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謙等

《傷寒心法要訣》~ 卷三 (6)

回本書目錄

卷三 (6)

1. 易愈生證

神清色澤亮音聲,身輕膚潤脈和洪,忽然口噤難言躁,脈即停伏戰汗寧,飲多消散知釀汗,能食脈浮表還平,子得午解陽來濟,午得子解是陰從。

【注】易愈之病,取於神則神清,取於色則色澤,取於聲則音長,取於體則身輕,取於皮則膚潤,取於脈則和洪,皆一派不死之證,故曰生證也。若有如是之生證,忽然口噤不語,煩躁而甚,六脈停伏,宜謹察之,非變凶也,乃邪正交爭,生戰汗之候,為將愈之兆也。凡傷寒渴者,多陽證易愈,若忽然飲多尋常,消散無停,知釀汗而作解也。傷寒多不能食,若忽然能食且脈浮,知胃和邪還於表而作解也。若不即解者,陰陽未得其時也,子時得之午時必解,陽濟陰生而解也,午時得之子時必解,陰從陽化而解也。

白話文:

易愈生證

病人精神清爽,面色紅潤有光澤,聲音洪亮,身體輕盈,皮膚滋潤,脈象和緩有力,這些都是生命力旺盛的徵象。但如果突然出現口不能言、煩躁不安,脈象變弱,伴有冷汗,則需仔細觀察。這並非病情惡化,而是邪氣與正氣交爭的表現,出汗是快要痊癒的徵兆。傷寒病人若口渴,多屬陽證,容易痊癒;若突然飲水量增多,且能順利排出,並伴隨出汗,則預示著病情將要好轉。傷寒病人通常食慾不振,若突然能吃東西,且脈象浮起,表示胃氣恢復,邪氣外散,病情將要好轉。如果沒有立即好轉,是因為陰陽失衡,還未到恢復的時間。子時(晚上十一點到一點)得到陽氣的幫助,午時(中午十一點到一點)病情必定好轉;午時得到陰氣的滋養,子時病情必定好轉。

2. 難治死證

傷寒死證陽見陰,大熱不止脈失神,陰毒陽毒六七日,色枯聲敗死多聞。心絕煙燻陽獨留,神昏直視及搖頭。環口黧黑腹滿利,柔汗陰黃脾敗由。肺絕脈浮而無胃,汗出如油喘不休。唇吻反青肢冷汗,舌卷囊縮是肝憂。面黑齒長且枯垢,溲便遺失腎可愁。水漿不入脈代散,呃逆不已命難留。大發風溫而成痙,濕溫重暍促命終。強發少陰動經血,口鼻目出厥竭名。汗後狂言不食熱,脈躁陰陽交死形。厥冷不及七八日,膚冷而躁暫難寧,此病名之曰臟厥,厥而無脈暴出凶,厥而下利當不食,反能食者名除中。

【注】病有生死,治有難易。生病不藥可愈,死病雖藥莫救,何則?以陰陽邪正有盛衰也,正盛邪衰則生,陰盛陽衰則死。傷寒陽證,見浮大數動滑之陽脈,則易愈而生,見沉微澀弱弦之陰脈,則難治而死。故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也。大熱不止,邪盛脈失神正虛,正虛邪盛,故死也。陰毒陽毒,亢極不生化也。色枯聲敗,內外兩奪也,故均主死。形若煙燻,神昏直視搖頭者,此陽邪獨留,攻心而絕也。環口黧黑,腹滿下利不止,柔汗陽黃者,此為脾絕也。脈但浮無胃,汗出如油,喘息不休者,此為肺絕也。唇吻反青,四肢冷汗,舌卷囊縮,此為肝絕也。面黑齒長枯垢,溲便遺失者,此為腎絕也,水漿不入,生無所賴也。脈代散,真氣衰散也。呃逆無休,元氣不藏也。誤發風溫之汗,因而成痙。誤發濕溫之汗,名曰重暍,皆促人命也。強發少陰汗,動其經血,從口鼻目出,名曰下厥上竭。以上皆死之候也。汗後狂言不食,仍復發熱,不為汗衰,脈躁疾者,名曰陰陽交,死之形也。厥逆不回,至七、八日即通,身膚冷而躁,無暫寧時者,名為臟厥,為陰邪盛極,真陽飛越也,凡厥逆而甚者,多無脈,服四逆、白通等湯,脈微續者,真陽漸復也,脈暴出者,回光反照也。凡厥逆多下利,當不能食,今反能食,名曰除中。中者,胃也,除者,去也,謂胃氣已去,即反能食,亦無補於胃也。故仲景曰:除中者死。凡諸病久不能食,忽然大能食而即死者,亦此類也。

白話文:

難治死證

傷寒危重症狀:若出現陽氣外露卻陰氣內盛的現象,持續高燒不止,脈象異常,神志不清,且持續六七天,面色枯槁,聲音低弱,多半預示死亡。 若病人面色像煙燻過一樣,神志昏迷,眼睛直視或搖頭,這是陽邪獨留,侵犯心臟導致心力衰竭。嘴唇周圍發黑,腹部脹滿,腹瀉不止,汗出粘膩,發黃,則是脾臟衰竭。脈象僅浮而無力,汗出如油,呼吸急促不止,這是肺臟衰竭。嘴唇發紫,四肢冰冷出汗,舌頭捲曲內縮,這是肝臟衰竭。面色發黑,牙齒突出,且乾燥污垢,大小便失禁,這是腎臟衰竭。無法進食飲水,脈象散亂,這是氣血衰敗。呃逆不止,是元氣耗竭。誤用發汗療法治療風溫,導致痙攣;誤用發汗療法治療濕溫,導致重度中暑,都會加速死亡。強行發汗導致少陰經氣血運行紊亂,從口鼻眼出血,稱為下厥上竭。以上都是死亡徵兆。出汗後胡言亂語,不進食,再次發熱,脈象躁動,這是陰陽失調,死亡的表現。厥逆症狀持續六七天仍未好轉,皮膚冰冷卻躁動不安,則為臟腑厥逆,這是陰邪極盛,真陽外散。嚴重厥逆症狀多數無脈搏,即使服用四逆湯、白通湯等藥物,脈搏稍有恢復,也只是真陽暫時回歸,脈搏突然有力則是回光返照。厥逆症狀常伴隨腹瀉,應當不能進食,如果反而能吃,則稱為「除中」,即胃氣已衰竭,即使能吃也無濟於事,故此症狀預示死亡。 久病不食,突然能大吃大喝而很快死亡的,也屬於此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