童中,似乎比較穩妥)、愛兒幫等(這種藥效緩慢,繼續常服用一個月到幾個月,間或能夠慢慢退熱有效。我對這種病的退熱藥,試驗了很多,以這種藥效果比較滿意)可以嘗試使用。但是能收到較大效果的,還是應該以中藥為主。這種病發熱,有用滋陰藥(例如地黃、白芍、鱉甲、牡蠣等)有效的,有用健脾藥效果顯著的(例如山藥、蓮子、苡仁、扁豆、茯苓等),有用甘寒清涼藥(例如金銀花、菊花、桑葉、竹葉、生地露等)甘寒的藥物有效的,但是比較少。這種病至今還沒有特效療法,但仔細體認病機,用中藥慢慢改善病情(我大多使用膏劑,不用丸藥,而且喜歡輔以西藥),實際上比只用西藥治療方法,活動更令人欣喜,效果更多。最重要的是,不可拘泥於「虛勞」二字(只要見到有微似實熱,就可以嘗試使用甘寒藥物,但要謹防泄瀉)。這種運用,完全在醫生的心靈手敏,不可墨守成規,也不可先有中西醫的偏見,治療得法,並非必死之症。現在將我以前寫的肺癆病自療法列在下面,這是我自己患肺病的經驗,沒有任何虛假,希望學習者參考。(參考後列「肺癆醫案」)
肺癆病自療法
肺癆病西醫名肺結核,中醫則名肺癆,或癆瘵病,為一種慢性傳染,不易根治之險症。其症狀,則四肢無力、食思缺乏、咳嗽、痰血、盜汗、日晡潮熱、泄瀉、怔忡等,以至全身衰弱而死。倘醫治稍有錯誤,危險立至,勢必喪其生命。此就一般之肺癆病而言,然一考其病歷,治療得法,亦非絕對必死之症。
常年累月,僅有療養挽救之餘地,又似一極平常,而有希望治癒之疾病。所可懼者,病人習聞此症中外皆無根本治法之論,道聽塗説。不求甚解,張慌憂懼,醫藥率投,今日入一著名之醫院,明日請一著名之醫生,紛紜舛錯,卒致不救者,累累皆是,此非病殺之,自殺之也。
白話文:
肺癆病自療法
肺癆病,西醫稱之為肺結核,中醫則稱之為肺癆,或癆瘵病,是一種慢性傳染病,不易根治,屬於險症。其症狀包括四肢無力、食慾不振、咳嗽、咳血、盜汗、下午發熱、腹瀉、心悸等,最終導致全身虛弱而亡。若治療稍有不慎,便會危及性命,甚至喪失生命。
雖然一般而言肺癆病難以治癒,但根據過往病例,若能找到有效的治療方法,也不一定會致命。
常年累月下來,只能依靠療養來維持生命,但也並非絕症,仍有希望治癒。令人擔憂的是,患者常聽聞中外皆無根本治癒之法,便道聽塗說,不加思索,胡亂擔心害怕,隨意服用藥物,今天跑去一家知名醫院,明天又找一位名醫,結果病情反復無常,最終導致無法救治,這並不是病症致命,而是患者自己把自己嚇死了。
而經濟寬裕之家及知識份子,又失之於偏重科學,過信西醫之新奇醫術,人云亦云,毫無判斷自覺之能力,一惟最新學理之是從。殊不知現在東西洋對於是病,尚在極力研究試驗時期,仍無一定特效之療法。
入此途者,金錢耗費,猶其餘事,所得結果,並不能十分完善,而無絲毫流弊,且有誤於此種情形之下,甘心犧牲性命,而不自知者,詎不大可悲耶?貧困患者,更覺十分可憐,既無常識,只求串愈,偏方成藥,紛然雜進。環境困難,已覺不適療養。庸醫偽藥更足誤其病機,輾轉纏綿,斷送生命者,不知凡幾?言念及此,惕然心傷。
余體素弱,自光緒二十四年,已罹是病,咳嗽。吐血,身熱,痰喘,常年醫治,屢瀕於危。幸喜家傳醫學,頗有淵源,合力醫治,得以帶病延年;亙十五年之久,幸未發生不測。中西醫藥,反覆應用,不知幾費試驗,幾經失敗,掙扎多年,最後始能認識此症之真正治法及有效藥品,並已實驗中西醫關於是症之種種理論,何者可從,何者錯誤,認識既真,標準斯定。
白話文:
富裕人家和知識份子過於迷信科學,盲目追捧西醫新療法,不加思考,全盤接受最新理論。殊不知現今無論中西醫,都還在積極研究試驗階段,並無絕對有效的治療方法。
他們花費大量金錢,卻未必能得到完美效果,甚至可能帶來副作用。甘願冒著生命危險,卻不自知,實在令人痛心。 貧困患者更令人憐憫,缺乏醫學常識,只求病癒,盲目服用偏方成藥,環境惡劣,更不利於療養。庸醫偽藥更可能誤診,導致病情反覆,甚至喪命者不計其數。
我體質虛弱,從光緒二十四年開始,就患有咳嗽、吐血、發熱、痰喘等症狀。多年來不斷治療,幾度命懸一線。幸好家傳醫學淵源深厚,合力救治,才得以延年益壽,至今已十五年。 我嘗試過中西醫藥,不斷試驗,經歷多次失敗,經過多年掙扎,終於找到了治療此病的正確方法和有效藥物。我也驗證了中西醫關於此病的各種理論,哪些可信,哪些錯誤,如今已有明確的認識和標準。
