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謙等

《傷寒心法要訣》~ (4)

回本書目錄

(4)

1. 河間解利後法

溫膽湯

傷寒病後液津干,虛煩嘔渴不成眠,乃是竹葉石膏證,膽經飲熱此方先,口苦嘔涎煩驚悸,半苓橘草枳竹煎,氣虛加參渴去半,再加麥粉熱芩連。

【注】傷寒病後燥渴虛煩,乃竹葉石膏湯證,非溫膽湯證,詳在傷寒要訣。若少陽膽經飲熱,則口苦、嘔煩、驚悸,是溫膽湯證也,即半夏、茯芩、橘皮、甘草、枳實、竹茹也。形氣俱虛,或因汗、吐、下後及氣虛者,均加人參。渴去半夏加麥冬、花粉,以生津也。有熱加黃芩、黃連,以清熱也。

白話文:

溫膽湯是用於治療傷寒病後,因體液不足導致煩躁、口渴、失眠的方劑。 這種情況如果伴隨口苦、嘔吐涎沫、煩躁不安、心悸等症狀,則屬於膽經熱盛,應該使用溫膽湯。 溫膽湯的基本組成是半夏、茯苓、橘皮、甘草、枳實、竹茹。如果病人氣虛,例如因為出汗、嘔吐、腹瀉等導致氣虛,則需加入人參。如果病人很口渴,則可以減少半夏的用量,並加入麥冬和麥粉來滋陰生津。如果病人伴有發熱,則需加入黃芩和黃連來清熱。 需要注意的是,傷寒病後單純的燥渴和煩躁,如果是竹葉石膏湯的症狀,則不應該使用溫膽湯,詳見《傷寒要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