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雜病》~ 第二冊 (31)
第二冊 (31)
1. 痰飲
驚痰用妙應丸加硃砂二錢,全蠍三錢,每用八、九丸,常與之三、五服去盡。驚氣成塊,妙應丸加穿山甲炒、鱉甲燒各三錢,玄胡索、蓬朮各四錢,每服五十丸加至七十丸,以利為度。寒痰,妙應丸加胡椒、丁香、蠍、桂各等分,每服二十五丸。風痰,祛風丸、導痰丸。酒痰,妙應丸加雄黃、全蠍各二錢,每服十丸。
飲痰,小胃丹。食痰,保和丸。暑痰,消暑丹。龐安常有言人身無倒上之痰,天下無逆流之水,故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氣順則一身之津液亦隨氣而順矣。並宜蘇子降氣湯、導痰湯各半帖和煎。或小半夏茯苓湯加枳實、木香各半錢,吞五套丸。或以五套丸料,依分兩作飲子煎服亦好。
平居皆無他事,只有痰數口,或清或堅,宜二陳湯、小半夏茯苓湯。痰多間進青州白丸子和來復丹,名來白丸,如和以八神來復丹,即名青神丸,此非特治痰飲,尤甚療喘嗽,嘔逆翻胃。痰飲流入四肢,令人肩背痠疼,兩手軟痹,醫誤以為風,則非其治,宜導痰湯加木香、薑黃各半錢。大凡病痰飲而變生諸證,不當為諸證牽掣,妄言作名,且以治飲為先,飲消則諸證自愈。
故如頭風,眉稜角疼,累以風藥不效,投以痰藥收功。如患眼赤羞明而痛,與之涼藥弗瘳,畀以痰劑獲愈。凡此之類,非一而足,散在各證門中,不復繁引。有陰血不足,陰火上逆,肺受火侮,不得清肅下行,由是津液凝濁生痰不生血者,此則當以潤劑,如門冬、地黃、枸杞子之屬,滋其陰,使上逆之火得返其宅而息焉,而痰自清矣。投以二陳,立見其殆。
腎虛不能納氣歸原,出而不納則積,積而弗散則痰生焉,八味丸主之。脈來細滑或緩,痰涎清薄,身體倦怠,手足痠軟,此脾虛挾濕。六君子湯,或補中益氣加半夏、茯苓。脈來結澀,胸膈不利,或作刺痛,此挾氣鬱。宜七氣湯、越鞠丸。有人坐處,率吐痰涎滿地,其痰不甚稠黏,只是沫多,此氣虛不能攝涎,不可用利藥,宜六君子湯加益智仁一錢以攝之。
丹陽貢魯庵,年七十餘,膈間有痰不快,飲食少思,初無大害,就醫京口,投以越鞠丸、清氣化痰丸,胸次稍寬,日日吞之,遂不輟口,年餘困頓不堪,僦舟來就予診治,則大肉已脫,兩手脈如遊絲,太谿絕不至矣。見予有難色,因曰吾亦自分必死,但膈間脹不可忍,大便秘結不通,誠為寬須更,即死瞑目矣。
固強予疏方,以至親難辭,教用大劑人參、白朮煎湯進之,少頃如廁,下積痰數升,胸膈寬舒,更數日而歿。
白話文:
痰飲
驚痰:妙應丸加硃砂、全蠍,每次服用八九丸,持續服用三到五次,即可痊癒。驚氣凝結成塊:妙應丸加炒穿山甲、燒鱉甲、玄胡索、蓬朮,每次服用五十至七十丸,以見效為準。寒痰:妙應丸加胡椒、丁香、全蠍、桂枝等量,每次服用二十五丸。風痰:服用祛風丸、導痰丸。酒痰:妙應丸加雄黃、全蠍,每次服用十丸。
飲痰:服用小胃丹。食痰:服用保和丸。暑痰:服用消暑丹。龐安常說:人體沒有倒流的痰,就像天下沒有逆流的水一樣,所以善於治療痰的人,不直接治療痰,而是治療氣,氣順了,全身津液自然也順暢了。建議同時服用蘇子降氣湯、導痰湯各半劑量煎服。或服用小半夏茯苓湯加枳實、木香,並服用五套丸。或將五套丸的藥材按比例煎成湯劑服用。
平時沒有其他疾病,只是偶爾痰多,或稀或稠,宜服用二陳湯、小半夏茯苓湯。痰多時可服用青州白丸子和來復丹(混合服用稱為青神丸或來白丸),此藥不僅治療痰飲,更能治療咳嗽、嘔逆、胃反。痰飲流入四肢,導致肩背酸痛、手足麻痺,若誤診為風寒,則治療無效,宜服用導痰湯加木香、薑黃。凡是因痰飲而引起的各種症狀,不應被各種症狀牽制,而妄下結論,應以治療痰飲為先,痰飲消除了,其他症狀自然會痊癒。
例如,頭痛、眉稜骨疼痛,服用風寒藥物無效,改用痰藥則能見效。例如,眼睛紅腫疼痛,服用涼藥無效,改用痰藥則能痊癒。此類情況很多,散見於各個病症中,不再贅述。陰血不足,陰火上逆,肺受火邪侵犯,導致津液凝滯成痰,而不能化生血液,這就應該使用滋陰的藥物,如麥冬、生地黃、枸杞子等滋陰,使上逆的火氣歸位,痰液自然會化解。服用二陳湯,效果顯著。
腎虛不能納氣歸元,氣出不納則積聚,積聚不散則生痰,服用八味丸。脈象細滑或緩,痰液稀薄,身體倦怠,手足酸軟,這是脾虛夾濕,服用六君子湯,或補中益氣湯加半夏、茯苓。脈象結澀,胸膈不舒,或刺痛,這是氣鬱,服用七氣湯、越鞠丸。有人經常吐出滿地痰液,痰液不稠黏,只是泡沫多,這是氣虛不能攝津,不能使用瀉下藥物,服用六君子湯加益智仁。
丹陽貢魯庵,七十多歲,膈間有痰,胸悶不適,飲食減少,起初並無大礙,在京口就醫,服用越鞠丸、清氣化痰丸,胸悶稍有好轉,每天服用,持續一年多,身體極度虛弱,乘船來找我診治,此時已經消瘦如柴,脈搏微弱,太谿穴脈象全無。他見到我,面露難色,說自己肯定要死了,只是膈間脹痛難忍,大便秘結,只想舒服地死去。
我因為至親之情,勉強給他開了方子,用大劑量的人參、白朮煎湯給他服用,不久他就上廁所,排出大量痰液,胸膈舒暢,幾天後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