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心法要訣》~ 卷一 (3)
卷一 (3)
1. 誤服三湯致變救逆
傷寒酒病桂勿與,嘔吐不已血膿鮮,尺遲服麻致漏汗,惡風肢急小便難,微弱汗風青龍發,厥惕悸眩熱仍然,身瞤振振欲擗地,桂加附子真武痊。
【注】傷寒,謂傷寒無汗之實邪也。
酒病,謂病酒狀似中風也。
桂勿與,謂皆勿與桂枝湯也。
誤與傷寒,則表氣愈固,裡氣更逆,嘔吐不已也。
誤與酒病,則濕熱內釀,傷營吐血膿也。
此皆誤用桂枝湯之變證,當隨其變證治之可也。
尺遲,謂傷寒尺中脈遲也。
服麻,謂服麻黃湯發汗,遂致汗出不止,名曰漏汗也。
肢急,四肢拘急也。
白話文:
如果病人是傷寒或酒病,就不要用桂枝湯。誤用桂枝湯,傷寒病人會表氣更固,裡氣更逆,導致不停嘔吐;酒病病人則會濕熱內釀,傷及營氣,吐血膿。這些都是誤用桂枝湯導致的變化,應該根據症狀變化調整治療。如果病人脈象沉遲,之前用過麻黃湯導致汗出不止,並且出現四肢拘急,小便困難,身體微弱,發熱、惡風、青龍發,甚至神志昏迷、心悸、頭暈、仍然發熱,身體顫抖,想要抓地,就應該用桂枝加附子湯和真武湯來治療。
小便難,謂小便少而難也。
傷寒脈證,當用麻黃湯發汗,若尺中脈遲,是營氣不足,不可發汗。
若誤發之,則致漏汗惡風,四肢拘急,小便難等變證也。
當以桂枝加附子湯救逆可也。
微弱,謂大青龍證脈微弱也,汗風,謂大青龍證自汗惡風也。
大青龍證脈不浮緊,若浮緩而微弱反汗出,是大青龍脈證未具也。
誤以大青龍發之,致其人厥冷筋惕,心悸頭眩,熱仍不退,身肉瞤動也。
振振欲擗地,謂聳動不已,不能興起欲墮於地也,此皆誤與大青龍湯發汗之變證,當以真武湯救逆可也。
詳太陽篇。
白話文:
小便困難,是指小便量少且排尿困難。
傷寒病人的脈象,應該用麻黃湯發汗,但如果尺脈遲緩,表示營氣不足,就不能發汗。
如果錯誤地發汗,就會導致汗液外漏、怕風、四肢拘緊、小便困難等變化。
應該用桂枝加附子湯來救治。
脈象微弱,指的是大青龍湯證的脈象微弱。汗風,指的是大青龍湯證自汗怕風。
大青龍湯證的脈象不應該浮緊,如果脈象浮緩且微弱,反而出汗,表示大青龍湯證的脈象不符合。
如果錯誤地使用大青龍湯發汗,就會導致病人四肢厥冷、筋惕肉跳、心悸頭眩、發熱不退、身肉震動。
病人不停地顫抖,想要摔倒在地,這都是誤用大青龍湯發汗的變化,應該用真武湯來救治。
詳細內容請參考太陽篇。
2. 汗下失宜致變壞證
太陽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不解致逆成壞證,觀其脈證犯何經,難辨陰陽六經證,重困垂危莫可憑,惟用獨參煎冷服,鼻上津津有汗生。
【注】太陽病三日,已發汗不解,若吐、若下、著溫針,苟或相當即成解證。
如其不當,不但病不解,或因而致逆變成壞怔,當觀其脈證,知犯何經之逆。
如汗後亡陽、渴躁譫語,下後寒中、結胸痞硬,吐後內煩腹滿,溫針後黃、衄、驚、狂之類,隨證治之可也。
甚或脈微欲絕,神昏不能言,循衣摸床,叉手冒心等、重困垂危,難辨陰陽,六經莫可憑之怔。
此時此際,惟用人參煎湯,徐徐冷服,以待其機。
