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園醫話》~ 生理學合參卷一 (1)
生理學合參卷一 (1)
1. 生理學合參卷一
我們這個人,是怎麼樣能活著呢?他全身的器官,是怎麼個樣子呢?講這個道理的書,西醫學叫做生理,中醫叫做《內經》、《難經》。可是中醫缺乏解剖學,所以它那書上說的話,多有不對的。然經過數千年的研究和理想,它那一種微妙不可思議的理論,也真能發明了人類的生活原理。
我們研討醫理,如能切實的把中西醫的生理學,平心靜氣地參照一下子,取其可取,而棄其可棄,那自然是醫學的一個大進步了。現在我把中西醫的生理學,簡單說一說,這是為初學醫的立論,所以非常淺顯,欲求深造,當然以此為初步了。
白話文:
人體是如何存活的?各器官又是如何運作的?西醫稱此為生理學,中醫則在《內經》、《難經》等典籍中探討。但由於中醫缺乏解剖學基礎,部分論述與實際情況有所出入。儘管如此,經過數千年的研究和推演,中醫理論仍能闡明人類生存的奧妙。
學習醫理應當融合中西醫生理學的精華,取長補短,摒棄錯誤,這將是醫學的一大進步。以下我將簡要介紹中西醫生理學,作為醫學初學者的入門基礎,內容淺顯易懂,欲求深入學習者,可以此為入門。
2. 一、西醫生理學
腦子分大腦、小腦二部,大腦主知覺,比如痛啦癢啦,一有刺激,它就能知道。
小腦主運動,比如手足的運動,身體的運轉,全是小腦的機能,大腦的位置在頭前,小腦的位置在頭後。小腦之下,緊接著就是延髓,在人之脖項後面。主管著呼吸及腦與脊髓之傳達作用,這是很重要的地方。延髓之下就接著脊髓,係在人之脊骨內包藏著。它能受腦的命令,運動全身,並能傳達全身的知覺,到了腦子裏,叫它知曉,所謂反射作用是也。
人身上無有一處無神經系的,好比電線一樣,它的總機關,就是腦子、延髓、脊髓,所以這三種東西,是全身神經系的根本。
血液是養人的要素,好比人是一個花草,血液就是它的汁水。若是有一枝一葉,汁水瘀了,這一枝一葉,馬上就要出毛病。若是全身的汁水乾了,這花草就會死的。人也是如此,所以血脈一不流通,馬上就不行啊!血之來源,是從吾人所飲食的東西造成的。因此欲講血之來源,不得不連同腸胃的生理,大概說一說。
凡吾人當食物之時,必與口內之唾液混合,此液為亞爾加里性作用,可變化澱粉質而為糖分。到了胃內,復有胃液作用,胃液的成份,為鹽酸與配普新。其中的鹽酸,能溶解蛋白質,變為配普新。(小腸之經過頗長,是為吸收之主部,且腸壁具有絨毛及皺壁。故收縮時能將乳糜等管壓迫,使乳糜向乳糜管內輸送,大腸亦有吸收機能。
)凡食由胃入十二指腸,此時即有腸液、膵液、膽汁為消化作用。因唾液、胃液之作用,只能化澱粉質及蛋白質,而不能化脂肪及其它物質,腸之黏膜及膵(胰腺的舊稱)分泌汁液,能破碎脂肪球為小分子。膽汁可化胃不能消化之物,且能使消化之物,變為透明體至腸內由黏膜之毛細血管吸收,漸漸匯集於門靜脈,入肝臟,造成血液。
(肝臟能分泌膽汁,製造肝糖,又能提淨血液中之毒質,使已成乳糜樣之血液,化為赤色,而入於心臟。)肝為人身造血機關,凡食物由乳糜管集合入門脈,再由門脈入肝臟,再由肝臟毛細管,通過之際,受肝細胞作用(肝臟含有多量之鐵)即變為紅色血液。從肝靜脈至下大靜脈放流而至心臟。
(肝臟能將食物化為潔淨之血液,故食物若含毒質,到此則能濾清將毒汁送回膽囊。)