從此一本經驗之所得,從事治療,此可畏之肺病毒菌,始於民國二年,舍我以去,迄今二十餘年,已屆花甲,不但日漸強壯,體貌豐腴,而且精神暢適。回憶過去病程,實有虎口餘生,不寒而慄之感。
天下同病,恆河沙數,余實不忍偏信西醫者,枉死於不完全之科學,而尤不忍只知中醫者,枉死於無辦法之欺騙;更不忍我可憐之同病,迷途彷徨,呼救無門,以坐待肺癆病菌之屠殺。
愛將余親身實驗所得,以及歷年治療此種病人之有效辦法,坦白記述,竭誠奉告,竊願病家潛心試驗,勿以余言為平淡無奇,不足治病,則化險為夷,同登彼岸,生死關頭,間不容髮,願明眼人審思之。
白話文:
我從親身經歷中獲得的經驗,開始治療肺病。這種可怕的肺病毒,從民國二年開始侵襲我,至今二十多年,我已經六十歲了,不僅越來越健康,體態也變得豐腴,精神也十分舒暢。回想過去的病程,我就像是在鬼門關前走了一遭,至今仍然心有餘悸。
天下患病的人數不計其數,我實在不忍心看到那些只相信西醫的人,因為不完全的科學而白白喪命,更不忍心看到只知道中醫的人,因為無效的治療而枉死;更不忍心看到那些可憐的同病相憐的人,迷失方向,無助地等待着肺癆病菌的吞噬。
我願意將自己親身實驗的成果,以及多年治療此類病人的有效方法,坦誠地記錄下來,誠摯地告知大家。我希望患者能用心嘗試這些方法,不要覺得我的話平淡無奇,不足以治病,這樣就能化險為夷,一起走向康復之路。生死關頭,時不我待,希望明智的人能認真思考我的建議。
(1)治療肺病之條件
①精神愉快,此可為治療肺病之先決條件。無論病勢如何?環境如何?當此治療期間,萬不可惶恐憂慮,最妙將肺病二字,置之度外,一切煩惱思慮,一概解除。而後內心怡悅,氣血調和,自易療養。否則無論如何,不易見效。
②飲食滋養,治療肺病,唯一方法,即係飲食滋養。身體強壯,使其自能抵抗病菌,不令繁殖,此為一般醫學家所公認,是以病者對於本身滋養之飲食,不得不充分注意(參看後條)
③戶外運動,長時間戶外運動,或山坡水濱,為治療肺病之天然藥品。但運動云者,非劇烈操作之謂,不過略略活動身體,藉以吸收新鮮空氣及充分日光。除大風雨或大吐血之時,不宜運動外,最好終日起居於戶外清潔之地,早起早睡,萬不可謬於舊說,深居避風,致肺中污濁,促其生命。
白話文:
治療肺病之條件
(1)精神愉快
治療肺病的首要條件,就是保持愉悅的心情。無論病情如何嚴重,環境如何艱苦,在治療期間,千萬不可恐慌憂慮。最好將「肺病」這兩個字拋之腦後,放下一切煩惱思慮,讓心情變得輕鬆愉快。只有這樣,才能使氣血調和,身體更容易恢復健康。否則,無論使用什麼方法,都很難見到效果。
(2)飲食滋養
治療肺病的唯一方法,就是注重飲食的滋養。強化身體,讓它能自主抵抗病菌,阻止病菌繁殖,這點是所有醫學家都認同的。所以患者一定要格外注意自身營養的攝取(詳見後文)。
(3)戶外運動
長時間在戶外運動,像是去山坡、水濱等地方,是治療肺病的天然良藥。這裡所說的運動,不是指劇烈勞作,而是輕微的活動身體,藉此吸入新鮮空氣,並充分接觸陽光。除了大風雨或大量吐血的時候不宜運動之外,最好每天都起居於戶外清潔的地方,早睡早起。千萬不要迷信舊的說法,深居避風,反而會讓肺部積聚污濁之氣,加速疾病的發展。
④藥物治療,本病發現種種徵象,當然對症用藥,以冀補救。然此症用藥得法,亦必須長年累月,方能痊癒。病家必須精選真正有經驗,有學術之醫生,極端信任,請其治療,萬不可盲從庸醫,寒熱濫投,必不得已,寧以暫不服藥為愈。
(2)治療肺癆之宜忌
①宜食諸品,菠菜(此菜最宜常食)、白菜、豆芽、豆腐、豆類、薊菜(此菜有二種,一名薊菜,一名曲麻菜,最有止血之效,宜常食之)、黃瓜、茄子及青菜等,肉汁、雞湯、牛乳、雞蛋、魚肝油。
白話文:
【四、藥物治療】,對於本病症所呈現的各種症狀,當然要對症下藥,希望以此來緩解病情。然而,若要運用藥物療法達到痊癒的效果,則必須長期堅持,不可一蹴而就。患者應該選擇真正具有豐富臨牀經驗和學術知識的醫生,並且對其充滿信賴,請其進行治療。切勿輕信庸醫,隨意投藥,若實在無計可施,寧願暫時不服用藥物為佳。
【(二)肺癆的治療原則與禁忌】
