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謙等

《傷寒心法要訣》~ (2)

回本書目錄

(2)

1. 陽明熱病脈證

白虎煩渴熱陽明,汗出身熱脈長洪,不惡寒兮反惡熱,合柴兼見少陽經。

【注】太陽已罷,而傳陽明不傳少陽,亦未入腑,其熱漸深,表裡俱熱,為陽明經熱病也。

白虎熱陽明,謂白虎湯主治陽明熱病也。

脈長洪,謂陽明之熱脈也。

煩躁口渴,引飲汗出身熱,不惡寒反惡熱,皆謂陽明經熱病之證也。

用白虎湯解陽明表裡俱熱也。

陽明未罷,又傳少陽,亦陽明熱病也。

合柴,謂白虎合小柴胡湯,治陽明經熱證,兼見少陽經弦脈,寒熱往來,口苦耳聾,目眩而嘔,胸脅痛之病也。

詳陽明少陽篇。

白話文:

病人出現白虎煩渴,熱盛,陽明經受熱邪侵襲,伴隨出汗、身體發熱,脈象洪大有力。患者不畏寒反倒怕熱,這也符合陽明經熱病的症狀,同時也表現出少陽經的證狀。

由於太陽經病已退,但熱邪傳入陽明經,尚未進入腑臟,熱邪逐漸深入,表裡都呈現熱象,這是陽明經熱病的特徵。

白虎湯專治陽明經熱病,病人脈象洪大有力,正是陽明經熱的表現。

煩躁口渴,引渴飲水,出汗身體發熱,不畏寒反倒怕熱,都是陽明經熱病的典型症狀。

用白虎湯可以解陽明經表裡俱熱。

陽明經病尚未完全退去,又傳入了少陽經,也是陽明經熱病的表現。

白虎湯合用小柴胡湯,可以治療陽明經熱證,同時兼顧少陽經弦脈、寒熱往來、口苦耳聾、目眩嘔吐、胸脅疼痛等症狀。

詳細的內容請參考陽明少陽篇。

2. 陽明慎汗慎清慎下

陽明表證反有汗,桂枝加葛中風傳。

熱證無汗亡津液,燥渴仍從白虎痊,胃實汗熱原應下,惡寒浮緩表為先。

欲知定硬識矢氣,不轉微澀下之冤。

舌滑尿白小便數,便硬休攻導自安。

小便數多知便硬,無苦數少是津還。

【注】陽明表證應無汗,反有汗,是從風邪傳來,仍從表治,宜用栓枝加葛根湯。

陽明熱證應有汗,反無汗,是或吐、或汗、或下亡其津液。

若無燥渴,則從表治,若有燥渴、仍從熱治,宜用白虎湯。

胃實自汗潮熱,原應下之,若有惡寒浮緩之表,宜先解表。

表解已、乃可攻之,欲知大便硬定未定,當少與小承氣湯,轉矢氣者,已成定硬,當與大承氣湯攻之。

白話文:

如果陽明病症表現為表證,但患者卻有汗,這是因為風邪傳入,仍需從表證治療,可以使用桂枝加葛根湯。

如果陽明病症表現為熱證,但患者卻沒有汗,這是因為患者可能吐、可能汗、可能瀉,導致體液流失。如果沒有燥渴,則從表證治療;如果有燥渴,則仍需從熱證治療,可以使用白虎湯。

如果患者有胃實、自汗、潮熱的症狀,本來應該用下法治療,但如果出現惡寒、脈浮緩的表證,則需要先解表。

表證解除後,才能攻裡。如果想要知道大便是否堅硬,可以少用一些小承氣湯,如果大便已經堅硬,則可以用大承氣湯攻之。

舌頭滑膩、小便白濁、小便次數頻繁,這是大便堅硬的徵兆,不需用導藥治療,自然會好轉。

小便次數頻繁,表示大便堅硬;如果沒有口苦、小便次數少,則是體液恢復的表現。

若不轉矢氣者,未成定硬,攻之必溏,勿更與也。

若脈微澀者,亦不可下,下之則冤死也。

舌滑、尿白、裡熱微也,雖小便數、大便硬,其熱遠在廣腸,亦不可下,用蜜煎豬膽導法自可安也。

凡小便數多,知大便必硬,雖大便硬而無或滿、或痛之苦,當審其小便日幾行,日減數少,是津液還於胃中,慎不可攻,不久必自大便出也。

詳陽明篇。

白話文:

如果體內積熱未消,病情不穩定,貿然用藥就會導致病情加重,不宜再服用藥物。

如果脈象微弱而澀,也不可使用瀉藥,否則會造成內傷,危及生命。

舌苔滑膩、小便顏色白,體內有輕微的熱症,雖然小便次數頻繁、大便乾燥,但熱症位於腸道深處,也不可使用瀉藥。可以用蜂蜜煎煮豬膽的方法引導熱症排出,即可痊癒。

如果小便次數頻繁,就代表大便會很硬,即使大便乾燥也沒有腹脹或疼痛,也要觀察一天小便次數,如果次數減少,說明津液回歸胃中,不可再使用攻瀉之藥,不久就會自然排出大便。

詳細內容請參閱陽明篇。

3. 三陽受病傳經欲愈脈證

傷寒一日太陽病,欲吐煩躁數急傳、陽明少陽證不見,脈靜身和為不傳。

【注】傷寒一日太陽受病,二日陽明受病,三日少陽受病,此其傳經之常也。

若初病頗欲吐,煩躁脈數急者,謂邪盛傳經而不解也。

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脈靜身無所苦者,謂邪衰不傳,欲自愈矣。

白話文:

如果有人得了傷寒,第一天是太陽病,感到想吐、煩躁不安、脈搏快速,表示病邪很盛,正要傳入其他經脈,還沒解脫。但如果過了兩三天,陽明和少陽的症狀都沒有出現,脈搏平穩,身體也沒有不舒服,就代表病邪已經減弱,不會再傳播,病很快就會好。

4. 表證

表證宜汗太陽經,無汗發熱惡寒風,頭項強痛身體痛,若出自汗表虛明。

【注】表證,謂寒邪在表,無汗發熱,惡寒惡風,頭項強痛,身體痛也。

太陽經主表,故曰表證。

有是證無汗者,皆屬表實。

雖有是證,若自汗出者,皆屬表虛,未可輕汗,即有風邪,只宜桂枝湯解肌可也。

表實無汗,重者麻黃湯主之。

輕者麻桂各半湯主之。

時有汗時無汗者,桂枝二麻黃一湯主之,表實躁熱甚者,三黃石膏湯主之。

微者,大青龍湯主之。

不躁有熱者,桂枝二越婢一湯主之。

以上表證,不必悉具,亦不論日之多寡,但見有頭痛惡寒一、二證,即為表未罷,雖有里證,當先解表。

表解已,乃可攻之,臨證者不可不詳辨也。

詳太陽篇。

白話文:

如果病人出現發熱、怕冷、頭疼、身體痠痛等症狀,而且沒有汗,這就是外感風寒,屬於表實證,需要使用麻黃湯或麻桂各半湯治療。如果病人有這些症狀,但卻一直出汗,那就是表虛證,不能輕易出汗,即使是外感風寒,也只需使用桂枝湯來解表就可以了。如果病人時而有汗時而無汗,則可以使用桂枝二麻黃一湯。如果病人外感風寒,伴有躁熱明顯的症狀,則使用三黃石膏湯,如果症狀較輕,則使用大青龍湯。如果病人沒有躁熱,但有發熱症狀,則使用桂枝二越婢一湯。總之,只要病人出現頭痛、怕冷等症狀,就說明外感風寒的症狀還沒有完全消除,即使有其他內部症狀,也要先解表,待表症解除之後,才能進一步治療其他症狀。醫生在診斷時務必仔細辨證,以便做出最佳的治療方案。詳情請參閱《太陽篇》。

5. 三陽合病並病

合病兩三經同病,並病傳歸併一經。

二陽合病滿喘發,自利葛根嘔半同。

太少利芩嘔加半,明少弦負順長生,滑數宿食大承氣,三陽合病腹膨膨,口燥身重而譫語,欲眠合目汗蒸蒸,遺尿面垢參白虎,浮大汗下禁當應。

二陽並病汗不徹,面赤怫鬱大青龍,表罷潮熱手足汗,便難譫語大承攻。

太少頭項痛眩冒,心下痞硬如結胸,禁汗吐下惟宜刺,譫驚不食利多凶。

【注】一經未罷,又傳一經,二經、三經同病,而不歸併一經者,謂之合病。

二經、三經同病,而後歸併一經自病者,謂之並病。

二陽,謂太陽、陽明也。

白話文:

如果兩種或三種經脈同時生病,但沒有歸併到其中一條經脈,就稱為合病。如果兩種或三種經脈同時生病,後來歸併到其中一條經脈單獨發病,就稱為並病。太陽經和陽明經同時生病,稱為二陽。

二陽合病,會出現滿喘、自利、葛根湯證、嘔吐等症状。太少陽經合病,則加用黃芩、嘔吐加半夏。明少陽經合病,則弦脈、負重、順氣,長生湯可用。滑數宿食,則用大承氣湯。

三陽合病,腹部膨脹,口乾、身體沉重、神志不清,想要睡覺、閉目、汗出很多,小便失禁、臉色發黑,可參用白虎湯,脈浮大而汗出,禁汗下,宜針灸。

二陽並病,汗出不透,面紅、烦躁,可使用大青龍湯。表證已解,但仍然潮熱,手腳出汗、大便不通、神志不清,可使用大承氣湯。

太少陽經並病,會出現頭頸痛、眩晕、冒汗,心下痞块坚硬如结胸,禁汗吐下,宜针刺治疗。神志不清、惊恐不安、不进食,预后不良。

太陽則有頭痛、發熱、惡寒、無汗,陽明則有肌熱、惡熱、心煩、不眠之證,相合同病也。

滿喘,謂二陽合病當下利不下利,更加胸滿而喘,宜麻黃湯發之。

自利,謂二陽合病當有之證,宜葛根湯也。

嘔半,謂二陽合病,不下利但加嘔者,宜葛根湯加半夏也。

同,謂二證同用葛根一方也。

太少,謂太陽、少陽合病也。

太陽則有頭痛發熱,惡寒無汗;少陽則有寒熱往來,口苦耳聾,目眩胸脅痛之證,相合同病也。

利芩,謂太陽、少陽合病當自下利,宜與黃芩湯也。

嘔加半,謂太陽、少陽合病不自利,但加嘔者,宜黃芩湯加半夏也。

白話文:

太陽病症狀包括頭痛、發熱、惡寒、無汗,陽明病症狀則有肌熱、惡熱、心煩、失眠,兩者病症相似。

滿喘是指二陽合病,患者腹瀉不暢,胸悶氣喘,應服用麻黃湯發汗。

自利是指二陽合病,患者有腹瀉症狀,應服用葛根湯。

嘔半是指二陽合病,沒有腹瀉但伴隨嘔吐,應服用葛根湯加半夏。

同是指二陽合病的兩種症狀都可用葛根湯治療。

太少是指太陽和少陽合病。

太陽病症狀包括頭痛發熱、惡寒無汗;少陽病症狀則有寒熱交替、口苦耳聾、頭暈、胸脅疼痛,兩者病症相似。

利芩是指太陽和少陽合病,患者有腹瀉症狀,應服用黃芩湯。

嘔加半是指太陽和少陽合病,沒有腹瀉但伴隨嘔吐,應服用黃芩湯加半夏。

若不嘔利而見太陽、少陽之證,非合病也;宜用柴胡桂枝湯兩解之。

明少,謂陽明、少陽兩經之證同見下利合病也。

弦負,弦為少陽木脈,木勝則土負,負則死也。

順長生,長為陽明土脈,土盛則木不能災為順,順則生也。

滑數,謂陽明、少陽合病,下利黏穢者,脈必滑數,是宿食也,宜大承氣湯;嘔酸苦者,宜大柴胡湯。

三陽,謂太陽、陽明、少陽合病也。

腹膨膨,謂腹脹滿也。

口燥,謂口中乾燥也。

身重,謂身重難轉側也。

譫語,謂妄亂言也。

欲眠,謂喜睡也。

白話文:

