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文傑著,張紹舜、郭柳霞點校

《止園醫話》~ 生理學合參卷一 (3)

回本書目錄

生理學合參卷一 (3)

1. 一、西醫生理學

再下則名直腸,再下則名肛門。

我們吃的東西,無論軟硬,皆在口內先嚼碎,和唾涎混合咽下。到了胃裏,胃液就分泌出來,胃筋也蠕動起來,兩三點鐘的工夫,就把食物消化成糜粥的樣子,然後由幽門送入十二指腸,再由十二脂腸到小腸。經過膵液、膽汁、腸液的化合,把糜粥樣的東西,化成乳糜,然後由腸內之黏膜吸收,分別運入乳糜管及淋巴管內(食物在小腸內吸收最多)。這時候消化不了的東西,就由小腸再下,經過盲腸辦,借著腸蠕動的力量,而入於大腸。

食物在大腸內尚有一部分能吸收,此後再殘留下的渣滓,就完全成了廢料,水分也少了,漸漸的成為固質,由肛門排瀉出去,所謂糞便是也。

迴圈器即前講之血液,參看自明。

呼吸器人何以能呼吸,固然是呼吸神經的作用,然呼吸的器官,可不是只依賴呼吸神經這一樣,所以肺,及肋間筋、橫膈膜,必須略講一講。

1.肺臟在人之胸間,由左右二部而成,包被於心臟。由大氣管而至氣管枝,愈分管愈細,到盡頭為盲管,不透氣。凡人之呼吸即借著胸廓的一張一弛,而肺就活動起來了,吐故納新,與心臟的活動相輔而行。西醫說,成人一分鐘,凡呼吸十九次。中醫說,一呼一吸,謂之一息,是相合的。

2.肋間筋分內外兩層,它的生理,是彼此反對的。它的外層能將肋骨(俗名肋條骨)舉上,使胸廓擴大。內層能將肋骨牽下,使胸廓縮小。所以這樣一上一下才能讓肺臟容易活動,而營呼吸的工作。

3,橫膈膜橫亙於肺之下方,平時穹窿凸於上,若收縮時,則凹下,而增加胸廓之深。橫膈膜與肋間筋之一張一弛,是呼吸運動的一定之動作,它與肺之活動,有密切的關係。肺呼吸,也叫外呼吸,因身體內不斷的攝取空氣中之酸素,又不斷的將體內由酸化分解,所生之碳酸及水蒸氣,向空氣中排出,此機能叫做外呼吸。

組織呼吸也叫內呼吸,與外呼吸之氣體交換作用正相反。何以呢?因為人身上諸組織由血液中赤血球取出酸素,因此而起燃燒作用。消費酸素,發生碳酸,再送回於血液,這就叫內呼吸。因此而動脈血變為靜脈血,成了暗紫色。

皮膚呼吸,也叫作不感性呼吸,是由人周身上之皮膚毛孔排瀉少量之碳酸,且能攝取少量之酸素。但於發汗時,則其排瀉與攝取之量增加。(光緒三十三年,余應陸軍部檢閱軍醫考試,論病者發熱惡寒之原理。

余曾以中醫肺主皮毛之說與此理互相闡明,是時中醫之有西醫知識者尚少,故得上考與五鎮正醫官陸叔丞君同列(九十五分)前茅,雖淺陋答案不足以質高明,然回憶當年,彌覺趣味橫生也。)

人體溫度平均為攝氏表檢溫器三十六度半。脈搏一分間成年人約七八十動,小孩較快。若按中醫說,脈是一息四、五至的為無病。若是太快,就是熱,太慢就是寒,若太無力,就是虛,有力就是實。(此應參看脈學。)

白話文:

一、西醫生理學

食物無論軟硬,都會在口中被嚼碎,與唾液混合後吞咽。到達胃部後,胃液分泌,胃部肌肉蠕動,約兩三小時將食物消化成糜粥狀,再經由幽門送入十二指腸,然後進入小腸。在胰液、膽汁和腸液的作用下,糜粥狀的食物被消化成乳糜,並經腸黏膜吸收,進入乳糜管和淋巴管(小腸是食物吸收的主要場所)。無法消化的部分則繼續進入大腸,經盲腸,藉由腸蠕動的力量進入大腸。

在大腸內,還有一部分食物可以被吸收,剩下的殘渣則成為廢物,水分減少,逐漸形成固體,最後經由肛門排出,即糞便。

血液循環系統的運作,請參考相關資料自行理解。

人體呼吸作用雖然受呼吸神經控制,但呼吸器官並非單純依靠呼吸神經,因此肺臟、肋間肌和橫膈膜的運作也需加以說明。

  1. 肺臟位於胸腔內,左右各一,包裹著心臟。氣管分支成越來越細的支氣管,最終形成不透氣的盲管。呼吸時,胸廓擴張與收縮,帶動肺臟活動,進行氣體交換,與心臟活動互相配合。西醫認為成年人每分鐘呼吸約19次,與中醫一呼一吸為一息的說法相符。

  2. 肋間肌分為內外兩層,作用相反。外層肋間肌提升肋骨,使胸廓擴張;內層肋間肌則下拉肋骨,使胸廓縮小。這種上下的動作使肺臟得以活動,完成呼吸作用。

  3. 橫膈膜位於肺臟下方,平時呈穹窿狀向上凸起,收縮時則向下凹陷,增加胸腔深度。橫膈膜與肋間肌的收縮與舒張是呼吸運動的必經過程,與肺臟活動密切相關。肺部呼吸又稱外呼吸,指身體不斷從空氣中吸收氧氣,並將體內代謝產生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氣排出體外的過程。

組織呼吸,又稱內呼吸,與外呼吸的氣體交換作用相反。人體組織從血液中的紅血球取得氧氣,進行氧化作用,消耗氧氣產生二氧化碳,再送回血液,這就是內呼吸。因此動脈血變成靜脈血,呈現暗紫色。

皮膚呼吸,又稱不感性呼吸,指少量二氧化碳經皮膚毛孔排出,同時少量氧氣被吸收的過程。出汗時,排泄和吸收的量會增加。(作者提及曾以此理論通過考試的經驗。)

人體平均體溫為攝氏36.5度。成年人脈搏每分鐘約70-80次,小孩較快。根據中醫理論,脈搏每息4-5次為正常,過快為熱證,過慢為寒證,無力為虛證,有力為實證。(需參考脈學相關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