【1、飲食推薦】:菠菜(此種蔬菜適合經常食用)、白菜、豆芽、豆腐、豆類、薊菜(薊菜有兩種,一種是薊菜,一種是曲麻菜,它們都具有止血的功效,適合經常食用)、黃瓜、茄子以及綠色蔬菜等,肉汁、雞湯、牛乳、雞蛋、魚肝油。
②忌食諸物,煙、酒、濃茶及一切辛辣之品,油炸火烤之品,乾燥之品,不喜食之物(雖係應食之品,倘病人不喜食之,不可強與。例如牛乳、魚肝油等)
③應忌事項,大熱大寒天氣(尤以大熱為最甚)、大聲喊叫、猛烈震動、忿怒、色欲、過勞、悲慘、執拗、不合理之長時間仰臥。
④應忌醫藥,麻醉藥、峻補藥、按摩、針治(此指中醫而言)及一切偏方,一切中西補藥。(患者不得醫生許可,萬不可自購市上所售之補藥濫服。)
10.陽虛發熱 ,此種發熱,率皆由於大汗、大下及大吐瀉之後,日久天長,全身之陽氣,消耗殆盡。在小兒則於吐瀉症、痘後、疹後,或因秉賦素弱、飲食積聚、過用攻伐,或過服涼藥,皆可演成此症。在中醫於小兒科即名慢驚風,其症狀最易見者,即為全身瘦弱、頭頸極細、發細而脫、皮膚甲錯、甚則神昏氣喘、二目無神、熱不退、或乍寒乍熱、面色青黃、口唇雖燥裂出血、但不喜歡冷水、而出氣極涼、瀉利、冷汗、完穀不化、或四肢冰冷、角弓反張、寐不合眼、日久泄瀉頻頻、或乾嗽,以上諸症均屬危候。凡日久熱不退,及由吐瀉而成者,此即屬孤陽外越(陰虛陽越),必用薑、桂、附子、參、耆、朮、芍、熟地等培補根本,庶可挽回一線元陽。莊-夔氏所著之《福幼編》,以溫補見長。余治陽虛發熱症,不論大人小兒,試驗四十餘年,無不神效,可取法也。此症若純以西藥治之,絕對無效,醫者必識其言。又有小兒時常發熱解表暫愈,又發熱;攻裏暫愈,又發熱;養陰滋陰發熱仍然,此亦陽氣浮游,無所歸著之象,以四君子湯加山藥、扁豆治之多效,不必用附子、肉桂。凡口起白疳及身腫者,則更危矣。
白話文:
②禁忌食物,包括煙草、酒精、濃茶以及各種辛辣食品,油炸或炙烤的食物,乾燥的食物,以及病人不喜食的任何物品(即使這些是應該食用的,如果病人不喜歡,也不應強迫他吃)。例如牛奶、魚肝油等。
③禁忌行為,包括在極熱或極冷的天氣中活動(特別是在極熱的天氣裡),大聲喊叫、劇烈震動、憤怒、性慾、過度勞累、悲傷、固執、過長時間仰臥。
④禁忌藥物,包括麻醉藥、強烈補益藥、按摩和針灸(這指的是中醫治療方法),以及所有偏方和中西藥補品。患者必須得到醫生的許可,才能自行購買並服用市面上出售的補品。
10. 陽虛發熱,這種發熱通常是因為大量出汗、排便、或嘔吐腹瀉後,長期持續,導致全身陽氣耗盡。在兒童中,可能是由於吐瀉症、痘疹後、疹子後、體質虛弱、飲食積聚、過度使用攻擊性療法,或者過量服用涼藥所引起。在中醫中,兒童科稱為「慢驚風」,主要症狀包括全身瘦弱、頭頸極細、頭髮稀疏且易脫落、皮膚乾燥、甚至神志不清、呼吸困難、眼睛無神、熱度不退、或是忽冷忽熱、面色青黃、口脣乾裂出血但不喜歡冷水、呼出的氣息極為寒冷、腹瀉、冷汗、大便不成形、四肢冰涼、角弓反張、睡眠不安、長期腹瀉頻繁,或乾咳,這些都是危急的症狀。凡是在發熱持續不退,或是由吐瀉引起的,屬於「孤陽外越」(陰虛陽越),需要用薑、桂、附子、參、耆、朮、芍、熟地等藥物來培養和補充體內的根本能量,才能輓回生命。《福幼編》一書,強調溫補,我在治療陽虛發熱症時,無論是成人還是兒童,經過四十多年的臨牀實踐,都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值得學習和參考。如果單純使用西藥治療這種情況,效果絕對不佳,醫學工作者必須認識到這一點。還有一種情況是兒童經常發熱後暫時恢復,然後再次發熱;攻擊內部器官後暫時恢復,然後再次發熱;養陰滋陰後仍發熱,這是陽氣浮游,無處安放的現象。這種情況可以用四君子湯加山藥、扁豆來治療,不一定非要用附子、肉桂。對於出現白色口腔潰瘍或身體浮腫的情況,則更加危險。
以上病者皮膚發熱,約分十種,病原不同,治法亦不同,差之毫釐,謬之千里,醫者無不知之,惟發熱之症,與1.汗,2.衄,3.大小便,4.舌苔,尤有重要關係,茲再分別說明於下,不厭求詳也。
1.汗 ,大略分發汗,自汗,盜汗,戰汗四種。