如果沒有嘔吐腹瀉,卻出現太陽、少陽的病症,就不是合併症,應該用柴胡桂枝湯來治療。

「明少」指的是陽明和少陽兩經的病症同時出現,並伴隨腹瀉,這才是合併症。

「弦負」是指少陽的脈象,木氣過盛,就會壓制土氣,導致死亡。

「順長生」是指陽明的脈象,土氣旺盛,木氣就無法為害,這就是順生,可以存活。

「滑數」指的是陽明和少陽合併症,腹瀉黏膩穢濁,脈象一定是滑數,這表示是宿食積滯,應該用大承氣湯治療;如果嘔吐酸苦,就應該用大柴胡湯治療。

「三陽」指的是太陽、陽明、少陽三經的合併症。

「腹膨膨」指的是腹部脹滿。

「口燥」指的是嘴巴乾燥。

「身重」指的是身體沉重,難以轉側。

「譫語」指的是胡言亂語。

「欲眠」指的是嗜睡。

合目汗蒸蒸,謂合目出熱汗也。

遺尿,謂失尿不知也。

面垢,謂面似有油垢也。

此皆三陽熱盛,津液枯竭之證,設使脈浮,禁不可汗,脈大亦不可下,惟宜用白虎加人參,益氣生津清熱可也。

若未經汗下,津液未傷,三陽合病,輕證惟宜柴葛解肌湯,清解三陽可也。

二陽,謂太陽陽明並病也。

汗不徹,謂邪在太陽,發汗未徹,又傳陽明也。

面赤,謂邪猶怫鬱於太陽、陽明之表,未並陽明之腑,宜大青龍湯解兩經之熱也。

表罷,謂太陽證罷也。

潮熱、手足汗、大便難、譫語,謂已歸併陽明腑也,宜大承氣湯,攻陽明實熱也。

白話文:

眼睛閉著就滿頭大汗,表示身體內熱太盛,汗出過多導致津液枯竭。

尿失禁,表示無法控制排尿,不由自主地漏尿。

臉上好像覆蓋了一層油垢,表示身體內熱太盛,導致臉部油脂分泌旺盛。

這些症狀都屬於三陽經熱盛,津液枯竭的表現。如果脈象浮緩,不可再使用發汗藥物,脈象洪大也不宜使用瀉下藥物。最好的方法是服用白虎加人參湯,益氣生津、清熱降火。

如果尚未經過發汗治療,津液尚未受損,三陽經同時發病,症狀較輕,可以用柴葛解肌湯清解三陽經的熱氣。

二陽是指太陽經和陽明經同時發病。

汗出不透,表示邪氣停留在太陽經,發汗治療效果不佳,又傳到了陽明經。

臉色發紅,表示邪氣還停留在太陽經和陽明經的表面,尚未深入陽明經的腑臟,可以用大青龍湯來解熱。

表證消失,表示太陽經的症狀已經減輕。

反覆發熱、手足出汗、大便乾硬、神志不清,表示邪氣已經深入陽明經的腑臟,需要服用大承氣湯來攻破陽明經的實熱。

太少,謂太陽、少陽並病也。

頭項強痛,目眩昏冒,心下痞硬,如結胸證,謂太陽少陽二經之證尚未歸併,其邪未定,禁不可汗下,惟宜刺大椎、肝腧、肺腧,以瀉其熱也。

若誤發汗,則必發譫語。

若誤吐下,則必心煩而驚,水漿不入,下利不止。

變此惡候,命多凶也。

義詳合病並病篇。

白話文:

如果病情症狀較輕,就說明太陽經和少陽經都患病了。患者頭頸部疼痛劇烈,頭昏眼花,胸悶心煩,胸部感覺有塊硬物,像是結胸證的症狀。這表示太陽經和少陽經的病邪還沒有完全匯合,邪氣尚未穩定,絕對不能用發汗或瀉下的方法治療,應該用針刺大椎穴、肝腧穴、肺腧穴來瀉熱。

如果錯誤地使用了發汗療法,患者就會出現神志不清的症狀。如果錯誤地使用了吐瀉療法,患者就會心煩意亂,驚恐不安,無法進食,腹瀉不止。出現這些惡劣的徵兆,患者的生命就會受到威脅。

關於這方面的詳細解釋,請參閱「合病並病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