倘得鼻上津津有汗,則為可生之兆也。
白話文:
病人已經發燒三天了,也已經用過發汗、吐瀉、溫針等方法,但病情沒有好轉反而變得更嚴重,出現了逆轉的壞症狀。這時要觀察脈象和症狀,判斷是哪一條經脈出了問題,但陰陽六經的症狀很難分辨,病人情況危急,難以判斷病情。只能用人參煎成冷湯慢慢喝,等待病情好轉的機會。如果病人鼻子上出現了汗水,就代表有生還的希望。
3. 三陰受病傳經欲愈脈證
傷寒三日三陽盡,熱微煩躁入陰傳,其人能食而不嘔,脈小尿清為不傳。
【注】傷寒三日,三陽受邪為盡,三陰當受邪,其人身熱雖微,而煩躁者,謂邪去陽入陰不解也。
若其人反能食而不嘔,脈靜小,小便清,謂邪未入於陰為不傳,欲自愈也。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得了傷寒,三天後三陽經的病氣都消散了,但還是感到輕微發熱,煩躁不安,這是病邪從陽經轉入陰經,還沒有完全消退的徵兆。
如果病人還能吃東西,沒有嘔吐,脈象平穩而細弱,小便清澈,表示病邪還沒有侵入陰經,病症不會傳播,有望自行痊癒。
4. 卷一
傷寒一證,仲景論中立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神明變化,可謂既詳且盡矣。
其治雜證也,則有《金匱要略》,分門別類,包舉該括,無非示人以規矩準繩,欲其觸類傍通,以應變於無窮也。
但其辭旨古奧,義蘊幽深。
條目繁多,未易領會,人多苦之。
茲特撮其要旨,編為歌訣,俾學者便於熟讀默記,融會貫通,然後再玩味全書,則易讀易解,有會心之樂,而無望洋之嘆矣。
由此登堂入室,將見二千年來大法微言,昭如日月,不致塵封,庶幾於斯道不無小補云爾。
白話文:
傷寒一證,仲景論中立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神明變化,可謂既詳且盡矣。
傷寒這一種疾病,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提出了三百九十七種治療方法,一百一十三個方劑,其精妙變化,可謂詳盡無遺。
其治雜證也,則有《金匱要略》,分門別類,包舉該括,無非示人以規矩準繩,欲其觸類傍通,以應變於無窮也。
對於其他各種疾病的治療,則有《金匱要略》一書,將它們分門別類,內容全面詳盡,無非是要給後人提供治病的準則和規範,希望他們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以應對各種不同的病症。
但其辭旨古奧,義蘊幽深。
然而,書中文字古樸深奧,意義隱晦難懂。
條目繁多,未易領會,人多苦之。
條目繁多,不易理解,許多人因此感到困擾。
茲特撮其要旨,編為歌訣,俾學者便於熟讀默記,融會貫通,然後再玩味全書,則易讀易解,有會心之樂,而無望洋之嘆矣。
因此,特地將書中精華部分,編寫成歌訣,讓學者方便熟讀背誦,融會貫通。然後再細細品味整本書,就會感到容易理解,讀來輕鬆愉快,不再有望洋興嘆的感覺。
由此登堂入室,將見二千年來大法微言,昭如日月,不致塵封,庶幾於斯道不無小補云爾。