①發汗,即用發散藥蒸發津液,開發表陽,使在表之寒邪(注意寒字),得汗而解,凡初得之傷寒病,有頭痛、身痛、惡寒者,皆宜發散。又有一種溫病,自汗惡寒發熱者,亦宜做解其表(例如荊芥、防風之類),不可用止汗藥,表解之後,汗自止也。此症有主用桂枝者,大誤,以桂枝性太燥,用之必衄血。
白話文:
疾病患者的皮膚出現發熱現象,大致可以分為十種不同的病症,病因各異,治療方法也各不相同,差別雖小,影響卻大。作為醫生,必須清楚這些知識。尤其對於發熱症狀來說,與以下幾個方面特別相關:1.出汗、2.鼻出血、3.大小便、4.舌苔。以下將分別進行詳細說明,以求全面理解。
- 出汗,大致可分為四種:發汗、自汗、盜汗和戰汗。
① 發汗,指的是使用發散性藥物來蒸發體內的津液,以開通表層的陽氣,使表層的寒邪得以通過出汗解除。對於初次感染的傷寒病,如果出現頭痛、身體疼痛、畏寒等症狀,都適合發汗治療。另外,還有一種溫病,表現為自汗、畏寒、發熱,這種情況下也應當解開表層,例如使用荊芥、防風等藥物,而不是使用止汗藥物。當表層得到解開後,自然會停止出汗。然而,使用桂枝來治療這種情況則是一個大錯誤,因為桂枝性質過於燥烈,使用它很可能會導致鼻出血。
以荊芥、防風、葛根、薄荷、藿香等解表最為相宜。(但須兼清內熱之藥,例如連翹、銀花等)若係嚴冬傷寒病,用麻黃、羌活等藥發汗,自是正理。若溫病盛行之際,內有鬱熱,外為寒束(天氣驟冷、驟暖變動劇烈之時,此症最多,例如春末秋深之溫病是
②自汗、盜汗(俗名虛汗),此二種汗症,雖有自汗係陽虛,盜汗係陰虛之說。然在久病(注意久病二字,若在初得傷寒、溫病之自汗,不在此例。)之人,如此現象,總以斟酌補陽(參、耆之類)補陰(生地、熟地、白芍之類),以期挽回衰弱之頹勢為宜。
白話文:
在中醫學中,荊芥、防風、葛根、薄荷和藿香這些草藥對於解開身體表面的不適非常適合。但要記住,還需要使用一些清熱的藥物,如連翹和銀花等。如果是在寒冷的冬天出現傷寒症狀,使用麻黃和羌活等草藥來發汗,這是合理的做法。然而,在溫病盛行的時期,如果內有積熱,外受寒邪束縛(如天氣劇烈變化時,這種情況最常見,例如春季末期或秋季深處的溫病)。
對於「自汗」和「盜汗」這兩種出汗的症狀,雖然常被認為是陽虛和陰虛的表現。但對於長期患病的人來說,出現這樣的現象,總是要考慮補充陽氣(如人參、黃耆)和滋養陰液(如生地、熟地、白芍)的藥物,以幫助恢復身體的衰弱狀態。
又有所謂大汗亡陽、孤陽外越者,則係元氣將散(陽脫症),西醫稱之為死汗(此與下列之過服發汗藥,致大汗淋漓者不同一),則非大劑人參、附子、肉桂、白芍、熟地大補陰陽(補陽斂汗必兼用補陰之品,否則陽無附麗也),加以介類潛陽之法(例如牡蠣、鱉甲、龜板之類),不足挽回生命於萬一也。
(又有一種過用發汗藥,以致大汗淋漓不止者,頃刻之間,可以心臟停止,致人於死,凡中藥之麻黃、羌活,西醫之退熱藥例如安基比林等,用之過量,往往發生此種危險,但西藥退熱劑,與中醫發汗藥不同,其汗出乃該藥之副作用,醫者不可認安基比林等為發汗藥,自不待言,倘遇此種危險汗出之場合,西藥中之強心注射,在所必施,不可不知也。)又中醫介類潛陽之類,以治虛汗,尤為奇效,歷試不爽,附識於此,學者應注意也。
白話文:
有這樣一種情況,被稱為「大汗亡陽」或者「孤陽外越」,這實際上是指體內元氣瀕臨散失的情況,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陽脫症」,西醫會將這種情況稱為「死汗」(這與下文提到的過量使用發汗藥導致大量出汗的情況是不同的)。對於這種情況,必須使用大量的人參、附子、肉桂、白芍、熟地來補充陰陽兩者的能量(在補陽的同時必須補充陰,否則陽氣就會失去依附),並配合介類(如牡蠣、鱉甲、龜板等)來收斂和抑制陽氣的外洩,否則就無法輓救生命了。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是過量使用發汗藥導致的大量出汗,這有可能在短時間內讓心跳停止,危及生命。中藥中的麻黃、羌活,以及西醫使用的退熱藥物如安基比林等,如果用量過大,可能會出現這種危急情況。但是,這種西醫的退熱藥物與中醫的發汗藥物是不同的,它們的出汗是作為副作用存在的。醫生不能誤以為安基比林等是發汗藥,這是不需要說明的。在遇到這種危急情況時,使用西醫的強心針注射是必要的,這是應該知道的。
