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謙等

《傷寒心法要訣》~ 卷三 (7)

回本書目錄

卷三 (7)

1. 傷寒附法

傷寒傳變大法,已詳《傷寒論注》及《心法要訣》中矣。然近世治四時傷寒者,咸用河間兩解等法,每多神效,誠治斯證之捷法也。今復採雙解散。防風通聖散諸經驗名方,編為歌訣,附於心法之後,俾後之學者,知所變通,庶幾於傷寒一證,經權常變,有所遵循,而無遺法云。

白話文:

傷寒的傳變規律,已詳盡記載在《傷寒論注》和《傷寒心法要訣》裡了。但是,近代治療四季傷寒,普遍使用河間派的「兩解法」等方法,常常效果神奇,的確是治療這種疾病的快捷方法。現在又收集了雙解散、防風通聖散等經驗方,編成歌訣,附在《傷寒心法要訣》之後,讓後世的學習者知道如何靈活運用,希望對於傷寒這一疾病,能夠根據實際情況,權變應對,有所遵循,而不至於遺漏任何有效的治療方法。

2. 痙證

痙證反張搖頭噤,項強拘急轉側難,身熱足寒面目赤,須審剛柔治法全。

【注】風濕寒之邪合而為痙,其證則背反張,搖頭口噤,項強拘急,轉側艱難,身熱足寒,面目赤色也。須審剛柔治之可痊也。風濕盛者則有汗,為柔痙。風寒盛者則無汗,為剛痙。均以小續命湯主之。剛痙去附子,柔痙去麻黃。表實者去參、附,加羌活、獨活。裡實者去參、附,加芒硝、大黃。甚者則以葛根湯、桂枝加葛根湯發之。此治痙之大略也,詳在痙門。

白話文:

痙攣症狀表現為背部反弓、搖頭、口緊閉、頸項僵硬疼痛、難以翻身側臥,身體發熱但腳冷,臉色發紅。治療需要根據病情寒熱虛實,靈活運用剛柔不同的方法。

風、濕、寒邪氣結合導致痙攣,症狀如上所述。 如果風濕邪盛,會出汗,稱為柔痙;如果風寒邪盛,則不出汗,稱為剛痙。 一般都用小續命湯為主方,剛痙去掉附子,柔痙去掉麻黃。如果表證實邪,則去掉人參、附子,加入羌活、獨活;如果裡證實邪,則去掉人參、附子,加入芒硝、大黃。病情嚴重者,則用葛根湯或桂枝加葛根湯來發汗治療。以上是治療痙攣的大致方法,詳細內容請參考痙攣篇章。

3. 同傷寒十二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