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謙等

《傷寒心法要訣》~ 卷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一 (3)

13. 誤服三湯致變救逆

傷寒酒病桂勿與,嘔吐不已血膿鮮,尺遲服麻致漏汗,惡風肢急小便難,微弱汗風青龍發,厥惕悸眩熱仍然,身瞤振振欲擗地,桂加附子真武痊。

【注】傷寒,謂傷寒無汗之實邪也。
酒病,謂病酒狀似中風也。
桂勿與,謂皆勿與桂枝湯也。
誤與傷寒,則表氣愈固,裡氣更逆,嘔吐不已也。
誤與酒病,則濕熱內釀,傷營吐血膿也。
此皆誤用桂枝湯之變證,當隨其變證治之可也。
尺遲,謂傷寒尺中脈遲也。
服麻,謂服麻黃湯發汗,遂致汗出不止,名曰漏汗也。
肢急,四肢拘急也。
小便難,謂小便少而難也。
傷寒脈證,當用麻黃湯發汗,若尺中脈遲,是營氣不足,不可發汗。
若誤發之,則致漏汗惡風,四肢拘急,小便難等變證也。
當以桂枝加附子湯救逆可也。
微弱,謂大青龍證脈微弱也,汗風,謂大青龍證自汗惡風也。
大青龍證脈不浮緊,若浮緩而微弱反汗出,是大青龍脈證未具也。
誤以大青龍發之,致其人厥冷筋惕,心悸頭眩,熱仍不退,身肉瞤動也。
振振欲擗地,謂聳動不已,不能興起欲墮於地也,此皆誤與大青龍湯發汗之變證,當以真武湯救逆可也。
詳太陽篇。

14. 汗下失宜致變壞證

太陽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不解致逆成壞證,觀其脈證犯何經,難辨陰陽六經證,重困垂危莫可憑,惟用獨參煎冷服,鼻上津津有汗生。

【注】太陽病三日,已發汗不解,若吐、若下、著溫針,苟或相當即成解證。
如其不當,不但病不解,或因而致逆變成壞怔,當觀其脈證,知犯何經之逆。
如汗後亡陽、渴躁譫語,下後寒中、結胸痞硬,吐後內煩腹滿,溫針後黃、衄、驚、狂之類,隨證治之可也。
甚或脈微欲絕,神昏不能言,循衣摸床,叉手冒心等、重困垂危,難辨陰陽,六經莫可憑之怔。
此時此際,惟用人參煎湯,徐徐冷服,以待其機。
倘得鼻上津津有汗,則為可生之兆也。

15. 三陰受病傳經欲愈脈證

傷寒三日三陽盡,熱微煩躁入陰傳,其人能食而不嘔,脈小尿清為不傳。

【注】傷寒三日,三陽受邪為盡,三陰當受邪,其人身熱雖微,而煩躁者,謂邪去陽入陰不解也。
若其人反能食而不嘔,脈靜小,小便清,謂邪未入於陰為不傳,欲自愈也。

16. 卷一

傷寒一證,仲景論中立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神明變化,可謂既詳且盡矣。
其治雜證也,則有《金匱要略》,分門別類,包舉該括,無非示人以規矩準繩,欲其觸類傍通,以應變於無窮也。
但其辭旨古奧,義蘊幽深。
條目繁多,未易領會,人多苦之。
茲特撮其要旨,編為歌訣,俾學者便於熟讀默記,融會貫通,然後再玩味全書,則易讀易解,有會心之樂,而無望洋之嘆矣。
由此登堂入室,將見二千年來大法微言,昭如日月,不致塵封,庶幾於斯道不無小補云爾。

17. 陽明腑病脈證

胃實脈大腑陽明,大便難兮脾約同,蒸蒸潮熱濈濈汗,滿痛始可議三承。

【注】脈大腑陽明,謂熱邪入腑,陽明當脈大也。
曰胃實,曰大便難,曰脾約,謂腑病受邪之不同也。
脾約者,太陽陽明也。
胃實者,正陽陽明也。
大便難者,少陽陽明也。
皆為可下之證,不無輕重之別。
然必蒸蒸潮熱,身肢濈濈然汗出,或滿或痛,始可議其微、甚,以三承氣湯、麻仁丸下之可也。
詳陽明篇。

18. 太陰陽邪脈證

陽邪嗌乾腹滿痛,誤下時痛大實疼,大承桂枝加芍大,脈弱芍大當審行。

【注】陽邪,謂太陰邪從陽化之熱證也。
嗌乾,謂咽乾太陰熱也。
腹滿痛,太陰有餘證也。
誤下,謂誤下邪陷太陰當分輕重也。
時痛,謂腹有時痛,有時不痛,宜桂枝加芍藥湯和之。
大實痛,謂腹大滿痛,無時不痛,宜桂枝加大黃湯下之。
兼陽明胃實,以大承氣湯下之。
若脈弱即當行大黃芍藥,宜斟酌減之,以其人胃氣弱易動也。
詳太陰篇。

19. 少陰厥陰外熱裡寒脈證

少陰裡寒外熱證,面赤身反不惡寒,厥利清穀脈微絕,通脈四逆主之先,利止參加脈不出,蔥入面色赤炎炎,腹痛加芍咽桔梗,嘔加聖藥用姜鮮。

【注】少陰裡寒外熱之證,面赤不惡寒,格陽外熱也。
四肢厥冷,下利清穀,脈微欲絕,陰極裡寒也,宜通脈四逆湯主之。
服四逆湯下利止,脈仍不出加人參,面色赤者加蔥,腹痛加芍藥,咽痛加桔梗,嘔加生薑。
詳少陰篇。

20. 陽明表病脈證

葛根浮長表陽明,緣緣面赤額頭疼,發熱惡寒而無汗,目痛鼻乾臥不寧。

【注】太陽未罷,又傳陽明,太陽表邪怫鬱,陽明肌熱,為陽明經表病也。
葛根表陽明,謂葛根湯主治陽明表病也。
浮長,謂陽明之表脈也。
緣緣面赤連額頭疼,發熱惡寒無汗,目痛鼻乾臥不得寧,皆謂陽明經之表證也。
用葛根湯解兩經之邪也。
詳陽明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