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雜病》~ 第二冊 (32)
第二冊 (32)
1. 咳嗽
(肺痿,肺脹)
咳謂無痰而有聲,肺氣傷而不清也。嗽謂無聲而有痰,脾濕動而為痰也。咳嗽是有痰而有聲,蓋因傷於肺氣而咳,動於脾濕,因咳而為嗽也。經言臟腑皆有咳嗽,咳嗽屬肺,何為臟腑皆有之?蓋咳嗽為病,有自外而入者,有自內而發者,風寒暑濕外也,七情飢飽內也。風寒暑濕先自皮毛而入,皮毛者,肺之合,故雖外邪欲傳臟腑,亦必先從其合而為嗽,此自外而入者也。
七情飢飽內有所傷,則邪氣上逆,肺為氣出入之道,故五臟之邪上蒸於肺而為嗽,此自內而發者也。然風寒暑濕有不為嗽者,蓋所感者重,徑傷臟腑,不留於皮毛。七情亦有不為嗽者,蓋病尚淺,止在本臟,未即上攻。所以傷寒以有嗽為輕,而七情飢飽之嗽,久而後見,治法當審脈證三因。
若外因邪氣,止當發散,又須原其虛實冷熱。若內因七情,則隨其部經,在與氣口脈相應,當以順氣為先,下痰次之。有停飲而咳,又須消化之方,不可用烏梅、罌粟酸澀之藥。其寒邪未除,亦不可便用補藥。尤忌憂思過度,房室勞傷,遂成瘵疾,宜養脾生肺也。《仁齋直指》云:感風者鼻塞聲重,傷冷者悽清怯寒,挾熱為焦煩,受濕為纏滯,瘀血則膈間腥悶,停水則心下怔忪,或實或虛,痰之黃白,唾之稀稠,從可知也。治嗽大法,肺脈浮為風邪所客,以發散取之。
肺脈實為氣壅內熱,以清利行之。脈濡散為肺虛,以補肺安之。其間久嗽之人,曾經解利,以致肺胃俱寒,飲食不進,則用溫中助胃,加和平治嗽之藥。至若酒色過度,虛勞少血,津液內耗,心火自炎,遂使燥熱乘肺,咯唾膿血,上氣涎潮,其嗽連續而不已。唯夫血不榮肌,故邪在皮毛,皆能入肺,而自背得之尤速,此則人參、芎、歸,所不可無。
一種傳注,病涉邪惡,五臟反克,毒害尤深,近世率用蛤蚧、天靈蓋、桃、柳枝,丹砂、雄黃、安息香、蘇合香丸通神之劑。然則咳嗽證治,於此可以問津索途矣。抑猶有說焉,肺出氣也,腎納氣也,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本。凡咳嗽暴重,動引百骸,自覺氣從臍下逆奔而上者,此腎虛不能收氣歸元也。
當以破故紙、安腎丸主之。毋徒從事於寧肺。感風而嗽者,惡風自汗,或身體發熱,或鼻流清涕,其脈浮,宜桂枝湯加防風、杏仁、前胡、細辛。感寒而嗽者,惡寒發熱無汗,鼻流清涕,其脈緊,宜杏子湯去乾薑、五味,加紫蘇、乾葛,或二陳加紫蘇、葛根、杏仁、桔梗。暴感風寒,不惡寒發熱,止是咳嗽鼻塞聲重者,寧嗽化痰湯。
薛新甫云:春月風寒所傷,咳嗽聲重,頭疼,用金沸草散。咳嗽聲重,身熱頭痛,用《局方》消風散。蓋肺主皮毛,肺氣虛則腠理不密,風邪易入,治法當解表兼實肺氣。肺有火則腠理不閉,風邪外乘,治宜解表兼清肺火,邪退即止。若數行解散,則重亡津液,邪蘊而為肺疽、肺痿矣。
白話文:
咳嗽這種症狀,可以分成「咳」和「嗽」兩種情況。
「咳」指的是沒有痰,只有聲音,這是因為肺氣受損,導致呼吸不清暢。「嗽」則是指沒有聲音,但有痰,這是因為脾臟的濕氣被引動而產生痰液。「咳嗽」則是指既有痰又有聲音,通常是因為肺氣受損而引起「咳」,又因為脾濕被引動而產生痰,由「咳」轉為「嗽」。
醫書上說五臟六腑都會引起咳嗽,而咳嗽主要又歸屬於肺,這是怎麼回事呢?因為咳嗽的病因有外來的,也有內生的。外來的病因是風、寒、暑、濕等,內生的病因則是情緒不穩、飲食不節制等。風、寒、暑、濕等邪氣會先從皮膚毛孔侵入,而皮膚毛孔是肺的屏障,所以即使外邪想侵犯內臟,也必須先從肺的屏障引起咳嗽,這是外來的病因引起的咳嗽。