此外,中醫中使用介類來治療虛汗,效果特別好,經過多次實驗都證明瞭它的有效性,這一點值得學習者注意。
③戰汗,此是所受之邪,欲借汗解。故此種汗解之前,病者必有一番極劇烈之不安,如瘋如狂,喊叫哭笑,手舞足蹈,一如邪魔,恐怖狀態,不一而足,或則周身戰慄,顫動不寧、脈停氣促(汗後脈自出),因而繼續汗出。或則大汗淋漓,立時表裏透澈,脈靜身涼。
此種戰汗,蓋即內外邪正相爭,既得汗出,即是邪有出路,為溫病及傷寒症固閉實邪解散之佳兆,實為病勢一大轉機。亦有戰汗之後,邪尚未淨,再作戰汗而解者。更有戰而不汗,(邪盛正衰)必待鼻衄,(凡疹一現即隱,身熱氣喘,實為危症,不易再出,若得鼻衄者,尚可救,亦同此理。)或屢用清下之藥而解者。
白話文:
【戰汗】,這指的是身體受到的邪氣,想要通過出汗來解除。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的出汗發生前,患者一定會有一段極度不安的時期,表現得像是發狂、大喊大笑、手舞足蹈,就像邪魔附體一樣,呈現出恐懼的狀態,諸如此類的表現不勝枚舉。或者全身顫抖不已,坐立不安,脈搏暫停,呼吸急促(在出汗後脈搏會自然恢復)。接著會持續出汗。或者大量汗水瀉出,立刻表裡通透,脈搏平靜,身體涼爽。
這種「戰汗」,實際上是體內外邪氣和正氣相互抗爭的過程,一旦出汗,就意味著邪氣有了出口,這是溫病和傷寒等疾病中邪氣積聚實質被疏散的好徵兆,實際上是一個病情轉折的重要跡象。還有一些情況是「戰汗」之後,邪氣尚未完全清除,再次出現「戰汗」而得以解除。甚至有些情況是「戰汗」期間並未出汗(邪氣強盛,正氣衰弱),必須等待鼻血的出現(一般來說,疹子一現即隱,身體高熱喘息,是危重症狀,難以再出,但如果出現鼻血,還有救,原理相同)。或者需要多次使用清熱利下的藥物才能解除。
最危險者,為一戰之後,正氣不敵,邪氣不退,不能再作戰汗,遂即精神散亂,尋衣摸床,昏迷愈甚而死(此種危象,多由於病者素衰弱,或大病日久,元氣消耗太甚而然)此戰汗之大略也。以上戰汗,多因得病過程中,失於汗下,邪正交持日久,自然分解之現象,其戰汗乘機而作,不拘一格。
有因服下藥後得瀉而作戰汗者,有因大渴恣飲涼水(余親見之或有飽啖西瓜及飲冰激淩而作戰汗者。)而作戰汗者,有服清涼活血生津之品而得戰汗者。蓋邪方欲解,稍得助力,以啟其機,自然戰汗。此種汗解,不可強求,然實為表裏透澈之好現象,自無疑也。(病家遇此戰汗,不知吉凶,往往惶恐無措,醫者可詳告之。
白話文:
最危險的情況,通常發生在一場戰爭結束後,當人體的正氣無法抵擋,邪氣仍未消退,不能繼續出戰冒汗,導致精神開始失常,開始摸索衣物和牀鋪,昏迷狀況逐漸加劇直至死亡(這種危急情況,多見於原本就身體虛弱的人,或者長期患病,元氣被消耗殆盡)。這是戰汗的一個大概概況。以上的戰汗,大多是在生病過程中,因為沒有適當的發汗或排出體內毒素,邪氣和正氣對抗的時間長了,自然而然產生的現象,戰汗就是在這時候出現的,並不是固定的模式。
還有一種情況是,在服用藥物後出現戰汗,或者在極度口渴時大量飲用涼水(我親眼見過有人吃了很多西瓜或是喝了很多冰淇淋後出現戰汗)。或者在服用一些清涼、活血、生津的藥物後出現戰汗。這是因為邪氣想要解除,稍微得到一些助力,就啟動了這個過程,自然就會出現戰汗。這種出汗的解除,不能強迫,但實際上是表裡相透徹的好現象,當然沒有疑問。 (病人遇到這種戰汗時,往往不知道是好是壞,經常感到恐慌無措,醫生可以詳細地告訴他們。)
)當戰汗之時,萬不可服補藥,亦不可用汗下、和解、清涼等藥。只宜穩靜看護,稍與溫水飲之,以助其津液可矣。至若正氣太虛,大汗不已,診斷確實有虛脫之慮時,始可與獨參湯,(或注射強心西藥),以防汗脫而死,然萬不可誤斷也。
