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心法要訣》~ 卷三 (2)
卷三 (2)
1. 卷三
2. 類傷寒五證
3. 冬溫、寒疫、瘟疫
春溫夏熱秋清涼,冬氣冷冽令之常,傷之四時皆正病,非時有氣疫為殃。應冷反溫冬溫病,應溫反冷寒疫傷,瘟疫長幼相傳染,須識歲氣汗攻良。
【注】冬病傷寒,春病傷風,夏病暑病,秋病瘧疾,皆四時正令之常病也。若春應暖而反寒,夏應熱而反涼,秋應涼而反熱,冬應寒而反溫,此非其時而有其氣,疫為殃也。冬應冷反溫而病傷寒者,名曰冬溫。春應溫反寒而病傷寒者,名曰寒疫。若一時之氣不正,長幼皆病,互相傳染,名曰瘟疫。凡治此病,須識歲氣太過不及,六淫勝復,人之強弱,臟之寒熱,量其輕重,或汗或攻。輕以劉完素之雙解散,重以李杲之二聖救苦丸,隨證施治可也。
白話文:
春天溫暖,夏天炎熱,秋天涼爽,冬天寒冷,這是正常的季節氣候。若在四季中生病,屬於正常的季節性疾病。但如果季節氣候反常,就會產生疫病。
冬天應該寒冷卻反常溫暖而生病,稱為冬溫;春天應該溫暖卻反常寒冷而生病,稱為寒疫;如果一種疾病在同一時間內,不分老幼都互相傳染,則稱為瘟疫。
治療這些疾病,必須了解當年氣候的盛衰,以及外邪(六淫)的盛衰,病人的體質強弱,臟腑的寒熱情況,再根據病情輕重,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法,例如發汗或攻下。輕症可用劉完素的雙解散,重症可用李杲的二聖救苦丸,需根據實際病情治療。
4. 中暍、溫毒、風濕
溫病中暍溫毒病,證同溫熱熱尤炎。傷濕汗出當風立,風濕發熱重疼牽。
【注】中暍,即中暑也。溫熱之病復中於暑,名曰溫毒證;治同乎溫熱,但熱尤盛也。傷濕之病復感於風,名曰風濕;其證發熱身重,疼痛牽掣也,治法已詳於身痛矣。中暍詳在暑門。
白話文:
中暑、溫毒、風濕三種病症:溫病加上中暑,就成了溫毒,症狀和溫熱病相似,但發熱更厲害。如果汗濕後受風,就會引起風濕,症狀是發熱、渾身沉重、疼痛牽拉。中暑的詳細說明在暑症章節裡,風濕的治療方法在身痛篇裡已有詳細說明。
5. 匯方
桂枝湯 小建中湯 當歸建中湯 黃耆 建中湯 桂枝加葛根湯 桂枝新加湯 當歸四逆湯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桂枝加附子湯 芍藥甘草湯 桂枝甘草湯
桂枝芍藥草薑棗,加飴歸耆曰建中,加葛根湯加乾葛,新加倍芍加參稱。當歸四逆歸通細,更加吳萸姜用生,加附子湯加附子,去桂去芍兩名興。
【注】桂枝湯,桂枝、芍藥、甘草、生薑、大棗也。依本方倍芍藥加飴糖,名小建中湯,更加當歸,名當歸建中湯,更加黃耆,名黃耆建中湯。依本方加葛根,名桂枝加葛根湯。依本方倍芍藥加人參,名桂枝新加湯。依本方加當歸、通草、細辛,名當歸四逆湯,更加吳茱萸、生薑,名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依本方加附子,名桂枝加附子湯。依本方去桂枝,名芍藥甘草湯。依本方去芍藥,名桂枝甘草湯。
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朮湯 苓桂朮甘湯 茯苓甘草湯 茯苓稜枝甘草大棗湯
桂枝去芍加苓朮,苓桂術甘去棗姜,茯苓甘草生薑桂,加棗除姜大棗湯。
【注】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朮湯,即桂枝、甘草、生薑、大棗、茯苓、白朮也。依本方減去大棗、生薑,即苓桂朮甘湯也。茯苓甘草湯,即茯苓、甘草、桂枝、生薑也,依本方加大棗減生薑,即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也。
葛根湯 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二麻黃一湯 桂枝二越婢一湯
葛根桂枝加麻葛,合麻桂麻各半湯,桂二麻一麻減半,桂二越一桂倍方。
