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心法要訣》~ 卷三 (1)
卷三 (1)
1. 雙解散完素解利初法
雙解通聖合六一,四時溫熱正傷寒,兩許為劑蔥姜豉,汗下兼行表裡宣,強者加倍弱減半,不解連進自然安,若因汗少麻倍入,便硬硝黃加倍添。
【注】名曰雙解散者,以其能發表攻裡,即防風通聖散、六一散二方合劑也。河間制此,解利四時冬溫春溫,夏熱秋熱,正令傷寒。凡邪在三陽表裡不解者,以兩許為劑,加蔥、薑、淡豆豉煎服之,候汗下兼行,表裡即解。形氣強者,兩半為劑,形氣弱者,五錢為劑。若初服因汗少不解,則為表實,倍加麻黃以汗之。因便硬不解,則為裡實,倍加硝黃以下之,連進二、三服;必令汗出下利而解也。今人不知其妙,以河間過用寒涼,仲景傷寒初無下法,棄而不用,深可惜也。不知其法神捷,莫不應手取效,從無寒中痞結之變,即有一、二不解者,非未盡法之善,則必已傳陽明,故不解也。防風通聖散詳在後。
白話文:
雙解散方,功效迅速,能治療各種溫病和傷寒。此方由防風通聖散和六一散合用而成,劑量可根據患者體質調整。一般用兩劑量(約10克),加入蔥、薑、淡豆豉一起煎服,使患者發汗和通便,達到表裡雙解的效果。體質強壯者可加倍用量,體質虛弱者則減半。若服藥後汗出不多,仍感不適,則表示表證未解,應加倍麻黃以促進發汗;若大便不通,則表示裡證未解,應加倍硝石、黃連以通便。連續服用二、三劑,就能達到發汗通便,疾病痊癒的效果。許多人誤解此方,認為河間先生用藥過於寒涼,且與張仲景傷寒論中無瀉下之法相違背,因此棄之不用,實在可惜。其實此方療效神速,幾乎都能藥到病除,從未出現寒邪內阻的副作用。若有服用一、兩劑後仍無效者,不是用藥方法不當,就是病情已發展到陽明經,因此才無效。防風通聖散的詳細說明在後面。
2. 風溫
風溫原自感春風,誤汗灼熱汗津生,陰陽俱浮難出語,身重多眠息鼾鳴,誤下直視失溲少,被火發黃瘛瘲驚,葳蕤桂枝參白虎,一逆引日再命終。
【注】冬傷於寒不即病者,復感春寒,名曰溫病;復感春風,名曰風溫。風溫有汗,不可汗也。若誤汗之,益助火邪,則身熱如火,自汗津津不止,言語難出,身重多眠,鼻息鼾鳴也。風溫陰陽脈俱浮,不可下也。若誤下之,熱陷膀胱,竭其津液,則直視失溲,小便少也。風濕熱盛,若誤以火熏蒸強汗,火旺津亡,則發黃色,瘛瘲驚癇也。風溫之證,不可汗下,主以葳蕤湯。若脈虛汗多,主以桂枝合人參白虎湯。一逆引日再命終,謂一逆尚可引日,若汗而又下,下而又火,則為再逆,是促命期也。
白話文:
風溫起初感覺像是春日溫和的風,但誤以為是汗熱而大量出汗,導致陰陽皆浮動,說話困難,身體沉重嗜睡,呼吸鼾聲如雷。如果錯誤地使用瀉下之法,則會導致小便不通或減少。若以火熱方式強迫發汗,則會導致皮膚發黃,抽搐驚厥。
風溫的症狀,不能發汗也不能瀉下,主要以葳蕤湯治療。如果脈象虛弱且出汗很多,則應使用桂枝配人參白虎湯。文中「一逆引日再命終」是指,一次錯誤的治療尚可延緩病情,但如果又發汗又瀉下,再用溫熱的方法,則會導致病情急劇惡化,危及生命。
3. 溫瘧
溫瘧得之冬中風,寒氣藏於骨髓中,至春邪氣不能發,遇暑爍髓消肌形,或因用力腠發泄,邪汗同出故熱生,衰則氣復寒後作,證同溫熱治相同。
【注】經曰:溫瘧得之冬中於風,寒氣藏於骨髓之中,至春陽氣尚微,邪氣不能自出,因值大暑,爍腦髓消肌肉,腠理發泄,或有所用力,邪氣與汗同出,出則陰虛而陽盛,故熱生也,衰則氣復入,入則陽虛而陰盛,故後作寒也。其證同溫熱,治亦相同也。
白話文:
溫瘧是冬天受寒風侵襲,寒氣積聚在骨髓裡,等到春天陽氣不足,寒邪無法自行排出。遇到酷暑,暑熱會消耗骨髓和肌肉,如果此時用力或出汗,寒邪隨著汗液一起排出體外,導致陰虛陽盛而發熱。病情減輕後,寒邪又會重新回到體內,導致陽虛陰盛,於是再次出現寒象。這種情況的症狀和溫熱病相似,治療方法也相同。
4. 停痰、傷食、腳氣、虛煩、內癰
相類傷寒有五證,頭疼發熱惡風寒,停痰頭項不強痛,胸滿難息氣衝咽。傷食惡食身無痛,痞悶矢氣噫作酸,腳氣腳漆脛腫痛,或為乾枯大便難。虛煩微熱無表裡,內癰能食審疼緣,肺癰喘咳胸引痛,唾黏腥臭吐膿涎,胃癰當胃痛難近,腸癰腫痛少腹堅,身皮甲錯腹中急,便數似淋證中看。
【注】類傷寒五證,初病之時,皆與太陽表證相類。一曰停痰:但胸滿不得息氣,上衝咽,頭項不強痛,與傷寒異耳。一曰傷食:但身無痛,心下痞悶,矢氣,噫氣,作酸,吞酸,與傷寒異耳。一曰腳氣:但病起自腳,腳膝兩脛腫痛,或乾枯腫痛,名曰乾腳氣,大便硬難,與傷寒異耳。一曰虛煩:惟發熱而煩,無表裡證,與傷寒異耳。一曰內癰:其狀頗類傷寒,但飲食如故,有癰痛之處,與傷寒異耳。胸中隱痛,或喘或咳,吐唾腥黏,是肺癰也。當胃作痛,手不可近,是胃癰也。少腹重痛,便數似淋,身皮甲錯,是腸癰也。
白話文:
類似傷寒的五種症狀:頭痛發熱怕風寒,痰停滯導致頭頸部隱痛不適,胸悶呼吸困難,氣體上衝咽喉。傷食則表現為不想吃東西,身體沒有疼痛感,但胃部痞悶,放屁,打嗝,感覺胃酸。腳氣則從腳開始,腳、膝蓋、小腿腫痛,或乾枯腫痛(乾腳氣),大便乾燥難解。虛煩則只有發熱煩躁,沒有表裡證候。內癰則症狀類似傷寒,但食慾正常,患處有疼痛感。肺癰則胸部隱痛,可能伴隨喘息咳嗽,吐出黏稠腥臭的膿痰;胃癰則胃部劇痛,碰觸不得;腸癰則小腹脹痛,排便次數增多,像尿路感染,身體皮膚緊繃,腹部疼痛劇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