2.衄鼻 ,內出血,除女人逆經(俗名倒經)及習慣性鼻衄,均不在本題範圍,姑從略。茲所申明者,為熱性病之鼻衄。蓋凡衄血現象,率皆由於血熱上行,關係肺熱尤顯。此種衄血,凡溫病過服發散藥太大,或誤服(病已不在表)發汗藥及熱藥,逼熱上行,往往如此。(尤以桂枝最甚,余曾見有溫病因誤服桂枝,死後口鼻出血者,慎之。)若於最險之斑疹,一現即隱,身大熱,神昏氣促,險象環生之頃,服清熱解毒藥後,一得鼻衄,自是佳兆。蓋疹方外透,驟遭寒涼(例如外受風寒),或內受寒冷(例如飲冷水),頃刻毒氣收聚入內,立呈險象。此時若欲疹再透出,百不獲一,惟有急服連翹、雙花、犀角等以圖挽回。此時若有衄血,是邪有出路,尚有生望,(再照清熱宣透之藥治之,可以望生)否則不易求生矣。又有溫病日久,邪已入內,失於清下,若有鼻衄,亦係佳兆,(與戰汗皆是邪有出路)不可不知。
白話文:
在戰汗期間,千萬不要服用補藥,也不要用到發汗、調和、清涼等藥物。只適合安靜地照顧,稍微提供溫水,以幫助恢復津液即可。至於正氣嚴重虛弱,大汗不止,診斷確定有可能出現虛脫的情況時,纔可使用「獨參湯」或者注射強心的西藥,以防因出汗過多導致生命危險,但一定不能誤判。
2. 鼻衄,是指內部出血,除了女性逆經(俗稱倒經)和習慣性鼻衄,這不在本次討論範圍內,這裡主要談的是熱性病引起的鼻衄。通常出血現象都是因為血液熱度上升所致,其中肺熱的影響特別明顯。這種鼻衄,通常是因為溫病過量服用發散藥物,或是誤服了(病已不在表皮)發汗藥和熱藥,迫使熱度上升所導致的。尤其是桂枝,我曾經見過有人因為誤服溫病藥而死,死後口鼻出血,需謹慎注意。
在最危險的斑疹現象出現時,一旦出現鼻衄,這往往是好徵兆。因為疹子正在外透,突然受到寒涼(例如外受風寒)或內部受到寒冷(例如飲用冷水)的影響,毒氣迅速聚集到內部,形成了危急的狀況。這個時候如果想要疹子再次透出,成功的機率非常低,只能急著服用連翹、雙花、犀角等藥物來輓回局面。如果在這個時候出現鼻衄,表示邪氣有了出路,還有存活的希望(再按照清熱宣透的藥物進行治療,有望存活)。如果不這樣做,則難以求得生存。
此外,對於長期患有溫病,邪氣已經進入內部,未能得到清下處理的情況,如果有鼻衄現象,也是好徵兆(與戰汗都表示邪氣有出路),這是需要瞭解的。
3.大小便
此種診斷,必分虛實二種言之。
①先說明實證之大小便,凡實證發熱,(參看論熱諸條)例如傷寒、溫病等,本病認定之後,其大便之多少,或有或無及其顏色,均宜注意。大凡熱在表時(尚未入裏),大小便均無影響,一如平人,清利如常。迨至胃腸漸起變化,(中醫謂之傳經,或名傳變)診斷上最重要者,即為二便。
凡大便極乾燥,或數日不解大便,或腹痛,或瀉極惡臭之稀糞,或一日數次瀉下,(中醫謂之熱結旁流)或大便黑色如油,(此血便最危險)或大便如膿血,(痢疾如有此象,後重異常)或大便白色,(缺乏膽汁,凡膽石、疝痛多有之,中醫謂之脇痛。)綠色,(小兒多有此症,亦膽熱也。
白話文:
3. 大小便
這類診斷必須分別實質與虛弱兩種情況來進行。
① 首先談論實證的大小便,凡是有實證發熱的情況(參考熱性疾病的相關條目),例如傷寒、溫病等,一旦確診,大便的量多或少、有無以及顏色,都需要特別注意。通常來說,熱邪還未進入內臟時(即表症階段),大小便不會受到影響,就像是正常人一樣,大小便保持暢通。等到胃腸開始出現變化(中醫稱為「傳經」或「傳變」),在診斷上最重要的指標就是大小便了。
- 若大便極度乾燥,或者好幾天都不解大便,或者腹部疼痛,或者排出的糞便極度惡臭,或者一天多次拉肚子(中醫稱為「熱結旁流」),或者大便呈現黑油色(這是出血最危險的表現),或者大便像膿血(痢疾出現這種現象時,肛門重壓感異常),或者大便呈白色(表示膽汁不足,常見於膽結石、疝痛等情況,中醫稱為「脇痛」),或者呈綠色(兒童常見這種症狀,也是膽熱的表現)。
)皆為實證。(多有潮熱,非表證也。)均宜用下劑,(中藥則有大黃、芒硝等,西藥則有甘汞氯化亞汞(Hg2Cl2)、硫苦硫酸鎂(Magnesium Sulfate)等藥均可酌用。但此種瀉藥作用不同,不可盲用。
)若遲延不下,反誤病機,或致神經受其侵害,(精神昏迷、譫語發狂)或至炎症延及腹膜,(當下不下,腸管破裂,西醫謂之穿孔,出血、潰爛,誘起腹膜炎,全腹皆腫,不可救藥矣。)立致危險。故一見腸胃燥結,總宜速下,不可拘泥於保存津液,下不厭遲之說也。但溫病逆傳,邪入心包,瀉藥不可妄用,此條應參看溫病說明,不再重敘。
白話文:
這些症狀都是實證的表現(可能還伴隨潮熱,但不屬於表證)。因此,應該使用下藥。中藥方面可以用大黃、芒硝等,而西藥則可考慮使用甘汞氯化亞汞和硫酸鎂等藥物,但這類瀉藥的效果各有不同,不能隨意使用。