由此可以步入精深,見證兩千年前醫學巨著的精妙之處,如同日月般光芒萬丈,不會被塵封。希望這一點小小的貢獻,對醫學之道有所幫助。
5. 陽明腑病脈證
胃實脈大腑陽明,大便難兮脾約同,蒸蒸潮熱濈濈汗,滿痛始可議三承。
【注】脈大腑陽明,謂熱邪入腑,陽明當脈大也。
曰胃實,曰大便難,曰脾約,謂腑病受邪之不同也。
脾約者,太陽陽明也。
胃實者,正陽陽明也。
大便難者,少陽陽明也。
皆為可下之證,不無輕重之別。
然必蒸蒸潮熱,身肢濈濈然汗出,或滿或痛,始可議其微、甚,以三承氣湯、麻仁丸下之可也。
詳陽明篇。
白話文:
如果患者胃部積食,脈象洪大,屬於陽明經病變,出現排便困難,可能是脾經也受影響,並且伴有持續發熱、出汗、腹脹或疼痛,這就屬於陽明經實證,可以考慮用三承氣湯或麻仁丸治療。
6. 太陰陽邪脈證
陽邪嗌乾腹滿痛,誤下時痛大實疼,大承桂枝加芍大,脈弱芍大當審行。
【注】陽邪,謂太陰邪從陽化之熱證也。
嗌乾,謂咽乾太陰熱也。
腹滿痛,太陰有餘證也。
誤下,謂誤下邪陷太陰當分輕重也。
時痛,謂腹有時痛,有時不痛,宜桂枝加芍藥湯和之。
大實痛,謂腹大滿痛,無時不痛,宜桂枝加大黃湯下之。
兼陽明胃實,以大承氣湯下之。
若脈弱即當行大黃芍藥,宜斟酌減之,以其人胃氣弱易動也。
詳太陰篇。
白話文:
如果出現喉嚨乾渴、腹部脹痛,可能是陽邪入侵,誤用瀉藥反而會加重病情,造成腹痛加劇。如果腹痛時有時無,可以使用桂枝加芍藥湯緩解;如果腹部脹滿疼痛不止,可以使用桂枝加大黃湯治療。如果伴有胃實,則可以使用大承氣湯瀉下。但如果脈搏微弱,就要謹慎使用大黃和芍藥,因為病人胃氣虛弱,容易引起不良反應。具体情况还需要参照太陰篇。
7. 少陰厥陰外熱裡寒脈證
少陰裡寒外熱證,面赤身反不惡寒,厥利清穀脈微絕,通脈四逆主之先,利止參加脈不出,蔥入面色赤炎炎,腹痛加芍咽桔梗,嘔加聖藥用姜鮮。
【注】少陰裡寒外熱之證,面赤不惡寒,格陽外熱也。
四肢厥冷,下利清穀,脈微欲絕,陰極裡寒也,宜通脈四逆湯主之。
服四逆湯下利止,脈仍不出加人參,面色赤者加蔥,腹痛加芍藥,咽痛加桔梗,嘔加生薑。
詳少陰篇。
白話文:
少陰症狀表現為裡寒外熱,患者面色發紅,但反而不畏寒,四肢厥冷,腹瀉稀薄,脈搏微弱幾乎消失,這是由於陰寒極度內盛造成的。治療上應使用通脈四逆湯,可以改善脈搏,止瀉。若服藥後腹瀉停止,但脈搏仍然微弱,則需加入人參;若面色發紅,則需加入蔥;若腹部疼痛,則需加入芍藥;若咽喉疼痛,則需加入桔梗;若嘔吐,則需加入生薑。詳細內容請參閱少陰篇。
8. 陽明表病脈證
葛根浮長表陽明,緣緣面赤額頭疼,發熱惡寒而無汗,目痛鼻乾臥不寧。
【注】太陽未罷,又傳陽明,太陽表邪怫鬱,陽明肌熱,為陽明經表病也。
葛根表陽明,謂葛根湯主治陽明表病也。
浮長,謂陽明之表脈也。
緣緣面赤連額頭疼,發熱惡寒無汗,目痛鼻乾臥不得寧,皆謂陽明經之表證也。
用葛根湯解兩經之邪也。
詳陽明篇。
白話文:
病人出現葛根浮長,臉色發紅,額頭疼痛,發燒怕冷卻不流汗,眼睛痛鼻子乾,睡不安穩,這些都是陽明經表證,可以用葛根湯來治療,可以解除太陽經和陽明經的邪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