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謙等

《傷寒心法要訣》~ (1)

回本書目錄

(1)

1. 陰證

陰證身重息短冷,目不了了色不紅,無熱欲臥厥吐利,小便白兮爪甲青。

【注】陰證,謂陰寒之證也。

不論三陰、三陽,凡見是證者,均為陰寒不足也。

陰主靜,故身重也。

陰主寐,故目不了了但欲臥也。

陽氣虛寒,故息短口鼻氣冷也,陰淫於外,故面無紅色,四肢厥冷爪甲青也。

陰邪入內,故嘔吐,下利清穀,小便清白也。

以上皆三陰寒證,臨證者以附子、四逆、理中、吳茱萸等湯,擇其宜而與之可也。

詳三陰篇。

2. 陽毒

陽毒熱極失汗下,舌卷焦黑鼻煤煙,昏噤發狂如見鬼,咽疼唾血赤云斑。

六七日前尚可治,表裡俱實黑奴丸,熱盛解毒裡實下,表實三黃石膏煎。

【注】陽毒,謂陽熱至極之證也。

失汗下,謂應汗不汗,應下不下,失其汗下之時也。

熱毒炎炎不已,故舌卷焦黑,鼻內生煤煙也。

熱毒內攻乘心,故神昏噤慄,發狂如見鬼神,咽疼唾血也。

熱毒外薄肌膚,故發赤色如錦云之斑也。

六、七日前,謂日淺毒未深入,故尚可治。

表裡俱實,謂有是證,無汗不大便者,宜黑奴丸兩解之。

無表裡實證熱盛者,宜黃連解毒湯。

兼燥渴者,合白虎湯清之。

裡實不便者,宜解毒承氣湯下之,表實無汗者,宜三黃石膏湯發之。

3. 陰盛格陽

陰盛格陽色淺赤,發熱不渴厥而煩,下利尿清爪青白,浮微通脈復陽還。

【注】經曰:陰氣太盛,陽氣不得相營也。

不相營者,不相入也。

既不相入,則格陽於外,故曰陰盛格陽也。

色淺赤,謂面色見浮淺之紅赤色也。

其外證面赤發熱而煩,頗類陽熱,其內則不渴,下利清穀,小便清白,爪甲青白,四肢厥冷,脈浮微欲絕,一派陰寒虛證。

宜通脈四逆湯冷服之,從其陰而復其陽也。

利止脈不出,加倍人參。

下利無脈,宜白通加豬膽汁人尿湯。

厥煩欲死,宜吳茱萸湯。

4. 陽盛格陰

陽盛格陰身肢厥,惡熱煩渴大便難,沉滑爪赤小便赤,汗下清宜陰自完。

【注】經曰:陽氣太盛,陰氣不得相營也。

不相營者,不相入也。

既不相入,則格陰於外,故曰陽盛格陰也。

其外證雖身肢厥冷,頗似陰寒,而內則煩渴,大便難,小便赤,惡熱不欲近衣,爪甲赤,脈沉滑,一派陽實熱證。

汗下清三法得宜,則陽得以消,陰得以完全也。

表實無汗,三黃石膏湯。

裡實不便,三承氣湯。

熱盛無表裡證,宜解毒白虎湯。

【集註】劉完素曰:蓄熱內甚,脈須疾數,以其極熱蓄甚而脈道不利,反致脈沉細欲絕,俗未明造化之理。

反謂傳為寒極陰毒者,或始得之,陽熱暴甚,而便有此證候者,或兩感熱甚者,通宜解毒加大承氣湯下之。

後熱稍退而未愈者,黃連解毒湯調之。

或微熱未除者,涼膈散調之。

或失下熱極,以至身冷脈微而昏冒將死,若急下之,則殘陰暴絕必死,蓋陽後竭而然也。

不下亦死,宜涼膈散或黃連解毒湯,養陰退陽,積熱漸以消散,則心胸再暖而脈漸以生也。

5. 太陰陽明表裡同病

腹滿時減復如故,此是寒虛氣上從,腹滿不減不大便,轉屬陽明乃可攻。

【注】腹滿時減,減復如故,謂腹時滿時不滿,而減復如常,此為太陰寒邪寒虛之氣上逆之滿,乃可溫之證也,宜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

腹滿不減,謂常常而滿,終日不減,或不大便,此為轉屬陽明實熱內壅之滿,乃可攻之證也,宜大承氣湯。

詳太陰篇。

6. 太陰陰邪脈證

太陰陰邪沉遲脈,吐食腹滿有時疼,手足自溫利不渴,理中湯主悸加苓,腹滿去朮加附子,吐多去朮加姜生,雖吐下多還用術,渴欲得水倍術寧,欲作奔豚術易桂,乾薑寒倍參腹疼。

【注】太陰陰邪,謂邪從陰化之寒證也。

脈沉遲,太陰陰邪脈也。

吐食、腹滿時痛,太陰裡寒證也。

手足自溫,邪入陰也。

自利不渴,臟無熱也,宜理中湯主之。

若心下悸,加茯苓。

腹滿,去朮加附子。

吐多,去朮加生薑。

雖吐若下利多,還用白朮。

若渴欲得飲水,仍倍加朮。

若臍下欲作奔豚,去朮易桂。

中寒倍加乾薑,腹痛倍加人參。

詳太陰篇。

7. 兩感

一日太陽少陰病,頭痛口乾渴而煩。

二日陽明太陰病,滿不欲食身熱譫。

三日少陽厥陰病,耳聾囊縮厥逆寒,水漿不入神昏冒,六日氣盡命難全。

【注】兩感者,臟腑表裡同病也。

一日,頭痛、太陽也;口乾煩渴、少陰也。

二日,身熱譫語、陽明也;腹滿不欲食、太陰也。

三日,耳聾、少陽也;囊縮而厥、厥陰也。

傳經之邪其為病也漸,兩感之邪其為病也速。

蓋因陽邪酷烈,正不能御,所以三日後水漿不入,六腑之氣欲絕,昏不知人,五臟之神已敗,而不即死者,賴有胃氣未盡耳,故又三日其氣乃盡而死。

張潔古制大羌活湯,以羌、獨、芩、連輩,辛甘以散太陽之表,苦寒以清少陰之熱,施之於表裡不急者,固為得法也。

若夫一日則頭痛口乾煩渴,二日則身熱譫語腹滿不欲食,三日則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昏不知人,傳變如此迅速,恐用大羌活湯平緩之劑,反失機宜,當遵仲景治有先後之說,審其表裡孰急,隨證治之,猶或可活。

故於此證初病,一日表里俱熱者,依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之法,用大承氣湯重劑以瀉陽邪之烈;表裡俱寒者,依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之法,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以解陰邪之急。

二日表里俱實者,依陽明病譫語有潮熱,腹滿時減,減不足言之法,用大承氣湯攻之;表裡虛者,依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面垢譫語之法,用大劑白虎加人參湯清之。

三日表裡熱者,依厥深熱亦深之法,用大承氣湯下之;表裡寒者。

依脈微欲絕手足厥寒之法,用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溫之。

緩則不及事矣。

其間頗有得生者,後之學者其留意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