如果拖延不治,可能會妨礙病情進展,甚至導致神經受到影響(如精神昏迷、譫語或癲狂),還可能引發炎症擴散到腹膜(如果不及時治療,腸管可能破裂,西醫稱為穿孔,會造成出血、潰爛,誘發腹膜炎,全腹腫脹,後果將無法挽回)。因此,一旦發現腸胃有燥結的情況,就應該立即處理,不能單靠保存津液,拖延治療的觀念也不適用。但對於溫病逆傳、邪氣入侵心包的情況,則不應隨意使用瀉藥,這部分需要參閱溫病的相關說明,不再重複。
至於實證之小便,或黃或赤,或少或頻數不禁,(此句必切記熱性病三字)或溺極混濁沉澱(白粉樣物),甚則點滴不通,精神錯亂(尿中毒),皆為實熱。(必與大便及全身症狀對勘,清利小便之藥,固所應用,但重要關鍵,仍宜注重清除大腸實熱(瀉下法),腸熱既去,小便自利,不可不知。但熱尚未在腸,例如熱閉膻中,則不可瀉其大便,所謂誅伐無過也。
(盲腸炎、腎臟炎、尿石等症,均有時必須用外科手術者,不在此例。)
②再說明虛證之大小便,凡虛證之大便多稀薄,或一日數次,(亦有由實證之痢疾日久,轉成虛證者,一日數次,所下仍有膿樣物,腹亦微疼,然不可認為實證,必大補元陽,乃可望癒。)或完穀不化,下利清水,(若係腸結核之症,往往由肺病而來,不易治療。)小便均清白順利或不禁。
白話文:
如果小便的颜色偏黄或偏红,排尿次数频繁或控制不住,尿液混浊沉淀,甚至滴滴不落,伴随精神错乱,这些都是实热的表现。必须结合大便和全身症状进行判断,虽然可以使用清利小便的药物,但关键在于要清除大肠的实热,泻下方法很重要。肠热消除后,小便自然会恢复正常,这一点不可忽视。但如果热气还没到达肠道,比如热闭膻中,就不能泻大便,否则就是过度治疗。
虚证表现为大便稀薄,一天排泄多次,也可能由实证的痢疾长期发展而来,一天排泄多次,排泄物中仍有脓样物质,腹部微微疼痛,但不能认定为实证,需要大补元阳才能康复。或者大便中难以消化食物,排泄稀薄的清水,如果是肠结核,往往由肺病引起,不易治疗。虚证的小便一般清白顺畅,或出现尿失禁。
又有一種虛證小便,亦有極短、極赤而臊者,此陽虛不化,不可疑為實熱。例如水腫症虛弱已極,非用大補元陽之藥,不能得其小便通利。此症參看雜症編腫脹病,趙氏醫案自明。此症並無其他熱象,而小便短赤如此,非由經驗得來,不易知也。此種病狀,多半皆係久病,(中醫謂之脾虛或名腎瀉)且多無表熱,(亦有發虛熱者)脈多無力,精神多清醒,身體多瘦弱,醫者不難診斷,不致認症錯誤。
惟有一種久瀉陽虛(小兒尤多此症,俗名慢驚風信),孤陽外越(西醫書殊無此症狀,俟考)之症狀,內裏愈是虛寒,表皮愈發乾熱,甚至日久發熱,皮膚甲錯,漸漸角弓反張,二目天吊,口噤氣散而死。其脈細微,小便自利,雖易診斷,然此病症絕非只用普通健脾、(中藥白朮、山藥等)止瀉(例如粟殼)等藥,所能奏功。
白話文:
有些虛症患者的小便量少、顏色深紅且帶有臭味,這並非實熱所致,而是陽氣不足導致無法正常代謝。例如水腫症患者體虛到極點,必須使用大補元陽的藥物才能使小便通暢。這種情況在《雜症編》的腫脹病篇和趙氏醫案中都有詳細記載。患者並無其他發熱症狀,卻出現小便短赤,若沒有經驗,很難辨別。
這種病症大多是久病所致,中醫稱之為脾虛或腎瀉,患者大多沒有外感熱症(但也可能出現虛熱),脈象多無力,精神清醒,身體瘦弱,醫生不難診斷,不容易誤判。
但有一種久瀉陽虛的病症,尤其常見於兒童,俗稱慢驚風信,屬於孤陽外越的病症(西醫書籍中沒有記載這種病症,尚待考證)。患者體內愈虛寒,體表愈乾熱,甚至久病發熱,皮膚粗糙,逐漸出現角弓反張、眼球上吊、口噤氣散而亡的症狀。患者脈象細微,小便通暢,雖然容易診斷,但這種病症絕非單靠普通健脾藥(如白朮、山藥等)或止瀉藥(如粟殼)就能治癒。
必須以大劑參、耆、白芍、熟地,甚則加附子、肉桂、乾薑,佐以大補脾腎之藥,始能有效。醫者稍存觀望模稜之念,必致誤事,(庸工見其表熱,多不敢用補陽之品,何能有濟?)故余詳細說明之。至若小便,亦是虛證多清白,或遺溺,或癃閉,(氣虛水腫小便極少)均宜尋其病源,施用補劑,未可概用利尿藥也。(子宮瘤之重者,(血崩)壓迫尿道,亦多小便不利,不在此例。
)