由腸壁吸收之營養質,其輸送之道路有二:一由門脈經肝臟入大靜脈中以達於心臟;一經腸淋巴管,匯集於胸管,混入血液中,以達於心臟。(水、鹽類、糖分及蛋白質,由門脈輸送之,脂肪類則由腸淋巴管輸送之。)
血之周流全身,係由心臟左邊(左心室),發出來,先入大動脈。動脈血是鮮紅的,等著周遍全身,血的功用就乏了,好象已經燒殘的煤炭,火力是不中用了。此時的血已經到了極細的動脈毛細血管(手足指尖),的尖端。由此尖端,就過入靜脈毛細血管中,漸漸往回流,又總匯到大靜脈血管。
白話文:
腦部分為大腦和小腦兩個部分。大腦負責知覺,像是痛或癢,只要有刺激,它就能感知。
小腦負責運動,例如手腳的活動、身體的運轉,這些都是小腦的功能。大腦位於頭部前方,小腦位於頭部後方。小腦下方緊接著是延髓,位於脖子後方,它掌管呼吸以及腦部與脊髓間的訊息傳遞,是非常重要的地方。延髓下方接著是脊髓,脊髓包藏在脊椎骨內,它能接收腦部的指令,控制全身的活動,也能將全身的感覺傳遞到腦部,使其感知,這就是所謂的反射作用。
人身上沒有一處沒有神經系統,就像電線一樣,而它的總機關就是腦、延髓和脊髓,所以這三者是全身神經系統的根本。
血液是滋養人體的要素,就像花草的汁液一樣。如果某一枝葉的汁液阻塞,這一枝葉馬上就會出問題;如果全身的汁液乾涸,這花草就會枯死。人也是如此,所以血液一旦不流通,馬上就會有問題。血液的來源是我們吃進去的食物所形成的。因此,要講述血液的來源,就不得不順便談一下腸胃的生理功能。
當我們進食時,食物會與口中的唾液混合。唾液是鹼性的,可以將澱粉轉化為糖分。到了胃裡,又有胃液的作用。胃液的成分包含鹽酸和胃蛋白酶。其中的鹽酸可以分解蛋白質,使其轉變成胃蛋白酶。(小腸很長,是吸收營養的主要部位。小腸壁有絨毛和皺褶,收縮時可以擠壓乳糜等物質,將其送入乳糜管。大腸也有吸收功能。)
食物從胃進入十二指腸時,會有腸液、胰液和膽汁參與消化。因為唾液和胃液只能消化澱粉和蛋白質,無法消化脂肪和其他物質。腸黏膜和胰腺分泌的汁液可以將脂肪球分解成小分子。膽汁可以消化胃無法消化的物質,並且可以將消化後的物質轉化為透明狀,在腸內由黏膜上的毛細血管吸收,逐漸匯集到門靜脈,進入肝臟,形成血液。
(肝臟可以分泌膽汁、製造肝糖,並能淨化血液中的毒素,將乳糜狀的血液轉化為紅色,然後進入心臟。)肝臟是人體造血的器官,食物由乳糜管匯集進入門靜脈,再由門靜脈進入肝臟。當血液通過肝臟的毛細血管時,受到肝細胞的作用(肝臟含有大量的鐵),就會轉變成紅色血液,然後從肝靜脈流到下腔靜脈,再到達心臟。
(肝臟能將食物轉化為乾淨的血液,所以如果食物含有毒素,肝臟可以過濾掉毒素,並將毒汁送回膽囊。)
由腸壁吸收的營養物質,其輸送途徑有兩條:一條是經由門靜脈,通過肝臟進入下腔靜脈,到達心臟;另一條是經過腸淋巴管,匯集到胸管,混合到血液中,再到達心臟。(水、鹽類、糖分和蛋白質,由門靜脈輸送;脂肪類則由腸淋巴管輸送。)
血液在全身循環,是由心臟左側(左心室)發出,先進入大動脈。動脈血是鮮紅色的。當血液循環全身,功能耗盡時,就像燃燒殆盡的煤炭,失去作用。這時血液已到達最細微的動脈毛細血管(如手指腳趾尖),然後從這些末端進入靜脈毛細血管,逐漸流回,最終匯集到大靜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