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心法要訣》~ 卷三 (3)
卷三 (3)
1. 匯方
小青龍湯 附子湯 真武湯
桂芍乾薑辛半味,麻黃甘草小青龍,附子朮附參苓芍,真武無參有姜生。
【注】小青龍湯,桂枝、白芍、乾薑、細辛、半夏、五味子、麻黃、甘草也。附子湯,白朮、附子、人參、茯苓、白芍也。真武湯,即附子湯除去人參加生薑也。
乾薑附子湯 白通湯 白通加人尿豬膽汁湯 四逆湯 通脈四逆湯 茯苓四逆湯 理中湯 桂枝人參湯 附子理中湯 治中湯
姜附加蔥白通劑,更加尿膽治格陽,加草四逆蔥通脈,加參茯苓四逆方。理中參朮乾薑草,加桂桂枝人參湯。加附名曰附子理,加入青陳治中湯。
【注】乾薑、附子,名曰乾薑附子湯。依本方加蔥,名曰白通湯,更加人尿、豬膽汁,名白通加人尿豬膽汁湯。依本方加甘草,名四逆湯,更加蔥自,名通脈四逆湯。依四逆湯方,加人參、茯苓,名茯苓四逆湯,溫中利水。人參、白朮、乾薑、甘草,名理中湯。依理中湯方加桂枝,名桂枝人參湯。依理中湯方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湯。依理中湯方加青皮、陳皮,名治中湯,溫中理氣。
五苓散 春澤湯 五苓甘露飲 蒼附五苓散 茵陳五苓散 胃苓湯
五苓停水尿不利,內蓄膀胱外太陽,二苓澤術桂分用,虛渴加參春澤湯,甘露寒水膏滑入,蒼附內寒附子蒼,茵陳發黃小便澀,食瀉合胃胃苓方。
【注】五苓散,即茯苓、豬苓、澤瀉、白朮、桂枝也。治水停小便不利,少腹滿,則為內蓄膀胱。若不兼太陽頭痛、惡寒、發熱、自汗之表,則不用桂枝而用肉桂,故曰桂分用也,治諸虛飲渴,加人參,名春澤湯。治水停內熱。加寒水石、滑石、石膏,名五苓甘露飲。治水停內寒,加附子、蒼朮,名蒼附五苓散。治內瘀濕熱,小便不利,發黃,加茵陳名茵陳五苓散,治停水傷食泄瀉,合平胃散名胃苓湯。
梔子豉湯 梔子甘草豉湯 梔子生薑豉湯 枳實梔子豉湯 枳實梔子豉加大黃湯 梔子乾薑湯 梔子厚朴湯
梔豉加草加生薑,枳實梔豉加大黃,去豉梔子乾薑入,枳樸梔子厚朴湯。
【注】梔子、淡豆豉,名梔子豉湯。加甘草名梔子甘草豉湯,加生薑名梔子生薑豉湯,加枳實名枳實梔子豉湯。依枳實梔子豉方加大黃,名枳實梔子豉加大黃湯。去豉加乾薑,名梔子乾薑湯。去豉加枳實厚朴,名梔子厚朴湯。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梔子柏皮湯 茵陳蒿湯
麻黃連翹赤小豆,梓皮杏草棗生薑,梔子柏皮茵陳草,茵陳蒿湯茵梔黃。
【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即麻黃、連翹、赤小豆、生梓白皮、杏仁、甘草、大棗、生薑也。如無梓皮,以茵陳代之。梔子柏皮湯,即梔子、黃柏、甘草也,此方當有茵陳。茵陳蒿湯,即茵陳梔子大黃也。
大黃黃連胃心湯 附子瀉心湯 甘草瀉心腸 半夏瀉心腸 生薑瀉心腸 旋覆代赭石湯
白話文:
匯方
小青龍湯、附子湯、真武湯等方劑的組成如下:小青龍湯含有桂枝、白芍、乾薑、細辛、半夏、五味子、麻黃、甘草;附子湯則包含白朮、附子、人參、茯苓、白芍;真武湯是將附子湯中的人參去除,並加入生薑而成。
乾薑附子湯、白通湯、白通加人尿豬膽汁湯、四逆湯、通脈四逆湯、茯苓四逆湯、理中湯、桂枝人參湯、附子理中湯、治中湯等方劑的組成及變化如下:乾薑附子湯由乾薑和附子組成;白通湯是在乾薑附子湯的基礎上加入蔥;白通加人尿豬膽汁湯則在此基礎上再加人尿和豬膽汁;四逆湯是在乾薑附子湯中加入甘草;通脈四逆湯是在四逆湯中加入蔥;茯苓四逆湯是在四逆湯中加入人參和茯苓;理中湯由人參、白朮、乾薑、甘草組成;桂枝人參湯是在理中湯中加入桂枝;附子理中湯是在理中湯中加入附子;治中湯是在理中湯中加入青皮和陳皮。
五苓散、春澤湯、五苓甘露飲、蒼附五苓散、茵陳五苓散、胃苓湯等方劑的組成及變化如下:五苓散包含茯苓、豬苓、澤瀉、白朮、桂枝,用於治療水腫小便不利;春澤湯是在五苓散的基礎上加入人參,用於治療虛渴;五苓甘露飲則是在五苓散中加入寒水石、滑石、石膏,用於治療水停內熱;蒼附五苓散是在五苓散中加入附子、蒼朮,用於治療水停內寒;茵陳五苓散是在五苓散中加入茵陳,用於治療濕熱小便不利;胃苓湯是將五苓散與平胃散合用,用於治療水停傷食泄瀉。
梔子豉湯、梔子甘草豉湯、梔子生薑豉湯、枳實梔子豉湯、枳實梔子豉加大黃湯、梔子乾薑湯、梔子厚朴湯等方劑的組成及變化如下:梔子豉湯由梔子和淡豆豉組成;梔子甘草豉湯是在梔子豉湯中加入甘草;梔子生薑豉湯是在梔子豉湯中加入生薑;枳實梔子豉湯是在梔子豉湯中加入枳實;枳實梔子豉加大黃湯是在枳實梔子豉湯中加入大黃;梔子乾薑湯是在梔子豉湯中去除豆豉,並加入乾薑;梔子厚朴湯是在梔子豉湯中去除豆豉,並加入枳實和厚朴。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梔子柏皮湯、茵陳蒿湯等方劑的組成如下: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包含麻黃、連翹、赤小豆、生梓白皮、杏仁、甘草、大棗、生薑(若無梓白皮可用茵陳代替);梔子柏皮湯包含梔子、黃柏、甘草(此方可能含有茵陳);茵陳蒿湯包含茵陳、梔子、大黃。
大黃黃連胃心湯、附子瀉心湯、甘草瀉心腸、半夏瀉心腸、生薑瀉心腸、旋覆代赭石湯等方劑(未列出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