關於止瀉之藥,中醫書率列入收澀門,除罌粟殼(即鴉片花果之外皮)有收澀之效外,餘如赤石脂、禹餘糧、訶子肉之類,其效均不及西藥之次硝酸蒼鉛次硝酸鉍(Bismuth Nitroxylate),日譯鉍為蒼鉛、單那爾並鞣酸蛋白(Tannalbin)、單寧酸、阿片末鴉片(Opium)等(阿片末小兒不可用,易中毒也。)之確實而有特效。
白話文:
治療這種病症需要使用大量人參、黃耆、白芍、熟地,嚴重者還要加入附子、肉桂、乾薑,配合補益脾腎的藥物,才能有效。醫生如果猶豫觀望,就會延誤治療。(庸醫只看到表面的熱症,不敢用補陽藥物,怎麼能治好病呢?)所以我詳細說明了治療方法。至於小便方面,虛證大多清白,或尿失禁,或閉塞不通,(氣虛水腫導致小便量很少)都應該尋找病源,使用補益藥物,不能一概而論使用利尿藥。(子宮瘤嚴重的患者,(血崩)壓迫尿道,也會導致小便不暢,不屬於此例。)
關於止瀉的藥物,中醫書籍通常歸類於收澀門類,除了罌粟殼(也就是鴉片花果的外皮)具有收澀的效果之外,其他的像赤石脂、禹餘糧、訶子肉之類,效果都比不上西藥的次硝酸蒼鉛、次硝酸鉍、單那爾、鞣酸蛋白、單寧酸、阿片末等(阿片末兒童不能使用,容易中毒)。
(對久瀉之病尤效)然若遇本節所述之陽虛久瀉,(中醫俗名五更瀉、腎瀉、雞鳴瀉、稀屎癆、小兒慢脾風、慢驚風均屬此症。)用西藥止瀉劑,不過一時有效,且無退熱之功。根本治療,必以中藥之人參、炙黃耆、附子、肉崔、乾薑、補骨脂、桑螵蛸、白朮、白芍、熟地、山藥、粟殼(粟殼原始亦為外國產,以後《本草綱目》始收入中藥類。)等,方能退熱止瀉,挽回生命。
最妙者,即以此等熱藥,而能退其頑固虛勞之表熱而止瀉,結果熱退瀉止,日臻於強壯而復其健康。余試驗四十年,百不爽一,不得不驚為神工,試以西藥之補劑及強壯劑治此重症,必不能得如此之效果。余敢下此斷語,但余之學問淺陋,願讀者於此場合,追究其科學之原理也。
白話文:
針對長期腹瀉的患者,尤其有效。但若遇到文中所述的陽虛久瀉,也就是俗稱的五更瀉、腎瀉、雞鳴瀉、稀屎癆、小兒慢脾風、慢驚風等,使用西藥止瀉藥只能暫時有效,且無法退燒。根本的治療,必須使用人參、炙黃耆、附子、肉桂、乾薑、補骨脂、桑螵蛸、白朮、白芍、熟地、山藥、粟殼等中藥,才能退燒止瀉,挽回生命。
最神奇的是,這些熱性藥物,能夠退去頑固虛勞導致的表熱,並止瀉,最終達到熱退瀉止,身體日益強壯,恢復健康。我親身試驗四十年,百試百靈,不得不驚嘆其神奇,用西藥補劑和強壯劑治療此種重症,絕對無法達到如此效果。我敢下此斷言,但我學識淺陋,希望讀者能進一步追究其背後的科學原理。
更願西醫注意及之,以補其不足之點,自此以後,對此種慢性之虛瀉,得一完全根治之法,豈不善哉。(中西藥互用,其效更速。)
4.舌苔
熱病舌苔,最關重要,故簡單說明之。大凡初起之傷寒,邪在表者,舌多無苔,熱瀉及溫病初起,則多白滑薄苔或無苔。總之舌無苔,或僅白滑之薄苔,即是邪熱之初起,不可即用瀉藥。舌苔漸黃膩而厚,則邪熱漸入裏,若乾黃、醬黃或黑苔、燥裂,則裏熱極盛,再證以其他現象(例如便燥),則瀉藥應用之時也。
此說不過言舌苔之最普見者,若虛證發熱,(參看論熱諸節)舌上雖有苔,亦必須照虛熱治,醫者不可僅據舌苔,而忘卻病之虛實也。(此段應列入診斷學與脈症合參方為準確。)
白話文:
我更希望西醫能夠注意這點,藉此彌補他們知識上的不足。從今以後,對於這種慢性虛瀉,就能找到完全根治的方法,豈不令人欣喜?特別是中西藥結合使用,效果更佳。
觀察舌苔在熱病治療中至關重要,所以簡單說明一下。一般來說,傷寒初期,邪氣在表面的時候,舌頭通常沒有苔,而熱瀉和溫病初期則多半出現白滑薄苔或無苔。總而言之,舌頭無苔或僅有白滑的薄苔,就表示邪熱初起,不可立即使用瀉藥。如果舌苔漸漸變黃膩而厚,則表示邪熱漸漸入侵內部,如果舌苔呈現乾黃、醬黃或黑苔、乾燥裂開,則代表裏熱極盛。再結合其他症狀(例如便秘),就應該使用瀉藥了。
以上只是舌苔最常見的情況,如果出現虛證發熱(參考關於熱病的相關章節),即使舌頭上有苔,也必須根據虛熱的特性進行治療。醫生不可僅憑舌苔判斷,而忽略了疾病的虛實。這段內容應該與診斷學和脈症結合起來分析,才能更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