【注】葛根湯,即桂枝湯加麻黃、葛根也。桂枝麻黃各半湯,即桂枝湯、麻黃湯二方合劑也。桂枝二麻黃一湯,即桂枝湯合減一半麻黃湯也。桂枝二越婢一湯,即越婢湯合加一倍桂枝湯也。
麻黃湯 大青龍湯 越婢湯 越婢加附子湯 越婢加半夏湯
麻黃麻桂甘草杏,加膏薑棗大青龍,越婢大青減桂杏,加附加半風水清。
【注】麻黃湯,麻黃、桂枝、甘草、杏仁也。依本方加石膏、生薑、大棗,名大青龍湯。依大青龍湯減桂枝、杏仁,名越婢湯,治風水病之肌熱者。若陽虛惡寒,加附子,名越婢加附子湯。喘咳上氣,加半夏,名越婢加半夏湯。當分別而施治也。
麻黃加朮湯 三拗湯 麻杏石甘湯
麻黃加朮風濕痛,三抝去桂喘寒風,加膏麻杏石甘劑,外寒內熱喘收功。
【注】麻黃加朮湯,即麻黃湯加白朮也,治風濕在表身痛。麻黃湯去桂枝,名三抝湯,治風寒表實而喘。三抝湯加石膏,名麻杏石甘湯,治內熱表寒無汗而喘。
麻黃附子細辛湯 麻黃附子甘草湯
麻黃附子細辛湯,減辛加草甘草方,兩感太陽少陰證,能發表水裡寒涼。
【注】麻黃附子細辛湯,即此三味也,去細辛加甘草,名麻黃附子甘草湯,不但能發兩感太陽、少陰表熱裡寒之證,且能發太陽、少陰表水裡寒之腫也。
白話文:
匯方
-
桂枝湯:由桂枝、芍藥、甘草、生薑、大棗組成。
-
小建中湯: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將芍藥加倍並加入飴糖。
-
當歸建中湯:在小建中湯的基礎上,再加入當歸。
-
黃耆建中湯:在當歸建中湯的基礎上,再加入黃耆。
-
桂枝加葛根湯: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加入葛根。
-
桂枝新加湯: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將芍藥加倍並加入人參。
-
當歸四逆湯: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加入當歸、通草、細辛。
-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在當歸四逆湯的基礎上,再加入吳茱萸、生薑。
-
桂枝加附子湯: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加入附子。
-
芍藥甘草湯: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去掉桂枝。
-
桂枝甘草湯: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去掉芍藥。
-
苓桂朮甘湯:由桂枝、甘草、茯苓、白朮組成。
-
茯苓甘草湯:由茯苓、甘草、桂枝、生薑組成。
-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在茯苓甘草湯的基礎上,加入大棗,去除生薑。
-
葛根湯: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加入麻黃、葛根。
-
桂枝麻黃各半湯:將桂枝湯和麻黃湯這兩個方劑各取一半混合。
-
桂枝二麻黃一湯:將桂枝湯與減半劑量的麻黃湯混合。
-
桂枝二越婢一湯:將越婢湯與加倍劑量的桂枝湯混合。
-
麻黃湯:由麻黃、桂枝、甘草、杏仁組成。
-
大青龍湯:在麻黃湯的基礎上,加入石膏、生薑、大棗。
-
越婢湯:在大青龍湯的基礎上,減去桂枝、杏仁。
-
越婢加附子湯:在越婢湯的基礎上,加入附子。
-
越婢加半夏湯:在越婢湯的基礎上,加入半夏。
-
麻黃加朮湯:在麻黃湯的基礎上,加入白朮。
-
三拗湯:在麻黃湯的基礎上,去掉桂枝。
-
麻杏石甘湯:在三拗湯的基礎上,加入石膏。
-
麻黃附子細辛湯:由麻黃、附子、細辛組成。
-
麻黃附子甘草湯:在麻黃附子細辛湯的基礎上,去掉細辛,加入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