而情緒不穩、飲食不節制等內在因素,會導致體內邪氣向上逆行,肺是氣體出入的通道,所以五臟的邪氣會向上蒸騰到肺部而引起咳嗽,這是內生的病因引起的咳嗽。然而,風、寒、暑、濕等邪氣並非都會引起咳嗽,那是因為邪氣過於強烈,直接侵犯了內臟,沒有停留在皮膚毛孔。情緒因素也並非都會引起咳嗽,那是因為病症還很輕微,只影響到相關的臟器,還沒有向上侵犯肺部。因此,傷寒引起的咳嗽通常被認為是輕症,而情緒不穩、飲食不節制引起的咳嗽,往往是病程較久後才會出現,治療時應該仔細審視脈象、證狀以及病因。
如果是外來邪氣引起的咳嗽,應該採用發散的方法來治療,同時要辨別虛實、寒熱。如果是內在情緒引起的咳嗽,則應該根據病變的部位和經絡,結合脈象來判斷,以順氣為優先,化痰次之。如果是有痰飲停留在體內引起的咳嗽,則需要用消化的藥方,不可以吃烏梅、罌粟等酸澀的藥物。如果寒邪沒有完全去除,也不可以馬上用補藥。尤其要避免過度憂慮、房事勞累,以免導致癆病,應該要養脾、生肺。
《仁齋直指》這本書提到:感受風邪會鼻塞、聲音沉重;感受寒邪會怕冷、打寒顫;夾帶熱邪會煩躁不安;感受濕邪會有黏膩感;瘀血會感到胸膈之間有腥臭悶脹感;停滯水液則會感到心悸。痰的顏色是黃色或白色,唾液是稀薄或濃稠,這些都可以作為判斷病情的依據。
治療咳嗽的大原則是:如果肺脈浮,是風邪侵入,要用發散的方法;如果肺脈實,是體內氣壅、有內熱,要用清熱利尿的方法;如果脈象軟弱無力,是肺氣虛弱,要用補肺氣的方法。
對於久咳的人,如果曾經用過瀉下藥,導致肺胃虛寒、食慾不振,則要用溫中健胃的藥物,再加上緩和的止咳藥。如果因為飲酒、縱慾過度,導致身體虛勞、氣血不足、津液耗損、心火旺盛,進而使燥熱侵犯肺部,引起咯血、咳膿痰、呼吸急促等症狀,咳嗽會持續不斷。因為氣血不足,導致皮膚毛孔容易受到邪氣侵入,而從背部侵入肺部的速度會更快,這時就需要使用人參、川芎、當歸等補氣養血的藥物。
還有一種情況是病情傳染,病邪侵犯到內臟,導致五臟相互克制,毒害很深,近代常使用蛤蚧、天靈蓋、桃枝、柳枝、丹砂、雄黃、安息香、蘇合香丸等通神之藥。咳嗽的治療方法,大體上可以從這些方面來尋找方向。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是,肺主呼吸,腎主納氣,肺是呼吸的主導,腎是呼吸的根本。如果咳嗽突然加重,導致全身都感到牽引疼痛,自己感覺到氣從肚臍下方逆行向上,這是因為腎氣虛弱,無法將氣收納歸元。此時應該用破故紙、安腎丸等來治療,不要只專注在治療肺部。
如果是因為感受風邪而引起的咳嗽,會有怕風、自汗、發熱、流清鼻涕等症狀,脈象浮,應該用桂枝湯加防風、杏仁、前胡、細辛等藥物。如果是因為感受寒邪而引起的咳嗽,會有怕冷、發熱、沒有汗、流清鼻涕等症狀,脈象緊,應該用杏子湯去除乾薑、五味子,加入紫蘇、乾葛等藥物,或者用二陳湯加紫蘇、葛根、杏仁、桔梗等藥物。如果是突然感受風寒,但沒有怕冷、發熱等症狀,只有咳嗽、鼻塞、聲音沉重,可以用寧嗽化痰湯。
薛新甫說,春天受到風寒侵襲,引起的咳嗽聲音沉重、頭痛,可以用金沸草散來治療。如果咳嗽聲音沉重、身體發熱、頭痛,可以用《局方》的消風散來治療。肺主理皮膚毛孔,肺氣虛弱就會導致毛孔不緊密,風邪容易侵入,治療時應該兼顧解表和補益肺氣。肺部有火就會導致毛孔閉鎖不全,風邪就會侵犯體表,治療時應該兼顧解表和清肺火,等邪氣消退就應該停止用藥。如果多次使用發散藥物,會導致津液虧損,邪氣積蓄在肺部,可能會導致肺癰或肺痿。